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突然对西域四十四国重视起来,当然这种重视,是建立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上的,朝廷的千头万绪的事多要钱的地方多,国库实在穷的要紧,西北朝廷当初为了凑集前方军费,通过直接干预组织国家规模的贸易,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在多条漫长地东西贸易线上,四十四国本身的商业价值,开始进入朝廷的视线。
这些年,在安西都护府增设营田、度支、转运诸使,又敕命礼部派宣抚官常驻其国,主持上供朝贡事宜云云,当然。这也只是官方的说法。西域最大最富饶的高昌、龟兹、疏勒、于滇列国都被大唐收入囊中,剩下的这些沙漠绿洲上的城邦小国。能够保留下来,纯粹是为了在列国朝贡地时候,用来凑数和充排场的,并不指望蚊子腿这点肉地。
但是西域作为东西方各大文明诸国各族的交通要冲,可以绕过战争敌对状态下的限制,在不损朝廷的脸面的情况下,直接从吐蕃啊、大食什么的那些敌国中。为朝廷套取急需的金银和钱币。于是也诞生了一大批以官授周转经营发家地新贵商贾,当然其中大多数都是胡人,按照族类又分作好几个群体,势力最大还是昭武九姓的栗末人,他们有先天的地理和人脉优势。
他们甚至有手段从天竺贩粮,穿过亲附吐蕃或是大食的势力范围,输送到河中资助军用,再从河中各族贩骏马牛羊到关中。再用朝廷回凭的官票,优先采买中土制定出口瓷丝纸茶盐糖酒等货物,完成回程。。。。
由于作为新科礼部尚书的贺兰进明,要想与身兼政事宰相身份的户部尚书苗晋卿,争夺部门的利益,觉得分量和地位还差了点。于是毫不客气地把我也拉下水,提出可以采纳我作为输边模式首创和发起者的意见,
但是,
我回来的路上,居然被人拦截了,当然不是那种具有威胁意义的拦截。而是附近的天兴县令孙蓥、县尉谢夷甫,率领治下父老,站在我车队仪仗必经的道路中间,守株待兔堵住了我地去路。
交涉了好半天,才弄明白。这两位敢挡住我去路的县令、县尉大人。带着他们的百姓是找我告状来了。
要知道,官僚体制内许多人害怕和龙武军大交道。因为龙武军虽然不排斥和忌讳潜规则,但对往来数字拿捏的精准和明确,对任何部门来说都是相当头痛的事情,要知道无数的下层官僚、胥吏,就是靠这账目数据上的模糊边缘,混吃饭的。虽然无法禁绝上下其手的可能性,但至少增加了贪墨舞弊的成本。
而且如果把抓到小辫子,后果很严重地,因为龙武军地人是不会老实的遵循正常官僚体制内地规则和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至于告状,更是破天荒的事情。
按照官场的体制,除非有强力的人士包庇,否则越级上告是个大忌讳,这可是关系到前程问题,为官一任,无非是为了钱途和前程,特别还是文官向高过无数级武职请命的跨界行为,他们这种聚众拦截军队的性质,说严重了就是煽乱,被御史纠举上去发挥一下,罪及全家都不无可能。
因此,反正我也不急,难得以好奇的心情,破例接见了这两位很有勇气的县令和县尉大人,
当然说是告状,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变相的抗议,原因是近年地方上与军屯庄的矛盾冲突。为此,他们还准备了一本厚实而详尽的调查记录。
原本武装还乡团有组织的迁回观众后,也占据了大片荒芜的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军管性质的田庄、除了传统的种植业,还经营者各种特色的矿山、烧窑、营造坊、工房、养殖场、林场等等,作为龙武军的后勤基地。
虽然实行的是军管,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日子过的要比地方上的普通百姓要滋润的多,因为他们占据的土地和山林,都是关内地区比较好的位置,而且虽然他们承担的赋税比普通百姓还要多上军队的那一份,但是却少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也不用承当从乡、里、县、州层层过手造成的各种募耗,只要一次交齐税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交足了公粮之后,剩余的产品无论是自用还是市价交易,大都绰绰有余,而且龙武军对军屯庄内的各种农副产品,实行保护价式的收购制度,还有定期的商队进行交易,因此还乡团的军屯户们手头往往比较宽裕,每年还可以举办各种节庆活动。
此外,由于军队的背景,地方上各种名目的摊派徭役,也不敢找上门来,如果有人是在不长眼这么做了,很快就会有三五成群的军人,找上门去喝茶谈心,当着全家老小的面,让对方深刻领会一番,乱打军屯庄的主意就是在拖龙武军的后腿,拖龙武军的后腿就是在给朝廷的脸面抹黑,给朝廷的脸面抹黑就是对皇帝大不敬之类的大道理。。。。。
随着地方上百姓陆续自发的迁回,他们组成的村落,与先行开发的军屯庄,因为田界、水源、河道、沟渠、堤坝、林木之类缘故产生的大小矛盾,也开始频频发生,不过由于军屯庄的特殊背景,对上那些地方百姓,无论数乡党械斗还是明面上打官司,大多数时候都是奈何不了他们的,对地方官府来说,在管辖上也变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他们对军屯庄子,没有明确的职权规定。再加上庄子里同时也安置了一些伤残老军和军人家眷,所以地方官府多数地方官员为了安定和谐着想,多是抱多以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含混过去。
因此,也滋生出令一些弊端,许多百姓,通过各种关系和门路,千方百计的想加入庄中,而一些军管的庄头,也开始利用庄子的特殊地位谋取私利,乃至伪造名册收容投奔的同乡亲党,甚至私自容留庇护一些被官府追查捉拿的人,
由于唐代初期,对军人相当优待,不但授永业田,还免各种租、庸、调,阵亡或失踪军人的家属享受同等待遇,残疾军人待遇不减。
而士兵服役在外的期间,其家人也要按照服役距离的远近,减各种比例赋税,甚至可以直接免徭役的,由于唐律规定士兵服役的年龄,在18…60岁之间,因此这种恩及家人的优待,理论上也可以终身的。此外,早期唐代对外的开边战争一直不断,同事也不缺乏获得战利品和功勋的境遇。
因此唐代早期军人是一个让人羡慕乃至趋之若鹜的职业,许多浪荡子和游侠儿远赴边关投军,也是为了类似的理由,虽然高风险却也是高回报。
这种优待却也是后世所罕有,要知道在宋明那些所谓的“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只有拥有功名的士人阶层,才能够拥有免税赋除徭役的特权,在大多数时候,地位低下的军人很可能只是长官变相的奴仆和财产。
但到后来,这种优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而逐渐变得名存实亡,许多将领通过隐瞒阵亡士兵的名额,吃他们的空饷,而地方上士兵的家属,由于失去了土地,变成士门豪族的附庸,优待也变成了一句空话,当兵也就变成一种畏途,府兵制度也因此彻底崩溃。
不过在龙武军中,这种制度却被比较好沿袭了下来,事实上只要龙武军存在一天,就没有人敢对数量庞大军属提出赋税徭役的要求,因此成为龙武军的军属,竟然成为某种逃避繁重赋税徭役的捷径,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冒充顶替的情形。
现在变成另一项弊端,有动机不良者,花大价钱买通关节,凭这个身份对抗官府,虽然龙武军内部监管严密,但是对于军属这一块,就有些模糊。
。。。。。。。。。。。。。。。。。
作品相关 第四百零四章 三缺一
第四百零四章 三缺一
第四百零四章 三缺一
我坐在马车上看着文抄,顿时笑了出来,
才出去两天,就有新的八卦,自从李辅国养病以后,市坊中又诞生新的谣传,说《兰若寺传奇之妖魔道》其实与本朝国师不空上人无关,乃是隐射那位中贵人,因为这位虽然号称虔信佛门的李善人,却丝毫没有佛门的清心寡欲,喜欢弄权,以察事厅为爪牙,行事如妖魔一般。
打发了天兴县的那群官吏父老,紧赶慢赶总算赶上了早朝会,在朝会上露个面表个态,然后和贺兰进明在朝后,一起被内招去说了几句话,出来后是一大堆昭武九姓胡商背景的官吏,堵上门来来打探消息和口风。
现在长安城中各大政治势力,以龙武军这个团体为分野,可以用另一个时空的某种奇幻文学体系的架构来形容,就可以简单分为亲近、中立、敌视等,然后又按照守序和混乱倾向,分成若干个团体。
所谓守序,就是主张在主流体系内的规则和手段,来解决问题,非到万不得已,至少要保持一个表面上的稳定和秩序,代表了朝中一种资重老成的稳健态度。
所谓的混乱倾向,就是倾向希望通过激烈的变化和动荡,打破现有的政治版图和僵局,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体制内的稳定和秩序,是可以暂时牺牲的,代表地是一种起点低却激进态度。
当然在政治名利场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只有有足够的利益,就算死对头也未必没有握手言和的机会,同样的利益,却可能成为亲近盟友离心和翻脸的缘故。
现在的长安城里,有一大票人磨刀霍霍,等着吃我帐下两府的大户,因为龙武军独自私吞了长安中历年积累下来地库藏。(这一点要感谢严于律己,极力逢上的崔佑乾和严庄两位大好人)以及诸多准备在长安安家地叛军将士。一路拼命搜刮来的家私,所以一直被人念念不忘的挂记在心上。
还有另一大票人同样也在磨刀霍霍,准备斩乱伸过来断人财路的黑手,因为少了龙武军这个关键节点的支撑,各房空有人脉和资源,却缺少相互信赖的基础和实力,基本什么事也别想做成。
这不。朝会上已经有人提出,去年剑南大熟产出有余,可以适当增加税赋,增加国用,要知道太上才刚刚下令免赋才不到一年,因此,马上被某些“热心正直”的御史给骂地狗血淋头。。。。。。
关于军输的承包,
当初有人跳出来大放厥词。说是军输项目事关国家机要,乃是前方将是的命脉也不为过,怎么可以轻易付之人手,更别说这些商人逐利无义,难以信用,怎么可能把关系国家命脉的勾当。交付给他们。
那些清流,在舆论上死死顶这条不松口,另一些人则抬出龙武军在剑南的例子,正好问到我,我就随口说了句,如果不放心他们的信誉和行举,就让他们拿出东西来抵押担保好了,这才打开了僵局。
本以为那些商家,在苛刻而详细的条件面前,都会知难而退。没想到反而争相竞投之。理由很简单,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后。误以为既然朝廷能拟出这么详尽地章程,又索要如此巨大的担保,想必那成事的决心也很高,人亡政息或者事后推翻的风险也小了许多。
当然这个误会最后变成一直延续到现今的制度,其中虽然不乏一些变数和反弹,甚至有地方官府罔顾朝廷的勒令,明里暗中地阻挠过境的承运商团,鼓动地方士民不停制造麻烦,但是没有更好的替代法之前,君臣也只有捏着鼻子督促贯彻下去,毕竟,连朝廷倚重的江南财赋,都要靠这个渠道分流部分转运的压力。
这些低品的官吏中,却悄悄夹杂了一位随太子一行,同时新回到吴王李祗的门人,传达了一番他家主人想进一步拜访的意向。
太仆卿吴王李祗、东都留守虢王李巨,都是在定乱中有功的宗室,本朝自中宗以后,每逢国家有事,都是以宗室拨乱反正,而入主天下的,特别是前代地太上天子,是以皇帝直系血脉以外,被边缘化地旁支郡王身份,发动宫变将父亲送上大位的。
因此,皇帝们对宗室地事情特别敏感,对血缘亲近的宗王及其子嗣,采取的是良田豪宅锦衣玉食优养之,拥有尊崇的地位和名号,也不让其在朝堂有太多发言权的态度,倒是一些远支血脉已经淡薄的宗室,还可以在仕途上走的更远一些,甚至出将入相,如信安王李玮等,如李林甫、李岘等,不过他们也有限度,特别是涉及兵权,功成名就到一个程度后,就要及时激流勇退。
但是自从永王之变后,朝廷又突然发现新的问题,让这样拥有皇家的名分,又拥有实力的宗室,长期领军在外,已经构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相比之下本朝的公主和外戚们,反而更要自由一些,既然没有大位之念,就算争权夺利,也不怕少你一个,因此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门人政治,宗室们既然不能直接参政,就扶持一些代理人为自己的利益张目。
正在想这件事的因果,突然一个白花花的东西在我眼前一晃,顿时喝住了前行的车马仪仗。
契丹人,果然是契丹人,我在街上看见那被整把小辫子团起来的光头瓢子,显然因为天气热没戴帽子,愣了一下,被朝廷指为叛贼逆党之一的外种契丹,什么时候可以明目张胆地走在大街上。
自从鲜卑山之战后,剩余的松漠外种契丹也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北逃,分散进入大室韦聚居的额骨河流域,一部分转入渤海的扶余、长岭地区。
可以说,隋末大贺氏当权的老八部时代,还是当今遥辇氏主政的大八部时代。都已经彻底结束了。
真正向李光弼的河东军投降地,只有一些小部落联合。这个耶律出身的达刺部落,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外契丹逃亡造成地空白,已经引起周边部族的觊觎,所以他们不得不紧密的依靠河东军。
件到我的仪卫,对方倒是恭恭敬敬的站在路边,等我叫过去问话。领着这些契丹人的。正是李光弼的判官韦损。
“他们是有功之臣。。。”
韦损还算客气地回答道,
虽然头上几位老大碍于立场和身份,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模样,但是作为底下的军头、僚属,以同乡、同年之类名义,暗中有银钱买卖的往来频繁,也并不算什么特别的秘密。
外军需要应急口粮、肉菜罐头、御寒衣被,作战器械、车驾等各种军用物资。龙武军的军工生产剩余也需要固定的买家,如是经过正规渠道和章程,指望朝廷的官僚体系那个效率,不要说前方将士地黄花菜都凉了,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妖蛾子来。
只要有登州商团的担保,甚至可以用俘虏来支付。这也是安东、渤海一带,各族青壮人口大量失踪的重要原因之一,又不是天天打战,哪有那么多战争俘虏。唯一的条件,就是派人跟踪观察各种产品的使用情况,好作出相应的改良改进。
。。。。。。。。。。。。。。。。。。。。。。
原来耶律氏所在地达刺部,在鲜卑山大战中是出了大力,早在河东军杀过土护真河之前,这些首鼠两端的小姓部落就已经和河东军取得了联系,引为后路。
但走的最远的。做的最彻底的。还是这个全部人口只有数千,根本毫不起眼的达刺部。因此正当契丹十几万人马依据祖地,背水一战激斗正酣的时候,随着契丹人老弱妇幼的聚居地失陷的消息传来,达刺部联络地一些小部落,也在最关键地时刻突然反水,以隐藏在部落中的数百名河东军精锐为先锋,突袭了王族遥辇氏族地狼头大愫,迫使其移位,一下子动摇了战局。。。。。
因此,他们也是战后松谟草原上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作为外契丹主力的大八部残部固然是跑掉了,但是他们的牛羊和奴隶、草场、山林可是跑不掉,虽然大头都被河东军给拿走了,附近已经没有比他们更强大的势力,虽然在遥辇氏的反扑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但只要拥有足够的土地牛羊,草原上就从来不缺乏因为各种名目活不下去的投奔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