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东义军的事,大家早就知道,而李虎的事却是上次马扩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说的,这件事从金国使者的嘴里也得到了证实,但因为李虎不过是一股反贼而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

这次不一样了,从马扩的奏章中可以看到,李虎从上京道突围南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力越打越大,如今不但在黑山一带站住脚,还拥有十一个州县,十几万大军,几百艘战船,近百万人口,如此实力,虽然不足以与辽国、金国抗衡,但可以影响到辽东局势,的确可以称之为辽东第三股势力。

从李虎的书信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感受到他期待回归大宋的迫切心情。

那么,大宋是不是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

大宋需要收复故土,这是祖祖辈辈的夙愿,闹得风风雨雨的王安石变法说起来是强国,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收复故土。大宋人为了收复故土,从建国那一天起,至今努力了两百多年,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岂肯轻言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王。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的,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这使得大宋的君臣们不得不在忍受屈辱和镇制武人的算计中挣扎,这种挣扎让他们极度痛苦,也让国祚和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今日君臣也是在屈辱和算计中痛苦挣扎。

昔年太祖杯酒释兵权,定下了以文制武之策。综其原因,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兵连祸结,两百余年不断,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幕叛乱、割据、混战的悲剧,太祖为了根除自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随改兵制,重集权,而其中之精髓就是“以文制武”。

宰执们据此奏禀,认为此事稍有不慎,可能酿成藩镇之祸,如此则得不偿失。

皇帝很生气。收复故土,洗雪耻辱,和藩镇之祸比起来,孰轻孰重?故土收复了,耻辱洗雪了,大宋更加强大了,难道还不能镇制藩镇之祸?难道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藩镇?难道还让一个汉虏颠覆了乾坤?

这倒是大实话。如今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上,如今大宋还要每年向契丹人输送五十万岁币,如今中原还处在契丹人铁蹄威胁之下,这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收复故土,是重建中原屏障,至于藩镇的问题,那是将来的事,将来再想办法处理。现在什么事还没有做,却首先担心未来的事,这也未必太可笑了,如果做事都这样瞻前顾后,那还能做成什么事?还能建功立业?

皇帝决意要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大臣们不敢反对,但又害怕开启藩镇之祸,于是他们顺着皇帝的意思,给出了几个对策。

首先,王不能封。先帝曾有誓言,谁能收复燕云故土,就封谁为王,如果李虎将来收复了燕云故土,再封王也不迟。

其次,建藩镇要慎重。燕云十六州乃中原屏障,不能建藩,不能让辽东汉虏控制了中原屏障。李虎要以幽燕为藩镇,不能答应,最多允许其建藩镇于平州路,为大宋戍守幽燕东大门。

再次,不能无偿给予援助。虽然我们需要辽东义军冲锋陷阵,但也不能养虎为患。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虏,和蕃种胡族没有区别,不值得信任,一旦把他们养成了一头大老虎,那中原就危险了。不要忘记,藩镇之祸就是从蕃虏安禄山开始,我们千万不能重蹈覆辙。所以,援助可以,拿战马来换,否则一个子儿也不给。

另外,考虑到将来的辽东局势,还需要制定一个“以虏制虏”之策。

今日汉虏李虎主动投宋,其动机很明显,就是为了生存,他在辽东实力最弱,如果没有我们的援助,极有可能败亡,所以,等到将来我们收复了燕云之后,李虎和他的辽东义军会不会为我所用,是不是绝对忠诚于大宋,谁都无法预料,为此,我们在利用汉虏攻打幽燕之际,继续结盟于契丹人和女真人,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让辽东三股势力互相撕咬,竭力消耗蕃虏的实力,为将来大宋军队北上征伐,实现中外一统之大业创造机会。

说简单点,就是先利用李虎攻打幽燕,消耗契丹人的实力,同时在合适时间结盟女真人,联金攻辽,如此则万无一失,就算李虎败亡了,大宋依旧可以与女真人联手,消灭辽国,收复故土。

皇帝对这个计策非常满意,随即下旨,让秘书丞赵良嗣先去见见辽东义军的特使,大概谈谈,如果这位特使接受大宋皇帝的安排,则派宰执去具体商谈,一切顺利的话,将亲自召见。

赵良嗣领旨,到了马扩府上,见到了黄涉。

黄涉看到他之后,失声惊呼,而赵良嗣也是神情大变,又惊又喜。两人不但认识,还颇有交情,异地重逢,悲喜交加。

“你怎么到了大宋?怎么改名叫赵良嗣了?”黄涉急不可耐地问道。

赵良嗣黯然长叹,苦笑无语。

第八十章 平燕策

马扩见两人相识,也很惊讶。

他对赵良嗣了解有限,只知道他是辽国人,通过童贯的关系投奔到大宋,据说童贯所奏的《平燕策》就是出自此人的构想,他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赐姓赵,任直龙图阁,加佑文殿修撰,后迁秘书丞。皇帝叫赵良嗣先与辽东义军的特使谈一谈,显然和赵良嗣的这种特殊身份有关。

两个人是故交好友,这件事就容易沟通了,毕竟朝廷对是否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存有很大争议,如果赵良嗣在皇帝耳边为义军说上一番好话,肯定能坚定皇帝的决心。

马扩正想说两句,黄涉凑了过来,俯耳低语,“能不能让我们单独谈谈?”马扩犹豫了片刻,答应了,这趟的目的是促成大宋接纳李虎,以黄涉和赵良嗣的私人关系,或许有帮助。

马扩起身离开,替他们关上门,并站在门边,寸步不敢离开。

黄涉再问,“你是怎么来到大宋的?”忽然他想到什么,厉声问道,“联金攻辽之策,是不是你的主意?”

赵良嗣望着黄涉,反问了一句:“你怎么成了反贼?”

“你说我为什么成了反贼?”黄涉摇头苦笑。

“就是为了那个女人?”赵良嗣惊讶地问道,“你为了得到她,竟然屈身为贼?”

“你能投奔大宋,我为什么不能做反贼?”黄涉笑道,“不要说废话了,快告诉我,你突然失踪后,是不是到了大宋?”

赵良嗣想了片刻,问道:“你还记得八年前,辽国皇帝过生日,大宋派一个宦官出任生辰副使的事情吗?”

“记得。”黄涉说道,“那个宦官就是童贯,当时他是太尉,因为他在西北数次击败西夏军,名气很大。不过大宋派一个宦官出使,这倒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希罕事,所以在宫帐传为笑谈。怎么?你就是在那时候认识童贯的?”

赵良嗣微微点头。

赵良嗣原名马植,世居燕地霍阴,契丹人占据燕云十六州后,他的家族成为辽国汉人大姓,从远祖时起便世代为官。八年前,他是辽国南面官中的光禄卿,就是负责皇室膳食的官职,日常工作就是主管皇家酒醴膳馐事务。

那一年,辽国皇帝过生日,大宋派使祝贺,祝贺完了,回国。马植奉命送到边境,到了卢沟,马植夜访童贯,说自己是汉人,愿南归天朝,复汉家衣冠。童贯是什么人?脑子一转就知道怎么回事。宋辽是盟友,使团将辽国叛臣夹带出境,这种事一旦传开,必定影响两国关系,引起轩然大波,但他却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一口答应下来,叫马植不要着急,从长计议,暂时可为内应,给大宋传递消息,待时机成熟再谈归宋之事。

童贯在西北为帅多年,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打了败仗的时候,他就用各种手段作假,蒙骗皇帝,于是败仗也就成了胜仗。久而久之,童贯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官越做越大,势力也越来越惊人。随之,童贯的心态变了,在皇帝的宠信和部属的吹捧之中忘乎所以,心思越来越大,妄图建立震古烁今的功业,收复燕云故土,戴上那顶璀璨夺目的王冠。

童贯和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君臣两人都把目光盯上了燕云故土,打算在有生之年收复故土,这也是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安排童贯为生辰副使到辽国去的重要原因。在皇帝看来,做为军事统帅的童贯,目光自然与众不同,让他到辽国去看看,或许就能找到收复故土的办法。

然而,当时的辽国形势很不错。契丹人刚刚平定了阻卜人的叛乱,境内安宁。东北路的女真人正在为契丹人做牛做马,完颜阿骨打也还没有继承完颜部落酋长的职位。至于汉人李弘,更是籍籍无名。童贯没有发现任何机会,不过,让他高兴的是,他在离开辽国的前夕,终于得到了一个意外惊喜,此趟辽国之行算是没有白跑。

童贯和马植在卢沟秘密约定,由马植潜匿于辽人宫帐,并与边境上的大宋雄州知州保持联系。这位知州是童贯的亲信,马植送出的消息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汴京。

很快,辽国爆发了李弘大起义,跟着义军此起彼伏,而东北路的女真人也举旗造反了,接着爆发了护步达岗大战。此时马植参加了耶律章奴的叛乱活动。宫帐内变导致辽军在护步达岗大败。辽国皇帝大怒之下,血腥镇压叛逆。

马植逃奔大宋,改名李良嗣,藏匿于童贯府上。

这一年的初冬,童贯献上了《平燕策》。

策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收复故土,建中外一统之大业。

童贯认为,若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必须联合刚刚从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合力灭辽,所谓远交近攻,但辽与西夏结盟,大宋如果伐辽,必会受到西夏的牵制,所以伐辽之前,务必重创西夏,以除后顾之忧。

这一战略意图气势恢宏,无懈可击,不但可以媲美当年秦皇汉武统一华夏的雄心,更超过了当年本朝太祖的设想。

皇帝非常高兴,顿时立万丈雄心要留芳千古,欣然接受了《平燕策》,并要求童贯做好准备。

这一切其实都是童贯安排好的,《平燕策》也是出自马植的构想,之所以先拿出《平燕策》,不仅仅是为了邀宠,更是为了举荐马植,着手实施平燕大计。

很快,汴京收到了一份雄州知州送来的紧急文书,其中附有辽光禄卿马植的亲笔信,他援引了孔老夫子“危邦不居”的古训,表明了自己南归“圣域”,恢复汉家衣冠的愿望。

大宋皇帝大喜,急忙找来童贯与蔡京,共议是否接纳。

童贯和蔡京体察圣意,一致认为应该接纳。于是皇帝下令,让马植入境。

此刻马植就在童贯家中。过了一个多月,童贯把马植带到了宫中,皇帝于延庆殿接见。

在这次接见中,马植全面介绍了辽国危机和金国的崛起,“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事不侔矣。”

这番话与皇帝的心思一模一样,所以皇帝对马植非常赏识,慰勉有加,随即赐姓“赵”,授秘书丞,并授予所行之事不受宰辅制约的特权。这位曾为辽臣的燕人马植,摇身一变,转眼成了大宋皇帝身边的亲信赵良嗣了。

平燕之策的首要之务是结盟于金,不过想缔结盟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时大宋对金国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而赵良嗣所知极其有限,不过是凭着护步达岗一战的结果,揣测女真人至此已经崛起于辽东。

为了了解金国的情况,并试探金人对结盟的态度,皇帝决定绕开外廷,秘密遣使赴金打探,但是,最初的几次努力均告失败,反而让外廷大臣知道了皇帝“遣使买马”的真正目的,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大臣们对联金攻辽之策意见不一,有反对的,有赞成的,也有人不置可否,但出于对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反对者的声音很强烈。

就现实来考虑,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宇文虚中在奏章中写得很明白。

他在奏章中说,用兵之道,必须先考虑强弱虚实,知彼知己,以防万一。现在如果从军备、军资和战争物资的储备来说,主战的统帅们会认为绰绰有余,但他们是否考虑到边防州县的情况?边防州县财政匮乏,粮草空虚,这些不能视而不见,忽略不计。如果从军队的战斗力来说,统帅会认为兵甲精锐,武力强悍,但边防州县的兵备废弛已久,怎能置若罔闻?边境城镇缺乏攻守器械,库房里的粮食储备也很少,这种情况下,就算孙武再世,也没办法打赢仗。

他认为,以百年怠惰之兵,久安闲逸之将,去与新锐难争的敌人角逐于血肉之林,恐怕中国之边疆,没有安宁的日子了。

第八十一章 现实和道义

宇文虚中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

联金攻辽,就象一个大富翁和一个穷人比邻而居,大富翁想吞并穷人,扩大自家的地盘,于是找来一个强盗,对他说,干掉这个穷小子,他的地盘给你一半,他的财产全部归你。这件事如果干成了,大富翁的邻居随即由一个穷人变成了一个强盗,试想,从此以后,大富翁还有安稳日子过吗?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干的这档子事,如同邻居家进了强盗,我们不但不去救,还趁乱抢劫分赃,这种事不能干,缺德。

宇文虚中因此向朝廷提出了联辽论。

他认为,自女真侵辽以来,辽朝向幕本朝,一切恭顺,如今舍恭顺之契丹,而以强悍之女真为临,恐中国边患未有宁期,不如联辽抗金。

从道义上来考虑,太宰郑居中和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也有论述。

以太宰郑居中为首的主和派大臣坚持坐观论。

他们奏请皇帝,守盟誓,罢使节,严厉谴责蔡京、童贯身为国家重臣,废弃祖宗盟约,凭空制造事端。

郑居中在奏章中说,澶渊之盟后,两国百年平和,边境宴然,兵不识戈,农不加役。今若毁约背盟,自当仔细计议,何况用兵之道,胜负无常,即使获胜,府库乏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也是蠹国害民之举,如果失败,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郑居中责备蔡京,作为国家元老,却不守信用,妄起战事,致生灵涂炭,国家危亡。他侃侃而谈,蔡京一句话就把他堵了回去,“这是皇帝的意思。皇帝无法忍受以大宋之强大,每年却要交给辽国五十万岁币的耻辱。”

知枢密院事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