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国贼-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对刘存的谦逊人品和顾全大局的胸怀大加赞扬,刘玺非常满意,让大家举荐继续东莞县令的人选。
  可接下来的场面令刘玺颇为惊讶,堂中众人都是一副犹豫难决的样子,没有提出任何人选。
  “众卿为何如此犹豫?”刘玺不解地问道。
  许慈大声回答:“君上,东莞坐落于群山之中,乃是连接青、兖之战略要冲,也是抵御黄巾贼寇东犯之首要屏障,时时处于贼寇威胁之下,因此,非坚毅不拔文武双全之人才,无法镇守东莞,这就是臣等无法决断的根本原因,若不是君上心系朝廷,不愿留下个破败残缺之城增添朝廷负担,微臣定会奉劝君上保持现状,留待朝廷自行决断。”
  刘玺恍然大悟,考虑良久再次摇头:“不行,不能将个残缺不全的东莞县扔给朝廷,众卿再商议一下,看还有谁能担此重任。”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程秉悄悄望向对面的刘存,看到刘存微微低头,暗暗吸口气大声说道:
  “既然一时没有人选,臣举荐一人,原冀州馆陶县衙掾吏、现琅琊县书吏赵溶赵延德,此人今年四十有一,出身世家,精通政务,熟悉军事,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数月来,协助琅琊县衙安置流民数万,此次刘子鉴大人率部征伐,赵溶为全军督粮官,总领全军粮草供给,并亲率五千民壮为后队,为击溃数万贼寇收复东安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臣以为,赵溶之能可胜任东莞县令之职,且他出自琅琊,在琅琊军民中素有威望,与留守东莞的琅琊将士相互熟悉,若担任东莞县令,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众人颇为惊讶,许慈与程秉交情莫逆,与刘存的关系也很不错,也见过两次前来王城办事的赵溶,所以毫不犹豫予以支持:
  “臣赞同主簿大人的举荐,赵溶此人仪表堂堂,满腹才华,其祖上曾任荆州夷陵县令,可谓历代书香门第,去岁黄巾之乱席卷半个天下,馆陶赵氏一族奋起抵抗,力拒十倍之敌,全族十不存一,身受重伤的赵溶最终在数名忠仆拼死救援之下得以幸免,不得不跟随大量灾民流落我琅琊境内,若非如此,子鉴大人也许就得不到如此人才了。”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露出了笑容,刘玺随即笑容可掬地征求刘存的意见。
  刘存非常坦诚:“君上,说句实在话,微臣在军事上的能力,远比行政强得多,别看微臣在琅琊做出点滴成绩,其实微臣只是动动嘴皮子,所有事务全都靠赵溶和衙门同僚去做,微臣每月花在政务上的时间,加起来恐怕不到五天,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训练士卒,还有就是巡查境内各乡的农垦与工坊,与赵溶先生的施政能力比起来,微臣深感汗颜。”
  众人惊愕不已,望着满脸羞愧无地自容的刘存,略微联想立刻明白,这恐怕是刘存的肺腑之言了,觉得刘存正如外界传说的那样,心胸宽广坦诚实在。
  唯有程秉心里知道,外表淳厚满脸正气的刘存不过是谦虚而已,刘存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精明,都要深邃。
  刘玺听得有趣,再看到刘存的窘迫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爱卿实在有趣,哈哈!这事就定下来吧,寡人准了!”
  两个并非肥缺的小县县令人选确定后,商讨的议题终于涉及整个王国的核心利益。
  刘玺先是检讨自己忽视武备的错误,话语中对国相的老去无可奈何,对能力有限重利惜身却出自名门的中尉萧建颇多不满,最后希望众人商议一下郡国的武备如何改进,将校如何调整,恳请大家献计献策,畅所欲言。
  刘玺话音刚落,内史苍慈就站出来,大声举荐刘存担任王国中尉,理由非常充分:“萧大人去意已坚,传言其家族已说动朝中重臣,并获圣上恩准,即将委任其为北军骑都尉,近日就会离开王城赶赴洛阳。”
  苍慈的一番话大大出乎众人预料,刘存连忙望向主位上的刘玺,看到刘玺含笑望着自己,立刻明白定是苍慈与刘玺商量好的事,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看到神色各异的众人都盯着自己,刘存只能硬着头皮站起来:“君上,微臣心里有些话想对君上倾诉,这些话藏在微臣心底很久了,一直没有机会说,今天……今天微臣实在想不到内史大人有此提议,微臣万分感谢内史大人的信任,但微臣希望君上能听听微臣的心里话,若是听完了,君上依希望微臣带兵,微臣定会全力以赴,勤勤恳恳报效主上!”
  众人大吃一惊,不明白刘存为何放弃郡国中尉这样的高职,如果答应下来,国君只需吩咐即将致仕的国相大人在奏章上署个名,然后上报朝廷备案,刘存就是秩比两千石的高官了。
  刘玺同样惊讶不已,定定望着坐立不安的刘存,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既然如此,就请刘爱卿随寡人到后面书房去喝杯茶,寡人很想听听爱卿的心里话。”
  刘存连忙致谢,扫一眼知根知底的程秉,向诸位大人拱拱手,亦步亦趋跟随刘玺走向殿后的书房。


第三十八章 悄然改变(上)

  国君刘玺与臣下刘存进入书房没多久,宫中内侍出来宣布国君谕令:“君上口谕,今晚暂且到此,请诸位大人回家歇息吧。”
  直到次日上午,赶到王府等候国君召开会议的文武大臣们才知道,国君与刘存的私人谈话直到天亮才结束,几位老臣悄悄询问国君内侍,听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国君竟然和刘存把酒畅谈直到雄鸡报晓,然后持着刘存的手送到宫门之外,才依依话别!
  国君因为补觉,没有召开上午的会议,精力旺盛的刘存于中午宴请众同僚谦逊答谢,当日下午即率领卫队返回琅琊。
  没有谁知道刘存和国君说了什么心里话,也没人知道国君次日晚上悄悄召见国相阴德和程秉究竟谈些什么,更没人知道为何国君和国相没有经过例行讨论,就将请求削减封地的大事联名上奏朝廷。
  中平二年七月二十四,国君与刘存密谈后的第六天上午,内史苍慈代表国君突然宣布多项重要人事调整:
  第一项,征辟东莞名士徐奕为东安县长,嘉奖在征剿黄巾贼寇中功勋彪炳的琅琊县左尉颜慎,晋升其为东安县尉;
  第二项,征辟馆陶名士赵溶为东莞县令,滞留王城的两万流民将于月内迁往东莞;
  第三项,任命王国新任史官、豫南皇亲刘晔担任琅琊县令;
  第四项,解除刘存琅琊县令之职,调任东武县令;嘉奖在征剿黄巾贼寇中功勋彪炳的琅琊县右尉翟越,晋升其为东武县尉!
  除此之外,国君刘玺还传出口谕:他将与高密名士郑玄、北海名士管宁和邴原等好友一起,出席九月初九的琅琊书院落成典礼!
  系列公告一经发布,立刻引发琅琊国官场和士林一片震动,琅琊书院落成在即、国君刘玺和大儒郑玄等天下名士汇聚典礼的消息,如同长上翅膀飞向大汉各地,各地名士闻风而动,成群结队涌向传说中能造出质优价廉洁白如雪的纸张和精美陶瓷,开辟了一片世外挑源的琅琊国。
  返回夏河城的刘存安置好从莒县迁来的纪维一家,任命纪维担任东武县丞,率先前往一直在重建而且没有县令的东武城做好前期准备,接着连续召开三天会议,于第四天上午悄悄返回珠山家中,与妻子儿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刘存麾下各部在一群心腹幕僚的率领下,如同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隆隆加速,琅琊县衙中的文武官吏终于看到了刘存的强大实力,以及刘存对麾下心腹不遗余力的举荐,不约而同放弃各自心中的小算盘,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政务之中。
  为了让九月初九的琅琊书院落成典礼成为享誉天下的盛会,刘存在珠山停留的七天里,每天都带上越来越聪敏能干的义子刘振前往各大工坊,检查各种新技术的运用情况,再次重奖一批在技术创新和改造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匠师。
  三日后,刘存前往三十五名各工坊匠师和三名蒙学资深先生秘密干了近一年的山下院子,对秘密研制半年多的雕版印刷技术及数十次改良后的油墨进行鉴定,随后在刘振的统一指挥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印刷三千本《论语》和三千本《道德经》。
  被授予重任的刘振和所有参与人员无比兴奋,近五十人一年的不懈努力是多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三种纸张和雕版印刷术的研制成功包含了多少人日日夜夜的心血和希望,也逐渐明白由此给天下带来多么巨大的震动和改变。
  因此,面对一张张刚印刷出来散发着幽默芬芳的书页,三名德高望重的蒙学先生和不少匠师眼里闪烁着泪花,哽咽地说有幸参与这件旷古烁今的大事,死也值了!
  经过两天的印刷,六千本书籍的印刷任务顺利结束,所获效果完全达到刘存的预期,看着洁白纸张上印刷精美字体清晰整齐的一行行字体,看着一沓沓印刷书页在工匠们手里装订成册,刘存禁不住悄悄出了口长气。
  虽然在学堂先生们和大多数雕刻匠师的反对下,刘存没有坚持使用标点符号,但走到今天这步刘存已经感到满意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任何的革新与传统观念的改变都不能一蹴而就,都会遇到各种顽固观念的阻挠,要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起一套新思想新体制,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目的。
  放下桩心事的刘存并没有多少兴奋感,相反,麾下文人和工匠们对他诸多改良措施的抵触,越来越令他感到焦虑。
  面对观念上的顽固阻力,刘存回到家里彻夜难眠,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权衡,刘存决定不再等待,不再费尽心思去一个个说服,而是以自己的强势冲破所有阻力,彻底改革极不科学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旧有度量衡体系,把他精心制定却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无法推行的“度量衡新制”全面推广开来,以达到迅速提高生产效率、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制定出科学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哪怕碍于朝廷禁令不能推而广之,刘存也要在自己麾下规模越来越大的各大工业企业中强制实行。
  红日从遥远的海平面尽头喷薄而出,刘存麾下十余亲卫骑着骏马赶赴各大工坊,通知负责全面营造工作的大匠师霍坚、造船工坊总管祁清、铁器工坊总管蔡佑、陶器工坊总管厉璜、纺织工坊总管樊节、制盐工场总管俞琛等二十余名负责人前往码头造船工坊召开会议。
  刘存和儿子刘振还没进入造船工坊宽阔的会议室,提前到来的二十余名各部正副总管齐齐齐声致礼,刘存一边回礼,一边走向大匠师霍坚,拉过他的胳膊低语几句,挥挥手示意门外捧着三大托盘新式度量衡标准工具的侍卫进来。
  侍卫放下托盘转身离开,依然站着的刘存示意大家都坐下,从前方桌面上的托盘里拿出把做工精美的修长铜尺,爱惜地抚摸片刻,抬起头望向忐忑不安的与会者:“诸位,记得七个月前,咱们在一起费尽心力制造出我手里这把铜尺,以及桌面上的一件件度量衡标准工具,并且根据共同制定出的系列标准,制造出三百套这样的度量衡标准工具,可是,直到今天,这些凝聚我本人和诸位大量心血和智慧的度量衡新制,在咱们的各大工坊里依然没有得到实施,说句心里话,我非常难过!”
  不少人悄悄低下头,不好意思与刘存对视。
  ************
  ps:求收藏!求推荐票!求追更!谢谢!


第三十九章 悄然改变(中)

  坐在刘存身边的霍坚一脸苦笑,他知道刘存制定的度量衡新制远比旧有体系先进得多,也精密得多,若是在珠山以及夏河城的各大工坊推广开来,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非常巨大。
  数月来,作为百业总管的霍坚多次努力进行推广,无奈下面的匠师们观念守旧颇为顽固,勉强推行后,涉及到新旧体系中的诸多复杂换算,使得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大家很不适应,霍坚几次努力见效甚微,本打算这两天找个时间向主公刘存汇报此事,看看如何解决为好,没想到雷厉风行的主公已经等不及了。
  刘存停顿片刻,再次端起刻度精密的铜尺:“诸位看看,这把铜尺上的十个分米刻度、百个厘米刻度和一千个毫米刻度,是如此精确,如此标准,正是有了这把米尺,以及基于这把米尺制造出的三种曲尺和游标卡尺,咱们才有了一系列度量标准和计算公式,才有了重新铸造的标准模具,模具的公差也由原来的三毫米缩小到半毫米,使得五个规格的轴承和十二规格的螺杆螺帽生产,真正拥有了统一而又严格的标准,这么好的度量工具,为什么大家不愿使用?难道只有分成十寸和23厘米的老旧铜尺,比我手上这把精确到毫米的米尺更精密更好用吗?”
  望着一个个满脸羞愧的正副总管,刘存不由得叹了口气:“我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也知道新的度量衡制度推广要耗费很大力气和时间,需要说服并耐心教导各大工坊数千名工匠和学徒,还得担心违反朝廷制度,诸如此类等等等等,都是无法回避的困难,可是,一直以来咱们面对的困难还少吗?要不是咱们同心协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哪有今天的珠山?哪有诸位手下管理的一个个越来越大朝气蓬勃的工坊?我的看法是,诸位面对的不是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是无法改变的陈旧观念和懈怠!”
  说到这,刘存放下米尺拿起两个小巧玲珑打磨光亮的黄金砝码:“诸位是否记得,这两个5克和2。5克的砝码费了咱们多少心血才造出来?这两个砝码以及盘子里另外五个砝码出现之前,诸位用什么来衡量五铢钱和马蹄金?用粟米啊!大家明知道随着天气的不同和放置时间的长短,导致粟米受潮或者失去水分而变得轻重不一,每次衡量的结果都产生较大误差,如今咱们有了这么好的砝码,这么好的衡具,为什么大家不用?难道咱们精心制作的数百套黄金砝码和衡具,仅用于货物买卖和陶瓷釉料的配比吗?难道诸位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几个砝码,足以让咱们各大工坊的制造工艺和产量成倍提高吗?”
  “在此,我要特别批评造船工坊,作为大型装备制造工坊,你们为何就适应不了1公斤=1000克,1000公斤=1吨的重量定制?汉制1斤=250克这是公认的,咱们也没说抛弃啊!4斤=1公斤=1000克,换算起来不难吧?可你们如今造船,依然顽固地使用1石=120斤来计算船只尺度和容量,然后再用更为复杂的算法,计算不同规格船只每丈能装载多少石,经常是相同的船得出两三种不同的装载结果,这不是扯淡吗?难道1米见方的水=1吨=1000公斤=20石的新制太过复杂了?以咱们如今生产最多的改良海船为例,长25米、宽8米、高3米,25米乘8米乘3米再除以2,结果就是300立方米,立刻得出海船相当于300吨水的装载量,换算成石再乘以20即可,如此简单明了的计算公式,为何就入不了你们的法眼?难道你们认为我这个主公闲的没事干了,弄出些乌七八糟的东西糊弄你们?或者你们认为自己比谁都聪明?”
  “主公喜怒啊!”
  霍坚一看刘存动了真怒,立刻站起来弯腰规劝,二十余名正副总管连忙站起弯腰鞠躬,一个个早已吓得满头是汗,惶惶不安,坐在刘存另一侧的刘振也给吓得微微颤抖起来。
  刘存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摇摇头一屁股坐下,心里不情不愿但还是稳定住情绪:“对不住了各位,我有些激动,大家坐下吧!该说的都说了,有什么困难当面提出来,只要我能解释的,一定给大家解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