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不要派人急告邢州府,请邢州官府马上组织邢州百姓撤离?”罗兰问道。

“来不及了。”岳飞摇头苦叹,“派人急告邢州府,尽尽人事吧。”

七月二十七日,河北磁州,邯郸。

李纲接到岳飞的书信,骇然变色,心口如遭重击,痛得脸色煞白,额头上马上就是一层汗珠。

岳飞救援失败,意味着姚古和他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河北北部的真定、定州(中山)和河间三路尽数丢失,只剩下一个大名府了。

刘韐也傻了。河北形势急剧恶化,金军势如破竹,宋军节节败退,汴京危矣。

“马上奏请汴京,请陛下督请汉王,即刻统率虎烈军主力进入河北战场。”磁州知州宗泽当即提出建议。

李纲和刘韐相视无语。两人都知道汴京现在是什么状况,这时候李虎根本不敢到河北来,但面对六十九岁高龄的宗泽,李纲和刘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宗泽是两浙义务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三十一岁的时候参加科举,因为对策力陈时弊,被考官抑为“同进士出身”,然后一直做县尉、县令级别的小官。宣和年间,听说朝廷要联金攻辽,上奏反对,结果被贬,其后更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罢职软禁镇江两年。复出后还是继续做通判之类的小官,直到太子赵恒登基,才得到重用,到磁州出任知州,这时候他已经六十九岁了。

“朝廷正在议和,听说皇帝有意割让河北,和金国划河而治。”李纲担心宗泽那耿直的脾气给他带来麻烦,只好说了实话,“汴京认为,对大宋威胁最大的是汉王,所以宋金一旦议和,必定联手对付汉王。试想这时候汉王到河北,不是找死吗?”

宗泽哑然无语。

第十二章 都是我杀的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能不能守住河北,而是汴京是否愿意守住河北。”

李纲这句话说到底了,不管是西北军也好,虎烈军也好,实力都还可以,两军联手,绝对可以挡住金军,甚至可以击败金军,但现在汴京的策略变了,不是主战,而是主和,皇帝把李纲和种师道赶出汴京,就是一个例证。

当初废帝赵恒就是在主战与主和之间摇摆,先是主和,然后主战,仗打败了又主和,导致朝廷一片混乱。赵楷在西北军和虎烈军的帮助下,很轻松地就夺取了皇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主和不得人心。如今赵楷的皇位还没有坐热,他又改弦易辙了,也要议和,甚至有意割让整个河北,和金国划河而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吗?

西北军现在对皇帝和朝廷非常有意见,而汉王李虎更是一肚子怨气。李虎和西北人好不容易把赵楷推上了皇位,结果他一转脸不认人了,把李虎和西北人踢到了一边,转而信任童贯和张邦昌这些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皇帝和朝廷既然要议和,那就没有决心打仗,而议和就不能激怒金人,那么在战场上自然就缩手缩脚,对前线将士也是百般挚肘,而挚肘的后果就是前线屡战屡败,而屡战屡败导致皇帝和朝廷更不信任军队,更加决心议和。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汴京势必要乱。

“汴京要乱?”宗泽虽然年纪很大,但一直都是做小官,连京官都没有做过,他对汴京的认识很浅薄,对朝堂上的复杂斗争也没有什么清晰概念,所以他很难相信,大宋到了这步险境了,汴京还会乱,还要自相残杀。

“汉王要造反?”宗泽下意识地认为,如果汴京要乱,那肯定和李虎有关系。

李纲和刘韐同时摇头。

这件事解释起来很复杂,皇帝、童贯和西北人之间的矛盾,主战和主和之间的矛盾,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还有李虎居心叵测在一旁虎视眈眈……等等等等,总之汴京的事错综复杂,即使是李纲也无法说清楚,更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形势如何发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汴京坚持议和,如果汴京继续挚肘西北军,不断地把西北军送上绝路,如果李虎迟迟不愿到河北战场,那么汴京肯定要乱,而且是大乱。

“你在汉王身边待了好几年,你应该了解他。”宗泽说道,“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说服汉王,请他火速增援河北?只要河北的战打赢了,那么汴京议和的声音自然就小。汴京之所以坚持议和,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击败了金军,收复了河北和幽燕,汴京还会议和吗?”

李纲苦笑。刘韐更是觉得荒唐,这位宗泽倒是耿直,耿直得近乎天真了。

把金军击败,虎烈军和西北军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虎烈军和西北军损失惨重,实力大损,汴京还能留下李虎?还能让西北人耀武扬威?今天这位皇帝是用非正常手段夺取了皇位,他不可能容忍李虎和西北人据此威胁国祚。李虎和西北人既然能把他扶上皇位,自然也能把别人扶上皇位,皇帝不可能不防备,当然是把他们杀了干净,以免后患无穷。但是,李虎和西北人既然敢冒着祸乱国祚的危险帮助赵楷夺取了皇统,当然会小心防范赵楷卸磨杀驴,他们绝不会白痴到自取败亡的地步。

汴京现在就是一盘死棋,必须要弃子,皇帝要弃子,李虎和西北人也要弃子,三方谁都不能退让,谁退谁死。

这话李纲和刘韐都不敢说。考虑良久,李纲决定叫刘韐跑一趟洛阳,设法说服李虎。指望李虎出兵河北显然不可能,但可以说服李虎尽快“弃子”,把汴京的事解决掉,然后上下齐心,和金军决一死战。这样拖下去,大家一起完蛋,相信李虎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

“这几个月,我在磁州、相州、卫州一带招抚了很多义军,大约有十万人马。”宗泽看到李纲、刘韐都是坚决的主战派,于是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两位能不能奏请汴京,给这些义军将士调拨一些钱粮武器?”

李纲真的笑不出来了。宗老爷子,岳飞带着河北义军打了那么多的仗,但朝廷一概不认账,你就更不要想了。

二十七日,河北,大名府。

折可求、王禀、张思正、张灏等人匆忙赶到宣抚司拜见种师道。四员将帅意见一致,绝对不能分兵,分兵必败。

种师道阴沉着一张脸,坐在案几后面,一言不发。他能说什么?汴京打定主意要杀西北人,而西北人面对金军的攻击,只有硬着头皮冲上去。现在不能放弃姚古和五万将士,更不能放弃河北。虽然明知这是汴京的借刀杀人计,但除了把头伸进铡刀,还能怎么办?总不至于现在造反,调转马头杀进汴京吧?现在杀进汴京,把童贯、张邦昌一帮奸佞杀了,但姚古和五万将士也就完了,河北也就完了,甚至汴京都完了,而西北军将从此成为大宋的罪人,遗臭万年。

宁愿战死沙场,也不能丢弃国祚,更不能背负亡国的罪名遗臭万年。

“遵从陛下的圣旨。”种师道艰难地吐出了几个字,然后他脸色铁青,感觉自己就象被长剑洞穿了一般,接着胸口一阵剧烈痛疼,张嘴吐出了一口鲜血。

“种帅……”折可求等人大惊失色,蜂拥围上。

“都是我杀的……”种师道躺在折可求的怀里,两行老泪凄然落下,“我有罪啊,我杀死了端孺(种师中),我杀死了姚帅,我还要杀死你们,杀死那些无辜的西北将士,我有罪啊……”种师道痛声惨呼,张嘴再喷鲜血,当即昏厥过去。

种师道为了自己的忠诚可以牺牲自己的手足兄弟,牺牲自己的种家军,牺牲自己的袍泽,但并不是所有的西北将门都像种家一样。

西北将门是个复杂的群体,每个将门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折家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折家在西北存在了四百余年,如果都像种家这样愚忠,把自己家族和追随家族的勇士们当作可以随意牺牲的祭品,那么折家早就灭亡了。

折家可以为大宋而战,但折家绝不会屈从于赵氏大宋的淫威做出毫无意义的牺牲,甚至把整个家族和折家军都赔进去。

折可求坐在种师道身边,默默地望着那张苍老而痛苦的面孔,望着那一道道因为过度操劳而深陷的皱纹,心里在滴血。

这些年,西北将门在汴京发动的一场场战争里,在童贯一次又一次的指挥下,为了满足老皇帝和一帮大臣们的私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西北将门因此而没落?多少西北勇士因此而埋骨沙场?但西北人得到了什么?大宋得到了什么?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死亡,西北人在痛苦中哭号,大宋在痛苦中呻吟,而汴京却在累累白骨上荒淫奢侈,一次次饱饮着西北人的鲜血……够了,西北人对得起赵氏皇家,对得起赵氏大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既然赵氏要在疯狂中自取灭亡,那就随他去吧,但西北人绝不做赵氏的陪葬。

种师道缓缓睁开眼,看到了折可求眼里的凛冽杀气,看到了他脸上的愤怒和决绝。折家做为西北最大最强的地方豪强,四百余年来屹立不倒,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每到关键时刻,折家都能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替折家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次,折家是折可求,而折可求也做出了选择,种师道可以感觉到那种选择的痛苦,但折可求义无反顾,把利剑插进了身体,忍受着锥心的痛苦,不是在痛苦中死亡,就是在痛苦中重生。

“向虎王……求援……”种师道吃力地抓住折可求的手,低声哀求道。

折可求摇摇头,嘴角轻轻抽搐了几下,“汴京要为西北人的死付出代价。”

种师道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从这一刻开始,折家终于和汴京走向了决裂,而折家是西北人的大旗,折家和汴京的决裂将在短短时间内影响整个西北将门,西北人和汴京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再无挽回的可能。

“救出姚帅,救出他们……”种师道感觉自己心力交瘁,油尽灯枯,身体越来越冷,渐渐支撑不住了。

折可求曲膝跪下,咬牙说道:“我向你发誓,我一定救出姚帅,即使粉身碎骨,也一往无前。”

种师道颤抖着手,指向了自己的战刀。

折可求趴伏在地,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种叔,保重。”

折可求一跃而起,抓起种师道的战刀,一头冲了出去。

屋外,王禀、张思正、张灏等一众将领看到折可求拿着种师道的战刀杀气腾腾地走了出来,纷纷站直身躯,肃然而立。

折可求缓缓举起手里战刀,厉声说道:“北上,救出西北兄弟。”

第十三章 国是

七月二十七日,洛阳。

这天上午,李虎登门拜访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赵明诚四十多岁,身材削瘦,三绺长须,风神俊朗,儒雅温恭,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和那种整日混迹官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因为两家之间颇有渊源,赵明诚夫妇和李长浩又是至交好友,所以见面之后,彼此感觉很亲近,谈话的气氛非常融洽。

坐下来之后当然要叙叙旧。赵明诚对李长浩逃离汴京之后的事非常关心,问得很仔细。李虎真真假假,把十几年的逃亡生涯大概讲述了一下。赵明诚唏嘘不已,而李清照更是泪水涟涟。接着赵明诚又问到了李虎这些年的经历。李虎从巧遇马扩说起,层层展开,最后赵明诚夫妇才知道,当今世上知道李虎身世的人已经不少了,而且都是相当有份量的人,当今皇帝,两位公主,李纲和宇文虚中位居宰执,而折家更是西北柱石,现在又多了赵明诚夫妇,但因为李虎的身份太特殊了,这件事距离公开的时间还很遥远,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公开。

李虎请赵明诚到元帅府帮助自己,赵明诚一口答应了。

“前些天,我曾对先生说过,希望你们能帮我招揽一些人才。”李虎把西北形势、虎烈府和元帅府当前面临的困境详细说了一遍,“虎烈府和虎烈军的基础是北方汉蕃,若想让北方汉蕃融入大宋,让大宋认同和接受北方汉蕃,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西北的稳定至关重要。从目前形势来看,要想让西北稳定下来,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而这套政策的拟制必须依靠大宋人,所以对我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和征募合适的人才。”

赵明诚点点头,指指坐在身边的李清照,“我们商量了很久,觉得你在朝廷没有解禁元佑党人的情况下,把元佑党人的后代请到西北,非常不合适。”

李虎目露疑惑之色,认真聆听。

“你的出现影响到了大宋的未来。”赵明诚继续说道,“你是北方藩镇,而现今大宋危机重重,中兴已经成为共识,但中兴的前提是稳定,稳定需要武力,而你的武力恰好可以帮助大宋中兴,所以藩镇必然要介入国政,但这是大宋祖制所不允许的,大宋绝不允许藩镇干涉国政,祸乱国祚。”

李虎想了片刻,蓦然醒悟,眼里不禁露出感激之色。

赵明诚夫妇把李虎当作了他们的孩子,真心对待,所以才说了真心话,但这句真心话却让李虎获益匪浅。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李虎请来的人都是大宋世家名臣之后,这些人一旦联手,实力很强大,当他们借助李虎的力量重新控制权柄之后,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李虎。藩镇在大宋是不允许存在的,李虎这个藩镇威胁到了大宋的安全,而事实证明李虎确实有威胁大宋的实力,那么可以想象,大宋的君臣还能留下李虎?

“请叔父指教。”李虎恭恭敬敬地说道。

“大宋的现状摆在这里,国内动荡不安,皇统频繁更替,汴京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宋国祚更是岌岌可危,这时有能力力挽狂澜的也就是你这个藩镇。”赵明诚说道,“你帮助大宋镇戍了江山,那么你这个西北王也就成了事实,汴京不承认也得承认,这样一来,你就有实力干涉国政,以强权和武力推行变革,中兴大宋。”

赵明诚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推测李虎可能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不过他没有说得那么直白而已。

汴京之所以认为李虎对大宋的威胁最大,其实也是基于对当今形势的预测。明摆着的事,李虎和虎烈军已经占据了西北,进入了中原,能否保住大宋国祚,就要看李虎了。因为女真人正在入侵,李虎暂时还不敢吞灭大宋,以免让女真人渔翁得利,所以他肯定要先抗击外寇,然后控制汴京,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哪个皇帝愿意做傀儡?赵氏皇帝做了傀儡还能保住天下?所以汴京全力防备李虎没有错,议和金国打击李虎也没有错,当然了,汴京也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信任西北军,全力支持西北军,在河北战场上击败金军,可惜大宋的君臣至死都要守着以文制武之策,对所有的武人都不信任,他们宁愿把江山送给别人,也不愿意把权力分享给武人,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李虎皱眉沉思。以强权和武力进行变革?那么,采取何种政策?政策由哪些人制定?政策出错了怎么办?

“元佑党人案之后,以蔡京为首的新党把持朝政,推行新政达二十多年之久,但结果非但未能国富民强,反而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李虎问道,“叔父认为,现在应该由哪些人出来主持变革?”

赵明诚笑笑,指着李虎说道:“在变革这个问题上,你必须换一种思路,否则必定要重蹈蔡京之覆辙。”

“大宋变法从仁宗皇帝景祐、庆历年间开始,围绕着变法的争论也就随之展开,而这场持续几十年争论的核心则是‘国是’的理念问题。”

国是?李虎头一次听到这两个字,非常好奇。国是和变法理念有什么关系?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指治国的大政大策,而在国是的背后,却是权力分配问题,也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皇帝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