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夜里,李仁礼带着一份厚礼赶到虎烈军大营,哀求毛军暂缓攻击,“我们马上撤出天德军,但你们必须遵从盟约,不得越过边境继续攻击。”

毛军当然不会停止攻击,但看在那份厚礼的份上,他派人把李仁礼送到了帅营,让董小丑去应付。

董小丑佯装答应,他笑呵呵地说道:“我实话告诉你,这次攻击你们的不仅仅有我们虎烈府,还有大宋几十万西北军。大宋的皇帝为了击败你们,不惜违背祖制,让三皇子郓王赵楷到西北出任兵马大元帅,全权指挥,由此可见大宋的决心之大,所以你们若想让我们停止攻击,仅仅提出议和远远不够。”

“现在形势变了,你不会不知道。”罗青汉也在一旁笑道,“你回去和晋王察哥,还有你们的皇帝好好商量一下,看看可有退敌之策。”

李仁礼故作惊恐,低头想了半天,然后问道:“你们想要什么?”

董小丑摊开案几上的地图,手指在前套一带划了一个圈,“把前套给我们,我们就停止进攻,让你们集中力量去对付大宋人。”

李仁礼皱眉想了一会儿,心有所动。李虎是大宋的藩镇,而大宋不可能容忍藩镇的存在,汴京和虎烈府之所以能保持目前的融洽,一个是因为大宋还没有稳定幽燕,暂时还无法腾出手来对付李虎,一个是因为大宋想利用李虎的武力攻击西夏。如果大宋稳定了幽燕,而李虎又在西征过程中损失惨重,那么李虎还有多少好日子可过?这一点李虎不可能不知道,虎烈府的文臣武将们其实也很清楚,从这个角度考虑,李虎虽然有心攻打西夏,但决心可能并不大,李虎和虎烈府真正的目的大概还是全取代北,确保在代北立足。

李仁礼忽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大夏,李乾顺这位皇帝很有远见,他主政之后,大力推行汉学,任用汉臣,虽然这有助于大夏恢复国力,但也加剧了汉蕃之间的矛盾。

在李乾顺之前,大夏以蕃学为主。

李元昊立国之初,痛恨大宋,痛恨汉人,其基本国策是去中国化,凡汉人的东西都尽量不用,他甚至把自己家族的姓都改为“嵬名”了。李元昊叫党项人谟宁令野利仁荣创制大夏文字十二卷,规定境内凡行文、纪事等都必须实用蕃书,颁令尊蕃书为“国字”,与汉字并列。设立国字院和汉字院,国字除在境内推广实用外,主要也用于对吐蕃、回鹘以及西域各国的交往,汉字则主要用于对宋朝的文书来往。

李元昊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蕃学,用大夏文翻译儒家经典,教授贵族子弟学习,考试优胜者,授予官职,也就是大宋朝科举制的翻版。

有了蕃学和汉学,也就有了“蕃礼”和“汉礼”之争。这种争论在大夏延续了几十年,但因为去中国化的国策的存在,蕃礼占据绝对上风。

李乾顺亲政后,采纳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在国内推行“尊行儒教”,恢复“汉礼”,把去中国化的基本国策给改了。

贞观元年(公元1101年),李乾顺命令在蕃学之外,始建国学(即汉学),置教授,设弟子员三百。

西北自秦汉唐以来,都是中国之地,汉文化影响巨大,历朝历代的蕃人都是学习汉文化,党项贵族也不例外,所以李乾顺把国策一改,困扰大夏几十年的“蕃礼”与“汉礼”之争随即终结,很快儒学大盛,文教繁荣,“汉礼”迅速占据统治地位。

汉学、汉礼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夏的汉臣当然水涨船高,纷纷进入朝堂和中枢,并大力修改大夏国策,推行汉制,这些国策肯定有利于大夏王朝增强实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肯定会严重伤害蕃臣的利益,于是汉蕃矛盾骤然扩大,朝堂内外,朝野上下,汉蕃的权力斗争和种族矛盾愈演愈烈。

大夏本朝的宰相就是薛元礼,而他最大的对手就是察哥,汉蕃朝堂之争的焦点就是薛元礼和察哥的权力争斗。薛元礼有皇帝李乾顺做靠山,察哥则集结了党项贵族和蕃臣的力量,双方这十几年来斗得非常厉害。

李乾顺为了牢牢控制权柄,吸取了前朝皇权屡屡被党项外戚所窃取的教训,有意识地利用汉人来挚肘蕃人,利用汉蕃矛盾来削弱党项贵族的权势,而察哥就是李乾顺必须要镇制的人。

察哥有军事天赋,打仗厉害,在李乾顺主政的二十年里,率军和宋人屡屡交战,功勋显赫。李乾顺需要他,但又害怕他的权势危害到国祚安危,于是他就让汉人薛元礼做宰相,让薛元礼来牵制和挚肘察哥。

目前形势下,薛元礼认为大夏应该和李虎建立牢固联盟,这样在东面可以利用李虎来阻隔金国的威胁,在南面可以利用李虎来牵制大宋,如此大夏则可以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迅速增强国力,伺机发展,而察哥则要占据代北,利用北方混乱时期迅速发展。

察哥的愿望代表了绝大部分大夏人的愿望,大人被困在西陲近百年了,整天挨打受气,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谁愿意放过?皇帝也不愿意,所以察哥的策略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认可。但事如愿违,察哥三次打大同,三次铩羽而归,这不但让皇帝非常不满,就连对其寄予厚望的党项贵族们也很失望,至于那些汉臣们就更不要说了,趁机落井下石。

察哥手握军权,手下有一帮忠诚的悍将,即使是皇帝也要对他礼让三分,目前兴庆府还没人动得了他,但是,假如这一仗打输了,大夏人丢掉了国都,撤到了河西,接下来的事就很难说了,不是皇帝和汉臣们联手杀死察哥以推卸责任,就是察哥大权独揽,把责任推到皇帝和汉臣们的头上,到时该废的废,该杀的杀,一片混乱,大夏可能就此完了。

如果能以一块土地化解眼前的危机,换取和平,是不是对大夏更有利?察哥再次赢得了胜利,是不是可以乘机清除朝堂上的汉臣,独揽大权?

第五十五章 诱敌深入

以前套之地换取和平?察哥一听就火冒三丈。

自从大宋皇帝派出一个没鸟的阉人主掌西北军事后,夏军屡屡失利,先是丢掉了溪哥城和洮州,接着又丢掉了天都山和横山的大片堡寨,导致西夏在西南两个方向都失去了防御优势,现在如果再把前套放弃,等于又把东面的防御优势丢掉了,那西夏将来怎么办?

从前套到贺兰山只有六七百里,假若李虎在前套囤积了足够的粮草辎重,那他攻打兴庆府的把握就大大增加。李虎占据前套的目的太明显了,就是为了下一步打兴庆府做准备,这个条件绝对不能答应。

“前套只是暂时放弃。”李仁礼解释道,“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是大宋。如今宋军从南部铺天盖地地杀进来,而李虎又从我们的背后展开进攻,我们腹背受敌啊。这一仗如果两三个月就结束,我们还能支撑,但假如拖到严冬,黄河封冻,战局将对宋军非常有利。另外,我们的国库无力支撑几十万大军连续作战四五个月,我们没有哪个实力啊。”李仁礼看看察哥那张杀气腾腾的脸,小心翼翼地说道,“这两年你三次攻打代北,三次都失败了,劳民伤财,国力更是不堪,所以……”

“你告诉我,国库能支撑几个月?”察哥厉声问道。

“最多三个月。”李仁礼说道,“黄河封冻之前,我们就支撑不住了。黄河封冻后,宋军渡河如履平地,我们拿什么戍守京都?”

三个月。察哥俯身望着地图,沉默不语。李良辅和李延成互相看看,脸上的表情都很沉重。

李虎的军队从云内赶到贺兰山,要近一个月的时间,等到李虎到了贺兰山附近,粮道拉长了,夏军才有机会在前套和沙漠一带阻截虎烈军的粮草辎重。李虎肯定也会预想到粮道可能要遭到攻击,他会让军队带着大量的粮草武器,到了贺兰山附近后他还可以四下掳掠打草谷,以补充军需不足,这样算起来,李虎至少可以在贺兰山一带支撑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那时候黄河肯定封冻了,宋军的攻击会更加猛烈,两支军队一旦会师,兴庆府危在旦夕。

“你确信我们可以在三个月内击败李虎?”李仁礼问道。

察哥当然不敢保证。打仗又不是下棋,哪能算无遗策?

“那你又拿什么保证李虎得到前套之地后,不会继续进攻?”李良辅反问道。

“那么,李虎又凭什么保证自己可以抢在宋军前面攻克兴庆府?”李仁礼也反问道,“就算李虎和宋军会师于兴庆府,那么攻克兴庆府后,大宋会把兴庆府送给李虎做地盘吗?”

察哥、李良辅和李延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李虎的处境,他是大宋的藩镇,大宋不会给他任何发展的机会。

“但李虎为了迅速拓展实力,的确需要攻克兴庆府,这样他才能崛起于代北。”李延成摇头叹道,“李虎是个疯子,他或许就是想赌一把。运气好,赌赢了,他这辈子就过来了。”

“前套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一旦危机过去了,我们就要把它再夺回来。”李良辅跟着说道,“你以为李虎会相信这个盟约?他根本不会相信。”

“我们的目的是化解这场危机,是击败入侵的敌人。”李仁礼马上反驳道,“李虎是否相信这个盟约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只要延缓他的攻击速度就行了,这样我们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先行击败大宋人。此次大宋西征是两路夹攻,我们只要击败其中一路,大宋人的西征也就失败了。”

“大宋西征失败,这是晋王的功劳。”李仁礼笑道,“晋王功勋盖世,威望会更高,权势会更大,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持权柄,才有机会把汉人赶出朝堂。反之,如果让皇帝和那些汉人击败了宋军,赢得了这场胜利,那将来我们恐怕……”

“他们能击败宋人?”李良辅嗤之以鼻。

“如果他们把前套割让给李虎,没有了后顾之忧,你敢保证他们不会击败宋人?”

这句话集中了察哥的要害。这场大战事关大夏安危,但皇帝却让察哥率军抵御李虎,自己御驾亲征阻击宋军,这明显就是不让察哥建功,担心察哥对皇权构成威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撤。”察哥断然说道,“按照预定计策,缓缓后撤。”接着他望向李仁礼,冷声问道,“你决定回京师?”

“你撤出河北,我就赶赴京师。”李仁礼笑道,“只要你同意,我想皇帝和宰相会接受这个缓兵之计。将来如果我们收复前套受阻,责任也是皇帝和宰相的,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察哥嘴角露出一丝不屑,轻轻“哼”了一声。

“陛下征询你意见的时候,你既不要反对,也不要支持,就说到南部战场去指挥,如此你不但轻松置身事外,还拿到了击败宋军的战绩,可谓一箭多雕。”

察哥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十五日,虎烈府各军集结于红柳海,向夏军发动攻击。

察哥率主力已经撤走,李延成率两万马军在战场上转了几下,随即呼啸而去。

董小丑、罗青汉书告李虎,同时急报大同,西征军顺利攻克天德军。

十六日,毛军率选锋军越过边境,进入夏国河北路境内,沿着北河南岸急速推进。

十七日,董小丑、罗青汉率主力大军随后跟进,他们沿着南河北岸推进,和毛军的选锋军齐头并进。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势不可当。

夏军每战皆打,但每战皆溃,撤退的速度非常快。

十二天内,虎烈军推进五百里,到达红公牛沙漠,面对浩瀚沙海,将士们心生惧意,终于停下了脚步。

九月三十日,董小丑下令,各军就地休整,囤积军需,准备穿越沙漠和戈壁。

大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月。

十月初五,红柳海,汉王行帐。

大军顺利攻占前套的消息传到行帐后,李虎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正如董小丑、罗青汉和毛军在战报所奏,这是察哥的诱敌深入之计,红公牛沙漠就是一个陷阱,大军踏上沙漠,将要面对一场残酷的战斗。

“这一仗能否打胜,关键不在于军队,而在于粮草辎重能否持续运送到前线。”李纲望着案几上的地图,表情很凝重,“四年前,刘法和他的十万大军就是死在沙漠里,死在撤退的途中。”

李虎盯着地图上的红公牛沙漠,一言不发。红公牛沙漠紧靠黄河西岸,长约五百里,最宽处大约两百多里,如果绕道而行,要多出几百里路。军队可以穿越五百里的沙漠,但运送粮草武器的辎重车队不行,它们必须沿着沙漠边缘的戈壁赶到贺兰山,这样一来车队就成了夏军的攻击目标,粮道随时可能被截断。

“我们缺少军队。”原野叹了口气,“如果有足够的军队保护辎重车队,我们就不怕夏军的偷袭。”

“我们有多少驮队?”李虎问道。

“驮队的运送量有限,而且一样会遭到夏军的偷袭。”李纲摇了摇手,“党项人就是在沙漠里长大的,在这种地方打仗,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李虎叹了口气,“这一战比我们想象得更困难。”

“我建议暂时停止攻击。”李纲说道,“此次西征,虽然是两路对进夹击,但我们这一路是牵制性攻击,主战场则在横山北部的灵州和夏州。只要西北军打到了黄河边上,这一仗我们基本上就取得了五成胜算。”李纲抬头望向原野,继续说道,“我们和折家约好了,折家的斥候深入到灵、夏一线,一旦宋军打到灵、夏两州,斥候就越过沙漠到前套寻找我军报讯。我大军可携带一个月的粮草,取道红公牛沙漠西北边缘的戈壁,迅速杀到贺兰山,配合西北军攻打兴庆府。”

李虎低着头没说话。李纲的意思很明显,他希望由西北军攻克兴庆府,而不是虎烈军,但李虎的目标则和李纲的愿望相反,他急需攻占兴庆府以拓展实力。然而,从战局的发展来看,虎烈军暂时的确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就是孤军深入,没有援军,也没有友军策应,前有贺兰山相阻,后有沙漠和戈壁,一旦粮草不足,大军就危险了。西夏人埋伏在沙漠里,他们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的机会。

“南部战场可有最新消息?”李虎问道,“太原那边呢?”

大战开始后,太原大元帅府、陕西宣抚司和大同虎烈府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天都有书信往来,但因为战场太过遥远,消息传递很慢,相比起来,折家送来的消息反而是最快的。

“折家说,夏军的阻击并不顽强,缓缓后撤,但其坚壁清野,又派轻骑频繁抄绝粮道,大有诱敌深入之势。”原野说道,“各军主帅担心重蹈昔年五路西征失败之覆辙,攻击速度非常缓慢。”

神宗皇帝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大宋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但西夏人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大宋五路大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

此次大宋的西征之策,和四十年前的西征之计相差无几,而西夏人也采取了相同的迎敌计策。西北军的将帅们为此非常小心,唯恐重蹈覆辙,只是这样一来,他们何时才能攻克灵、夏,兵逼兴庆府?

第五十六章 忠诚

李虎心里想什么,李纲很清楚,但从整个战局考虑,虎烈军的攻击必须缓一缓,必须等到西北军攻克灵、夏两州,把夏军主力全部吸引到兴庆府一带,虎烈军才能继续进攻,这样才能确保己方牢牢控制整个战局。

李纲权衡了一下利弊,决定开诚布公,把话透,说清楚。

“使相,两路对进夹击,只要任何一路遭遇败绩,西征都有可能功亏一篑。”李纲说道,“为了发动这次西征,使相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有今天这个局面,假如无功而返,使相还有机会说服汴京发动第二次西征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