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山和大盐泺的东南部就是上京首府临潢,而上京一带的契丹人非常多,有利于马哥迅速扩大军队。”
“另外,这里距离长春也非常近,可以直接威胁黄龙府。女真人在北征之前必须消灭契丹军,如此一来,可以大大延缓女真人北征的时间。”
“契丹军的目的是抗金复国,而不是在大漠重建大辽,这可以有效缓解契丹人和大漠诸蕃的矛盾,甚至可以得到大漠诸蕃的帮助,因为大漠诸蕃也担心女真人杀进来,如果有这样一支契丹军替他们阻击金军,他们当然会帮一把。”
“契丹军一旦打出抗金复国的旗号,并在金山和大盐泺一带取得战果,必定会吸引大漠、上京和中京一带的契丹人、奚人,甚至其它蕃族,他们会纷纷投奔契丹军。”李虎说到这里,望着耶律马哥笑道,“只要契丹人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勇气,那么契丹人就有希望,重建大辽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失败了呢?”高宝龙毫不客气地问道。
“那就撤回来,撤到代北,我们联手抗金。”李虎毫不犹豫地说道,“只要契丹人还在战斗,只要契丹人的大旗没有倒,只要契丹人没有放弃,我们就有机会击败女真人,夺回我们的家园。”
第六十三章 威胁
折可求到了,他向李虎详细讲述了郓王、西北军和虎烈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此刻,一是要留下郓王,二是要威胁汴京,迫使汴京不敢从西北调兵。
李虎把谭稹的信拿了出来,“河北、山东的暴乱越来越大,而暴乱越大,持续的时间越久,后果越是严重。”李虎叹了口气,想到老爹故事里的靖康之难,心头一阵颤栗,“如果金军南下,河北、山东无力抵御,女真人饮马黄河,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将死于战乱,我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
折可求惊讶地望着李虎,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真心话还是别有所图?
“使相,百姓是无辜的。”折可求苦笑道,“江南平叛,百万百姓抛石荒野,他们有什么罪?平叛其实就是屠杀,而屠杀的对象就是百姓,屠杀百姓难道就不是千古罪人?使相,你必须清楚一件事,百姓为什么造反?你也是造反起家的,你也知道百姓造反的原因,所以平叛解决不了问题,你杀了这一股,马上又会冒出另一股,杀不胜杀。老百姓需要什么?不过是一口饭吃,一件衣服而已,但现在朝廷逼得百姓没活路了,造反了,屠杀能解决什么问题?”
李虎望着折可求,不说话。
“平叛的唯一办法不是屠杀,而是修改国策,让百姓能够活下去。”折可求有些激动了,“但现在朝政把持在哪些人手里?内侍、贪官,把持在这些奸佞手里,大宋根本没有希望。我们只有把这些人赶出朝堂,国策才有可能修改,国策修改了,与民生息,百姓才有活下去的希望,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他们还造什么反?”
李虎犹豫良久,问道:“时间来得及吗?叛乱的规模如果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
“使相知道汴京为什么招抚宋江,而斩杀方腊吗?”折可求问道。
这件事李虎还真的不清楚。按道理汴京可以原谅宋江,为什么不能招抚方腊?
“方腊称王称帝,他的目的是要推翻大宋,取而代之,而宋江不过是替天行道,不过是铲除奸佞,要求均贫富而已,这两者造反有本质性区别。”折可求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河北、山东的造反者有称王称帝的,所以朝廷的平叛还是以招抚为主,给官做,给饭吃。相信要不了多久,叛乱就会渐渐平息。”
折可求很自信,但李虎和他的看法却截然相反。宇文虚中在书信中也一再提醒李虎,此次叛乱,极有可能演变为王朝更替。现在的大宋,和历史上每个王朝的败亡非常相似,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大宋若想力挽狂澜,首先就要从根子上进行改革,但当今的皇帝和他所信任的大臣不可能损失自己的利益来拯救国祚,所以必须做好王朝更替的准备,必须把郓王留在西北,必须确保西北的稳定,否则将来必定束手无策,兵败如山倒。
李虎的心里有个悲惨的故事,眼前的时局又危机重重,而李纲、宇文虚中、折彦直这些人高瞻远瞩,对未来局势的推演正好和他心里的故事不谋而合,这让李虎胆怯,恐惧,不得不想方设法来解决危机,以阻止那个可怕的故事变成现实。
他非常想派兵南下平叛,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但折彦直和折可求不同意,宇文虚中和李纲也不同意,他们不但想利用这个危机来攫取权柄,甚至想利用郓王来夺取皇统。这太可怕了,如果说汴京的皇帝和蔡京、童贯等近侍大臣一手把大宋推到了深渊的边缘,那么郓王和折彦直、宇文虚中等人却正在把大宋推进深渊。名义上是国策之争,其实就是权柄之争,而权柄之争的华丽外衣就是皇统之争。皇统决定了,权柄也就拿到手了,其后国策也就可以改变了,但问题是,汴京会束手就缚?将来郓王登基了,国策又怎么改?是有利于官僚还是有利于百姓?
在这场斗争中,李虎这个藩镇,这个带着辽东汉人回归大宋的汉王,突然间被汴京和西北这两股势力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未来一段时间虎烈府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大宋形势的发展,李虎要么成为千古罪人,要么留芳千古,他必须做出选择,但现在他有选择权吗?
李虎没有选择,他只能接受折彦直和宇文虚中的建议,留下郓王,威胁汴京。
李纲亲自起早书信,这封信很长,从过去到将来,每一步每一种可能都写了出来,经过分析和判断,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在叛乱没有平定之前,汴京不可能更改皇统,郓王如若回京,必有性命之忧。
此次西征,郓王和西北将门、虎烈府的两股武力结合到一起,严重威胁到汴京文官利益,所以皇帝更改皇统的阻力无限增大。皇统更改的阻力越大,文官和武将的利益冲突越大,文官们为此肯定要打击武将势力,而暗杀郓王显然是最致命的一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牺牲一个宗室王的性命算什么?再说这种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司空见惯。郓王只要踏足汴京,必死无疑。
为了确保郓王留下,李纲在书信中也做出了威胁。如果郓王一定要回京,虎烈府和西北将门将在边疆遥相呼应,虽然西北将门可能迫于汴京的镇制不敢公开威胁汴京,但虎烈府可以,李虎可以公开威胁汴京废黜太子,甚至以武力威胁汴京马上更改皇统,如此一来,郓王想不死都难。
折可求带着这份书信急赴大同,他将会合黄涉,一起南下说服郓王留在西北。
折可求刚刚离开,马扩从燕京十万火急送来消息,汴京下旨,命令谭稹、王安中砍了张觉的脑袋,以平息金人的愤怒。另外,他从郭药师那里听到传闻,宗望蓄意离间虎烈府和汴京,金人有可能图谋燕云,南下寇掠。
宋金和好后,汴京大喜,加王安中、谭稹为检校少傅,郭药师为太尉,张觉的一颗脑袋给很多人带来了实惠。
李虎勃然大怒,马上急奏汴京,怒斥汴京背信弃义,如此薄情寡义,怎么可能获得燕云的人心,又如何确保北疆的安全?燕云不稳,河北山东又叛乱迭起,大宋危在旦夕,虎烈府有保家卫国之责,愿意南下平叛。今我十万大军正在火速南下蔚州、应州一线,只待朝廷下令,即刻取道紫金关、倒马关进入河北作战。
这份奏章到了汴京,汴京势必恐慌,这哪是平叛,根本就是南下为祸嘛。
李虎亲自和西夏使者李仁礼谈判。
你西夏三次攻击我大同,一度让我虎烈府深陷危机,所有前套之地我不会还给你,就算你三次攻我大同的补偿。西夏若想获得牢固联盟,联姻远远不够,你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没有实力击败你们,但你们也没有实力击败我,你我相争,只能便宜了别人,不是大宋得利,就是金人获益,所以是和是战,全在你们一念之间。从西夏长远利益来看,你我建立牢固联盟对双方都有好处,反之,一损俱损。
李仁礼得到李虎的承诺,非常满意,急忙返回兴庆府。
大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正月。
除夕之夜,李虎是在宁武关度过的,此时儿子已经一岁,但见面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正月初四,李虎冒着风雪匆匆赶到太原。
折彦直已经到了,他和西北大将杨可世、种师中、王禀、折可存、姚平仲等人到城外迎接。黄涉、宇文虚中、折可求自然也在欢迎之列。张孝纯做为东道主,带着各司长官僚属理所当然地站在最前面。
李虎这次带了不少人,随其同来的有虎烈军的两大副统帅董小丑、罗青汉,有虎烈府中枢李纲、胡涂和马亮,有虎烈军悍将张关羽、李锦、高宝龙和吴雄,方进、王大忠和谢一刀带着五百重装虎卫紧随其后。
众人一一寒暄。在西北这几年,彼此都听过对方大名,神交已久,笑谈之间,很快便熟悉了。
罗青汉和杨可世脾气相似,三言两语就觉得很投机。董小丑却和种师中言谈甚欢。王禀和张关羽都留着一把大胡子,很自然走到一起愉快交谈。折可存、姚平仲年纪较轻,和李锦、高宝龙、吴雄、方进等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
李纲、胡涂等人则和河东路的诸司长官把臂言欢。河东路和云中路来往密切,这帮人早成了朋友,台上台下都有来往,各取所需嘛。
李虎在折彦直、张孝纯和李宗振的陪同下,换马乘车,缓缓进城。
“汴京可有消息?”李虎不待折彦直等人坐下,马上问道。
“官家催了几次,但经郓王反复哀求,官家似乎心有所动,不再催逼,也没有撤消西北大元帅府。”李宗振坐到李虎身边,低声问道,“使相可曾书奏汴京?”
李虎点点头,把奏章内容大概说了一下。
李宗振和折彦直、张孝纯交换了一下眼色,看得出来三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有了这封奏章,汴京短时间内也顾不上郓王了。
“若想留下郓王,我们还需要想出更妥当的办法。”李虎说道,“郓王本人对此是否坚决?”
“关键就在郓王本人。”折彦直叹道,“但郓王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时间一长,恐怕抵挡不住来自汴京的重压。”
第六十四章 郓王之忧
郓王有他的考虑。
本朝有太子,赵恒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被立为太子。今日的皇统之争不是两个皇子争太子位,而是一个皇子和一个太子争夺嗣位,这位皇子因此处于劣势。好在这位皇子深得皇帝宠爱,皇帝的近侍大臣们为未来利益考虑,也公开支持,这使得皇统之争从表面上看是郓王占据了上风,但其实不是这样。
废嫡立庶,首先要废黜太子,废黜太子要理由啊,否则郓王就有篡僭之嫌,这个恶名郓王背不起,但可惜的是,太子非常谨慎,从皇帝有意废嫡立庶开始到现在,没有抓到太子任何错误,相反,皇帝屡屡为郓王而废法,不但皇帝遭到诟病,就连郓王本人的声名也受到连累。
其次,就算太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要废黜,也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废立皇统可不是普通国事,而是关系到国祚危亡的头等国政,因皇统而亡国的例子太多了。如此重大的国事,当然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予以实施。
所以,皇帝找不到废黜太子的理由,只好反其道而行之,想方设法给郓王建功立业,想方设法游说朝中大臣,想方设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谁知天不遂人愿,先是筹划北伐朝野震荡,接着宋江方腊造反形势恶劣,然后北伐又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波折,这次西征更是半途而废。如今饥民暴乱,战事迭起,大宋陷入深重危机,皇统的事当然要无限期搁置了,就算现在没有太子,皇帝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立嗣。
皇帝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所有的希望都泡汤了,此刻郓王如果不在他身边,远离他,父子逐渐疏远,而太子乘机获得他的宠爱,那郓王就完了。太子登基后,即使不杀郓王,也会把郓王活活逼死。皇统就是一把血淋淋的刀,谁沾上了这把刀,不是杀人就是被别人所杀,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但郓王已经回不去了,皇帝和郓王正在为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付出高昂的代价。
皇帝和郓王最早是想利用虎烈府和西北将门来建功立业,然而,世上的事都是相互作用的,有利用就有被利用,你利用别人,岂不知别人也正在利用你。
在汴京争夺皇统,需要的是权力和智慧,大家斗力斗智,各出奇招,但在这里,权力和智慧变成次要的,实力才是第一。武人们和文官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拥有武力,武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转化为权力,而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权力和以智慧为基础的权力完全不一样,前者的威力更大更致命。
郓王现在后悔了,为自己的轻率决断而后悔。长久以来,武人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头脑简单行事粗鄙的野蛮人而已,他瞧不起他们,轻视他们,所以他跳进了这个陷阱,他自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这帮武夫,然而,他错了,等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虎烈府和西北将门利用郓王对皇统的欲望把他拉进了陷阱,而这个陷阱的目标就是攫取权柄,就是逼迫汴京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事实上就是一种要挟和讹诈。
汴京的皇帝和文官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怎么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武人的欲望?双方会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需要时间,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双方的矛盾会加剧,这将迫使皇帝和文官们不得不放弃郓王,而武人们会逐渐露出真面目,露出血腥和残忍的一面,在皇帝和文官们不愿满足他们,在他们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武人们有可能铤而走险,拥戴郓王登基称帝,分裂大宋,继而独揽权柄。
正是这种极其可怕的足以导致大宋亡国的后果,让皇帝和文官们非常忌惮,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和武人闹翻,他们会用各种办法来缓解和消除这种危机,直到再一次把武人牢牢地踩在脚底下。
文官们认为武人祸国,武人们则认为文官祸国,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饥民暴动,河北山东陷入混乱,国祚陷入危机而爆发了。
矛盾爆发就要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必然由一方做出妥协和让步,而做出妥协和让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无法承受了,于是,不可避免的,这场饥民暴乱就成为了文官和武人们一比高低的武器。
饥民暴乱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个是武力平叛,一个是修改国策与民生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武将有责任和义务率军平叛,而文官们有责任和义务调整国策。现在武人们占据绝对主动,你若想我去平叛,那好,你调整国策,承认错误,并给我一部分权力和利益,否则你就等着亡国吧。国祚败亡,你就一无所有了。
文官们当然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更不会承担责任,他们会把责任推给武人,认为饥民暴乱迟迟不能平定的责任是武人造成的,他们会更加清醒地看到武人贪婪和血腥的本质,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打击武人。当然了,文官们不会愚蠢到和武人针锋相对,他们有智慧,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欺骗和愚弄武人,最后再把武人牢牢控制住。
文官和武将们的争斗,最终谁会胜出?谁会受益?谁都不知道,而在这种不可预测的未来当中,郓王和由他产生的皇统之争成为双方激烈厮杀的借口和华丽的外衣,即使国祚败亡了,那也是皇帝和皇统的责任,而不是文官和武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