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5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自己个儿呢?也不是满腹机谋,一言一行,都带了十二分的权术?都变了,都变了啊……但人世变幻,又有几人能一成不变?世事如棋,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感叹?
心里滋味莫名,但脸上却不露分毫,笑着把住赵石的胳膊,将他拉到自己身侧,“不谈这些陈年旧事……那你来说说,这一仗,应如何谋划?”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3章 开端(一)
“派人去户部,去岁潼关所费粮饷几何,国库又有多少盈余,嗯,再吩咐下去,年初所定,潼关将佐以及潼关左近州府殿前司禁军将校升调文录还没发下去的,都单列出来,留存兵部文库,上报枢密院的,也要追回,就说兵部查验,过后再给他们送回去……
还有,给户部温大人递拜帖,就说今晚下衙,我欲登门拜访。”
兵部正堂之上,兵部尚书李承乾例行公事般的快速处置了今日公务,这才抽空饮着口香茗,敛着眸子沉思良久,这才随口吩咐道。
几个兵部通事赶紧应了,商量了一下,分头行事,李承乾这才又命人去召兵部左侍郎段德,兵部右侍郎成峦来见。
不一时,兵部另两位重臣便赶了过来,见尚书大人高坐堂上,正闭目养神,两人对视一眼,知道今日之事,恐怕小不了,因为什么?若非大事,即便是兵部尚书李承乾,也不会在兵部正堂处置公务,因为各人皆有自己的官房,而一旦正堂开启,便预示着尚书大人是有要事与众人相商了,其实各部规矩都不怎相同,但兵部这里,自李承乾上任以来,便是如此了,他们两个在兵部任职多年,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上次在兵部正堂议事,却还在一年多以前,那会儿突闻羽林左卫兵变,兵部一干人等,四品以上,都聚于这里,济济一堂,商量对策,把人吓的不轻,也把人折腾的不轻,幸好,只不过一天,左卫兵变就被大将军平息了下来,没有闹出多大的风波。
除了羽林左卫杀了几个,兵部一干人等却是没落下什么罪责,算是虚惊了一场,这回不会是又……两人谁也没说话,但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所谓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就是这般了。
“两位大人来了,坐下说话,来人啊,奉茶,没什么事就都下去吧,派人守在外面,非是要事,不要来打扰。”在迎候声中,李承乾张开了有些发涩的眼睛,摆手让两人坐下,又吩咐了几句。
段德没什么,依言正襟危坐,成峦脸色沉了沉,心里腹诽着,这人架子是越来越大了,对谁都是颐指气使,真真是小人得志,不过嘴上可不会说什么,也随着段德坐下,支起耳朵,想听这是到底要说什么。
等到人都出去,李承乾抿着茶,脸色中透着凝重,缓缓开了口,“将两位大人于百忙之中召来,是有要紧事要告于两位大人的……”
“大人请讲,下官洗耳恭听。”段德抚着须髯,沉稳的道了一声,这几年,他也算是意气风发,不但坐上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而且紧跟在尚书大人的后面,在兵部中渐渐竖下了威望,唯一让人有些遗憾的是,去年的时候,未能更进一步,入枢密院任事。
遗憾归遗憾,但到也不算什么大事,他时常想的是,等李承乾升任枢密院,那时候,就可以争一争兵部尚书的位子了。
可惜的是,等了这许多时候,李承乾岿然不动,他们这些人也就多数晋身无望,除非调离他处,但宦海沉浮这许多年,其中艰辛已然让人不堪回首,再重起炉灶?就算他有那个新劲儿,但这把年纪,还能受得几番风雨?
不过他也明白李承乾为何迟迟不能晋身的缘故,而看上去,李承乾离任也是遥遥无期,这么等下去,估计到时候,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就离他越来越远了。
也许是战事不休的缘故,大秦与前朝不同的是,兵部尚书一直便是军旅出身,其他各部的大人们就算再是德高望重,若没有从过军,也别想争这个位置。
而随着大秦渐渐强盛,可以想见的,立下军功的人也将越来越多,所以说啊,再等个几年,争竞这个位子的人还会少了?
那羽林中郎将赵柱国若非年纪太轻,如今可不就是已然是兵部重臣?当初左侍郎的位置可是空悬良久,许就是为此人预备的,还好的是,最终陛下还是将此人留在了羽林军中,但过上个几年,谁又知道是怎么一番情形呢?
李承乾清咳了一声,现在兵部的人都知道,这是尚书大人有要事宣布的习惯,而比起李严蓄在位时,如今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兵部更加的高效,更加的庄严肃穆,在各部的地位,也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过这并非李承乾的才干比李严蓄高出多少,而是世易时移,当年李严蓄在位时,正是正德皇帝末年,诸子夺嫡,争的是不可开交,所以像户部,兵部这样的地方,势力掺杂纠结,谁也说不清大家的根底到底如何,自然纷乱无比,现在则不同,天子登基已有十数年矣,政令一统,朝野之间也就为之一清,兵部这里那还用说?
这些都是题外话,回到正题。
安静的兵部正堂之中,回荡着尚书大人沉厚的声音,“兵戈之事将起……以后这兵部诸事还要多多借助两位才干的……”
这话一出,段德正端着青瓷茶碗送到嘴边,结果李承乾话音一落,他就是一个哆嗦,滚烫的茶水溅在手上,立马烫了一下,险些将茶碗扔出去,弄的前襟湿淋淋的,好不狼狈。
那边的成峦也没好到哪儿去,身子一僵,景荣乍现。
两位下属的失态好似都在李承乾的预料之中,他慢慢将茶碗放在旁边桌上,颇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的望了两人一眼,这才笑道:“不必如此吃惊,两位大人应知南唐使者已经到了长安吧?”
成峦默默点头,显然震惊的余韵还没有散去,而段德便没什么顾忌,抹着衣襟上的茶水,顺口便问,“大人的意思是……朝廷已应南唐所请,准备出兵后周?”
南唐来使的事情朝野尽知,也许还有人不知南唐使者的来意,但兵部几位重臣哪里会不知道?他们两人还知道,自南唐使者到来,政事堂以及六部掌事还廷议了两次,但好像……也没听到风声说要起兵啊,这才是两人吃惊的缘故,因为一旦起兵,断不会绕过兵部,更不会事先没有一点风闻……
再加上这些年大秦休养生息,平静了多年,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样的平静早晚会打破开来,但突然之间,从尚书大人嘴里真切的听到,还是难免失态。
李承乾微微点头,却又摇头,脸上露出些苦笑道:“此事还未有定论……”
段德张了张嘴,那边成峦已经问道:“既然未有定论,为何大人却说……”
李承乾摇头打断他的话,“陛下心意已决,咱们为人臣子的,自然便要未雨绸缪,一旦旨意下来,咱们也就能从容应对,两位大人说本官说的对否?”
段德,成峦两人同时点头,他们都知道,尚书大人既然敢这么说,看来此事是八九不离十了,虽说成峦对李承乾有些不满,但此时也不得不有些叹服,这位尚书大人行事却是越来越稳重纯熟了,而且他说的很对,一旦朝廷下旨起兵,未雨绸缪却要比临阵磨枪强的太多太多。
沉吟了片刻,段德又问道:“用兵于后周……但长安之盟才定了六年,恐怕一旦兴兵,便有背诺之嫌吧?岂不有亏于大义?”
李承乾赞赏的瞅了一眼段德,但脸上却露出轻蔑的笑,“前朝已亡数百载,世间何有大义?南唐自居天下正朔,却也得来我大秦请援,后周与金人数定盟约,但金兵可还不是年年南下?
今观后周摄政王深具雄心,又岂能没有忘我之心?长安之盟,今日不破,明日也要破,文芳为我大秦军国重臣,怎能如此迂腐?”
段德脸上掠过一丝羞红,惶恐道:“大人教训的是,下官知错。”
李承乾轻轻摆手,“大义者,民心之向背也,不能不察,文芳此言也不算错,所以,若起兵戈,定也要有个说法的,这不,叫两位大人来,就是向与两位大人相商,如何行事才算妥当……不过也不急于一时,等朝廷明诏下来,却还需些时日,两位大人不妨仔细琢磨一番……”
“还有,虽说……但毕竟还是未定之事,我等只是预有不急之需,所以,段大人……”
“是,下官在。”
“户部钱粮上要仔细些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上面,不容有失,本官自与温大人通些声息,下面的事,却还要段大人来办……”
“大人放心,下官定然尽心任事。”
“成大人,枢密院那里却要拜托于大人了,但有事关东边的人事升转,能拖便拖,兴兵在即,军中自然以稳为主,此事不能明言,却还要成大人费一番苦心口舌才成,若是有人纠缠不休,让他寻我计较便是。”
成峦一听是这么个差事,眉头一皱,心里已是大骂,这样的手段也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实是让人难受的很,反观段德,渐渐为李承乾亲信,所以这些苦差就都落在了他的头上,但和其他时候差不多,便是为难,也只能有口难言,遂闷声道:“怎敢劳烦大人再费心思?交予下官便是。”
李承乾眸光一闪,成峦话里那股怨气他怎么会听不出来?但却不以为意的抚掌笑道:“好,如此就辛苦两位大人。”
接下来,三人又商量了一下细处,三人都为政多年,精通行伍,但还是足足谈了一个多时辰,两位侍郎大人才略带疲惫的辞了出去。
其实,别瞧商量的事情其实就此两桩,但大军起时,这两桩事却皆是重中之重,如李承乾的话,那一桩也是不容有失的,其实三个人也都清楚,还有一事才是兴兵之时避不开的,那就是选任大军将帅。
此事虽然没有谈起,但三人心里却都有谱,这次为帅者,不会有旁人,定然是潼关守将张大将军无疑,到是副将以及监军的人选还有些商量的余地,但这个时候谈起大军将帅的人选来,还为时尚早,而且决定之权肯定不在兵部就是了,虽然兵部势必要举荐贤能出来,但任不任用,决议之权只在陛下御前,或者是枢密院,或者是政事堂,兵部说话的余地显然不多,所以现在也就无需在此事上多费心思。
瞅着两位兵部侍郎出去,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来,李承乾眯着眼睛,出身的瞅着那片光亮,半晌,才站起身来,来到堂口前面,悄然而立良久,抬首望天,喃喃道:“但愿我大秦武运昌隆,定鼎天下,从此长盛不衰,垂之万世……”
春光日暖,但那光芒尽处,却还是那般耀眼夺目……
……
有着这样判断的并非李承乾一人,两次廷议虽都没有结果,但也足够这些朝堂重臣们在陛下一言一行中揣摩出陛下的真正心意了。
所以这两天来,无论政事堂,还是枢密院,几位朝廷重臣都是心事重重,脾气也比以往要暴躁的多。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却注定好似已成定局的大战,有迟疑的,有反对的,但实际上,对于大秦来说,这场战争还是来的早了些,不过对于秦人来说,从开国之始到现在,却从未畏惧过谁,更从不曾将兵戈之事看成是动摇国本的祸事,所以,其实从南唐使者到来后不久,大秦的战争机器就已经开始缓缓启动……
天下风云,到了此刻,却是激荡云涌,也不知在之后又能造就出几许豪杰……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4章 妹夫
赵石深锁着眉头离开了宫门,大战将起,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这一场君臣相谈,既在情理之间,又在意料之外。
在情理之中的是,以他这些年来经营起来的威望权势,开始渐渐得到旁人的认可,这里面便包括当今皇帝陛下,不然的话,即便是心腹之臣,也不会这么快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意的,这个没有任何疑问。
意料之外的是,这几年却完全未有想到此节,便是府中几位幕僚,也从未提醒过他,这也不怪他们,毕竟隔着一层,若非亲身体会,谁又能明白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关节?
感觉有些沉重,又有些不可思议,却又有些兴奋掺杂于其中,很难描述其中到底感受如何,带着这种难言的滋味儿,而大战将起的消息显然分量便轻了一些,远不如他想象般兴奋难耐了。
再加上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事,他也没抱太大的期望,很有可能,他会领兵出征,但要想象平蜀之战那般,总揽大权,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东军现在可以称得上是群雄汇聚,兵强马壮,即便是当年大秦几乎以倾国之力入蜀时,也要相形见绌几分。
换句话说,当年那一战,虽也算得上是准备完全,但新皇登基未久,之前又有魏王李玄道率兵东征,所以,总体上来说,难免有仓促之嫌。
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的,自平蜀之后,这些年下来,大秦上下,除了政军鼎革,以及休养生息之外,朝堂上下,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间都在潼关那里……
潼关,天下之险,关中平安,系于一身,本就屯有重兵,大秦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就是西北延州。
然世易时移,西北平静多年,大秦得蜀之后,渐转强盛,潼关险要,进可展望天下,退可从容守御,乃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外患杜绝,大秦这些年来,从容布置,又岂是当年蜀中之战可以比拟的了的?
那里不但有东军五万镇军精锐,且这些年禁军整编,重心渐渐东移,几乎可以说,一声令下,十万禁军精锐便可尽聚潼关,若以倾国之力为之,甚至可以聚起三十万人马出来,比之当年,东拼西凑,镇军禁军团练五花八门,而战力又参差不齐,那是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别瞧这些年他身居京师繁华之地,但于军中之事,想要瞒过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既然深知内情,所以嘛,掂量来掂量去,再听皇帝陛下的口气,那就不用说了,这次领兵出征的,绝对不会是他赵石,若猜的不错的话,非如今潼关守将张培贤无疑。
副将到是可以争一争,不过在人之下,争也没多大意思,如果要他领兵,猛虎武胜军的兵权一定要握在他自己手里,这个是底线,不能容人染指就是了,如果皇帝陛下忌惮过甚,不让他领兵出去,一切也是休提……
乱糟糟的想着,不知不觉间,几个等在宫门之外的护卫已经到了眼前,从赵大手里接过马缰绳,翻身上马,回头望了望宏伟的宫城,心里又有些好笑了,不是因为旁的,只是皇帝陛下在他辞出来的时候,说的那两句。
“靖佳对你那长子君玉喜爱有加,朕这个妹妹现在孤孤单单的,膝下无着,确是太冷清了些,既然靖佳喜欢,朕……赐你长子骁骑尉,于靖佳为义子,卿家以为如何?”
……
“朕知道,辈分上有些不对,但也无妨,离的远……巩义赵氏以你为首,没那么多顾忌……”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赵石还能说什么?也只能谢恩了,想想也是哭笑不得,皇帝陛下此举多少有些随意,而且与礼教上大大不合,也不知是怎么想的,竟然想到了这一茬上。
不过对于赵石来说,却是有利无害,真说起来,也确实算不得什么,毕竟巩义赵氏与皇家真的是八竿子打不着,当初那个皇亲也是杜撰出来的,实际上没有半点血缘关系,这个相信朝堂上知道内情的人一抓就是一大把,只是没人会公开说出来罢了。
这下好,估计还得改族谱,若只将那小畜生的位置挪一下,那乐子可就大了,父亲儿子是一辈儿,到时候才叫真叫个笑话。
不过自家儿子到是好运气,出生之时便是锦衣玉食,现在还没满十岁,又有了官职在身,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落个爵位,真真是前人栽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