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5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却是差点将功劳都占尽了,很是让张培贤麾下心腹们不满。
若非当年魏王势大,赵石身后又有皇帝陛下撑腰,不定是个什么结果呢,这会赵石提起当年故事,不像是在感激其包容,更像是在打他的脸。
其实赵石这里说话,也算是无心,并没有太多的其他意思,但听在张培贤耳朵里,却是扎耳的很了。
不过随即张大将军便已哈哈大笑,仰脖便将杯中美酒干尽,其实,这厅堂之上的众人,最让他忌惮的便是年纪轻轻的赵石以及一直闷不做声的折汇两个。
折汇还好说些,毕竟镇北大将军折木清已然不在,即便折汇在潼关的时日不比他短多少,又有折家为依靠,在军中势力不容小觑,但说到底,没了折木清的折家,已非昔日可比,尤其是在帝位之争里面,受挫也是不小,想要恢复元气,还需些时候,不说旁的地方,只要是在潼关这里,他尽自压得住。
但赵石不同,不但功勋显赫,还深受当今陛下恩宠,今日再到潼关,没人能再像从前一般,随意使之了,看着这个举止从容,无一丝怯场的年轻人,张培贤也是心中微有感慨,搁在十几年前,谁又能想到,一个寒门子,机缘巧合的一路走来,竟能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上,到得今时今日的地位?
听说其人还在京师办了个国武监,麾下猛虎武胜军,无论将校,皆出自其间,这样一支兵马,可不成了私军了吗?也不知陛下……朝廷怎么想的,竟能容的了他……
说起来,若赵石是他麾下将领,他也不是不能容下来,说不定,还见猎心喜,着意栽培,但现下嘛,却又得另说着了,别看人家年轻,地位上已与他相差无几,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威胁了。
放在旁的时候,相安无事便好,但现如今开战在即,留这么个人在身边,实在是个麻烦,要知,此人胆大包天,当年东征时便不听将令,擅自杀俘的先例,而今位高权重,又哪里会任由旁人摆布?而大军征战,最忌的便是令出多门,或是将领阵前抗命之事,不说这个,就说其人有可能在各部调动上跟自己唱反调,使将令难行,或是不能及时把握住战机这一点上,就是张培贤所不能容忍的。
即不能除去,便需调离,将折汇留在潼关,赵石又该去哪儿?这样的算盘,即便张培贤不想得罪赵石太过,却也不得不打,还是那句话,无关争权夺利,情势使然罢了,不然的话,他张培贤宁愿不做这个领兵大帅。
而此时觉着对方话里有音之余,却是更增其决心,哈哈一笑过后,颔首道:“赵将军这酒量,在潼关也是人尽皆知的……呵呵,赵将军还是过谦了,将军之才,本帅尽知,之后定有重任付之,还望赵将军戮力助我。”
“这个自然,大帅只需下令便是,赵石敢不尽责?”
之后张培贤又和折汇,杜山虎两人说话,不自相同,却多安抚之言,到了此时,厅内的人便没有人不明白,张大将军看样子是已经成竹在胸,而借这次宴饮,不但是想让众人稍稍领会其性情,而且还有观瞧各人姿态的意思在里面,估计也是想着能尽量先理顺一下各部干系。
至于各部该如何调动,开战之后,各部兵锋又该指向何处等等这些真格的东西,不论是宴饮之后,还是近日,也都将陆续让众人知晓,不过看张大将军这个架势,不像是要与众人郑重相商的样子,也许早已心有定计,只待下令了。
其实说到底,折汇是没什么,最主要还得看王佩和赵石满不满意,若是两人不满意,张大将军这里还要头疼,至于观军容使段德,人家与张大将军乃是旧识,且无任何利害冲突,再加上观军容使的差事不是那么好做的,就算不会与张大将军走的太近,但也不会真如故事里那般,处处与主帅作对,所以反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次宴饮,却有诸般意味在里面,张大将军的手段,于此便可见一斑了,而最重要的,宴饮之上,虽未有一句疾言厉色之词,但却是堂堂正正的让众人感受了一回领兵大帅的威压,比起军中常见的那些立威手段,却要了得的很了。
宴饮时间并不长,毕竟众人皆有军务在身,喝了几杯,叹了几句,满腹心事,食不甘味,不多时,便都散了,张大将军也未多留诸人,依次将众人送出府门,淡淡的笑容,便是赵石,也在其中感觉出了几分从容自若,却又不怒而威的威严来的……
众人纷纷告辞,虚言应付了一番,自然而然的,便和杜山虎两个并做了一路,任谁都能从王佩的眼中读出恼怒和尴尬,却谁也不会说破,就这么,在兵丁护卫中,各自分头去了……
第九卷 旌旗漫卷不须夸 第726章 偏师
“大军东出,可虑者,粮道也,后周兵马南征,精锐尽在江淮,河洛守备空虚,此正天赐良机,唯金人据晋地,窥视在侧,若出兵伐我,我东征大军定有首尾难顾之忧,所以,本帅有意遣赵将军过河,护我大军侧后,赵将军所率猛虎武胜军,军威雄壮,难得一见,有赵将军在后,粮道无忧矣……”
此时已是大秦咸宁六年八月初,天气渐凉,秦军终于准备妥当,大军开拔,已在旦夕之间,大将军张培贤召众将议事,折汇一部,没什么好说的,留守潼关,为大军输运粮草辎重。
又以副帅王佩为一路,五万人马,向东南,取卢氏,再沿洛水往东北,直趋洛阳,而大将军张培贤自领大军主力,攻函谷,沿河东向,与王佩所部合围洛阳。
这样的方略旁人自无话说,而王佩是大喜过望,虽为偏师,却能避重就轻,独当一面,可谓遂了心愿,若能先一步到洛阳城下,不定还能抢了东征头功,这对于战功不显的王大将军来说,说是意外之喜也不为过的。
等到遣散众将,中军议事所在就只留下了段德,赵石以及折汇三人,却也没怎么出了赵石意料之外,另一路偏师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他的头上,和王佩那一路兵马比起来,他这一路人马的任务可谓是糟糕至极。
想想就知道,他这一路必然是要过河的,只要过了黄河,也就差不多成了孤军,若是谨守河岸,功劳苦劳的什么不说,还凶险的很,金人一旦出兵,他这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唯有一战而已,若那样的话,其实不论胜败,都将是战略上的失败。
虽说早有了准备,心里也琢磨的差不多了,但他还是皱紧了双眉,直视张培贤,每一个表情,都是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张培贤分毫不让的跟他对视,表情淡然而又坚定,那意思和明说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差不多。
作态都作了个十足,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每逢大军征战,麾下将领总要分个亲疏远近,这根本不以各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统兵大帅自己,想要改变这个,也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谁还能为了一个根本不护着自己心腹将领的大帅拼死效力?不用自己人,难道还指望外人帮衬?
所以说,张培贤此举其实再合理不过,将折汇,赵石两人调开,才能最大程度的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上,这是每一个统兵大帅必须,也应该做到的,不然未战,胜算便去了几分,两人都可谓是身经百战之人,这点浅显的道理又如何能不知道?
换句话说,张培贤也不虑赵石会不答应,不满归不满,但若抗命不遵,虽不至于会如演义小说里面般,立即推出去斩首立威,但这个副帅估计你也不用做了,而张培贤也站住了道理,毕竟两名副帅,都给了独当一面的机会的。
这是光明正大的手段,也许禁不住推敲,也许过后会稍稍让陛下不喜,但你还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换个角度看,还可能有人说,赵石乃我大秦上将,委此重任,正是人尽其才,若赵石抗命,头一个这么说的,应该便是张大将军了……
既然明白这个,之前又多少已经有了预料,赵石此时的选择余地并不多,事实上,他也很能理解张培贤此时的处境,大军出征,没有多少取巧之处,梳理上下,心腹之人充于要职,忌任人唯亲,更忌任人唯贤,骄兵悍将,恩威并施,才能让全军上下拼死效命,一力向前,打理好这些,才是粮草辎重,或是敌军军情等等等等,南征蜀中之时,那是非常时节,不然的话,那时的他德望都不足以统帅大兵,想要理清十余万大军的干系,定然也让他焦头烂额。
但理解归理解,一旦军中倾轧之事到了自己头上,就又另当别论了,所以,这不满的姿态却要做的足足的,也正是到了讲条件的时候了。
两人对视了半晌,直到张培贤嘴角抽动,目光中泛起了怒色,赵石才“败”下阵来,长长吸了一口气,躬身道:“赵石遵令便是,但……大帅应知,赵石所率人马不过两万余新兵,恐……难护得大军粮道周全,还请大帅三思。”
台阶一给,张培贤神色立即缓和了下来,其实张大将军这里也一万个不想得罪眼前这位,一句话,恶了此人,后患实在太多,再加上他张培贤已年过五十,再瞅瞅人家,才二十郎当岁的年纪,所谓宁负白头翁,不欺少年穷,就是这么个道理了,何况人家如今一点也不穷,正经的国朝新贵,军中大将,不论战功,还是帝宠,这次东征大军中,没人能比得了。
若非正值非常时节,他也断不会做出如此安排,见赵石遵令,脸上笑意顿盛,笑道:“便知赵将军公忠体国,此等重任,非将军莫属,其他无妨,本帅准你从众军中调拨人马,凑足五万之数,粮草辎重,一应付之,将军过河之后,或进或退,也可便宜行事……如此可否?”
赵石琢磨了一下,心里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位大将军确实没有其他刁难之心,不过有些事却还得争取。
遂沉声道:“多谢大帅体谅,但……金人带甲百万众,不论河中,云内,还是河东之地,皆驻有重兵,一旦事急,赵石所部恐有不逮,所以,赵石还有两个不情之请,望大帅应允。”
“说来无妨。”张培贤面上带着笑,其实心里已经有着再让一步的准备,即便是再多给他一些人马,也在所不惜,说起来,他方才已经有了翻脸的打算,毕竟当年东征,眼前这人给他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刻,深有才干,却桀骜难驯,嗜杀成性,不听将令,擅自行事如家常便饭一般,不过现在既然有道理可讲,却也让他感觉轻松了许多,也就不外乎应允一些条件,只要别太过分便好,最重要的还是将此人打发到河那边去。
“头一个,请大帅予我战马五千匹,大帅此番率军东去,多为坚城要塞,骑军用武之地殊少,不如多予末将一些,末将这里有大用处。
二来,还请大帅允我于晋地征兵……”
张培贤猛的挺直身子,段德,折汇两人也是一惊,折汇更是猛然睁大眼睛,抢先厉声道:“不可……赵将军难道想造反不成?”
段德那边目光锐利如刀锋般的扫了过来,显然和折汇一般想法。
也不怪他们如此,大军征战,强拉民夫乃是常事,但要说征兵,若无朝廷旨意,或派遣专人掌招兵事,前方大将若擅自扩军,皆同谋逆,也就是说,不管你拉多少人,也不管你以其充实军伍,还是运送辎重,都要算作民夫,不在正军之列,只要别搞的天怒人怨,那么朝廷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你行事,一旦率军回转,所辖军伍立即打回原样,所部该是多少兵马,还是多少兵马,一切照旧,至于那些“民夫”,也许有些补大军战损,但多数时候,皆是遣散了事,此乃军中铁律,轻易违逆不得。
而赵石此意,其实等同于要扩充所部军力,实在是犯了朝廷大忌。
但赵石自有说辞,神色不动之间,开口便回了一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若无征兵之权,只召些民夫,粮草辎重该如何算法?强拉民壮,定使民怨沸腾,又得牵制我多少兵马?可不遂了金人心意?
再有,河中百姓,多数乃我汉家苗裔,金人残暴,百姓苦之久矣,正我用兵之时,然,若我大军一到,强大丁壮,为我征战,又与金人何异?
当年赵石随军东征,河中之地,天地荒芜,百姓困苦,桩桩件件,皆我亲眼所见,我大秦起兵,当解万民疾苦,善用民心才是正理,怎能背之而行……若大帅能允了这两条,末将担保,不使金贼一兵一卒渡河而来,保得大军后路无忧……大帅以为如何?”
段德收回目光,心里觉着赵石说的有理,虽然话里说的不甚明了,但听的人却都明白其中关节所在,也就是征集民夫这种军中常见的手段,在河中行不通,赵石所争的,就是一个大义,这样一来,粮草什么的也就能要的多些,有了兵额,招兵也就不会招致百姓怨望,这么做却是好处多多,也算有道理,但麻烦着实也不少,给多少兵额合适,总归不能没有个限制吧?再有朝廷会怎么说,怎么想?还是那么个道理,这样做,太犯忌讳,此例一开,以后大将在外,也不好节制不是?
想着这些,段德到是有些佩服赵石的气魄胆量了,但脑子里嘛,已经开始琢磨着就此事上,给朝廷的奏章应该怎么写了,这个把柄送到尚书大人手中,他应该会很高兴吧?心里转着念头,嘴上却是一句也没说,这个时候,他若开口,却是替张培贤顶缸,这个关节,他为官多年,却是把握的很清楚。
而折汇心思也不比他慢多少,方才插了一句,好像义愤填膺,但这会儿嘛,却是目注张培贤,一点开口的意思都没了。
张培贤捋着胡子,目光闪动,到底是老将,头一个想到的便与段德不同,只一听赵石这个话音,便在心里念叨了一句,好大的气魄,难道还想全取河中之地不成?
心念电转之间,却是多少起了几分争强好胜的心思,我统帅千万精锐之师,攻城略地,是要建那不世之功的,若这样,还被一个年轻小子盖过去了,还有什么话说?人家年纪轻轻,气魄便已如此恢弘壮阔,我从军这多年,今领大兵于外,难道连这点担当都没有?岂非被人瞧的小了?
心中豪情顿起,心意便决,一拍桌案,大笑道:“好,本帅就允了赵将军,朝堂之上,便由本帅为你说话,但……赵将军切记,莫要贪功,若我大军后路有失,使众军处于险地,本帅任人不明,丧师辱国,难辞其咎,但之前,本帅却要寻赵将军说话,望赵将军好自为之……”
段德皱了皱眉头,觉得张培贤有些不智,折汇惊了一下,不自觉间却是嘴角微翘,露出几分讥诮。
赵石也愣了愣,没想到张大将军会答应的如此痛快,抬头对上对方的眸子,两人好似同时从对方眸光深处看到了一团炽烈的火焰,片刻之后,两人脸上都带了几分笑意出来,身为军人,有些地方也许真的相通的……
赵石站起身,真心诚意的躬身一礼,道:“大帅放心,只要有赵石在,定叫金人不敢向南一步。”
……
接下来便好说的很了,将杜山虎,张锋聚,张嗣忠等旧部皆调到麾下,里面独少段从文,只因从杜山虎口中得知,段从文在潼关在际遇可是比张锋聚等人强的多了,不但深受张大将军器重,连折汇也与其时有往来,可谓是前程一片大好,是否还记得当年之情,谁也说不清楚,再者说了,人家老爹也到了潼关,还是大军的观军容使,自然不会放自家儿子去趟他这边的浑水,索性也就不去触这个霉头了。
有了之前的铺垫,在中军大帐中也就没再耽搁多少工夫,最终将征兵兵额定在三万人上下,赵石也没在上面多争,有了八万人马,纵横晋地足矣,再多,朝廷那里须不好交代,人家一个人情送过来,再要不知好歹,可就有些贪心不足了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