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要求,并向杨朔铭发信询问。当天晚上,“飞鱼9”号潜艇的全体艇员都在总统府出席盛宴。
尽管在开战初期,中国潜艇在太平洋上并没有取得骄人的战绩,但偷袭佐世保港并击沉“出云”号和“八云”号的胜利,使中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了潜艇的巨大作用,逐渐开始重视潜艇部队的建设,并开始加紧新潜艇的制造。
佐世保港偷袭战的结果让日本政府大为惊慌,因为自从双方开战后,日本认为中国已开始对日本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开战初期一直对日本抱有媾和的幻想,因而并没有对日本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中国潜艇部队在封锁日本的行动中也一直严格执行对商船的俘获规则。
而就在这天夜晚,在日本海的深处,一艘中国新式远洋潜艇正巡弋于黑暗而冰冷的海中。这是一艘处于试验状态的新型潜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看上去显得有些笨拙和让人不安,此时狭窄的艇内空气早已混浊不堪,潜望镜不时的缩入海水中。这艘潜艇就是中国海军的“海马”号潜艇。
指挥着这艘潜艇里那些来自于中国不同省籍水兵的,是六天前刚刚担任该艇艇长的海军上尉赵恩宝。
在这个颠簸的潜望镜镜头里,不一会儿便浮现出了一个巨大的船影。
那是一艘大型运输船。
尽管这艘船上没有悬挂任何用于标名身份的旗帜,赵恩宝还是能够从船形判断出来,这是一艘日本船。
看到这艘孤灵灵夺路而逃的日本运输船,曾经参加过曹妃甸海战的赵恩宝艇长未免有些失望,对他来说,他渴望见到的目标,是日本人的战列舰。
尽管如此,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赵恩宝低声喝令着鱼雷手做好准备,他对着潜望镜,再一次看了看500码以外明月之下映出的猎物。
“发射”
随着赵恩宝艇长的吼声,一枚533毫米口径的鱼雷拖着白色的泡沫向前驶去。
体型巨大的日本运输船被直接命中,侧舷激起了高大的水柱,很快便开始了倾斜,五分钟以后,随着水手们纷纷跳离,这艘不走运的日本运输船很快沉入了青黑色的波涛之中。
赵恩宝冷笑了一声,将潜望镜交给了一位技术部门的观察员。
“一雷命中,赵艇长果然神技。”对方接过潜望镜观察了一下,笑着说道。
“其实还是打偏了,今天的风浪太大,要是平时,准头能更好一些。”赵恩宝笑了笑,说道。
“单艇作战,节约鱼雷也是应该的,但怕的是不是每一个艇长,都能达到赵艇长的技术。”观察员说道,“所以,小杨将军说的那个‘集群作战’还是有必要试试的。”
在目前的战役阶段中,中国海军潜艇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主要采取的是单艇作战。
在19世纪末期,潜艇可以说还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海上力量,对于这支年轻的力量,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对它的兴趣并不大。即便是想要同大英帝国一争短长的德意志帝国,在最初接触到潜艇时所抱态度也是如此,依照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上将当时的说法:“潜艇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红色鲱鱼’,是一种虽然有助于近海防御,但对于平衡海军力量却无所裨益的软弱力量。”
现代意义的潜艇是由爱尔兰裔美国人约翰?菲利普?霍兰研制成功的,而法国人则后来居上,设计出了适于远洋攻击作战的潜艇。而德国海军则一直到1904年由于俄国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艘以法国先进设计为基础的潜艇,这才猛然醒悟到这种舰艇身上孕育着的重大潜能。这些为俄国建造的新潜艇是卓越的远洋潜艇,武备很强。同时,由于这些潜艇为双层壳体结构并有着巨大的浮力,因而又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这些潜艇不仅仅是限于近海防御,而且有进攻的能力,因为其法国设计者从来就没有掩饰过他们认为大型潜艇能够担任攻击任务这一信念。德国人一旦醒悟,就立即投入行动。在1906年年底,德国海军从克虏伯公司接收了它的第一艘潜艇。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东方,中国和日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种海中灰狼身上。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对潜艇的态度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多一些,而中国则是因为海军过于弱小的关系,想要在未来的战争中,以潜艇出奇制胜。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比较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一位对潜艇在战争中的作用有着深刻认只的“掌舵者”。
在中国,海军一直有较大的独立性,海军部长也可以就海军的建设、管理以及指挥等诸多问题直接向国家元首报告。因此,和陆军相比,它不会卷入太多的政治对立,因而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更多的传统束缚。所以,相对思想还比较陈腐的中国陆军中,海军具有非常高的革新精神,同时也有着比较积极的作战精神。
在1916年,在杨朔铭的推动下,中国海军决定引进三种潜艇进行试验,这三种潜艇选择了当时比较典型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基本类似的尺寸大小进行试用,以获得经验促进国产化。第一种是单层艇壳的美国试验型号“莱克”型,还带有可以缩放的轮子,可以在海底行驶。第二种试验艇则是向德国克虏伯公司日耳曼尼亚船厂订购的德国u艇。最后一种则是根据江南造船厂设计师设计的近似“泪滴型”船型的潜艇,这种潜艇有着较好的水中航行能力。
除了上述三种试验型潜艇,马尾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都总结了西方同类潜艇的经验和教训,研制成功了德国u艇的改进型号,也就是后来马尾造船厂的“飞鲸”级潜艇和江南造船厂的“飞鱼”级潜艇。这些新式潜艇优良的性能给西方国家的观察家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时中国两大造船厂所具备的宽广的建造空间以及精良的建造工艺已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建造新式潜艇。此时中国海军潜艇显示出了更大的兴趣,因为海军高层此时更希望获得一种大型的远洋型潜艇。
到1914年第一次大战爆发之时,中国海军对于实战中还刚刚被投入不久的航空兵以及潜艇,已经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在此之前,由于中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态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海军当局并没有能够得以充分及时对这些新生力量加以引进,而现在,在杨朔铭的努力下,中国政府已经有足够的财力对独立研究潜艇力量进行支持,使中国潜艇部队的建设没有落在主要海军强国的后面,而一旦多数潜艇得以完成,也马上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界的广泛注视。
在中国海军中,潜艇的艇员的素质是最为精锐的,其筛选之严,甚至超过了海军战列舰队和航空部队而成了全海军之冠。积极活泼的环境以及高额的津贴,使潜艇部队成了中国水兵们向往的地方,自然艇员的训练也非常严格,中国海军当局为了使这支新生力量尽早融入整个舰队,也花费了不少的努力。当然,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的。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对潜艇的研究起步要比中国早得多。
在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拥有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的国家,同时日本也对潜艇这一新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计划加以引进,但引进的过程并不顺利。1904年的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为了应对俄国的扩张并进行战争的准备,海军在进行新一轮的扩编的同时,打断了原本的潜艇引进计划,就这样日本潜艇的出现足足迟了2年之久。但谁也没想到,1904年5月15日日本海军“初濑”号和“八岛”号两艘前无畏舰同时在中国旅顺港外触水雷沉没的意外事件却给日本的潜艇计划带来了转机,日本海军立刻恢复了潜艇计划。
第258章 潜载火箭弹的秘密
为了学习潜艇建造技术,日本最早订造的潜艇是在美国的造船厂开工建造,然后分解为散件运回日本本土组装。1905年7月31日日本的第一艘潜艇在横须贺造船厂完工诞生,并命名为“第一潜水艇”,另外4艘同型潜艇分别于同年9月5日与10月1日完工下水。但日本的这5艘潜艇服役后并不是作为“潜艇”使用,而是成为了令人感到诧异的“水雷艇”。因为1904年的“初濑”号和“八岛”号战列舰触雷事件让日本军方感到震惊,所以就有了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实施布雷的想法,因而在潜艇服役后,日本人仍将其归于“水雷艇”类。这种戏剧性的另类使用直到1905年12月才得以结束,“第一潜水艇”终于恢复了真实身份,理由是作为水雷艇使用效果不理想。
日本的仿造能力非常强大,1904年在美国建造第一潜水艇的同时,日本已经在同年11月开始仿造该型潜艇了,1906年4月5日日本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潜艇“第六潜水艇”和“第七潜水艇”便建成服役了。从艇型结构上看,日本仿造的两艘潜艇就是“第一潜水艇”型的缩小版本,“第六潜水艇”的吨位只有“第一潜水艇”的一半,艇身也变的细长,同时对其传动机械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动力的输出功率使航速稍有提高,。所以“第六潜水艇”被称为实验性的成果更为合适,同时仿造的成功也为日后日本对潜艇的设计建造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惜的是1910年4月15日“第六潜水艇”在广岛湾进行下潜训练时因机械故障沉没,包括艇长佐久间大尉在内的14名艇员全部淹死。而“第七潜水艇”则服役至1920年,并在当年12月1日除籍。
在日本成功建造“第六潜水艇”后,日本海军省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大型潜艇的引进工作上。1907年山本权兵卫大将访问英国时,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决定购买2艘英国的新型潜艇也就是后来的“c1”型,两艘“c1”型潜艇在1907年8月30日在英国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并分别于1909年2月26日和3月9日竣工服役,并命名为“波1”号和“波2型潜艇与“第一潜水艇”型相比,在吨位航速及续航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由于载弹量少的关系,仍然只能被用于简单的沿岸巡逻而不是远距离的巡航。在“c1”型潜艇服役的3年后,日本又开始了对“c1”型潜艇的仿造,和第一次仿造时不同的是,这次是由两个不同的造船厂分别建造的,吴港造船厂是按照“c1”型潜艇为蓝本完全相同的仿造,而川崎造船厂是照“c1”型潜艇为蓝本改进仿造。1910年8月1日三艘仿造的“c1”型潜艇在海军吴港造船厂开工建造,经过一年多的建造,三艘潜艇分别于1911年的8月21日26日31日完工服役,分别命名“波3”号、“波4”号和“波5”号,并将其型号称为“c2”型潜艇。1910年3月2日一艘潜艇在川崎造船厂开始建造并于1912年9月30日完工服役,该艇被命名为“波6”号,型号为“川崎号的建造成功对日本人来说是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首先建造“波6”号的所有零部件全部是日本自己生产的,其次“波6”号的建造吨位超过了原形艇,而且日本为“波6”号安装了大功率的汽油机来提高水面航速,尽管实际使用中潜艇汽油机的故障较多而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但仍不失为一种创新。
1912年的日本海军已不满足于其小吨位的小型潜艇,为适应潜艇部队现代化的需要,日本海军又对大吨位远航潜艇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年日本海军省与法国施奈德兵工厂下属造船厂签定2艘450吨“s”级潜艇的建造合同,与先前的潜艇相比,此型潜艇的水面排水量已经达到450吨,双柴双轴的动力使航速达到了17节,水面续航力也达到10节时2050海里,武备方面6具鱼雷发射管,装载8条鱼雷和1门50毫米火炮,这型潜艇已真正成为海上的威慑性武器,1913年11月20日和1915年7月15两艘潜艇分别开始建造。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施奈德兵工厂下属造船厂的潜艇建造,日本被迫将一艘已下水但没有完工的潜艇运回本土,并在吴港造船厂进行未完成的剩余建造,而另一艘未下水的潜艇则继续留在法国的造船厂内。大战的爆发也使日本决定继续增加潜艇的数量,由于无法从欧洲订购潜艇所以日本在“c2”型潜艇的基础上加装2具甲板鱼雷管来继续改进建造为“c3”型潜艇,于两艘“c3”型潜艇在1916年1月8日吴港造船厂同时开始迅速建造,“波7”号于1916年的10月31日建成服役,“波8”号稍晚至1917年2月2日服役。这样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拥有“第一潜水艇”型6艘、“c1”型2艘、“c2”型3艘、“c3”型2艘、“川崎”型1艘,总计14艘潜艇。
在欧洲战事终于接近尾声后,从法国运回的一艘半成品“s”级潜艇也在吴港船厂建成并服役,名为“波10”号,而开战后一直搁置于法国船厂中的另一艘“s”级潜艇也再度开工建造,建成服役后被命名“波9”号。建成后的“波9”号已经将原型设计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其有限的吨位已经无法起到更大的作用了。日本随后独立设计建造的“吕11”号新型潜艇的下水服役,让厉经磨难的“波9”号被划为三等潜艇来使用。而其他的老旧潜艇也被用于训练或改装为其他用途。
对日本人来说,1920年才是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真正踏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开始,但此时让日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向看不起的邻居中国,竟然走在了自己前面,建立了一支比日本人强大得多的潜艇部队。而在双方开战之后,日本人惊恐的发现,中国人的潜艇不但数量上要超过自己,而且战斗力远比他们想象的可怕得多。
在杨朔铭的努力下,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由原来的几艘玩具一样的袖珍潜艇,一跃而成为拥有32艘大型作战潜艇的强大水下舰队。而且因为那位“高科技军阀”脑子里时时涌现的奇思妙想,这些潜艇当中,还有好几艘拥有特殊武器的新式潜艇。
而赵恩宝率领的这艘“海马”号潜艇,就是一艘拥有特殊武器并执行特殊任务的潜艇。
刚才攻击那艘日本大型运输船,纯粹是赵恩宝想向观察员显示一下自己和属下官兵们的高超战技。[·]
“也许等咱们这一次任务完成了,就等不到‘集群作战恩宝听了观察员的话,发出了一声冷酷的阴笑。
听了赵恩宝的话,周围的很多官兵的脸上都现出了惊奇和不解之色。
这一次行动的具体内容,在这艘潜艇里,只有艇长、副艇长和观察员三个人知道。
“快到目的地了,早些开始吧”观察员又看了看四周的情况,将潜望镜交给了赵恩宝。
赵恩宝指挥“海马”号潜艇继续前进,又经过了一段神不知鬼不觉的航行,在避开了日本人布设的大量水雷和防雷网后,“海马”号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大阪。
大阪位于本州岛中部,濒临大阪湾,呈南北长条形分布,系日本关西地区要冲。面积居日本全国第二。大阪人口众多,仅次于东京都和神奈川县。大阪属濑户内海式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夏季稍觉闷热,冬季温暖少雪。年平均气温16。5c。
大阪是日本关西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日本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大阪城处于本州岛西南部大阪湾东北岸,向南经纪淡海峡和纪伊水道通太平洋,向西经明石海峡与濑户内海相通。同时作为日本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濒临濑户内海,大阪自古以来就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门户,也是日本商业和贸易发展最早的地区,曾有几代日本天皇在此建都,因此名胜古迹众多。大阪古称浪速、难波,后名大坂。明治初年改称大阪。古代即是日本的海陆交通要冲。1583年大阪筑城后,商业开始繁荣起来。1868年开埠,1874年铁路通到了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