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5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战术安排极为巧妙。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这些安排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要在西太平洋上搞一次欺敌行动,具体行动由周渝生策划。由此可见,很少在以往的战争中抛头露面的周渝生,实际上拥有很强的战略策划能力。

事实上,在腾耀辉退役后,周渝生就与牧浩洋、章玉廷并列为中国海军三大支柱。

如果杨禹方没有因病退役,他们四个就是中国海军自腾耀辉之后的“四大金刚”。

二十一日夜间,特遣舰队通过了九度海峡,转为向南航行。

按照计划,特遣舰队将在二十二日凌晨首次轰炸迪戈加西亚,只是当时牧浩洋还欠缺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即美军舰队的活动情报。

要知道,轰炸迪戈加西亚,等于暴露行踪。

如果不能提前搞清楚美军舰队的活动情况,暴露行踪就等于自寻死路。

从时间上看,如果美军紧急向第三舰队增派战斗机,那么在二十二日凌晨,美军舰队就能到达迪戈加西亚东南大约二千五百公里处,在及时转向之后,有能力在二十二日夜间或者二十三日凌晨攻击特遣舰队。

显然,特遣舰队不可能只花一天时间就完成登陆前的火力准备。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牧浩洋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应该提前发动登陆行动,还是先干掉美军舰队。

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他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所幸的是,幸运之神再次站在了牧浩洋身后。

战场时间,二十一日十一点过,周渝生从总参谋部发来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一艘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面活动的“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遭遇了美军航母战斗群,而且明确探测到了三艘航母。

虽然这艘潜艇的伏击行动完全以失败告终,而且最终被美军击沉,但是在出手前,它及时发出了情报。

两个小时后,中国空军的一架远程侦察机在附近海域发现了美军舰队。

不止有三艘航母,在附近还有两支航母战斗群,而且每支都有三艘航母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依然在关岛以西海域活动,没有像牧浩洋想像的那样撤退到关岛以东。

由此可以证明,美军没有再次从西太平洋抽调舰载战斗机。

也就是说,美军认为特遣舰队正在开赴西太平洋,因此决定在菲律宾海决战。

那么,美国就不可能及时为第三舰队补充战斗机。

即便美军在印度洋上的部署极为大胆,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也在澳大利亚以西,离澳大利亚不会超过一千五百公里。

原因很简单,在没有导航卫星的情况下,战斗机只能依靠地面无线电导航站发出的信号确定方位,导航精度不是很高,因此只能确保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内准确与舰队会合。除非美军打算让舰队打破无线电静默,为机群提供导航信息,不然就不会让舰队与澳大利亚的距离超过一千五百公里。

如此一来,美军就不可能在两天之内赶到迪戈加西亚附近。

牧浩洋需要的,也就是两天时间。

在他的计划中,特遣舰队在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主要的登陆前火力准备,然后把持续打击任务交给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二十二日凌晨一点半,牧浩洋下达了攻击命令。

两个小时之后,第一批一百四十四架舰载战斗机在四十八架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首轮轰炸,重点打击了迪戈加西亚的指挥中心、通信设施、防空阵地与美军的空军基地。

因为“泰山”级航母的回收能力极为强大,所以第二批机群紧接着出发。

凌晨四点不到,迪戈加西亚遭到了第二次大规模轰炸,特遣舰队再次出动了一百四十四架战斗机,只是把护航战斗机的数量降低到了十二架。

第三次打击稍微错开了一些,主要是在返航的时候,避开前两批战斗机的降落高峰。

五点过,迪戈加西亚遭到第三次轰炸,三十六架J…33用精确制导弹药,对前两次轰炸中没有被摧毁的重要目标进行了补充打击。

此时,牧浩洋已经确定,迪戈加西亚的空军基地已经被彻底摧毁。

在这座小岛上,根本没有可以供美军战斗机转移的野战机场。

天亮前,牧浩洋让八艘大型综合战舰组成了炮击编队,全速开往迪戈加西亚,在二十二日夜间进行炮击。

为了安全期间,特遣舰队在天亮后向北转移了三百多公里。

因为大型综合战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高达八百公里,所以炮击编队不用靠近迪戈加西亚,而是在迪戈加西亚北面大约七百公里处徘徊,离特遣舰队一千二百公里,在舰载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内。

之前的战斗让牧浩洋更加相信炮击的威力。

事实上,当时八艘大型综合战舰都采用的是防空配置,即只有一门大口径电磁炮,炮击能力并不强,还比不上“台湾”级巡洋舰。唯一的优势就是,新式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与精度都提高了不少。

当然,特遣舰队的空中打击并没结束。

二十二日上午,在让飞行员休息了四个小时之后,特遣舰队再次让航空兵以三段式出击法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第二轮大规模轰炸。到了傍晚,在炮击开始前,特遣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轰炸。

在这三次轰炸中,特遣舰队总共出动近一千二百架次战斗机,投弹数千吨。

除了在第一轮的前两次轰炸中大量使用了巡航导弹等防区外武器之外,其他的轰炸行动都主要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等弹药。主要就是,在接下来的轰炸中,迪戈加西亚的防空系统已经没有威胁了。

入夜后不久,炮击编队投入战斗。

与轰炸相比,炮击更加猛烈,而且持续时间更久。四个小时之内,八艘大型战舰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八次高强度炮击,每次炮击的持续时间都为十五分钟,间隔的十五分钟主要是为了甄别炮击战果。这八轮炮击,八艘巡洋舰各投掷了两千多枚大口径炮弹,总投弹量接近四千吨。

毫无疑问,如此凶猛的打击,足以摧毁迪戈加西亚的军事目标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的猛烈打击,也足以惊醒美军了。

第五十三章 巧合

第五十三章 巧合

在战争史上,一些巧合因素对战局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了指挥官刻意策划的作战行动。

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巧合因素,就产生了类似的效果。

牧浩洋指挥的特遣舰队打击迪戈加西亚的时候,以军也发动了代号“大卫王”、以攻占安曼为目的的战役行动。

从战役代号来看,就能证明以军是多么重视这场战斗。

事实上,以军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能否及时攻占安曼,将决定以军能够赶在对手之前,在叙利亚南部战场上发动决定性进攻。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以军不能抢在对手之前发动进攻,失败将成为定局。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二十日夜间,巴拉姆就向总理提交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这份作战计划中,以军下一步不是进军大马士革,而是从德拉向西横扫,围歼戈兰高地突出部的叙军,从而把戈兰高地上的十四个精锐旅解脱出来,并且拉平战线,然后再考虑进军大马士革。

只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以军首先就得攻占安曼。

原因很简单,没有通过安曼的铁路与公路,以军无法在德拉部署更多的作战部队,也就无法在向西横少的时候,在东面组建一条足够强大的防线来抵抗依然盘踞在苏韦达省的中国军队。

按照巴拉姆的作战部署,在攻打安曼期间,他将对以军进行整编,利用那些被打残了的部队组建十五个旅,再加上动员起来的十个预备旅、以及德拉的六个旅,以军能够投入三十一个旅的兵力。

当然,关键就是能否及时攻占安曼。

为此,巴拉姆策划了二十二日的进攻行动。

可惜的是,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很不顺利。

要知道,在二十日与二十一日,特别是在二十一日,中国空军向伊拉克增派了三百六十架战斗机,而且让两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往返飞了三次,不但向伊拉克运送了用来维持三百六十架战斗机的地勤设备,还送去了近十万吨弹药,其中三分之二是对地打击弹药,而伊拉克也为这些中国战斗机提供了足够的燃油,减轻了中国空军的后勤负担,不然运输机将用来运送燃油。

结果就是,在二十二日的战斗中,以美空中力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仅在二十二日凌晨,双方就在约旦上空打了四次大规模空战,每次各方投入的战斗机都在一百架以上。

虽然高强度空战,使中国空军的四百多架战斗机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囤积在机场上的对地打击弹药,但是也使以美空中力量精疲力竭,很难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没有空中支援,以军进攻安曼的行动就很难顺利进行。

要知道,此时驻守安曼的,除了约旦王国的八万多名官兵之外,还有中国陆军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的三个旅,以及二十多万动员起来的准军事人员。因为在德拉会战中,以军就围攻过安曼,结果无功而返,所以到二十二日的时候,安曼的防御力度不但没有降低,还提高了不少。

当时,安曼就是一座堡垒。

打到天亮的时候,虽然以军突破了市区外的防线,攻入了安曼城区,但是没有像巴拉姆预料的那样攻占机场。

事实上,直到当天晚上,以军都没能打下机场。

原因很简单,三个中国陆军旅中,两个半在机场附近,只有一小批部队在协助约旦军队守卫王宫等地。

守军的意图也很简单,就是死守机场。

只要机场还在手中,以军就别想占领安曼,因为中国军队随时可以从机场获得来自后方的支援。

到了二十二日夜间,中国空军出动运输机群,对安曼进行了一次紧急空运。

在这次空运中,不但送来了一个装甲旅的全部主战装备、以及大约一万吨物资,还送来了一万二千名官兵。

当然,这次空运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至少有十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被击落。

重要的是,这次战略空运,彻底毁灭了以军攻占安曼的企图。

要知道,在此之后,安曼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四个旅,兵力增加到二万三千人,在战斗力上相当于以军的五个旅。

当时,攻打安曼的以军总共只有八个旅,而在机场方向上只有三个旅。

安曼城区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三日凌晨,在伤亡了近万名官兵,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

天亮后不久,以军就撤了下去。

原因很简单,在城区内作战,以军的损失极为惨重,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不及时撤退到城外,很有可能被中约联军围歼。导致以军撤退的直接原因则是,在清晨的一次反击中,中国军队的一支突击部队从以军两个旅的防区缝隙中通过,进入以军后方,端掉了以军设在安曼西郊的物资囤积中心。虽然这次突击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这支只有两个营的突击部队也随即退了回去,但是以军却因此损失了一万多吨作战物资,其中主要是弹药,导致后勤系统彻底崩溃。

事实上,这次突击就是一次巧合。

当时,以军正准备用预备队把两个旅撤下来,结果在安排换防的时候,以军参谋没有让两个旅依次撤退,而是让两个旅同时撤退,导致防区内十分混乱,防区之间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只是决得应该试探性的发动反击,探明以军的虚实,以便在天亮后重新部署防线,迎接以军新一轮进攻,而他派出去的三支反击部队中,中间那支就正好对准了以军防线中间的裂缝,而且阴差阳错的在以军换防的时候打了过去。

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军队的突击行动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当然,更大的巧合,则是以军前线指挥官把这次反击看成了中国军队反攻的信号,而且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强大到能够发动反攻了。要知道,就在二十二日夜间,中国军队得到了全面加强。

受此影响,以军指挥官内塔尼亚胡少将在清晨下达了撤退命令。

这下,以军再想攻入安曼城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内塔尼亚胡下达的撤退命令,已经宣告了以军攻打安曼行动彻底失败。虽然在此之后,以军由对安曼发动了数次攻击,但是每次的规模都非常有限,主要目的也不是攻占安曼,而是防止安曼守军反扑。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持续了一百八十八天的安曼包围战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半年内,以军一直围困安曼,却没有攻占安曼,而中约军队也一直没有在安曼发动反击。在这长达半年的围困期间,以军做得最多的就是炮击安曼,而中国军队做得最多的则是修复被炮击摧毁的机场。为了确保安曼不落入以军手里,中国军队也由此开始了向安曼的战略大空运行动。在整个包围战期间,中国空军出动了八千余架次运输机,向安曼空运了一百五十万吨物资,确保安曼的两百多万军民能够衣食无忧,也确保安曼守军不至于弹尽粮绝。在这规模惊人的战略空运行动中,中国空军前后损失了一百余架运输机,阵亡飞行员三百多名。

可以说,安曼包围战给了中国空军战略运输机部队一次展示持续作战力量的机会。

也正是这场包围战,让中国军方高层相信了战略空运的巨大潜能,为后期大规模发展空运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然,这场战斗,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军的进攻战略。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放弃在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梦想,即不再以进军大马士革为根本目的。

到了十二月,随着美军增援到达,以及以色列的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完成,以军开始了扫荡整个约旦的作战行动。并且把战火烧到了沙特阿拉伯,最终促成阿拉伯世界众多国家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十二日发生安曼的战斗,变相加强了中国海军打击迪戈加西亚的影响力,等于催促美军尽快在印度洋上采取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高层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正在印度洋上发起战略反攻。

虽然有足够多是证据表明,身在特遣舰队的牧浩洋与安曼战役无关,而且周渝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到陆军的作战行动,安曼战役与特遣舰队打击迪戈加西亚,实际上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美国当局当时不可能了解这其中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相信只是巧合,而会把它看成是中国发动战略反击的信号。

毫无疑问,这两场战斗有内在联系。

别的不说,印度洋制海权最终归属谁,肯定会对中东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

也正是这种内在联系,让美军高层意识把这一系列的战斗联系了起来,即丢掉迪戈加西亚就等于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就等于输掉中东战争,而输掉中东战争就等于输掉整场战争。

不管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其影响都极为深远。

第五十四章 自乱阵脚

第五十四章 自乱阵脚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国当局对总体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得到卢卡斯同意之后,麦卡锡放弃了以进攻冲绳岛为核心的西太平洋战略,把重点转向中东战场,在年底之前向中东派遣五个陆军师与两个陆战师,并且增派八百架作战飞机,帮助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国家,而乔丹上将竭力坚持的西太平洋进攻行动则被无限期推迟。

这是开战之后,美国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