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皇帝降旨将朱勔放归田里也是一个重大失误。朱勔是老皇帝的心腹,他机逃离开封,返回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将成为老皇帝在江南重建朝廷的重要助力。
朱勔在平江府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就是土霸王,地头蛇,平江府包括浙东、浙西两路州县自通判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出自朱勔门下,而且他还私自养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东南小朝廷,就是指朱勔的势力。蔡京虽是仙游(今属福建)人,但在杭州经营已久,势力很大。童贯早年曾在杭州主管明金局,几年前出任江淮荆浙宣抚使,围剿方腊,全权处置东南事务,短短几个月之内,即封官高达四千七百多人,而且他奏请皇帝取消了花石纲,所以他在东南也有相当的势力。
老皇帝凭借这三个人在东南的势力,重建朝廷轻而易举。只要东南诸路都听老皇帝的,小皇帝和汴京朝廷还有什么用?西北现在都听郓王赵楷的。河北山东等地叛乱迭起一片混乱,小皇帝和汴京朝廷的命令根本不起作用,如今再加上金军入侵掳掠,河北州县投降者此起彼伏,即使有人愿意听汴京的,圣旨也送不进去。
这一看就很清楚了,小皇帝和汴京一旦失去了东南的财赋,失去了西北的武力,在没有钱粮武器的支援,没有勤王大军的支持下,他拿什么戍守京师?
小皇帝和汴京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议和,不惜代价议和,先把金军赶离京畿,先保住汴京,然后再解决东南的老皇帝和西北的郓王,等到国内稳定了,小皇帝把皇位巩固了,再集结大军北上征伐收复失地。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内患已经足以摧毁国祚了,小皇帝哪里还顾得上阻御外寇?
主战派叫得很凶,信誓旦旦,拍着胸脯发誓可以守住汴京,先前丢失白马渡的何灌甚至在前线战死了,但大家心里其实都发虚,包括李纲,他也没有阻止小皇帝议和,仅仅扣留了割让三镇的诏书而已,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勤王大军身上。
最先赶到汴京勤王的是都统制马忠,他从京西募兵而回,和金人在顺天门外大战。结果不言而喻,打败了,新兵没有战斗力。
就在汴京几乎绝望的时候,种师道、姚平仲带着西北军到了,这大大缓解了汴京的防守压力。其后,荆襄的范琼也到了,至二十一日,各路勤王大军已达二十多万人。
这时,李纲上奏,建议小皇帝统一城内城外各路军队的指挥权,以便协同作战。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皇帝听到这个建议,对李纲产生了怀疑。李纲是不是要独揽军权?李纲一度得到梁师成的招抚,而梁师成是老皇帝的人,由此不能不让人怀疑李纲的居心。
小皇帝和李邦彦、吴敏等中枢大臣商议之后,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另设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司,由种师道任宣抚使,指挥勤王援兵和原先驻在城外的亲征行营使司的前、后两军,李纲则指挥亲征行营使司在城内的左、中、右三个军和其他城防部队。李纲无奈,不得不接受这种安排,把戍守汴京的重责交给了种师道。
宗望见大宋勤王之师越来越多,而宗翰的西路军攻击大同受阻,李虎返回大同的时间越来越近,随即下令,叫完颜阇母率军于真定、邯郸一线驻守,以防虎烈军杀进河北,叫刘彦宗率汉军于浚州、黎阳驻防,确保黄河渡口畅通无阻,他自己则率六万选锋军一边向北后撤,一边继续胁迫汴京,以讹诈更多的钱财。
小皇帝看到勤王军队来了,自己这个皇帝的圣旨还有作用,心情好了,信心足了,随即召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等人商议退敌之策。
李纲、种师道主张,扼守黄河渡口,断绝金军粮道,坚壁勿战,待金军粮草断绝、人马困疲、渡河北归时,再乘其半渡而击之。都统制姚平仲则认为金军在黄河两岸南北呼应,根本不存在半渡而击之的可能,他建议小皇帝速战速决,夜袭金营,必可一战成功。
小皇帝怦然心动,采纳了姚平仲的建议,但京城里的投降派担心激怒金军,导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暗中通风报信。
二月初一日,姚平仲率军夜袭金营,由于消息早已泄露,金军事先已有准备,结果宋军大败,姚平仲弃军逃跑,金军乘胜攻城,被率部前来接应的李纲击退。
小皇帝和宰相李邦彦把夜袭金营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李纲身上,罢免了李纲,并派使臣和割地专使带着国书和割让三镇的诏书、地图等到金营谢罪。
小皇帝和李邦彦的做法激怒了汴京军民。二月初四日,太学生陈东上书,李纲乃社稷之臣,李邦彦、张邦昌乃是社稷之贼,请求罢免李邦彦,再用李纲。李邦彦下朝,被汴京军民围住,遭到一顿痛打,代表皇帝出面威胁汴京军民的一帮宦官竟然全部被打死了。
小皇帝大骇,知道这样下去会失去军心民心,无奈之下被迫再用李纲,拜李纲为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李纲复职,即日下令杀敌者厚赏,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
但就在这个时候,从东南和西北同时传来不好的消息。
第三十八章 老皇帝的如意算盘
老皇帝在汴京安排自己人监控小皇帝,小皇帝当然也要在老皇帝身边按插自己人以通讯息,这个不好的消息就是从镇江传来。
老皇帝到了东南,当即着手准备另建朝廷,但因为蔡京途中生病,滞留于拱州(治今河南睢县),导致很多事情不得不耽搁下来。老皇帝和蔡京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也是忘年之交,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很深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包括蔡京的两个儿子蔡攸和蔡绦。因为蔡京不在身边,老皇帝心里没底,随即止步于镇江,等待蔡京前来会合。
八十高龄的蔡京知道老皇帝在镇江等他,但他暂时不能南下会合老皇帝了,他必须留在京畿一带,密切关注汴京形势的发展。
老皇帝非常轻率地把皇位禅让于太子,打乱了蔡京了部署,让他束手无策,只能仰天长叹。他本来已经筹划好了一切,但因为自己必须先行离开汴京到东南预作安排,谁知自己刚刚离开汴京,就发生了内禅这种不可思议的事。
老皇帝拱手让出皇位,虽然和小皇帝在权力分配上有约定,他依旧主掌着大宋权柄,但这种权力分配需以强悍的实力为后盾,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各路勤王大军纷纷赶赴汴京,小皇帝短短时间内就能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实力。只要小皇帝守住了汴京,老皇帝即使在东南重建了朝廷,也无法和小皇帝分庭抗礼了,相反,会分裂大宋,把大宋直接推进败亡的深渊。
蔡京恐惧不安,他为大宋的富强努力了一辈子,在残酷的党争中最终赢得了胜利,虽然新政实施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富国强民,但他绝对不愿意大宋在自己手中败亡,绝对不愿意让自己遗臭万年,更不愿意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背负着败亡大宋的罪名而载入史册。
蔡京停下了南下的脚步,重新谋划,竭尽全力阻止大宋的分裂,但不管他制定什么计策,首要前提是看汴京能否保住。汴京保住了,小皇帝声望实力骤增,分裂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汴京如果保不住,小皇帝既没有声望也没有实力,分裂的可能性就很小。
蔡京把自己的想法书告老皇帝,而老皇帝同样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内禅的后果,但如果他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他这里出汴京,那里汴京就会崩溃,因为所有人都会跟着他逃跑,没人会留下守汴京。汴京失陷,金军随后追击,大宋半壁江山就完了。内禅,让太子登基,最现实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小皇帝守汴京,给老皇帝逃亡江南重建朝廷赢得时间。这样一来,小皇帝如果守住了汴京,老皇帝可以回去继续执掌权柄,如果小皇帝丢掉了汴京甚至他自己都被金人抓去了,老皇帝还能在东南继续支撑大宋国祚。
最坏的情况就是小皇帝守住了汴京,但又不愿意让老皇帝回去,小皇帝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那么大宋可能分裂,但老皇帝不怕,他已经预留了后手,那就是西北的郓王和童贯。
现在郓王和童贯都在大同,摆明了要利用李虎和虎烈军的武力夺取皇统,这种情况下,小皇帝若想和老皇帝分庭抗礼,分裂大宋,等于挑起内战,郓王和童贯必定要打着勤王的大旗南下攻击。郓王和老皇帝南北呼应,小皇帝内忧外困,最后只能乖乖交出权柄。这样,老皇帝就有理由废黜小皇帝,然后让郓王做太子,将来老皇帝升天了,郓王正好继承大统。
老皇帝在离开汴京之前,给郓王和童贯各写了一份密诏,还给了童贯一封勤王的圣旨。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蔡京在书信中的担心和焦虑让老皇帝意识到,蔡京老了,真的老了,行将就木了,指望蔡京力挽狂澜已经不行了。
老皇帝考虑再三,随即通过行营使司和发运使司向东南各地发布了三道圣旨。
第一,截递角。所谓递角,就是各种递铺传送的文书,通常装入“递筒”封印后发递。大宋的递铺是专门的“邮传”机构,其职能是从“驿站”中分出来的。递铺邮传一般有三种方法,急脚、马递和步递,十八里或二十里为一铺。老皇帝下旨,叫淮南、两浙等东南各路送到汴京的递角,全部截住,不得放行,听侯指挥,其实就是不允许东南各地官府向汴京传递任何公文。
第二,止勤王。老皇帝命令杭、越两将将兵,江东路将兵及逐州不系将兵,及土兵、弓手等,不得集结北上,听候指挥使唤,如已经北上勤王的,则马上返回,也就是不允许东南各地驻军开赴汴京勤王。这时有三千两浙的勤王军队留路过镇江,老皇帝正好没有卫戍军,于是留下做为自己的侍卫亲军了。
第三,留粮纲,就是不许东南各地向汴京运送包括粮食在内的任何物资,甚至下令,沿江沿淮各处渡口,没有符令,不得渡河,这等于把商贾私运的路都给堵死了。
这三道圣旨事关重大,它导致汴京无法号令东南,而东南也无法得到汴京的任何指示,很快,京城就会陷入绝境,既缺兵又缺粮,小皇帝难以为继,崩溃在即。汴京崩溃了,老皇帝在东南建立的朝廷就成了大宋的中枢所在,大宋权柄尽在老皇帝的控制之中。
在老皇帝把汴京逼上绝路的同时,西北的消息更是让汴京惶恐不安。
太原急报,李虎的大军已经进入麟府,正在向太原急进,而郓王和童贯也从大同返回。这个消息告诉汴京,李虎和郓王、童贯一旦会合,虎烈军必定南下勤王,形势对小皇帝非常不利。
老皇帝一走,小皇帝就把老皇帝的亲信大臣杀光了。梁师成虽然侥幸多活了几天,但最终没有逃过噩运,在正月底被杀。小皇帝要夺权,要做真正的皇帝,这显然激怒了老皇帝,让他无法忍受,所以才在东南下旨,断绝了汴京的援兵和钱粮。
老皇帝真正的目的是在东南重建朝廷,牢牢控制大宋权柄,因此,他看到小皇帝反抗,要和他分庭抗礼,必然向郓王和童贯求助,以便南北呼应,对汴京形成夹击之势。不难预见,郓王和李虎的大军很快就要杀到汴京。摆在小皇帝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向老皇帝低头,乖乖听老皇帝的话,要么和老皇帝对抗到底。
向老皇帝低头,虽然可以挽救大宋,但小皇帝完了,他已经做出了反抗的举动,把老皇帝的亲信大臣都杀了,老皇帝不会放过他,他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了,即使活着也是生不如死。这样权衡起来,如其束手就缚,把自己和追随自己的一帮大臣们送上绝路,倒不如破釜沉舟,和老皇帝对抗到底。老皇帝毕竟是太上皇,而且他肯定不敢拿大宋国祚来冒险,尤其在目前形势下,大宋如果分裂,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有可能导致国祚灭绝。
小皇帝召集李邦彦、吴敏、赵野、唐恪、种师道和李纲等中枢大臣商议。
老皇帝这种不顾国祚危亡的做法让大臣们很寒心,而且他们现在和小皇帝是一条船上的人,小皇帝倒了,他们一个也跑不掉,所以君臣很齐心,一致决定和老皇帝对抗到底。
老皇帝到了东南重建朝廷,而且他还有郓王和童贯的帮助,这件事若想解决好,非常难,但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于汴京来说,当务之急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金人赶走,为此李纲献计,告诉金人,李虎已经到了太原,他们的后路马上就要被切断了。金人长途奔袭,粮草缺乏,而且河北州县大部分城池都还在大宋手上,所以金军的后路非常不安全,女真人听到这个消息必然撤退。
“我们再告太原,请李虎尽快出兵河北。李虎到了河北,必然和金军厮杀,争夺河北和幽燕,如此李虎的威胁可暂时缓解。”李纲说道,“陛下守住了汴京,声望有了,功绩有了,军队也有了,随即可以威胁东南,想方设法把太上皇接回汴京。陛下只要控制了太上皇,则天下尽在手中。”
“李虎会听汴京的指令?”小皇帝对此表示怀疑。这几年,李虎和郓王结盟,帮助郓王争夺皇统,汴京为了消除李虎对大宋的危险,联手金人共击代北。试想形势发展到今天,李虎还会相信汴京,遵从汴京的命令?
“李虎肯定要到河北。”李纲解释道,“李虎只有在河北重创金军,才能把金军打回东北,然后他才能解大同之围,并乘机占据幽燕,扩大实力。”
“他的实力大了,对汴京的威胁岂不更大?”吴敏反对这个建议,“我们应该乘着李虎和金人打得两败俱伤之际,击败他,夺回燕云,同时把郓王和童贯彻底解决掉。”
李纲冷笑。种师道看看吴敏,又看看小皇帝,慢吞吞地说道:“最高明的办法,应该是拉拢李虎,收为己用,先把太上皇、郓王和童贯解决了,巩固皇位,稳定国内,然后再想办法解决李虎。”
小皇帝沉吟不语,他和吴敏的想法一样,认为应该先解决李虎,只要李虎死了,虎烈军崩溃了,太上皇,郓王和童贯还有什么实力和汴京对抗?
第三十九章 你就是皇帝
二月初,太原。
从西夏的平夏路到麟府,再从麟府到太原,全程一千多里,路途艰险难行,再加上天气寒冷,积雪又深,李虎带着十几万大军整整用了二十多天才赶到太原。
此刻郓王和童贯已经返回太原,而且接到了老皇帝的密诏和圣旨。李虎到了太原后,两人亲自到城外相迎,并犒劳虎烈将士。到了大元帅府,吃饱喝足,郓王把李虎请到了书房,童贯作陪。
三个人闲谈了几句,童贯随即摊开地图,给李虎详细介绍汴京形势。
通过河北、汴京等地传来的消息,目前太原知道金军攻占了真定、邯郸一线,于正月初三渡过黄河,初七抵达汴京并展开攻击。在汴京军民的阻击下,金军选锋军攻击受阻,随即后撤数里,等待后续援兵,估计现在金军的主力正在攻城。
西北、荆襄、山东、淮西等地的勤王大军陆续抵达汴京,但不清楚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能否挡住金军。
老皇帝内禅之后,于正月初三离开汴京,避祸东南,估计现在在扬州或者江宁府一带。
老皇帝在离开汴京后,派亲信内侍携密诏、圣旨赶到太原,从密诏中得知,老皇帝的内禅别有隐情。郓王和童贯都没有拿出密诏,而是由童贯简略地说了一下原因。
李虎暗自冷笑。老皇帝要逃跑,但又舍不得放弃权柄,竟然想出这种卑鄙无耻的办法。权柄害死人啦,老皇帝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不惜舍弃半壁江山,不惜生灵涂炭,太可怕了。旋即想到一件事,在老爹的故事里,金军攻克汴京,把两个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