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使相勉强支撑了两年多时间。”宇文虚中望着李虎,目露担忧之色,“到了云朔,使相因为占据了西京而获得大量钱粮,依旧可以支撑,但现在使相要统领十几万大军出战,几个月的仗打下来,耗费惊人,使相如何支撑?”

“所以,你的意思是联夏抗金?”李纲问道,“但是,使相以什么身份联手党项人?是以大宋的汉王、云中路制置大使的身份,还是以辽东义军总帅的身份?现在大辽的皇帝就在大草原上,而李乾顺就是他的女婿,两国又有盟约关系,假如他们联手,西夏人怎会与使相结盟?即使西夏人愿意结盟,那么他们的条件肯定是要代北的西部州县,请问使相能答应吗?”

李虎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头皮顿时阵阵发麻。大辽皇帝或许不愿意割让土地,自己也不愿意答应这个条件,但女真人愿意。女真人如果派使者结盟西夏,两国联手,先把大辽皇帝赶到漠北,再把自己赶进河东路,那代北就是他们的了,两国可以平分代北,各取其利。

“不答应也得答应。”宇文虚中说道,“如果女真人和西夏结盟,那代北形势就完全失控,大同势必丢失。大同一失,即便女真人因为关切燕云战场而停止攻击,但西夏人不会,他们会乘机南下太原,攻打河东路。”

宇文虚中总算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他要李虎联夏抗金,不是为了李虎,也不是为了保住大同,而是要确保河东路的安全,确保西夏人不会南下寇掠,而这大概正是他反对北伐的原因之一。或许在他看来,只有联辽抗金,只有保住大辽国祚,才能维持宋辽和宋夏的盟约,才能维持天下三足鼎立的格局,继而确保陕西和河东的安全,确保河北和中原的安全。

至于李虎和辽东义军的生死,至于代北能否守住,其实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宇文虚中三年前就判断西夏主动议和的背后埋藏着更大的阴谋,而这个阴谋来自于大宋的北伐,但大宋皇帝对他的警告置若罔闻,汴京的宰执们对他的预言更是嗤之以鼻,大宋的宰相不但不听他的,反而把他赶出了汴京。宇文虚中心忧如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童贯一脚把他踢到了代北,而目前代北局势的发展正好影响到天下格局的变化,所以宇文虚中迫不及待地就来了,而且看到李虎后马上说了一句足以引起李虎注意的话。

李虎注意到了,召见了他,也听懂了他的话。他和马扩一样,忠诚于大宋,誓死都要为大宋而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牺牲一切,比如辽东义军和代北对他来说都是尽忠大宋的工具,都可以无条件地牺牲掉。

李虎笑了起来,“联夏抗金,的确是保住大同的好主意,但依我看来,你来迟了,当你坐在这里告诉我要联夏抗金的时候,党项人的军队或许正在开进天德军,或者已经逼近黄河。”

“以不变应万变。”宇文虚中毫不犹豫地说道,“你占据了大同,占据了先机,你不去打他们,他们会来打你。契丹人也罢,女真人也罢,党项人也罢,都要来打你,如果你主动北上,岂不正好送上门,羊入虎口?相反,如果你死守大同,那形势就完全变了。”

“你的军队以步军为主,你死守大同等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于牢牢控制了代北战场的主动权。你不动,你的敌人就要动。你的敌人有三个,彼此为敌,假如他们开始互相厮杀,你的机会就来了,只要找准机会,一打一个准。打完了你再回来,再守大同,再寻找机会,再打他们。时日一久,各方实力此消彼长,你的主动权就更大了,这时候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会主动前来结盟,而使相则可以结盟党项人和契丹人先把女真人击败,然后再和党项人联手把契丹皇帝赶到漠北去,最后,你们可以平分代北。”

“到了那个时候,大宋的北伐结束了,幽燕也拿到手了,接下来就轮到党项人要倒霉了,除非李乾顺维持盟约,否则使相可以西渡黄河,而陕西四路的西北军可以兵出横山,两路夹击,定能重创西夏。”

李虎钦佩至极,虚心受教。

“固守大同还能解决使相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大宋的钱粮支援。”宇文虚中继续说道,“大同距离太原不过七百多里,如果各路敌军猛攻大同,使相可以乘机向大宋求援,一则可以借助这个危机顺势解决辽东义军整体投奔大宋问题,二则可以得到河东路的全力支援,钱粮武器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同,如此一举两得。”

“好。”李虎拍案叫道,“依你之策,固守大同。”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八十章 利益第一

北上出征是积极进攻,固守大同伺机出击是积极防御。义军由积极进攻转为积极防御,理由是出征所需的钱粮消耗太大,假如战事一再拖延,以云朔几个州县的财赋收入根本无力支撑,另外,更严重的几十万百姓要安置,要吃饱穿暖,要给他们草场放牧,要给他们田地耕种,就算做工也要有足够多的作坊,所以这一块的问题很严重,总帅府必须尽快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花钱,因此,帅府财政已经陷入危机。

李虎召集各军军帅和帅府主要官员,向他们解说固守大同伺机出击的积极防御策略,归根结底一句话,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就目前形势而言,积极防御远比主动进攻要好,义军不但可以节约钱粮,保护云朔百姓,拓展地盘,同时还能兼顾幽燕战场,帮助大宋戍守河东路从而换取大宋的援助。

将帅们的反应很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李虎的行事作风,知道他喜欢临阵变计,习以为常了。其实相比起来他们更愿意积极防御,因为他们不熟悉代北,军队也以步卒为主,钱粮不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防御更有利于义军。步军据城坚守,马军伺机出击,把两支军队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即使攻击无力但自保有余,这是好办法,大家都能接受。

李虎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推测了形势的发展,最后郑重警告大家,义军的敌人太多,尤其是党项人和女真人,这是义军未来的主要对手,务必高度戒备,小心谨慎。以义军目前的实力,若想全取代北,以代北为根基生存发展,难度太大,所以义军要考虑是否正式投奔大宋。

早在辽西的时候,李虎就曾说过,义军的最终目标是立国称霸,为此首先要投奔大宋,获得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壮大之后,再北上征伐,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和大宋南北对峙,实现杀虏复汉的理想。后来因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的想法变了,他要南下逐鹿中原,但这个想法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大部分将帅和官员还以为李虎要在北方立国称王,而代北就是义军走向发展的第一步。

这时候李虎提出投奔大宋,既是出于现实考虑,也是出于义军未来考虑,所以有一部分将帅和官员持赞成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大山会盟的老班底,就是董仲孙、张高儿、霍六哥、独孤风、李锦、赢秦、王曜等人,还有就是蕃族将帅,比如高宝龙和阿巴顿等人,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极力反对,那就是虎烈川会盟的元老,风卷云侯概。

张高儿反对的理由很充分,义军目前的实力很强大了,和女真人刚刚举旗的时候比起来,义军的实力足够让李虎称王立国了。你为什么不称王?为什么要投奔大宋仰人鼻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明显,你投奔大宋对老子有什么好处?你称王我就是开国元勋,你投奔大宋老子算个屁啊。老子不干。

蕃族将帅们的想法也差不多。李虎立国称王了,他们至少是部族王,但投奔大宋,他们一无所有,搞得不好还被大宋人杀了。假若李虎真的决定投奔大宋,他们就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离开李虎,另觅他处。

风卷云侯概很执着,他的目标就是建立辽东汉人自己的王国。这些年,他先后跟在李弘、耶律章奴、高永昌和李虎后面造反,一度还投降了契丹人在辽国做官,但他的目标一直没有变,他矢志不渝,他的道理很简单,辽东汉人只有自己拯救自己,辽东汉人要想赢得尊崇和地位,就要靠自己的力量浴血奋战,靠别人的帮助根本不可能,那是痴心妄想,所以他坚决反对投奔大宋。

这么多人异口同声表示反对,大大出乎李虎的预料。记得早在辽西的时候,自己提出此策时没有什么人反对,难道那时候他们没有听懂?或者以为我在一厢情愿地随口胡扯淡?或者因为当时实力不济地盘太小,大家没有信心,所以也没有表示反对?

李虎感觉头有些晕,他望向黄涉,示意他再把形势详细阐述一遍,说透了,让这些人意识到现在的形势和女真人建国时候的形势完全不一样,现在义军生存尚且困难,哪有能力立国称王?投奔大宋乃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赢得发展的时间和机遇,这关系到义军的未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黄涉再次解说天下大势,他故意夸大了对手的实力,比如大宋有百万大军,每年赋税收入上亿贯,实力太强大了,而党项人、女真人也有几十万大军,有辽阔的疆域做后盾,至于契丹人,他们还有大漠,还有西北路的大军,还能征召阻卜人、敌烈人和乌古人的军队,还有东山再起的实力。综合看来,义军实力最弱,不堪一击,尤其现在占据了大同,成了四个对手的攻击目标,现在义军就象战国末期的秦国一样,成为众矢之的,这时候义军若要生存,也要像当年的秦国一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也就是说,投奔大宋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了,小老虎变成大老虎了,那时候就可以立国称王了。

黄涉最后拿出西夏人做例子,给这帮昔日的土贼们叙述西夏人的历史,“当初李继迁就是投奔契丹人,得到契丹人的援助,才收复了五州领土,然后他的儿子李德明又采取倚辽和宋之策,继续扩展领土,直到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继位后,才立国称王,实现了党项人建国的梦想,但随后就爆发了宋夏、宋辽战争,假若没有李氏祖孙三代的积累,李元昊能击败宋军、辽军,牢牢坐稳皇帝的宝座吗?所以,请诸位多考虑义军的未来,少考虑个人的利益,如此投奔大宋也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是确保义军将来建国开疆的必由之路。”

反对者的声音小了一点,但个人利益向来是摆在第一位的,上至李虎下至站在门外的铁卫,都是如此。在个人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没人能接受,谁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

“这只是随便议议,请诸位不要挂在心上。”李虎不想再吵下去,马上结束了这个话题,“当务之急是击败对手,全取代北,其它的事以后再说。”

二月中,大辽丰州治府富民。(今呼和浩特市以东六十里处。)

整个冬天,大辽皇帝都屯兵于此,向大漠征召援兵。

阴山北部的倒塌岭节度使司的援军已经到了,谟葛失部、白达旦部、乙室部等大漠蕃族部落的军队正在陆续抵达云中。另外,几千里外的西北招讨司、阻卜大王府、乌古敌烈统军司的军队正在南下,估计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到达阴山南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王习泥烈突然到了,他带来两个惊人的消息,一是中京失陷,二是燕王暗结汉贼,要篡僭称帝。

中京失陷,西京又被汉贼夺去,如果耶律淳篡僭称帝,分裂大辽,燕京又没有了,如此一来,大辽五京俱失,只剩下大漠可以苟延残喘勉强延续国祚了。

大辽皇帝怒不可遏,高声痛骂,几乎要疯了。

燕王篡僭早在他的预料当中,不过燕王至今还没有登基称帝,还没有正式分裂大辽,还有挽救的机会,尤其在中京、西京连续丢失,燕京已经陷入汉人和女真人包围的时候,耶律淳未必愿意称帝。耶律淳不是白痴,他很聪明,他更能忍,如今形势这么恶劣,篡僭称帝只会加速大辽的灭亡,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可能会改弦易辙,放弃篡僭,所以大辽皇帝抱着一丝希望,派人携带手诏,急赴燕京。

大辽皇帝在手诏中告诉燕王,值此国祚危亡之际,我君臣两人应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从目前形势来看,只要夺回西京,击杀汉贼李虎,大辽还能保有燕云和大漠,还能结盟于夏,与宋辽相抗衡。今西北路大军正在南下,数月之后我就能集结十万到十五万大军攻打西京,请你以大局为重,予以配合,竭尽全力牵制女真人和汉人,助我收复西京。

耶律淳会不会顾全大局,反攻中京,兵逼西京,从而牵制女真人和汉人?

这个疑问经北府宰相萧奉先一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耶律淳现在的日子难过啊,丢掉中京后,他的北面是女真人,南面是大宋人,西面是汉贼李虎,三面受敌,他自保尚嫌不足,哪来的兵力反攻中京和西京?萧奉先认为,耶律淳肯定要篡僭,篡僭后他就是大辽的新皇帝,他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向女真人或者大宋人俯首称臣,同时结盟汉贼李虎,从而保住大辽国祚。

萧奉先的分析有道理,大辽皇帝为此心情恶劣,骂声不绝,对耶律淳切齿痛恨。

第八十一章 大夏使者

二月下,大夏使者到了云中。

大夏使者的级别很高,是舒王李仁礼,现为河南路转运使。同来的还有河北路黑山威福军司都指挥使李良辅。西夏的河南路位于河套地区的南部,以黄河为界,河套以北就是河北路。

早在去年西京大战失利后,大辽皇帝就派使臣急赴大夏国求援。对于是否向大夏救援,宫帐里曾有争议。很简单,反对者担心党项人趁火打劫,攻占西北州县,到了那个时悔之晚矣。

这个判断基于大夏皇帝李乾顺自亲政以来,就一直对大宋用兵,夺取大宋的疆土。他之所以要联辽攻宋,并不是因为契丹人的实力强悍。如果契丹人实力强悍到足以消灭他,两国早就开战了。契丹人疆域辽阔,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加上大宋虎视眈眈,辽军已经无力攻打遥远的西北,所以退而求其次,援助党项人,以党项人来拖住宋军,从而确保燕云的安全。党项人和契丹人互相需要,互为援手,两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牢牢压制着大宋。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辽东大乱,已经初显三分格局,这个三分格局对大宋非常有利,假以时日,辽东稳住了,大宋就会全力对付大夏。大夏虽然地处遥远的西陲,但它对天下大势不可能漠不关心,更不可能一无所知,在事关国祚兴亡的重要时刻,大夏李乾顺会制定何种策略?

大夏皇帝李乾顺三岁登基,统治大夏三十多年,文治武功都很突出,除了不断用兵开疆拓土外,他还解决了困扰党项人几十年的“蕃礼”、“汉礼”之争,大力推行儒学,实行汉制,国内政治清明,朝野稳定。试想,以他的才能,他难道不知道大夏面临的危机?他会想什么办法解决?无疑,乘着契丹人奄奄一息之际,瓜分大辽疆域,拓展疆土,增长实力,这才是对抗大宋的唯一办法。

此刻向大夏求援,极有可能演变成引狼入室。如果大夏军队攻占了云中,辽军不但无法收复西京,就连阴山以南的州县都要尽数丢失,最后不得不远避大漠,失去东山再起的最后一丝希望。

也有大臣支持皇帝的决策。

从大夏奠基者李继迁开始,党项人和契丹人就是盟友,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