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君心应犹在-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岚恬淡的笑容骤然一僵,看着崔莞的眼眸闪过一丝骇然,桃白梨红,桃白梨红……

☆、第二百九十三章 波澜不惊隐乾坤(下)

    “噫?阿姐,你面色怎的这般难看?”
  “无、无事。”陆岚猛地垂首,胸口急促起伏了下,再抬头时,面容上已恢复了原本的温婉,她未在看崔莞,只轻轻的言了一句:“好,就依你所言,绘一树梨红桃白。”
  崔莞也不在意她刻意颠倒的词序,自顾笑道:“多谢阿姐。”
  一入水榭,她便看见摆放在矮柜上的琴,也料定了陆岚会以琴来探,故而一开始,她不争不抢,只取那本无人问津的帛书,静待陆岚出手。
  关于陆岚直接的纠葛,除去那场梦,她已全然忘却,不过这桃红梨白之事,却是在清河时,有一日自故居中无意翻出一张泛黄的画卷,上头绘的正是此景。
  询问过崔陆氏后,她方得知,此画乃陆岚所做,而画上的诗词,却是当年她亲手执笔所提。
  故而,画也好,诗也罢,她皆记在心中,正好在此时派上用场。
  一盏茶的功夫,搁下笔时,陆岚额角已是泌出了涔涔冷汗,而笔下的画,显然未及她平日所作的一半。
  “有劳阿姐了。”崔莞也不在意画得如何,她敛袖执笔,点了点浓淡适宜的砚中墨,利落挥笔,于右上角的树冠旁写下一诗。
  素白长梢映,红蕊叶中藏。
  闲庭桃梨下,相坐两无音。
  刚缓过神的陆岚,一眼瞟见画中诗,浑身一僵,随即一冷,她、她真是……
  “阿……”
  “阿姐的画,果然不同凡响。”
  崔莞眉眼弯弯,两颊笑涡浅漾,丝毫看不见堵人话语的急切,她轻声叹道:“只是我这诗不佳,倒让阿姐的画折损不少。”
  “……无碍。”陆岚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臀下的软席好似针毡一般,她抚了抚冰凉的额角,歉声道:“我有些不适,许是吹多了风。”说罢也不愿多言,唤来一旁的侍婢,便匆匆离开水榭。
  她要去寻母亲和祖母。
  阿莞、阿莞回来了!
  望着陆岚几欲落荒而逃的背影,崔莞唇边的笑意一点点敛下,以她此时的身份,确实不能亲手讨回公道,不过,上一世历经的苦难,总得让始作俑者也尝上一尝,才彰显天道公允不是?
  陆岚为王樊,不惜费尽心机,甚至将她害到如此地步,若到头来,毁去一切之人,是王樊……
  崔莞移眸望向窗外随风摇摆的莲叶,想必墨十八,已将那物送至王焕案头了罢。
  陆府寿宴热闹喧嚣,甘泉殿中却是一片令人沉闷窒气的静谧。
  孝明帝后背垫着两只明黄软枕,半倚在锦榻上,身上覆着一层同为明黄色的丝被,锦榻四周的薄纱幔帐已被嵌着明珠的金钩挂起,露出孝明帝枯瘦蜡黄的脸庞。
  曾经朝堂一怒,伏尸百万的天子,便成了此时卧榻不起,离人难活的垂危老者。
  说起来,孝明帝而今刚过不惑之年,可两髻斑白的发丝,黯淡无光的面容与干枯消瘦身躯,竟赛过六旬老翁。
  贴身服侍孝明帝的宦者,让宫婢撤下只略动几箸的早膳,随后小心翼翼地拭去孝明帝唇边的水泽。
  这时,守在门外的小宦者入门叩首,报道:“启禀陛下,太子于门外求见。”
  孝明帝睁开浑浊的双眼,一阵急咳后,抬眼看向自己的心腹,那名中年宦者旋即出言道:“传。”
  少顷,一阵窸窣的脚步由外入内,由于榻周的幔帐已被挂起,孝明帝一眼就望见那道缓缓行来的身影,愈来愈近,愈来愈清晰。
  他的长子,与他最为相似的长子,原已是这般高大挺拔了啊……
  “儿臣见过父皇。”
  磁沉的嗓音,回荡在这空荡的殿堂中,亦唤醒了恍惚的孝明帝,他阖起双眸,吃力的挤出一道沙哑的声音:“全、全退下。”
  “诺。”
  守在殿内的一干宫婢宦者,行礼过后几近无声的退出殿外,只余那名中年宦者立在刘珩身后。
  孝明帝睁眼扫了他一下,又道:“你也退下罢。”
  这一句,竟是比先前顺畅许多,刘珩心头微动,可依旧立在原地,眼也未抬半分。
  中年宦者未退,而是迟疑的瞥了眼刘珩的背影。
  孝明帝目光微动,“无碍。”
  “诺。”中年宦者这才悄无声息的退到殿外,又顺手将门合上,亲自守在门前。
  金碧辉煌的寝殿内,顿时便只余下一卧一立的父子二人。
  孝明帝盯着榻前的刘珩,眼底浮现出一抹复杂之色,他这一生为扶持皇权,利用寒门,打压世家,即便连曾经百般疼爱的长子,也逐渐成了手中棋。
  北征一事,他盼着刘珩能将魏人逐出大晋山河,同时还希冀刘珩或陨或伤,一旦刘珩沙场之上落下身残,帝位,自然而然就……
  孝明帝喘了几口粗气,可无人知晓,此时此刻,见到刘珩平安无恙的归来,他心中却升起一丝庆幸。
  沉寂良久,孝明帝的神情逐渐平和下来,他嘶哑的唤了一声:“珩儿。”
  刘珩墨眸轻漾,沉声应道:“儿臣在。”
  恭敬疏远的声音,寻不到半点儿对父的孺慕之情。
  孝明帝一瞬不瞬的盯着刘珩,似有话要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少顷,他长长的叹息一声,“这些年,是朕对不住你。”
  “儿臣惶恐。”仍是磁沉的嗓音,平平板板,不含一丝波动。
  孝明帝也未续言,他轻咳几声,喘了喘气,道:“朕知你历来明大局,北征刚止,朝堂实在经不起动荡了。”
  果然,该言的是这番话才对,刘珩眼底闪过一丝讥嘲,薄唇一抿,淡声道:“儿臣愚钝,北征历时七月,于数日前还朝,而今仍处西篱门外,亦未上朝理政,父皇若是为朝堂之事忧心,当寻监国的二皇弟。”
  被这不软不硬的话一激,孝明帝顿时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喘,刘珩眉头微褶,上前两步,执起搁置在榻前沉香矮几上的玉碗,扶着孝明帝的头,将碗中的予他参汤喂下。
  温热的参汤滑过咽喉,缓缓落腹,孝明帝剧烈的咳喘渐止,蜡黄的双颊浮现出一抹异样的潮红,他侧过头,刘珩也顺势将参汤搁回原处。
  平了平急促的气息,孝明帝重新移动浑浊的眼瞳,望向站回原位的刘珩,道:“那、那首童谣……”
  “并非儿臣所为。”
  事实确是如此,刘珩从未差人散布过童谣,只是略略一思,他便知是谁的手笔,想着,清冷的墨眸中划过一抹暖意。
  可话落在孝明帝耳中,信与不信,皆由不得刘珩。
  “珩儿,朕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这天下。”孝明帝原本黯淡的面色陡然变亮了一些,隐隐透出一丝凶狠狰狞,“为这刘氏的天下!”
  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凭甚头上还得被阀门士族所压?那一个个目中无人,自高自傲,却掩不下浑身腐朽的世家,早该葬入泥潭,不当存在这世间。
  刘珩定定的看着孝明帝狰狞的面容,低低笑了两声,慢慢自袖中取出一封信函,放在锦榻边缘,同时淡淡的道:“如此,父皇就不该略过这些通敌叛国,败坏大晋江山之人。”
  孝明帝的目光随信函而动,早在大军还朝当日,王焕便已入宫,将周肃等人里通外敌一事禀来,眼下,即便尚未翻看,孝明帝也知,这信函中定是有关此事的罪证。
  对于刘珩的举止,他心中甚是满意,随着脸上的狞色渐消,孝明帝仿佛倦了一般,沉沉的阖上双眼,沉默片刻,才慢慢说道:“此次北征,你立下大功,可有想要之物?”
  这是询问,亦是试探。
  可惜,刘珩神色未变,沉声道:“儿臣只要父皇下旨,赐清河崔氏次女为儿臣正妃。”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

    宽广的大殿内,顿时一片死寂,连孝明帝的喘息,也在话落之际,不由自主的屏下,他睁开双眼,浑浊的瞳仁定定的望向刘珩,
  可此时,挂在金钩上,薄如蝉翼般的轻纱,被一阵不知从何处拂来的清风扬起,遮挡了孝明帝的目光,亦掩下刘珩那一记瞥向殿门,冷意流转的眸光,只见原本厚重紧闭的殿门,不知何时已启开一条缝隙。
  半晌,孝明帝沙哑且意味深长的声音在殿内响起:“朕若未记错,近十载之前,已为你指了正妃,且还是你母后亲自所求。”
  孝明帝口中所言,自是已故的李后,太子生母。
  刘珩墨眸微眯了眯,脸上沉定的神情,终是有了一丝变化,他笑了,薄唇渐渐勾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噙着一丝微不可查的讥嘲,“父皇不必担忧,儿臣入宫前夕,方收到李隽传讯,当年指于儿臣的正妃,陇西李氏嫡长女,病殁。”
  随着轻飘飘的“病殁”二字出口,孝明帝倏然瞪大了双眼,长子那张俊朗的面容,在他眼前霎时变得无比清晰,以至于薄唇上那一缕讽笑,也显露得一清二楚。
  他已知晓了?
  十年前,李后故去,弥留之际设法让孝明帝应下指李氏女为太子正妃一事,早已对李氏心生不满的孝明帝将计就计,赐下婚约,却未曾言明成亲之日,以至于刘珩弱冠之后,仍是孑然一身。
  而后,随寒门势起,士族式微,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年朝堂之上,大权在握的陇西李氏,当年李氏掌权之人正是李后兄长——李隽,其当机立断,致仕之后举族避走陇西,这才保下李氏一脉。
  然而,十年光阴,在孝明帝暗中授意之下,李氏一族颇受波折,而当初赐婚的嫡长女李萦,也因迟迟未能成婚而芳龄蹉跎,心高气傲的李萦,心怀怨恨,竟与一名容貌俊秀的小门世家子私囊相授,最后珠胎暗结。
  李隽怒极之下,虽狠心杖毙长女,却未敢将此事声张,更别言上奏议请罪,为保住李氏一族,李隽行了桃代李僵之举,自族中选了一位年岁容貌于李萦相近的姑子,养在名下,充当长女,而为顾全己身,李氏族人无需李隽勒令,自行缄默。
  本以为此举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早被孝明帝当年埋于李氏中的棋子暗中传入帝王耳中。
  孝明帝之所以未在当年便对李氏下手,乃是因忌惮引起士族鱼死网破之举,又欲将此事作为制约刘珩的最后把柄,不曾想,刘珩竟也得知了此事!
  看着孝明帝泌黄泛青的面容,刘珩淡淡一笑,道:“故,还请父皇将崔氏次女,指于儿臣正妃。”
  孝明帝气极反笑,一阵呛咳后,冷哼道:“你既有所求,朕应了你又何妨?只是你须得想好了,以北征之功换此一事,莫要到头来,悔之晚矣。”
  言下之意,便是求了指婚,便再无任何赏赐了?
  刘珩垂下的眼帘,墨眸中无一丝一毫动摇之色,他抬手一礼,“多谢父皇。”
  “你退下罢。”孝明帝扫了他一下,缓缓阖起双眸,不在多看一眼。
  “诺。”刘珩轻应一声,转身便朝外行去,步伐干脆利落。
  出了宫门,刘珩也未停顿,领着一干墨未直奔西篱门,虽说殷贵妃与刘冀不敢轻举妄动,但保不齐寒门中会有狗急跳墙之辈,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热闹喧嚣了一整日的陆府,终是渐渐静下,送走最后一波贵客,陆罗氏笑得发僵的面容上流露出一丝倦怠,她匆匆回到居住的庭院,陆岚正在屋中候着,只是那副坐立不安的模样,无半点白日所见的温婉高雅。
  “母亲!”
  陆罗氏一踏入屋,便见女儿花容惨白的扑来,心中不由一紧,口中却叱道:“出了何事,惹得你这般惶惶,也不随你夫主一同回府。”
  陆岚此时哪还顾得着王樊,原本自水榭回到园中宴席上,她便打算唤陆罗氏到一旁言明所察之事,可偏偏崔陆氏似看穿了她的心思一般,整日都拉着陆罗氏叙话。
  从早年小姑独处时的姑嫂情谊,到出嫁后清河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言及当初崔莞与陆岚的相伴琐事,这一声声意有所指的话,惊得陆罗氏不得不打起万分精力,小心应对,唯恐言辞不当,惹来崔陆氏的疑心,而陆夫人也在旁帮衬着圆话。
  如此一来,陆罗氏哪还能察觉到陆岚的异状?且陆岚回席后不久,崔莞等人也一并返回,而后就更无缝隙可寻,逼得一整日皆如坐针毡的陆岚,生生忍到此时,方能将憋在心中的惊声骇语一一吐露。
  “什么!?”陆罗氏脸上的倦怠一扫而空,猛然瞪大的双眸中涌现出阵阵骇然,“你是说……不,绝无可能,世间岂会有如此荒唐之事!”
  “母亲。”陆岚紧攥在陆罗氏臂上的双手冰凉彻骨,她也不愿相信,可事实摆在眼前,那画那诗,若非是崔莞本人复生,又怎会知晓?
  陆罗氏深吸了一口气,定下心底的慌乱,沉声道:“以你与阿莞的交情,当年那幅画说不定被她妥善收藏,那崔菀既回了府,保不齐在何处寻出画,这才……”
  “可那字迹分明就与阿莞所写的一模一样!”陆岚此时是真慌了,姑且不言与崔氏反目成仇,一旦思及王樊得知此事的后果,她便觉得浑身上下如坠冰窟。
  “这又有何?”陆罗氏冷声道:“那崔菀到底是养在别处,你姑父姑母又甚是**爱阿莞,难免会望菀思莞,为夺人瞩目,她自是得事事学着阿莞,练上一手相似的字迹,也不无道理。”
  “可……”陆岚还欲再辩,却被陆罗氏挥手打断。
  “推开旁的不说,倘若她真是阿莞,岂会流落在外三载不归?你莫忘了,次女虽也是嫡女,却远不及嫡长女有分量,尤其是博陵崔氏也掺和其中,此事可做不了假!”
  崔氏次女回族一事传入陆氏耳中时,陆氏早便差人暗中查访,若真有蹊跷,还能等到今日?
  陆岚在陆罗氏的一番劝慰下,渐渐稳住心神,可不知为何,她眼前总是浮现出崔菀那张熟悉至极的面容,以及一双似笑非笑的眸子。
  “好了,你也早些回府罢,以其在此疑神疑鬼,还不如花费心思,好好拿捏住你夫主。”陆罗氏拍了拍陆岚冰凉的手,长叹一声,女儿与王樊之间的疏冷,亦是她心中一结。
  提及王樊,陆岚心中好似有一物轰然崩断,她葱白的十指紧握成拳,抬起眼,直直的望向陆罗氏,咬牙一字一句言道:“母亲,崔菀留不……”
  她话还未完,微张的唇已被陆罗氏闪电般抬手捂住!
  陆罗氏满脸冷厉,瞥了女儿一眼,当即侧首喝道:“都下去。”
  “诺。”守在门边的两名侍婢恨不得未长双耳,颤声一应,急急退出门外。
  随着门扉合拢的声响落下,陆罗氏反手“啪”的一声,重重甩在陆岚脸上,原本就惨白的左颊迅速浮起一道红印,五指清晰可见。
  “母亲。”陆岚捂着**刺痛的脸颊,不敢置信的望着陆罗氏,就是当初她算计害死了崔莞,陆罗氏也未曾动过手,今日却……
  “你疯了?这等话也能言出口?你莫不是要见整个陆氏家破人亡,才肯罢休?”陆罗氏气急败坏的瞪着女儿,崔氏长女之死,已与陆岚扯上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干系,而今崔氏次女前来建康祝寿,倘若又生意外,崔氏岂会善罢甘休?
  “我……”
  “此事你最好烂在腹中,想也莫想!”陆罗氏厉声道,可目及陆岚脸上的掌印与灰白的面色,心中不由一软,又道:“崔氏此次无非是前来为你祖父祝寿,没两日便返回清河,那崔菀也不会留在建康,你放稳心。”
  “嗯。”陆岚垂眸掩下眸底的不甘,低低的应了一声。
  “好了,今日你便留在家中过夜罢,我会差人前往王氏报信,明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