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门纪事-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恐怕不能陪嫂嫂了,韦家那边明天纳采的过来。”涵因笑道。
自己妻子怀孕。李令桓却一连数日没有回家,连韦氏都看不下去了,吩咐家丁仆役去把他找回来。
果然,李令桓又去了撷香馆。这些日子都住在一个叫纤蝶姑娘的青楼女子那里,还给她出钱梳拢,每日在那里听曲喝酒,根本不回家。
家丁们找到他的时候,李令桓正喝的醉醺醺的,趴在纤蝶姑娘的大腿上说着醉话。让家丁们七手八脚的抬回了府去。
大夫人看到不成器的儿子,还有下人们一并从撷香馆拿回来的账单,气得倒仰,骂道:“不成器的东西,现在你媳妇怀了孕。你不知道回来看看你媳妇。倒没日没夜跑出去胡混!”
李令桓醉眼朦胧的看着大夫人,嘴里咕哝了两句。又趴下了,一下子从椅子上滑了下去,抱着桌子腿,叫道:“美人啊,怎么不给本公子倒酒……”
大夫人气急,吩咐道:“拿盆水来,给他弄醒!”
两个人忙跑上去扶李令桓,李令桓却拽着桌子腿不肯起来。外边的丫鬟们端来了水,用手巾沾了水给李令桓轻轻的擦。
太夫人扶着一条一条的额头,骂道:“你也是个该做父亲的人,怎么还这样!”
“父亲?”李令桓一听这次,却忽然哈哈笑了起来:“我哪来儿子!我哪有儿子!谁是我儿子……是谁的儿子……”说着竟哭起来。他醉得一塌糊涂,口齿不清,众人只听见什么父亲,什么儿子,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皓宁站在一边,心里知道李令桓咕哝这几句话的意思,又委屈又生气,却又无从解释,憋得脸通红。
大夫人见他这样,心中愈发烦躁,站起来夺过丫鬟手里的水盆,将满满一盆水全浇到李令桓的脑袋上:“你给我好好醒醒酒!”
…………………………………………………………
到了开春,皇帝发布诏令,让西北大军换防,一般来说府兵只换将领而不换兵,兵都是在当地垦田,战时打仗。先调换一半,第二年再调换另一半,调动的部队分为八批,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调动。所谓二十万大军,半数以上是后勤、运输,这些人是不用调动的,参与调动的是作战部队。这一年要调动的军队大约五万左右。
以往,西北大军换将领应该是五年一次,不过,因为突厥人进犯频繁,新将领不适应那里的情况,就一直是以抽调的方式,每次只换五分之一,并且是从雁门调过来的边防军将领,不会出现新兵打仗不利的情况。但这样也就完全无法消除柳正言的势力。
现在柳正言死了,西北大军中柳正言一派被抓了几个关键人物,现在下面的人都被压制得不能动弹,但是薛进还在。而因为薛进的战功和在军中的声望极高,何况薛进这些年回到朝中之后一直很老实,而且兵部尚书并不管兵部具体事务,皇帝想要抓他的把柄也很费劲,这次西北大军的变动,薛进也没有插手的迹象,皇帝不能够轻易动他。
为了将柳正言的势力连根拔起,这次大换防是将西北大军原本的士兵分散到北部、东北和江南,而将其他地区的兵力调入西北。其中大半是江南的兵。并且这些府兵连同其家人田产一边调往他地,因此这一年的调动总人数达到十五万以上,每批人数两万左右。而实际上。大军吃空饷的情况及其严重,能满员一半的都是精锐部队,大部分编制能满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因此要调动的人根本也没有那么多。
皇帝考虑一方面削弱陆宪在江南的势力,另一方面用陆宪的势力对付柳正言薛进的一派的势力。皇帝想的挺好,可现实与他的想象实在差距太远了。
但这件事在西北和江南造成了极大的困然。江南自南北朝以来,就逐渐变成了安逸之地。虽然经过三百年的发展,田地的产量仍然不如发展了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黄河流域。但好处是几乎没有刀兵之祸,因此这里的府兵少有作战能力。但这并不是主要问题。
最初实行均田制,大多数人加入府兵是为了多捞些好处,因为家中有一个府兵就不用出负担租税,他们分到这些田,国家就不负担平时的军饷,这样国家的兵饷负担就会比较少。只在出征的时候发放军饷。
一百多年来,府兵制度的积弊日渐显露,很多将领借由缺员的府兵。将国家发给府兵的地归为自己所有,或者和当地的大户勾结,用一些荒地充作授田,把免税的额度套到自己该交税的地上。等于吃空饷。
再加上豪门世家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国家掌握的土地也越来越少,能下发给军队的田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兵也越来越少。后来东征抽调了一大半兵丁,要不死在了辽东,要不就被编入天武军。
后来再次征兵,因为无田可授,便只好变为国家出一部分饷银,再免一部分税。那样兵源还是严重不足,倒是又给了那些将领们一次吃空饷的好机会。
现在,除了升州(后来的金陵)驻守有大军。军制也比较完整。其他各地的折冲府都是不满员的。
如此一抽调等于把他们迁去西北,往后还不知道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那时的江南虽然不如长安、洛阳。却也是六朝故地,很多人的家里都是晋朝永嘉南渡的时候迁过来的,虽然后来被编入了军户,也有被调去打仗的时候,但家一直也没有离开。
日子过得虽然贫苦,却舒舒服服的,养蚕织丝也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忽然说要把全家搬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让他们难以接受。更何况西北常有战事,在江南人眼里,突厥人就如同凶神恶煞一般,若不是想要凭借军功发家的人,谁愿意去那个地方。
西北大军中同样有很多人不满,上层军官因为这次巨大的变动已经换了不少,这次并不涉及调动,而中下层的军官则要带队到新的驻地,在西北这个破地方戍边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这边是关卡,很多商人要通过这里去和突厥人交易,他们虽然不像上层那样能捞很多油水,但好歹能沾点油星,这些年大战很少,小战不断,军功也积累的快,不过上边的人倒了,往后自己在这前途也不好,他们虽然满心抱怨,但也只是抱怨抱怨。
但士兵们就不一样了,因为西北的土地贫瘠,人们要共同劳作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这里不管世家大族还是庄户人家,宗族观念都非常的强。各军户的男丁被编入军中各部,而西北大军人数最多,不可能整体迁移到某个地方,而是按照上头的安排,分别迁往各地,等于说许多家庭都被强行拆散。这让他们很是不满。
于是几个要调防的军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逃逸事件。
皇帝接到下面的奏报,请求换防暂缓,大怒,觉得是下边的人故意不服从调度,给他弄鬼,他如今终于手握大权,内廷外朝没有再敢跟他较劲的人,登基十八年终于手握大权,他再不愿意听那些诡辩的借口。
因此皇帝下诏要求换防继续,并且严惩偷跑的兵丁,斩首不贷,并且要求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新的驻地,还将上书劝谏的臣子予以贬斥,以示自己的决心。
于是各地折冲府又开始追捕逃兵,光敦煌一地斩首逃逸兵丁就达二百多人。
公开处决逃兵,大军震怖,这些人也只好乖乖的调防。
总之,换防的事情闹得各地军府百姓都不安生。江南各府虽然最后按照旨意去了西北,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达到满员。皇帝也为此事极为生气,但却毫无办法,因为这并不是一两天积存下来的问题。现在的将领能把手头的兵带好就不错了。
皇帝很想下旨征兵,但是户部一个劲儿的哭穷,而之前他花内库的钱太凶,又是修宫殿,又是征辽,现在内库也不是很充裕了,何况天武军重新收编之后以不再属于府兵,军饷负担沉重,全都有内库负担。
皇帝也知道现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影响了国库的收入,但是他心里很清楚,那些世家贵胄之所以在他设立内廷,一手控制朝政的时候,没有拼了命的反对,就是因为他废止了长公主那套“摊丁入亩”的政策,钱,是他迫切需要的东西。(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三百二十二章 抓周
在江南和西北怨声载道的时候,两个小孩子迎来了自己的周岁生日。正值春日,尽管阳光明媚,风中还是带着些许的凉意。不管是世家大户府中精心栽培的花木,还是街边路旁从石缝之间钻出来的野草,都在这个时节悄然绽放,整个长安沉醉在一片清甜的早春气息之中。
一大清早,雀儿便被嘈杂的声音惊起,跃上刚刚吐露春芽的枝头,好奇的看着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人们。
原来这日唐国公府大排筵席,为李令玉、李令弘两个小家伙摆周年酒。李湛遍邀了长安中高官、世家庆祝,现在李湛位列从三品,又是清贵之职,没有了诸多顾忌,大家自然愿意捧场。因此,唐国公府的仆役们一大早便开始布置宴席的场所。
申时之后,便有各家的马车陆陆续续到了。唐国公府的正门大开,管家将一位位贵客请进去。李湛在前院应酬男宾。
涵因站在正院厅堂口,迎接前来的女客,她身穿玄色织金流云暗纹襦裙,外罩一件绯红底绣仙鹤展翅大袖,那仙鹤绣得栩栩如生,展翅欲飞,占满整件大袖衫,加上襦裙上的流云纹,仿佛主人一展袖,那鹤便可以冲上九霄天外一样。
所谓周岁,最重要的就是抓周,李令弘和李令熙穿着小红袄,小红裤子,虎头鞋,一对胖乎乎的小娃娃,好像门神画上的招财童子,显得格外粉嫩可爱。
李令熙七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说出娘娘、爹爹的声音,她也喜欢叫,因为那样父亲母亲就会亲亲她,给她好玩的玩具,李令弘要慢一些,但咬字比李令熙清楚,涵因越逗他说,他越是爱搭不理的。看涵因逗了半天,仿佛是要给自己妈点面子,于是敷衍的的叫上一声半声。李湛对李令弘这个脾气又爱又恨的,总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拽了吧唧的小子。却每每被涵因一句:“他还不懂事,你跟他叫什么劲呢。”给拦了回去。
不过李令弘则更早的会走路,自从能翻身能爬之后,他就活跃起来,待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刚开始能走路他就喜欢走,比起好动活泼的李令熙更执着。在奶娘的搀扶下走来走去,摔在地上也不哭。李令熙虽然好动却娇气,一摔就大哭起来,后来涵因发现她哭主要是因为一哭就有人过来哄她,而且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羊毛毯子,就算摔了也不会很疼,于是便叫奶娘们看着,如果只是一般摔着就让她自己站起来。令熙一见哭了半天没有人理她便收了哭声又自己爬着玩了。
在当时的人看来。抓周是预示着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的大事,是周岁宴最重要的活动。桌子已经放好,上面摆了各色物品。让两个孩子抓。
先被放上去的是李令弘,只见他爬来爬去,先抓了一颗大个的宝石戒指,又仍在一边,又抓了一把小算盘,又仍在一边,拿起一把木头削的小长枪,最后在一根笔和李湛的爵印之间犹豫好久,可惜他只有一只手了,他舍不得扔那长枪。最终他把那支笔攥在了手中。
众人皆夸赞道:“这将来一定是个文武全才啊。”纷纷恭喜李湛有个好儿子。
李湛也很是满意,笑着抱起李令弘亲了他一口,谁知李令弘不买账,被他的胡子搔得直躲。
之后,李令熙也被抱上桌子。这个孩子对脂粉看都不看,也对帕子、首饰毫无兴趣。不知道她是看哥哥拿过,还是怎的,直冲着李湛的爵印爬去,把那印捏在手里,涵因想要把那印从她手里拿出来,她却死死攥住,就是不肯。直到奶娘把她最喜欢的拨浪鼓拿了出来,她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自己的拨浪鼓,于是才把那印放下了。
众人凑趣到:“姑娘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看来府上又要出一个一品国夫人的诰命啊。”
涵因和这些贵妇人们应酬说笑着,心里也微微有些得意。
两个小家伙终于一岁了,涵因觉得这一年来,自己都快要把心操碎了,即便是上辈子天天与人斗,都未必比对付这两个小家伙更要命。
涵因带着孩子,招呼了一圈贵妇人们,最后终于偷出空来跟陆寄悠和萧若华说话。
陆寄悠看着涵因的两个小宝宝,逗了逗他们,又去看萧若华的儿子,笑道:“看你们都有了孩子,我也想赶紧生……”
萧若华笑着打趣道:“我母亲说你是福相,将来必是儿孙满堂的。本来还想让我弟弟定下你来的,谁知道竟让他们张家抢了先。”
陆寄悠就要掐她,啐道:“你这个当了母亲的人,还这么乱说话。”
“好了,别闹了。待会所有人都朝咱们这看了”涵因忙劝住他俩打闹,冲围着太夫人说话的一群中年妇人们瞥了一眼,萧若华见自己婆婆靖国夫人朝这边看了一眼,忙低下头,不敢闹了,还冲涵因吐了吐舌头。
陆寄悠笑道:“涵因舅母那么和气的人,你还怕啊。”
“再和气也是婆婆啊。”萧若华小声说道。
陆寄悠想想自己的婆婆,笑容也耷拉下来:“其实你不知道我多羡慕你,好歹你婆婆是个和善人,我婆婆……哎……还好我祖父是当朝宰相……”
涵因听她们开始有抱怨自己婆婆的意思,忙转移话题:“今年是太皇太后七十圣寿,梁王应该会回长安给太皇太后贺寿,到时候咱们就能见到嘉柔了,哦,现在该叫梁王妃了。”
“好不容易盼到嘉柔回来,宁馨又去了范阳。”萧若华抱着自己的儿子,换了个姿势叹道:“也不知道咱们几个什么时候能聚齐了。”
陆寄悠笑道:“本来我家夫君也该回南方继承香火,不过,他们长房就他读书上有天分,因此家里还是想让他走仕途,族内的事务准备交给他弟弟。”
“听说皇上钦点入翰林院做编修?”涵因问道。
陆寄悠点点头:“说起来还是拖了你的福,本来家里是想让他门荫入亲卫的,上次温国寺讲法之后,得了皇上的青眼,特准和今年的进士一起入翰林院学习。现在皇上看中学问。你表哥和你哥在翰林院也就待了两年,如今仕途也是大好,就连你舅舅被贬都没受影响,如今各家看这架势。都恨不能自家子弟都从翰林院出身呢。”
涵因忙谦虚道:“快别这么说,这还不都是他们自己的福运。谁料得到圣上会忽然出现呢。”
女人们这边谈论着长安最近的流行的新妆容、江南那边新出的衣料花样,男人那边却一片凝重。
“不是老夫舍不得自己的部下,可这样换防,早晚要惹出大麻烦来。”薛进叹了一口气。
李湛叹道:“原本府军在驻地都有田产,可以自备口粮,只在番上戍卫和战时。需要由国库负担军饷。现在皇上下令换防,他们从一地迁到另一地,官府从收回田地到再发放也需要时日,这地里的出产怕是也要废了,那朝中必然还要负担军饷。国库恐怕又要见底了。”
薛进冷笑:“军饷从户部一层层剥下来,还能剩多少,这里头的猫腻我还不清楚么,但是给的军饷少。又离家那么长时间,也没法从家里准备口粮,一定会生出怨言来的。”他军旅出身。在朝中这么多年也没有改了自己的脾气,直咧咧的就说了出来。在场的人听着,没人接话。
“凉州那边形势复杂,突厥人、回鹘人、羌人、吐蕃人混居,那帮从江南来的新兵不了解情况,要是饷银发不足,还不知道会捅出什么篓子来。”李湛皱着眉头,不想多谈军中的黑幕,这种事情自古就有,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国库已经见底了。想多发也没有。”高建坐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