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维宇宙-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正是依托天人合一的思维,中国古代历史上才产生中医、易经、占星、风水、命相等学说。这些神秘学说现代人是很难搞清楚,关于周易的研究是越学越难,越搞越糊涂。
为什么现代科学这么发达,思维和文化却不如古人?
原因古人是依托天人合一这种神奇的思维来看待万物运动规律,如果你不理解天人合一的精髓,那么你只有替古人宣传学说的能力,而无法创立学说来超越古人。
()免费电子书下载
天人合一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人与宇宙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不是孤立的系统,因此宇宙与人具有互动互生的影响。这个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正是基于天人感应的理论启发,才引发古人产生易经、中医、占星、风水、命相等神秘学说,天人合一第一层意思是这些学说的核心依据。
第二层意思: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宇宙和小宇宙之间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意思包含现在科学讨论的宇宙全息现象,全息类比是科学全息理论的核心依据。
第三层意思:人是宇宙的化身,因为人迷失本性,需要重新找回自我,所以人的最高追求就是领悟宇宙本元、重新回归宇宙本元。这是人类各大传统宗教经文的核心依据,也是现代科学追求终极宇宙理论的目的。
这三层意思在本书中都存在,是可以统一的:
本书的思维方法是第一层意思,即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互生。
本书的阐述方法是第二层意思,即充分利用宇宙万物相似的规律、特征,大量的类比来阐述理论。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第三层意思,即重新认识宇宙,进入天人合一的归元境界。
因此,本书核心理论是宇宙本元理论,就是将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通过整体宇宙理论来解释宇宙,本书的出现标志东方传统文化最精华的理论重现人间。
天人合一第二层意思是研究宇宙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弊病,不能完全
迷信:
第一,全息类比,只是近似相同,不能完全套用。比如,万物都在运动,但速度不同;万物都有生死,但寿命不同。
第二,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很清晰,我们经常能将因果关系搞颠倒,
导致失去认识真相的能力。《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 有很多统计学悖论,能说明我们的因果关系经常发生错误:
统计数字表明:在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答:绝不是这样,统计关系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因为多数人是以中
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是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统计数字表明:在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比其他州的人多。这是否
就意味着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
答:正好相反。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对害肺病的人有好处,所以肺病患者
纷纷前来,自然这就使这个州死于肺结核的平均数升高了。
统计数字表明:有一个调查研究说脚大的孩子拼音比脚小的孩子好。这
是否是说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拼音能力的度量?
答:不是的。这个研究对象是一群年龄不等的孩子。它的结果实际上是
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脚大些,他们当然比年幼的男子拼得好些。
统计数字表明:汽车事故多数发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这是否就意味着
在离家很远的公路上行车要比在城里安全些呢?
答:不是的。统计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往往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车,而
很少在远处的公路上开车。
结论:全息类比思考存在局限性,而且容易进入分不清真实的因果关系。
第三,涉及万维宇宙的映射问题,因为它具有神奇特征,它超越了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围,所以不能适用天人合一第二层意思的思维方法。
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对宇宙之谜困惑的本元,我们看到万物都有生死,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宇宙有生死,这样的推理就是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它是不能解释万维宇宙的特征。实际上单元宇宙是有生死的,万维宇宙是没有生死的,是永恒的。
结论:天人合一第一层和第二层意思是本书重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但研究万维宇宙的映射时必须要结合万相归元。
3.万相归元
万相归元是云寒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将万维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角度思维其他物体,这样就能更系统地研究宇宙本元。
结论:逻辑推理、天人合一、万相归元这三种方法共同组合,形成本书神奇的悖论之剑,一切悖论只要引入本书理论,都能被解释清楚。
章结:本章通过罗素悖论,引出万维宇宙的奇点定义,建立宇宙三个层次结构:静元宇宙、单元宇宙、万维宇宙。阐述万维宇宙四大神奇特征:因果合一、大小合一、有无合一、对错合一。介绍本书三种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天人合一、万相归元。本论论述的宇宙结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宇宙而建立的。
本章核心是:定义万维宇宙的奇点,建立宇宙神奇的结构。
第四章 宇宙相对论(上)
第四章 宇宙相对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一、相对悖论
庄子曰:有一个问题,我和你的看法是不同的,我认为它是对的,你认为它是错的,那么如何证明你和我,谁对谁错?
现在请来第三方,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你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你的观念,等于你自己又强调了一次你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你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是支持我的,那只能说明他的观念本来就是我的观念,等于我自己又强调了一次我的观念,仍然不能证明我对。
如果第三方的观念既不是与你相同也不与我相同,那么就形成了三种意见,这样就更不可能证明谁对谁错。
这个悖论逻辑上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能形成相同的意见呢?
世界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说某种植物的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红色可以简单说是一种相,这个相是不是植物本身的色彩呢?一般人认为红色就是植物本身的色彩,认真分析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红色这种特征不仅是需要依据植物本身,也是要依据我们的视觉功能。大多数人具有三种视锥细胞,大致分短波、中波、长波锥细胞,它们常被称为蓝、绿、红视锥细胞,但也有少数人缺少红视锥细胞,因此导致部分色盲。
颜色实际是视锥细胞与光波组合反应的产物,严格说人人都是色盲,因为紫外线、红外线都是光,我们就看不见它的颜色,原因是我们对任一波长分布的响应只可以与三种波长的合适组合相匹配。
比如我们看到红光和绿光的混合则产生看到黄光现象(颜料不一样,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的混合形成褐色颜料),这导致人看到的黄光有两种,一是自然黄光,二是自然红光和绿光的组合,这两种情况人的眼睛是分不清的。
因此彩色电视机实际只发出三种光,是通过三种光的不同组合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形成多彩的画面。
实际每个人的视锥细胞组成也不完全相同,对同一个波长看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比如你看到的红色是100,我看到的可能是,因为这之间的差距很小,导致我们认为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其实严格说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色彩。
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果其他生命的视觉细胞与我们的视觉细胞构成不同,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在别的生命中看到的是蓝色物体。
因为红色并不是植物固有的色彩,这色彩需要结合主体自身的情况才能确定。所以单纯说这个植物是红色,是基于在你的观察世界中,不是这个植物本来固有的颜色。
()好看的txt电子书
所以对于一个后天色盲的人来说,花就不是红的、叶也不是绿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如果是先天色盲的人,那么连颜色是什么都搞不清,也很难想象色彩是什么样子。如果是先天盲人则更搞不清,这个世界居然还有光这东西。
所以物体是什么颜色,不仅因物体自身的情况来说,而且也要依据对谁而论的,唯一不变的颜色并不是物体的本相。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可见光仅仅是光谱中很窄的一个区域,还有红外线、紫外线等,如果有的生物能感受到所有光线,相信它们看到的世界会比我们更美丽、更多彩,只是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视觉世界,就如同盲人想象不出五颜六色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
那么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吗?
二、相对万相
单元宇宙的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观察特征,比如都具有质量、能量、速度、体积、形状、寿命等特征。不同物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巨大,以空间大小尺度为例:原子的直径为10…15米,地球的直径为107米、星系团的直径为1023米。
物体的特征差异导致物体的特征有相对性,即同一个观察主体采用同一观察标准、同一观察方法时(即相同的参照系),物体的特征描述不同。对人来说,原子很小,地球很大,这样的大小描述是依据人自身的大小来确定的。如果不依据人这样的参照系,单独说原子小、地球大是有问题的,因为比原子小的还有很多物体,比如电子、中子等;比地球大的也有很多物体,比如太阳、银河系等。
物体的特征既然是基于参照系而确定的,那么它就必然会出现参照相对性,即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物体的特征不一样。
人类认识任何物体都产生相对应的特征概念,这些特征概念是依据最初选择的参照系来确定的,先入为主的特征概念已经在人类潜意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我们的意识经常将物体的特征当成绝对不变的特征或者是最初认同的特征,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看法。人类每次破除原有思维的束缚都遇到巨大的阻力,可一旦接受了新的相对概念后又会引发巨大的思想震撼。
科学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促使人类观念巨大震撼的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又一次打破了我们原先的一个神话,科学家以前一直认为时间是绝对的,是均匀流失,它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流逝速度,时间的流逝速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论证明时间也是依据参照系的,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的慢,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接近停滞不动。相对论的理论已经得到系列科学实验的印证,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价值。
物体的特征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表现不一样,这是容易理解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对相对问题的误区,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本身的误区,这主要是思维的惯性作用。
结论:宇宙相对论是基于宇宙本元来阐述单元宇宙一切物体的相对性,它将破除一切困惑和执着,彻底解决我们认知上的误区。
三、人才相对
人有三教九流,物有五花八门,事有千奇百怪。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庸才?首先取决于组织的核心利益,以人为核心,就是对你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以企业为核心,就是对企业有用即为人才,无用即为庸才,国家也类似。因此判断人才的标准应为实用原则,不是学历专业也不是成功经验。人才与庸才并无根本差别,取决于核心利益的需要。
以企业为核心为例,在一个处于创业期间的企业,能同甘共苦的人即为人才,那时需要的是埋头苦干、有闯劲的人;企业发展大了,需要有更高层次、能驾驭新企业的人,这时应欢迎所谓精英人才加盟。精英的加入将起聚才气的氛围,人才将不断涌来,效益、规模也不断的扩大。
但是任何事皆有度,所谓精英都有类似的特点,即总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别人常常是错误的,所以随着精英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内耗也快速上升。当内耗的负作用超过精英的正作用时,精英已转化为庸才,而那些没有远大目标、缺少斗志的庸才现在才是真正在为企业卖命,他们已成为企业的人才。
若你此时仍执迷不悟,仍想广纳所谓优秀人才,只能出现面试时像个人才,一进来味道变了,原因土壤坏了,必须改良土壤,否则什么种子也都发挥不了作用。所以这时需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无论是谁,多有才能,如果对企业有害皆送出去,等到内耗削弱过头,庸才倍增,再来一个否定,重用精英。
结论:人才的标准是因核心利益而定,因其有用为准,绝非有一个统一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在一个人人混日子的企业,有不想这样过的、想跳槽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心涣散、人人想另谋高就的企业,那些真心希望公司发展好,愿与公司共存亡的人即为人才;在一个人人不说真话、消极沉默的企业,敢于直言的人即为人才;在多数人整天批评企业的弊病而忽视企业的优点,这样的论调危害企业的稳定时,那些抱怨少、知足乐的人即为人才。
1.人性相对
人性特点一:人皆有所长,皆有所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弱,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干、敢想、有激|情;在社会中滚爬几年的人,老于世故,工作灵活,但往往墨守成规,没有创新精神。
有学历理论的人,看问题透且深,长期工作有潜力,但容易过于迷信书本、前人经验,孤傲不合群;有经验的人,熟悉企情社情,短期工作上手快,但容易过于迷信自己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被其成功经验的束缚,难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长期变化。
表像为君子、好人、能人的人才,确是企业之宝、国之栋梁,但他们时常为名所困累,也时常孤芳自赏,鹤立鸡群,有时盲目自信毁功一旦;表像为小人、坏人、庸人的人才,确为企业之害、国之蛀虫,但他们存在有时为企业、社会生存所必须,因其缺多,有时也为其目的、弱点为组织卖命,而且在制服、牵制前者向对组织不利方向转化时发挥出色作用。
人性特点二:人无定性,好坏、长短、优缺可以随环境改变而变化。
水无常形,人无定性:水的形态取决于载水容器的形态,人的个性随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人之初,性本无。后天环境铸就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环境既然可以铸就个性,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就可以改变个性。
我们通常求才时讲究德才兼备,其实德才兼备的人很少,假使真有那么好的人才为何一定要供你选择,即使给你,你的付出成本也将上升,由此也导致企业整体平衡发生变化,而且一旦我们认定某人德才兼备时,往往会忽视环境变化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