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8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石心中微暖,在兴庆接到皇帝陛下口谕留下的阴影也消散了不少。

遂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微臣多年领兵征战,没感觉出什么,领兵打仗,微臣份内之事,就像朝中诸位臣僚一般无二,文官治理天下,而我等武官,自然要为大秦开疆拓土,微臣乐在其中……但这一次伐夏……”

赵石摇了摇头,喝了一口酒,“山川阻隔,风沙狂野,费劲心机,才一战而定西夏,臣自小从军,至今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年了,经此一战,臣终于感觉有些累了……”

不等赵石再说什么,皇帝陛下已经变了脸色,照这话头说下去,岂非要辞官归田?

皇帝陛下殚精竭虑,自从知晓赵石有伐夏之意,便一直暗暗为此做着准备,封赏之事,在皇帝陛下看来,不是什么难事,拖延至今,却是要让朝中有太多反对的声音罢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等到赵石这么一番话。

想到大将军赵石若真的辞官不做,皇帝陛下心里竟然有了隐隐的恐惧,朝野上下忌惮于大将军赵石不假,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如今大将军赵石已然成为朝廷最坚固的那根支柱……

有了大将军赵石,可以上承天子,下慑群臣,更可镇住外间那许多骄兵悍将,有了这样一根支柱,大秦稳若泰山,甚至于,军前将士不会因朝廷争斗而烦恼,因为上面有一位大将军赵石顶着呢。

而朝中文武,也不用担心军前将领们乱来,因为大将军赵石犹忠于朝廷,可以说些许乱事,大将军赵石能做到令到即平。

这样一根支柱若突然间没了,那后果,即便是皇帝陛下,也无法不产生恐惧之感……

大将军赵石如果辞官,河中,河东肯定要闹起来,西北战事刚刚平静,也会出现反复,朝中的大臣们呢,能做什么?

一定也是焦头烂额,与大将军交好的又该如何安抚?会不会外间没乱起来,朝中先起了内讧?

即便没有这些,这皇位若没有了大将军赵石的支撑,也会摇摇欲坠吧?

皇帝陛下没容赵石继续说下去,甚至不愿去想,这是不是大将军赵石在表明自己的不满,以退为进,因为以他对大将军赵石的了解,这样的可能性极低。

皇帝陛下的脸色凝重的好像在对待生死存亡的大事,“柱国难道忘了昔日你我的约定?难道忘了你我的一番雄心壮志?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大业将成,柱国难道要离朕而去吗?”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296章 君臣(五)

皇帝陛下大急之下,爱卿也不叫了,直接唤起了赵石的表字,长安之乱后,少有提起当初密谋诸事的皇帝陛下,也再次说出了那句着实令人心动的承诺。

不过这次注定是皇帝陛下自己吓唬自己了,也顺带证明了赵石在朝中非同以往的地位,这也正是自古以来的君王对能臣猛将既爱又恨的根源所在。

有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足以改变一朝一国乃至于天下大势,赵石正在这条路上顺顺当当的走着,突然间露出我不玩了的意思,将皇帝陛下顿时唬的不轻。

好在,这里没有旁人,不然的话,传之于朝野,群臣不管怎么忌惮于大将军赵石,听到这个,恐怕也就有一番纷乱,朝局立时不稳。

就算误会澄清下来,可想而知,朝臣们在被吓了一跳之后的反应,将是如何的激烈,大将军也能立时被弹劾的奏章给淹没了。

这玩笑真的不是随便开的,传出去丁点风声,都会让朝臣觉着,大将军这是在威胁朝廷,对朝廷的威信也会造成沉重的损害,文官们还不得反了天?

赵石的话头被突然截住,又听了皇帝陛下这么一番话,顿时咧了咧嘴,他可没有半点要辞官的意思……

见皇帝陛下好像过于激动了,不由拍了怕皇帝陛下的胳膊,哭笑不得的道:“陛下,陛下,微臣起于草莽,费了多少力气,才有了今日之荣,怎么会突然想掉头回去,做个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

皇帝陛下愣了愣,顿时便明白了过来,羞恼之下,啪的一声拍开赵石的手,指点着赵石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君臣两人,哪里还有半点君臣上下的意思。

“好你个赵柱国,胆子越来越大了,竟然敢戏弄朕躬,你说你该当何罪?”

赵石心里也是嘀咕,这小子怎么也是皇帝了,竟然还如此毛躁,听话都听半截,还能怪得谁来?

嘴上却道:“陛下是不是早就想赶臣回去种田?不然的话,怎么会想到那些?”

皇帝陛下顿时被气乐了,恨恨摆手,“柱国要是能安心耕种,朕这里有些田亩颇称肥沃,不如一起耕了吧。”

赵石顺手给皇帝陛下将酒斟满,笑着接道:“现在田地可不是好东西,微臣也就是有人接济,才勉强能支撑下来,陛下若再赏田亩,臣以后可得让妻儿挨饿了。”

皇帝陛下没好气的道:“你那兴国公府,在长安可是有着豪富之名,别跟朕再提什么接济宫中啊,为了不让人说什么闲话,朕这里不知费多多少心思,就连大长公主进宫的次数都少了。”

“嗯,对了,大长公主……”

皇帝陛下话题越来越歪,这个时候却是惦记起了靖佳公主的事情,不过这个话题让皇帝陛下很别扭,为了不让赵石占便宜,连皇姑母的称呼都省了,只呼其为大长公主。

提到这个,皇帝陛下看了一眼赵石,欲言又止,心里却着实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枉你还是威风八面,敢戏弄朕躬的大将军,还不是被蒙在鼓里?

赵石也觉得有些别扭,不过事涉靖佳公主,在府中妻妾也颇为古怪,不由便问,“殿下怎么了,这些时日太忙了些,还未来得及出城一趟……”

说到这里,心里更加别扭,只要腆着脸,画蛇添足的补了一句,“微臣两个小妾都在殿下那儿扣着,微臣回京几日了,也没见个人影……”

皇帝陛下以手扶额,憋着笑,板起脸来道:“大长公主那里有些事故……”

见赵石当即拧起了眉头,皇帝陛下心里乐呵呵的想着,如此顾及妻子,还想回去耕田?等没了官做,你才知世事艰难,哼。

不过嘴里却立即宽慰道:“没旁的事,太皇太后那里看顾着呢,即便是朕,也不会让大长公主受委屈,只是,过几日你闲下来,还是要尽快去瞧瞧,大长公主病了……”

皇帝陛下的恶趣味和报复心,那也不是一般的强,被人吓唬一次,定也要吓唬回来,也正抓住了赵石的软肋。

赵石已经听到两次靖佳公主病了的消息,一次就是说靖佳公主带病入宫,为秦人士子求情,这一次,又从皇帝陛下口中听了个真切,看来靖佳公主真是病了。

不过他瞅着皇帝陛下也不像着急的意思,再回想两个妻子说这话时的表情,顿觉其中实在古怪,不过也不多想什么,反正等出宫回府,便出城一趟,到了大长公主府,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转了一大圈,皇帝陛下终于调整好了心情,接上了方才的话题,“柱国既然没有辞官不做的打算,那么跟朕说说,到底是怎么想的。”

赵石这回是真不兜圈子了,与皇帝陛下碰了一杯,放下酒撰,给皇帝陛下和自己斟满,才道:“微臣有些累了,想多歇歇,不然的话,在兴庆时听了陛下的口谕,便应该留在西北才对。”

“但请陛下恕罪,微臣不想再在西北吃沙子了……本来呢,回京之前,微臣真是没什么考量,只想着尽快赶回来,跟家人过个团团圆圆的好年。”

“不过回京之后,还是闲不下来,诸事缠身,微臣也就明白了,到了今时今日之地步,想要诸事不理,享享清福,那又怎么可能?”

“后来找人商量了一下,有人说朝廷有意让微臣掌枢密院,也有人说兵部的,反正诸如此类,都差不多。”

“不是微臣矫揉,这两个位置若真交到臣手中,臣能做好吗?微臣自信是做的好的,但微臣真的有些累了,朝中之事,尤其繁复,让微臣主掌一部一省,那日子也就没法过了,还不如回去种田呢。”

“微臣就想着,陛下能不能给臣找个清闲些的职位,让臣尸位素餐一番?养养精神,再给朝廷效力。”

即便皇帝陛下经过了方才一番惊悚,这会儿还是讶异的瞅着赵石,这听上去真的像个玩笑,立下灭夏大功的大将军,竟然主动要找个闲职,还说的如此诚恳,皇帝陛下有了些虚幻的感觉。

这一下想的就更多了,是赵柱国怕自己功高,还是怕今后封无可封,落个没有下场,还是真如他自己所说,有些累了,只想清净个一年半载。

若这番话出自旁人之口,皇帝陛下一定大怒,以为其人以退为进,行争权之举,但还是那句老话,以他对赵石的了解,赵石这番话十分之可信。

闲职,给灭夏回京的大将军赵石准备的闲职,皇帝陛下立时便纠结的不行,这不是难为人吗?

困难之处不在于闲职能不能给的出来,朝廷职位多了,一个尊荣体面的闲职,朝廷随手就能拿的出来。

但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却是朝臣以及皇帝陛下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朝廷大张旗鼓封赏有功将士,非独是为了给予有功将士荣光以及富贵,而更多是做给其他人看的,宣示着朝廷的公正,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才能让前方将士敢死用命,才能让朝野百官人人敬服朝廷决断。

一旦失去公正……那不用说了,长安之乱就是前车之鉴,不然的话,大将军一纸传书,为何众军景从?还不是景兴皇帝做的太过,让众军不服所致?

这么一想,给大将军赵石弄个闲职来做,后果实在难料,谁也不会以为,这是大将军赵石自己求来的,只会认为朝廷不公,对于将要进行中原之战的军前将士来说,士气将受到极为严重的打击。

即便是大将军张培贤这样与赵石并不对付的领兵大将,听闻这样的消息之后,也会生出兔死狐悲之感,遑论其他人等了。

不过,不用皇帝陛下过多的纠结,赵石准备的很充分,继续道:“陛下不必过虑,微臣想的很清楚了,中原定鼎之战将起,微臣又怎敢袖手旁观,参赞军机,为陛下解忧,微臣不敢辞了这份辛劳。”

“只是朝廷封赏太过丰厚,让臣来做一部一省之主官,微臣将固辞之。”

这么一说,皇帝陛下的心便放下了一大半儿,这也就有了转圜的余地,和皇帝陛下心中确定了的封赏虽有差距,但只要调换一下,也能合适。

皇帝陛下缓缓点了点头,最终确定,这么一来,朝臣们的阻力会非常之轻微,虽然还是有些难看,但中间可以使用的手段就多了。

随之,皇帝陛下便有了些愧疚,赵石这一步退下来,对于朝廷好处很多,朝廷可以就势压制一下军前将士的军功赏赐,却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也能让军前将士们信服,以后得胜还朝的将军们,有了大将军赵石的前车之鉴,也不会做出过高的期望,让朝廷能够从容安置他们。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轻轻的拍了拍赵石的胳膊,笑道:“朕无话可说,只希望柱国不要歇的太久。”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297章 君臣(六)

至此,君臣两人说起了闲话。

说是闲话,但实际上,一个皇帝,一个大将军,话题中涉及到的,哪里逃得出国事的范畴。

草原胡人这次在西北天狼原上,与西夏左厢军司激战竟月,损伤惨重,也砍下了左厢军司司主,西夏名将李元翰的脑袋,为大秦立下了战功。

所以明年草原诸部需要好好安抚一番,大将军木华黎是该调回来参加中原之战,还是让其留在草原上继续统领草原诸部兵马。

西北战事告一段落,但到底还有着首尾,诸将之封赏和这也密切相关,君臣两人就此事很是商量了一番。

然后,还有折汇待罪回朝,该怎么处置,在这个上面,皇帝陛下跟赵石明言,不可能将大将军折汇定罪处斩,最多,削官夺爵,比照折木河,吴宁两位大将军的旧例,赶回家中养老了事。

赵石对折汇虽深恶痛绝,却也不为己甚,他也明白,朝廷在重处折汇之后,还要想方设法的安抚折氏。

不过没了大将军折汇,折家的没落已经无可避免,当然,中原之战将启,折氏这样的将门在其中还有机会。

但无论是大将军赵石,还是大将军张培贤等人,皆不会再给折氏过多的机会,对于这样底蕴深厚的门阀世家,辉煌的时候朋友很多,一旦有了败落的迹象,那么它的敌人照样比比皆是。

至于很可能在明年春末开启的中原之战,君臣两人皆避而不谈,其实他们都清楚,到时候中原之战的焦点,定然在河南。

皇帝陛下想的是,如果战事顺遂,一战而定开封,后周也许不会就此亡国,但也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之后战事进行下去,用两到三年的功夫,覆灭后周,那么中原天下,也就只剩下一个南唐了。

而赵石想的则不一样,中原之战,在他看来,是汉人间不可避免的内耗,艰难之处,比之他领兵伐夏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原大地之上,到处都是坚城要塞,以大秦之兵锋,或可逞一时之快,占据优势,但战事连绵,秦军不会很快结束中原之战。

而他所预估的时间表,则是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大秦都要被拖在中原腹地之上。

因为他虽然不太清楚蒙古人灭宋用了多少年,但他却晓得,在另一个时空当中,蒙古人数攻襄阳而不得,在襄阳城下,还死了一位蒙古皇帝。

襄阳,可以说是江北最坚固的一座堡垒,又有后周名将岳东雷这样的大将把守,换了秦军,估摸着在襄阳城下,也要吃尽苦头。

但这些话他不会明说,即便说了,除了损伤将士士气,受人攻讦之外,没有太多的用处……

而他力主伐夏,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攻取金国半壁江山,消弱草原诸部实力,将蒙古人困在东北,有意无意之间,已经为中原之战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至于战事到底能打成什么样子,等着瞧便是了,战阵之上,意外总不会少,说不定,秦军真能将后周京师开封一鼓而下呢。

其实皇帝陛下很想就这个话题聊一聊,但最终,君臣两人都避开了,因为他们都清楚,大将军赵石不宜在此事上过多的指手画脚。

他这些年立下的战功太多,一旦露出要掌控中原之战的意思来,会引起朝野内外的全面攻讦,无论是河洛的张大将军所部,甚或是杜山虎所部,都不愿将眼瞅着到手的功劳让出来了。

他们已经陈兵河中,河洛太久了,就等着大将军赵石伐夏功成,而之所以能等到现在,还是赵石对他们做出了承诺的缘故。

这些关节,无论皇帝陛下,还是赵石,心里都明镜相仿,自然也就没有就这个话题谈论的余地了。

这个时候,赵石终于谈起了国武监。

对于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来说,国武监这里可以说是格局太小了一些,但赵石还是郑重其事的向皇帝陛下表明,他会重新整顿国武监,甚至于,回京之后他准备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国武监之上。

说实话,国武监已经容不下一位战功如此之著的大将军了,但赵石之前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此事好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皇帝陛下也能理解赵石此议,他以为,当初赵石创立国武监,用了将近五六年的时光,将国武监从无到有整饬的好生兴旺,同时创建了猛虎武胜军这样一支皇帝亲军出来。

这都是大将军赵石的心血所在,回京之后,自然要多照看一些。

而再一想,还有比国武监山长更清闲的职位吗?想到这个,皇帝陛下心里也是苦笑,这是连养老的地方都找好了吗?也不想想,自己才多大的岁数,他们君臣二人,都可以说是年富力强,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