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打,还要取胜,否则他很难逃过辽军的追杀。

耶律淳打金人不行,打这伙反贼还是绰绰有余,尤其这伙反贼已经伤痕累累,没什么实力了,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他肯定会全力攻击。

只待李虎和耶律淳厮杀正酣,两败俱伤之际,金军冲出去一顿猛砍,两个倒霉蛋就是囊中之物了。

宗望和一帮将帅们望着即将到手的同昌城,心情很愉快。先拿蒺藜山,后取成州,不费吹灰之力,这个便宜捡得太爽了。李虎就象金人的选锋,一路攻杀,杀得尸横遍野,而金人只要跟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就行了。如果不是皇帝有圣旨,非要掳掠那四十多万汉人,没有爆发虎啸台那一战,女真人简直就要心花怒放,为李虎歌功颂德了。只是,这个战绩还不够,还远远不能弥补金军在虎啸台一战的损失,要想凯旋捷报,还需拿出真本事,第二次浴血成州。

宗望详细部署,排兵布阵。

“据义军斥候探报,辽军距离成州还有五十里。”宗望说道,“耶律淳的行军速度不是很快,显然他正在预作准备,以节约军队体力,估计他今天肯定要进攻,所以你们……”宗望手指完颜娄室和兀术,“不要着急,你们有足够的时间赶到埋伏位置,宁愿多绕一点路,宁愿走慢一点,也不要惊动山中的飞禽走兽,以免暴露形迹,功亏一篑。”

完颜娄室眉头微皱,眼露忧色。

“耶律淳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他为了确保侧翼的安全,会派出斥候刺探西山。”言下之意,这个伏击之策未必能成。

“此事我已经和李虎商量过了。”宗望说道,“我们举义军的大旗,耶律淳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再说有虎啸台一战,辽人也不会想到我们和义军不计前嫌,转眼又握手言和了。萧干昨天中午就逃走了,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就在耶律淳的身边,有他的话,耶律淳更不会考虑李虎和我联手的可能,相反,他担心我乘机攻打成州,会加快攻击速度。”

“以辽军现在的心情来说,他们既想拿回同昌城,又想击溃义军,更惧怕我们乘机杀来渔翁得利,所以攻击速度是致胜的关键,因此,义军只要把马军摆出来,把步军阵势列开,做出全力阻截的假象,耶律淳也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到西山了。”

宗望抬头看看完颜娄室,脸露不屑之色,“耶律淳在宫帐里权势显赫,炙手可热,没有多少人是他的对手,但在战场上,他就不行了,他不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统帅,你不要把他想得太厉害了。这一仗如果是耶律余睹指挥,我倒要小心对付,但换作是他,我想怎么打他就怎么打他,他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完颜娄室认可宗望的意见,接着问道:“我何时展开攻击?”

“白天三股狼烟为号,夜间三堆大火为号。”宗望说道,“你看号令下达,即刻展开攻击,但你务必攻杀辽人中军,所以从什么位置展开攻击最合适,可以一击致命,完全由你决定。”

“辽军溃败之后呢?”完颜娄室追问道。

宗望想了片刻,目光从兀术、宗辅、石家奴等人的脸上一一扫过,然后沉声说道:“战场瞬息万变,辽人溃败后,到底是继续攻杀辽军,还是乘机掩杀义军,你们听我的号令。如果一股狼烟,或一堆大火,则攻杀义军,如果没有号令,则追杀辽军。”

“义军折损严重,以俘虏大量补充,披袄背心的颜色非常繁杂,和辽军很难分辨,所以我和李虎约定,为了避免误伤,义军把头巾解下,系在脖子上。凡紫色罗巾者,即为义军;凡毛领者,即为金军;凡脖子上没有围系者,即为辽军。”宗望挺直身躯,目视众将,用力一挥手,“即刻传达下去,让每一个士卒都知道,非毛领者,即为敌人,杀。”

众将轰然领命,急速散去。

完颜娄室和兀术带领马军翻越山岭,悄然隐匿于西山之中。

午时初,义军最后一批辎重撤出了同昌城,经西河浮桥越过冰河,沿着大路急速南下。

与此同时,金军从北城进入同昌,并迅速于南城布阵,准备阻杀辽军。

午时正,紫都台。

辽军一路急进,十万大军沿途铺开,随军民夫、辎重夹杂其中,绵延三十里。其选锋军于紫都台遭遇反贼马军,双方随即展开厮杀。

这个消息送达行帐的时候,耶律淳正在吃饭。

这位王爷吃饭很讲究,帐篷搭着,地毯铺着,火盆烧着,奴婢伺侯着,即使在征战之中,食物上也没有因陋从简,依旧很精致,很丰盛。尤其是今天,因为要给奚王萧干压惊,特意准备了一些皇帝赏赐的精美菜肴。

这位奚王逃到西山,还想收拢逃卒,准备伺机夺回城池,但五六千蕃汉士卒两腿如飞,早逃得无影无踪了,追都追不上,至于将帅和奚王府的官员们,更是作鸟兽散,关键时刻都尥蹄子跑了。往哪逃最安全?当然是往兴中府方向逃了,燕王耶律淳的大军就在路上,随时都能碰上,然后就安全了。

萧干活了五十多岁了,何曾受过这样的苦?翻山越岭不同于走平路,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他走了一段路之后,走不动了,扈从们只好轮流背他。一行人直到今天上午才看到辽军,随即下山相会。这时候,那些逃卒们早就吃饱喝足,跟着大队人马混了。

第二十六章 呕心沥血

耶律淳的心情很沮丧,非常沮丧。

今天上午,他接到了叛军已经攻克蒺藜山和成州,顺利突围南下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当即把他打蒙了,一年的努力,一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

耶律淳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去年辽军丢掉蒺藜山和成州,有很大的偶然性,主要是因为怨军临阵哗变,罗青汉突然造反,打乱了辽军的部署,措手不及之下,给金军抓住了机会。后来耶律大石夺回了成州和蒺藜山,并且加固了蒺藜山防线。耶律大石调离之后,萧干主掌东路兵马事,有稳固的防线,有四五万大军,按道理应该万无一失才对,哪料想萧干如此不堪一击,竟然被一伙反贼打得全军覆没。

随后奚王府的官员和一帮将帅陆续逃来,从他们的嘴里,耶律淳总算知道了蒺藜山丢失的经过。这些人为了推卸责任,把反贼李虎说得象神仙一样,不可战胜。这也没办法,总不能说自己无能,再说,前面有耶律马哥大败于野牛原,那也是全军覆没,既然耶律马哥可以全军覆没,萧干为什么不能全军覆没?反正对手都是李虎,结果一样也很正常。

耶律淳当然不相信了。野牛原大战,那是因为李虎有金军相助,耶律马哥全军覆没,情有可原。蒺藜山大战,李虎两面受敌,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辽军还被打败了,那当然不可原谅了。萧干肯定有责任,但东路各军主帅的责任更大。

不过,辽军内部的腐败,耶律淳比谁都清楚,否则这些年辽金大战,辽军为什么屡战屡败?只是,让耶律淳痛心疾首的是,现在辽军不但打不过金军,连反贼都打不过了,如此下去,大辽国祚如何保全?

辽军内部腐败的根源是在宫帐,在皇帝,但宫帐里的那些大臣和皇帝根本无视事实,依旧狂妄自大,飞扬跋扈,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更不惜张开血盆大嘴,在摇摇欲坠的国祚上肆无忌惮地吃肉喝血,如今更是变本加厉,敲骨吸髓了。大辽江山,祖宗基业,在血雨腥风中悲号哭泣,如何挽救?如何挽狂澜于即倒?

耶律淳在想这个问题,和他一样矢志保全大辽国祚的大臣们也在想这个问题,而耶律淳最怕的就是这个。

三年前,耶律章奴和自己的大舅子萧敌里,以及一帮宫帐大臣打算乘着皇帝亲征的机会,发动兵变,废黜皇帝,然后把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但自己没有答应。很明显,这不是挽救大辽,而是败亡大辽,此事一旦发生,大辽极有可能陷入分裂,混战,大辽国祚可能就此灭亡。

自己出卖了耶律章奴,出卖了大舅子萧敌里,出卖了很多好朋友,最终换回来护步达岗大败,换回来女真人的崛起,虽然保住了大辽国祚,但同时也把大辽推进了可怕的深渊,以致于辽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候,夜深人静之时,自己也在想,假如当初自己答应了耶律章奴,现在的辽东会是什么局面?还会有护步达岗大败,女真人崛起和此起彼伏的叛乱吗?大辽国祚还会像现在这样岌岌可危吗?

没有答案,永远都没有了。

东征之策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一年以来,自己殚精竭虑,不眠不休,想尽了所有的办法,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总算让皇帝和宫帐大臣们答应了,谁知道,竟然还没有开始,它就失败了。

主战派有三次以武力重振国祚的机会。第一次是渤海人造反。当时自己极力要求领军出战,但皇帝和主和派大臣不相信自己,竟然让南府宰相张琳率军东征,结果不言而喻。辽国失去了渤海人,而女真人却得到了渤海军,此消彼长,形势更加不好了。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终于让自己出来收拾残局,然而,天不从人愿,怨军哗变,罗青汉造反,给了自己致命一击,第二次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主战派大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次东征上,这是第三次机会,然而,这次败得更惨。

东征之策功亏一篑的后果非常严重。

形势越来越不好,大臣们的耐心是有限的,这毕竟关系到王侯权贵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心里最清楚。

当今皇帝昏庸无能,大辽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和他有直接关系,所以很早时候,就有人图谋篡僭,废黜皇帝。想做这种事的人,耶律章奴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第三次东征失败,宫帐内势必会再度掀起皇统之争,而在这个可怕的漩涡里,自己就是漩涡的中心,随时都有覆灭之祸。

自己坚决不做篡僭之事,主战派大臣或许死心了,那么,他们需要一个太子,需要一个皇储。只要皇帝确立了继承人,只要皇统的事解决了,当今皇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大臣们和各部落首领会联手逼他退位,然后再夺权柄,再立国策,再振大辽国祚。

但问题是,谁来继承皇统?

在宫帐,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保住大辽国祚,而能让主战派和主和派大臣联手合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确立皇统。然而,换一个皇帝,牵扯的利益面太大了,那时候就不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而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其斗争之残酷,其斗争之激烈,轻则可导致内乱,重则可导致亡国,因皇统之争而国祚败亡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以大辽现在的形势,如果爆发皇统之争,亡国并不是没有可能。

当今皇帝至今不愿确立皇统,原因正在如此。不做皇帝,他可以做太上皇,但如果国没有了,他连太上皇都做不成,所以他也恐惧,也害怕。

此次他之所以支持东征,真正的原因就是不想确立皇统,他被宫帐大臣们逼得没办法了,只好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东征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第三次东征又失败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宫帐内的斗争势必白热化,皇帝若想再拖延皇统一事,恐怕不行了。

大军在继续前进,耶律淳却停了下来,给皇帝写信,给宰执们写信,给宫帐写奏章,他只有一个要求,给我时间,给我时间围剿反贼,只待剿灭了反贼,则大辽可以集结所有力量,继续实施东征之策。

耶律淳书告上京道东北路都统耶律马哥,请他暂停进攻,屯重兵于龙化和山城一线,泰州和长春一线,确保上京道安全。同时,他命令东南路副都统耶律韩福奴,即刻率军撤回中京道,从兴中府方向越过大灵河,向东攻击黔州、宜州,围剿反贼。

耶律淳旋即急书南枢密院,南京都元帅府,请他们上奏皇帝,再次征调南京道的侍卫亲军,燕云民兵,急赴锦州,支援耶律大石,务必将反贼堵在小灵河北岸。

耶律淳跟着下令,从奚王府再调奚军,请奚族六部首领务必遵从军令,火速支援。中京大定府一带是奚人居住之地,所以中京道的奚军非常多。蕃人上马就是战士,这个习俗至今不改。

耶律淳又急书北枢密院,请他们上奏皇帝,急调南北阻卜、敌烈八部、乌古人以及其它西北蕃种,火速支援中京道,围剿反贼。

耶律淳把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感觉自己好象被掏空了一般,血肉魂魄似乎都已离体而去,只剩下一副干瘦的躯壳。

他剧烈地咳嗽着,痛苦不堪,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萧干,他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愤怒,张嘴吐出了一口鲜血。

萧干无颜以对。

萧德恭、耶律余睹安慰他,形势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辽军当务之急不是打叛军,而是防御金军。叛军和金军比起来,当然金军的威胁更大,而且此次叛军南下,显然是受到了金军的胁迫,否则双方不会在蒺藜山打起来。金军把叛军赶进中京道,目的很明显,就是利用叛军牵制辽军,从而阻止辽军东征。

现在金军就在叛军的后面,等到反贼们撤完了,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蒺藜山和成州,威胁中京,并以此牵制辽军主力,帮助叛军继续南下,祸乱中京和南京,所以,辽军要不惜代价,要以最快速度夺回成州和蒺藜山,确保中京道的安全,确保辽军主力可以围剿反贼。

至于反贼,因为得到了金军的帮助,又有怨军为其打通通道,南下锦州肯定没有问题,我们想拦都拦不住了。

萧干很吃惊,“怨军造反了?”

“怨军造反了。”萧德恭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我们就差了一天,否则可以阻止怨军的叛乱。”

怨军主力急速东进,正好黔州、宜州的军队又被萧干调到了蒺藜山防线,兵力空虚,以怨军的实力,一鼓可下。黔州、宜州丢了,叛军南撤就没有阻碍了,可以一泄而下,直杀锦州。侥幸的是,耶律大石率军已经先期到达锦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传来选锋军与叛军交战的消息。前军主帅耶律余睹随即赶赴战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第二十七章 虎烈五军

虎烈骑第二将在阿巴顿的指挥下,五百骑为一队,轮番攻击,但每队和辽军稍一接触,便立即后撤,并不与敌纠缠厮杀。

义军的目的很明显,迟滞辽军的推进速度,给百姓和辎重的撤退赢取时间,另外也是给金人部署兵力争取时间。

耶律余睹亲赴前阵观察敌情,对叛军的顽强阻截很是不理解。

辽军斥候昨夜就到了成州,虽然不敢过份接近,但城内灯火辉煌,城外火把亮如星河,道路上人流如潮,一眼就看出来义军正在急速撤退。

这个消息今天上午送到燕王行帐后,耶律淳和一众将帅们都很吃惊。因为在他们看来,叛军如果南下突围,肯定要甩掉所有包袱,再说,女真人贪婪,也不会放过到嘴猎物。追随叛军的汉人百姓有几十万,外加牲畜、钱粮、帷幕、物资,那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女真人没有理由把他们放过蒺藜山,难道金军的攻击失败了?他们想不透内里的玄虚,不过反贼李虎带着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南撤黑山,行动迟缓不便,非常有利于辽军围剿,这可以算是一个好消息。

现今辽军杀来了,而且还是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按常理来说,反贼早就逃之夭夭了,但一反常态,这次叛军不但不撤,反而还主动迎上来阻敌,这种变化不但让耶律余睹难以置信,就连普通士卒也认为叛军疯了,不要命了。

余睹观察了一阵子,发现问题了。正如萧干所说,叛军今非昔比了,尤其野牛原一战后,他们不但把辽军俘虏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