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荣庆府邸附近,自有负责盯梢的校工前来报告:半个时辰前,荣尚书和袁宫保进了院子,一直没出来。孙元起看了看天,现在估计是上午十点半钟,估计他们十一点半、十二点吃饭,时间掐得非常好,这样自己进去呆上十多二十分钟出来,相信他们也不多留。

于是带着老郑到了荣府门前,不知是朝廷另有规定还是什么原因的,孙元起觉得荣府大门的奢华气派比孙、王两位中堂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带着门房看人都是仰着头。见来人是个不认识的年青陌生人,门房懒得抬眼皮子。只有在塞了一大锭银子之后,才懒洋洋地起身接过名刺,进了院子前去汇报。

荣庆此次邀请袁世凯,除了联络感情之外,还有向他问计的意思。前文已经提到,去年荣庆曾提出立宪时机尚未完全成熟,需从长计议的主张,深得慈禧太后欢心。结果过完年没多久,先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周馥联衔奏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两个月之后,慈禧太后召见湖南巡抚端方,端方也奏请预备立宪。据说,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在戊戌变法时,端方曾积极参与其中,可他是旗人,而且是旗人中难得的人才,所以慈禧并没有怎么严厉惩处他。此次见面,慈禧便戏谑地问道:“当年你们要求兴办的新政,现今都已经实行,你看还有什么遗漏没办的么?”言下之意,老佛爷我也是个开通民主的变法派,你们当年要是不闹腾,咱们何至于闹得这田地!

端方既然是人才,自然就有人才的脾气,当即回敬道:“尚未立宪。”意思是说,您现在推行的办学堂、废科举、修铁路、建工厂等新政,不过都是细枝末节,关键的君主立宪你根本还没迈步呢!

慈禧并非我们后世想象的那样,天天听戏、游园、打太监,好吃、好喝、虐宫女,相反,她在处理繁忙政务的余暇,也经常阅读翻译的西方报纸、看一些外国的书籍,自然知道立宪就是走向民主。所以脸上刷地就变了颜色,厉色责问道:“立宪对我大清有何好处?”

端方正色答道:“立宪可以使得皇上世袭罔替!”

慈禧怒极反笑:“哀家今儿个总算长了见识,原来皇上也有世袭罔替的!”

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国的世袭制度一般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两种。普通世袭,就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低一级的爵位。而世袭罔替,则是世袭次数无限,并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因此,各个朝代对于世袭罔替的爵位都不轻易授受。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在明代,皇族封爵为世袭罔替。至于清代,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是铁帽子王。

也就是说,“世袭罔替”一般说的是臣下;而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乃是天赐皇权,本来就是万世不移的,何来“世袭罔替”一说?

不过,居然连旗人都这么说,对慈禧太后触动还是非常大。如今孙医生在日本正闹风闹雨,国内也是舆情汹汹,为了安抚民心,慈禧随后便派载泽、端方、戴鸿慈、尚其亨、李盛铎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准备政治改革。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不要紧,这可急坏了一旁看热闹的荣庆:太后这是什么意思?去年还让我宣传不宜立宪,今年怎么就改弦更张了呢?难道,我被边缘化啦?

荣庆素来佩服和自己年纪一般大的袁世凯,这回见他进京,连忙请到家里小聚,想探探他口风,好揣度一下宫里头的意思。

俗话说,酒为情博士,茶是色媒人。两人见面,先回忆一下过去的峥嵘岁月,然后边喝茶边研讨八大胡同的风花雪月,马上就轮到中午酒桌上互诉衷肠了,忽然有家人送来一张拜帖。好比准备颠鸾倒凤之际手机狂响一般,真是让人扫兴!

荣庆拿过来一看,原来是那个洋进士、野翰林,自己本来就不待见他,如今又跑来大煞风景,恼怒之下,正准备说“不见”,谁知道这翰林拜帖上面的字硕大无朋,袁世凯逮眼望见,不觉惊奇道:“咦,这就是经世大学那个孙元起吧?”

荣庆连忙把“不见”两字咽回肚里,脸上堆着笑问道:“怎么,慰亭兄认识他?”

袁世凯摇摇头:“听洋人说,此人乃是格致学一代宗师,愚兄倒是想见见,不过一直缘悭一面。”

荣庆笑道:“那今天就让慰亭兄见上一见!看看究竟是‘相见争如不见’呢?还是‘闻名不如见面’?”说罢,连忙吩咐家人将孙元起请进来。

孙元起在厅外就看见屋里坐着两个人,心中想道:坐在主位的,毫无疑问就是荣庆荣尚书了;而边上客位所坐那人,想来必是袁世凯无疑。

两人见孙元起进屋,也起身相迎。在拱手问礼的瞬间,孙元起打量了这两人一下:荣庆面容严整,想来是个持正守旧之人。虽然荣庆也算的上容貌堂堂,可他站在那里,却显得渺小许多,光彩全被边上那人所掩盖。所以孙元起更多的是审视这位“对不起‘中国人民’”的窃国大盗。

袁世凯是个一米五几的矮胖子,五短身材,颈粗腿短。传说中,他是“西山十戾”之一的蛤蟆精转世,看这身材,确实比拟得很到位。可是人矮,不代表气场小!红朝太宗也是个矮子,可是人家到哪儿都镇得住场面的。面前这人也是这样。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王霸之气”,孙元起相信,面前这个人身上便大量蕴含。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十三岁时就写出了“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联句!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二十三岁就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三十出头的时候就让晚清重臣李鸿章写下“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手下聚集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段芝贵、唐绍仪、李纯等一大批清末民初的杰出人物!

寒暄已毕,各自坐定。荣庆和孙元起没什么交集,孙元起跟荣庆也没什么好谈的,说了“今天天气哈哈哈”之后,相对无言,只等着分分钟后荣尚书端茶送客,自己便溜之大吉。谁成想袁宫保却对于西方科学兴致浓厚,拉着孙元起问东问西,一时半刻脱不开身。荣庆虽然心中有事,却不好在袁世凯谈兴正浓的时候硬把孙元起赶出去,只有假装洗耳恭听的样子。

看着荣尚书不时飘过来的眼镖,孙元起心中暗道一声“苦也”:估计荣庆和袁大头准备谈些私密事,结果被自己搅黄了,如果自己还不识趣地赶快溜号,以后的小鞋可就有得穿了!

正准备起身告辞,袁世凯忽然问道:“百熙,你在西洋多年,你说说,君主立宪在我大清行得通么?”

这一问,让边上喝茶看热闹的荣庆大吃一惊,心中暗道:“看来,这袁慰亭早就知道我的意图啊!”孙元起也愣住了:咱们不是谈科学么,怎么扯到政治上来啦?

见两人都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孙元起只好含糊地答道:“晚生从小学习理化,对于政治实在是一窍不通,不好乱讲啊!”

袁世凯丝毫不以为意:“百熙没听过‘旁观者清’的话么?没准你们这些局外人,看得反而比我们局内人更清楚呢。如今只有我等三人,请君姑妄言之!”

孙元起心中有些愤愤,你们两人有啥私密的东西不能好好说?干嘛要把我扯进来!再怎么说,哥哥我也是过来人,你以为我不知道六年以后大清就玩完?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么!

当下伸出左手,做了一个“六”的手势:“晚生妄言,君主立宪在我大清行通行不通,六年以后自会分晓,请袁宫保、荣老前辈到时候验取。二位大人位高事冗公务缠身,晚生不便叨扰,就此告退!”

一一三、怅怅莫怪少年时

从荣庆府邸回来,孙元起颇有些怏怏:今天所见三个官员,一个副首相、一个部长、一个省长,都是国家要员、精英中的精英,可他们要么昏聩不通时事,要么勾心斗角玩深沉。如此朝廷,不亡何待?

不过这种郁闷没有烦扰孙元起多久,因为薇拉含羞带笑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你又要当爸爸了!”

尽管已经身为人父,孙元起还是被这个甜蜜的喜悦撞晕了头。

孙元起作为独生子女那么多年,小时候总想有个兄弟姐妹,能在开心的时候陪着自己一起笑,伤心的时候陪着自己一起哭,共同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见识世间的悲欢离合。可在那个“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的时代,这个梦想注定难以实现。长大后,心里也经常会想,如果条件允许,以后自己一定要生两个宝宝。

来到大清,既没有残酷的减丁国策,也没有先进的乳胶工艺,家庭规模大小,完全取决夫妻二人的能力和努力。这就为孙元起圆梦创造了优渥的前提条件。当然,家里要是五个以上的小孩,那就有些夸张了,总体还是两三个为佳。尽管念祖有个哥哥,不过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年难得见上一面。如今有了弟弟妹妹,想来他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吧。

听说薇拉已经有了三个多月的身孕,孙元起又有些自责:这段时间,先是去敦煌考察,回来又忙学校里面的事务,完全没有顾及薇拉的身体,连有身孕都不知道,自己这个丈夫真真是不称职的!

有了一次经验的薇拉却丝毫不以为意,依然照常去实验室做实验、下试验田看庄稼长势。孙元起少不得嘱咐老赵家的在边上帮忙照看下。

过了没几日,左功先便带着一位三十多岁的俏丽妇人回到经世大学。

初次见面时,孙元起以为是左功先的母亲,心里还暗暗喟叹驻颜有术。等听了左功先介绍才知道,原来此人是他的姨娘——也就是他父亲的二房太太。因为是儿子的婚姻大事,如果父母亲自前来,那必然是走六礼的第一道程序“纳采”了。左家为了慎重起见,便先派这位沈姨娘过来看看情况。

孙元起一想,这也合情合理,便先安排两人在校园里住下。

通过两下沟通,决定在孙元起家里让沈姨娘与赵景惠见上一面。尽管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双方都心知肚明,偏偏过程不能这么直接,因为就样体现不出我中华文明的中庸含蓄之美来。根据事先的设计安排,沈姨娘先假装到孙元起家拜访孙太太,谈话之时,赵景惠端着茶水出来,假装与大家添水,这一出一进之间,便把亲事给“相”了。短短的几分钟,就决定了这门婚事的成败,多少有些儿戏。可这就是风俗,容不得你反对。

选了个黄道吉日。日上三竿的时候,打扮一新的赵姨娘晃动着三寸金莲,走进了孙家小院。【wWw。Zei8。Com电子书】

虽然孙元起是媒人,左功先更是男方,可这场热闹的盛宴,主角注定是以沈姨娘为首的一群女性,孙、左二人别说入场,连当观众的资格都没有。薇拉如今用中文日常交流已经没问题,然而到了这个体现中华传统婚礼民俗的场合,只能沦为配角中的配角。为此,孙元起只好请来严复的夫人朱明丽当女二号。

这朱明丽是在城市中长大、又受过教育的女子。虽然文字功夫并不纯熟,偶尔会写错别字,在当时已经算是难得的了。1900年天津水师学堂在拳乱之中为炮火摧毁,严复仓皇逃到上海,由此结识了朱明丽。严复之所以与朱明丽结缘,据说还是因为他那本著名译作《天演论》。传闻朱氏读了大作之后,心生仰慕,最终结为连理,做了严复的第三任夫人。为此,诗人黄遵宪还专门写了首诗来纪念这件事:“一卷生花《天演论》,因缘巧作续弦胶。绛纱坐帐谈名理,胜似麻姑背蛘搔。”

因为有共同语言,两人感情异常深厚,婚后严家大小事情都由她来经手。而且朱氏也是位女强人,在上海的时候,她不但照顾家庭,甚至还经营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黄包车行,拥有黄包车三十辆!所以,由她这等灵巧的人来主持场面,最是合适不过。

薇拉和朱明丽也盛装出迎,笑语嫣然地把沈氏迎进屋里。鉴于孙元起不在场,事情的具体经过都是中午吃饭时薇拉复述的:

左夫人坐下之后,先是对房屋的简朴表示惊讶,进而推断出孙校长具有勤俭节约、安贫乐道等众多优良美德。随即,她又对房间里面中西结合的家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仔细询问了每件家具的原厂地和价格,认为孙太太能用如此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如此优质的家具,充分彰显了善于持家的能力。希望以后两人能在购物、持家、攒钱、化妆、生育等诸多领域,就各自的优秀经验展开多方面合作交流,积极提高女性在家庭里的能力与魅力。

紧接着,左夫人又与严夫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她们仔细回忆上海豫园、城隍庙、绿波廊等著名景点和饭店,并就个中细节展开严谨细致的切磋研讨,比如哪一家馒头店的蟹黄汤包分量更大、哪一家银楼的手镯雕刻更精美、哪一家脂粉店的水粉颜色更加细腻。作为佐证,她们除了援引亲朋好友的证词,还不时掏出身上的配饰作为物证。

就在这个时候,梳洗整齐、新衣新裤的景惠端着茶盘,娉娉袅袅地走了出来,姿势优雅地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位女士斟满茶水,然后躬身告退。整个过程表现非常完美,期间甚至还很有礼貌地询问自己最近的身体如何,同时表示在未来几个月自己身体不方便的时候,愿意过来提供自己的帮助,这些行为充分展示了一个年轻女性温柔贤惠、关爱他人的伟大情怀。

随后,三人又讨论了中国茶叶的著名种类、各地饮用水的优劣、茶碗样式对茶叶的要求等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话题结束后,左夫人发觉自己貌似遗漏了一件重要事情,需要马上返回寓所处理。挽留无果之下,自己便和严夫人礼貌地把她送出门外。

临别之时,左夫人还一再热情邀请自己和严夫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到左家进行友好访问。

根据薇拉的描述,似乎是宾主尽欢、相亲顺利。但孙元起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好像哪里不对劲儿。至于为什么,一时之间却又说不出来。

果然,等到下午,就看见左功先一脸沮丧地走进了校长室,闷声不响地坐到角落里。

看他臭着脸,孙元起心里“咯噔”一下,连忙问道:“执中,怎么啦?你姨娘怎么说?”

左功先抬起头看看孙元起,又低下头去,久久不发一言。如果现在有包烟的话,他肯定是在一根接一根地抽;如果有瓶酒的话,他肯定是在一口接一口地灌。

半晌,他才沙哑着嗓子说道:“我姨娘不同意……”

“为什么你姨娘不同意?”孙元起挺纳闷的:赵景惠挺好一姑娘,配左功先完全没问题,咋会不同意呢?

左功先抱着头缩在椅子里:“她说,她是丫鬟……”

孙元起忽然想到在薇拉的描述里,赵景惠曾经“很有礼貌地”询问她的身体如何,并表示“愿意”在身体不方便的时候过来“提供帮助”。这,该不会是那小妮子故意的吧?

正准备驳斥沈姨娘的“谬论”,左功先又道:“她还说,她是天足……”

自两宋以来,我国妇女就有缠足陋习,直到清末民初才全国范围内禁止。这裹过的脚,叫“金莲”、“小脚”;而没有缠过的天然脚,就叫“天足”。

一般说来,只有汉族女孩子才会裹脚,但也不是所有的汉族女子都会裹脚。裹脚者大部分都是生活在中上层的富家小姐,因为不用干活,有丫头伺候,可以从小就裹脚。有些家里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