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李虎的对策只有两个,一是退回太原,控制河东路,这是最好最实际的办法,对虎烈府有利,对汴京也有利,对解决大宋面临的危机更有利;一是占据陕西六路,这对李虎来说是蛇吞大象,对虎烈府不利,而陕西形势恶化,对汴京更也不利,虎烈府和汴京矛盾激化,双方也就没有可能齐心协力对付女真人,大宋的危机势必一发不可收拾。

马扩告诉李虎,请他带着虎烈军撤回太原,的确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第七十一章 真实的欺骗

马扩认为,大宋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依旧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汴京和地方依旧在皇帝和中枢的控制之下。

这种自信,不仅仅体现在马扩身上,在赵恒和赵楷的心里,在童贯、李纲、宇文虚中和折彦直等人的心里,都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大宋底子雄厚,只要拿出正确的策略,要不了几年大宋就可以傲视天下。

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强大的自信,导致赵恒和赵楷登基之后,对外都坚决执行主战策略,而对内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尤其在经济政策上,继续推行原来的一套,横征暴敛,没有从根本上做出改变,这导致汴京和地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官民冲突越来越激烈。

同样因为这种自信,从赵恒到赵楷的两朝皇帝,两朝中枢,都没有正确对待李虎和虎烈军,他们非常固执地把李虎和虎烈军当作了敌人,这导致汴京在策略上连续犯错。

其实,汴京退一步,给李虎和虎烈军以更大的利益,先把女真人解决了,把河北和幽燕收复了,以大宋雄厚的底子,实施一系列的变革,的确可以迅速恢复元气。恢复了元气的大宋是个真正的庞然大物,李虎和虎烈军根本撼不动。

但是,汴京的皇帝和大臣们在盲目自信的同时又轻视李虎,在战场上连遭败绩的同时又害怕李虎,这种矛盾的心理,这种患得患失的想法,让他们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最终导致策略上的错误。

假如李虎没有召集京兆府和河南府的官员仔细了解陕西和京畿,李虎对汴京的条件肯定嗤之以鼻,现在他了解了,知道了虎烈府的两难处境,那么他会不会接受汴京的条件?

李虎这个人历来喜欢置之死地而后生,喜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所以他明知占据陕西是自陷绝境,依然义无反顾。

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他退回太原,那么他将来只能固守代北做个藩王,所以他绝对不会选择这条路。他的目标是大宋国祚,他夺取大宋国祚的办法是先挟持皇帝夺取权柄,现在他已经失去了挟持皇帝夺取权柄的机会,那么他若想继续走这条路,就要虎踞洛阳,虎视眈眈地盯着汴京,以便随时给汴京致命一击。至于河北大战,正是消耗汴京实力的好机会,他绝不会把虎烈军主力投进河北战场。

所以,当马扩把汴京的条件提出来之后,李虎早就胸有成竹,一口就答应了。

虎烈军占据陕西需要时间,控制川蜀和荆湖更要时间,依照李虎的估计,要想完成既定目标,至少需要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今年年底之前,李虎不会离开洛阳。

马扩凝神沉思。李虎在洛阳待半年,切断汴京和西北的联系,那么虎烈军就有半年的时间控制整个西北,由此可以推测,李虎并不想轻易放弃西北,退回太原。

“陛下准备于七月初发动河北大战,这需要虎烈军的配合。”马扩试探着问了一句,“虎帅打算在河北战场投入多少兵力?”

“陛下需要多少人马?”李虎问道。

“多多益善啦。”马扩说道,“汴京三万卫戍军不会动,另外在汴京周边地区和黄河两岸还要部署四万大军,这样能进入河北战场作战的兵力大约为八万人。种帅、姚帅手上还有五万多人。刘帅手上还有一万多人。宋江、卢俊义、林冲、耿守忠四位军帅有四万人马。岳帅在安喜遭受重挫后,虽然还有七八万人,但精锐已经不足万人。这样算起来,河北战场大约有十九万军队。如果虎帅从太原支援十万大军,那么此仗必定获胜。”

“十万?”李虎惊讶地抬头望着马扩,“你知道我手上有多少人马吗?”

“据我们的估计,虎烈府至少有二十万到二十五万大军。”马扩笑道,“我听折帅说,你在骆驼河一战全歼了西夏擒生军,俘虏十万之众。就算你在大同损失惨重,在贺兰山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绝对不会损失十万人马。我的估猜可有错误?”

李虎知道虎烈府的军队人数对于折家来说不算什么机密,所以他也没有辩解,当即把案几上的地图铺开,“铁鹰、侯概、董仲孙在大同,罗青汉和张关羽到了太原,现在我还要派一部分军队镇戍长安和洛阳,另外岳飞、卢俊义到了河北,宋江、林冲和耿守忠去了京畿。你说,我现在还有多少军队可以调配?”

马扩听到李虎这句话,暗自惊骇,知道李虎不想参加河北大战。

这次李虎为了帮助赵楷夺取皇统,主动放弃了云内,但他拿到了太原,事实上占了大便宜,不过这样一来,大同的防守形势就非常紧张了,至少需要十万大军,而且虎烈军也失去了反攻奉圣州的优势,这使得金军可以肆无忌惮从幽燕直杀河北。

大同需要重兵驻防,太原也需要重兵驻防,另外,李虎还要确保长安,一旦大同失守,太原陷入激战,李虎只能把虎烈府撤到长安。洛阳也要坚守,而且汴京也希望李虎暂时待在洛阳,因为河北大战如果打败了,汴京实力大损,无力抵御金军,那么就要请李虎出手了。这样一来,虎烈军就分布在大同、太原、长安、洛阳和河北战场五个地方,其兵力确实过于分散,指望李虎调遣十万大军进入河北战场,的确不现实,短期内李虎也的确做不到。

“如果汴京推迟河北大战的时间,八月底或者九月初开始攻击,给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做缓冲,我可以重新部署兵力。”李虎郑重其事地说道,“我不是不参加河北大战,而是虎烈军主力刚刚从太原千里迢迢进入关中和洛阳,现在又要返回太原进入河北战场,来回调动需要时间啦,这么多军队不是说调就能调的,而且大军缺乏粮草辎重,即使返回太原,能进入河北战场的兵力也不会太多。”

马扩皱眉不语。这一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说服李虎进入河北战场。河北大战没有虎烈军的参战,胜算不大,而皇帝又迫切需要一场胜仗来巩固皇位,虽说现在没有人和他争夺皇位,但他废黜赵恒的理由很牵强,如果不能迅速取得河北大战的胜利,他拿什么来震慑天下?

李虎拒绝参战的理由很充足,他也不是故意推辞,而是的确没办法,再说河北战场上的虎烈军也不算少了,尤其岳飞,拉起了一支十几万人的队伍,嘉山一战更是损失过半。不管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怎么样,虎烈军参战的姿态摆出来了,河北人都知道虎烈军在奋勇抗金,不但在河北打,还在大同打。很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虎烈军在北疆浴血奋战,就算这次的河北大战打败了,也不会损害虎烈军抗金的威名,相反,李虎和虎烈军的威名会随着一次次的败仗越来越响。

马扩再劝下去已经没有意义,李虎答应了汴京的所有条件,他所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只要给他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调遣主力进入河北战场。话说到这个份上,不管李虎是真是假,马扩都无话可说了。

送走马扩,李虎急召董小丑、毛军、黄涉等人,商议进军川蜀的事。

此刻侯概、张关羽、张高儿、高缘已经率军进驻长安,正在准备南下川蜀和荆湖。考虑到汴京急于发动河北大战,仓促南下占据襄阳势必打草惊蛇,汴京情急之下肯定要翻脸,这可能导致河北兵败如山倒,所以李虎决定先进川蜀。川蜀距离汴京太过遥远,等消息传到,虎烈军早已占据川蜀。

川蜀在宋一朝分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后来西川路又分为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峡西路分为梓州路和夔州路。从长安南下,取道大散关,先到利州路,然后翻越巴山,进入成都府路。只要拿下成都,则川蜀基本到手。

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以张关羽为统制,范直昌为副,率武勇军和云海军南下川蜀。范直昌的身份特殊,范仲淹的孙子,这个身份到了成都,那足以抵上十万大军啦。

川蜀有多少禁军,李虎不是很清楚,但现在张关羽、范直昌是打着西北大元帅府的旗号,以募集军粮的名义南下成都府,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假如有不开眼的州郡成心为难,那就动用武力。

当天晚上,范直昌带着命令,连夜赶赴长安。

马扩回到汴京后,未能给皇帝带来好消息,中枢大臣们随即就河北大战的发动时间展开争论。

李纲、宇文虚中和童贯非常坚决,无论如何都要把虎烈军主力调到河北战场,并且由李虎来指挥这场大战,但折彦直、种师道和姚古等西北统帅则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凭借西北军的实力,足以击败金军。

西北军自从北伐开始,就没有打过胜仗。北伐两战两败,河北又是连战连败,当真是西北军实力不济?西北军统帅坚持认为,战败的责任不在西北军,而在汴京。现在汴京的皇帝换了,中枢大臣也换了,上下齐心,西北军绝对有把握打一场胜仗。

皇帝倚重于李纲、宇文虚中和童贯,倾向于八月底发动河北大战。

西北人感到了危机,深重的危机。李纲和宇文虚中都曾在虎烈府任职,和李虎的关系非同一般,此次出任宰相和副相,显然是皇帝和李虎之间的一次妥协。童贯就更不要说了,皇帝能成功夺取皇统,童贯居功至伟。这三个人主掌权柄,牢牢压制了西北人,假如李虎率领虎烈军赢得了河北大战,形势对西北人就更不利了。

西北人联合起来,准备诛杀童贯。

第七十二章 翻云覆雨的阉帅

对付童贯,其实非常难,尤其在目前形势下。

赵楷用非常手段夺取了皇位,首先需要理由,于是自然要追究老皇帝和小皇帝在主政期间所犯下下的一系列错误。

老皇帝的错误在于新政蜕变导致国祚陷入深重危机,而新政之所以蜕变则是蔡京和童贯等宰执大臣的责任。蔡京已经受到惩处,其本人、家族和门生故吏在赵恒和赵楷两任皇帝的连续打击下,已经灰飞烟灭。童贯还活着,而且是帮助赵楷登基的大功臣,但他的功绩是否足以抵消他的罪责?

小皇帝赵恒的错误就是投降卖国,割地赔款并把大宋推进岌岌可危之境,是他和主和派大臣无法推卸的罪责。赵恒被废黜,主和派大臣被诛杀流放,但童贯为了铲除异己独揽大权,大开杀戒,因此受到牵连的官吏成百上千。童贯本来就是众矢之的,这下更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种师道、姚古和童贯仇怨甚深,折彦直、折可求叔侄也是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才和童贯合作,而杨可世、王禀、曹曚等人在西北长期遭到童贯的压制,对其也是满腹怨气,所以,这些西北将门到了汴京后,马上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一致把矛头对准了童贯。拿下童贯,汴京就是他们的天下。

但童贯自有其高明之处,他以最快的速度把刘延庆、刘光世、刘光国父子,辛兴宗、曲奇、吴子厚等西北大将重新招至麾下。刘延庆出任殿前都指挥使,童师闵出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刘锜出任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牢牢控制了汴京卫戍军。张师正的胜捷军也屯驻汴京。刘光世、辛兴宗等人则到河北战场出任都统制,并把河北大名府路、河间府路和定州路三个帅司的禁军全部控制在手。

这样一来,原西北军中童贯的亲信全部复出并得以重用。

童贯曾在西北培植了三大派系。刘仲武一系自这位老将军致仕回家后便一蹶不振,这次刘仲武的儿子刘锜得到童贯的赏识,出任三衙步帅,刘仲武一系随即再度进入军中。刘法一系在朔方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刘延庆一系自北伐失败童贯下台致仕后,便遭到重创,除了刘光世和辛兴宗外,很多大将和刘延庆一样在京城混个闲职,这次刘延庆一系全部复出,一直在山东平叛的辛兴宗更是带着数万大军赶赴河北战场。

童贯的底子太厚了,二十多年的阉帅不是浪得虚名,一夜之间,他便扭转了形势,并在汴京占据绝对上风,把种师道、折彦直等野心勃勃的西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童贯的强势复出,让折家、种家为首的西北将门有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他们为了这一天筹划了很多年,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可以控制权柄了,谁知半路杀出了一匹老黑马,被打得措手不及。很长时间以来,他们都把李虎做为对手,为此处心积虑,百般算计,谁知算计到最后,却让欺压了他们二十多年的阉帅占了个天大的便宜,这实在无法忍受。

西北人在汴京本来就没有根基,武将远离朝堂,对残酷的权力斗争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经验了,相比起来,童贯在汴京的根基就很深,尤其在禁中,他更有翻云覆雨的本事,虽然小皇帝在主政之初打击了童贯的势力,但小皇帝手段不够毒辣,心不够狠,没有把童贯的势力连根拔除,所以童贯回到京城,转眼就呼风唤雨了。

实事求是的说,赵楷能有惊无险地迅速登基称帝,重建中枢和东西两府,童贯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件事上,折彦直和西北武将们的作用有限,无法和童贯相提并论,所以也不怪赵楷全心全意倚仗童贯,任由童贯权势倾天。

赵楷出自禁中,大宋基本国策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从来不相信武人,更不会给武人执掌权柄的机会。当初为了夺取皇统,他到西北拉拢李虎和西北将门,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已。现在他做了皇帝,在童贯的谋划下终于夺取了皇统,试问此刻他还会兑现诺言,和李虎、西北人共享权柄?不可能的事。目前北虏入侵,女真人占据了大宋领土,他需要武将们冲锋陷阵,所以他还能做做姿态,一旦外敌被击败,领土被收复,他就要卸磨杀驴了。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守内虚外这些国策传承了一百多年,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也不敢动摇这些根基,所以赵楷一旦登上帝位,手执天宪,想法就变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为了牢牢控制权柄,他理所当然要利用李纲、宇文虚中这些文人,利用童贯这位阉帅来钳制、削弱和打击武人,想方设法要把西北人赶离中枢,赶离汴京,要把李虎彻底消灭。当然,前提是击败北虏,收复失地,在这之前,他必须忍受,必须委曲求全。

皇帝相信童贯,童贯又非常强势,西北人辛辛苦苦却一无所获,汴京的矛盾自然就激化了。

双方矛盾激化的焦点是河北大战发动的时间,这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背后争夺的是战场指挥权。

自太宗时期起,“将从中御”成为大宋的基本国策。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迎来了百年和平,但宋夏战争却持续了百年。西北战场距离汴京太远,将从中御已经不现实,所以大宋给了西北统帅很大的战场指挥权。西北战场很大,陕西六路有四路和西夏交界,所以在童贯之前,西北战场的统帅一般都是两到三个,这有利于汴京遥控,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将从中御的弊端。

童贯到西北主持军事后,这一弊端得到改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老皇帝信任童贯,换一个人绝对不会得到这样大的权力。

今日河北战场距离汴京很近,而形势又岌岌可危,汴京当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