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陈独秀传-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会、学生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一致援助”,发表“宣言或通电反对日本人 枪杀中国工人同胞”,募集捐款,支援罢工工人。
5月19日,陈独秀又签发了中央第三十三号通告,指出“形势至为严 重,我们在拥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上,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作上,在反抗日本
所主持的安福政局上,都应该号召一个反对日本的大运动。除前景通告外, 为加紧此项运动计,再发此通告,望各地同志执行下列二事:(一)各地应
即邀当地C.Y.组织开一联席会议,下全体动员令,组织游行演讲队,胪 列日本最近压迫中国人的事实??向日本帝国主义者加以总攻击,不必以上
海纱厂工人事件为限。此项演讲队并应设法令民校(指国民党——笔者)各 区分部校友和我①
②《被压迫者的自由与赤化》,《向导周报》,1925年2月21日。 中共上海地委会议记录,1925年5月15日。
们合作。(二)运动各地各公团开联席会议发表宣言,指斥日本人历来
压迫中国人之罪恶,??”①三十二号通告的内容侧重于在舆论上、经济上 支援上海工人,而三十三号通告无论在内容或基本精神上都发展了三十二号
通告。它充分证明在顾正红惨案发生后的第四天,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 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运动”。为此,明确
地指出在发动群众时“不必以上海纱厂工人事件为限”,而应当通过揭发“日 本历来压迫中国之罪恶”去激发群众的斗争热情;这次斗争不是局部的地方
事件,而应该扩大到全国;斗争的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而不是 一般的经济斗争。五卅运动之所以能迅速地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民族解放运
动,诚然有许多原因,陈独秀签发的两份通告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告》下达以后,各地党组织行动起来。中共上海地委立即召开宣传 联席会议,准备举行露天演说,并在公祭顾正红烈士时,联合各界举行反帝
示威。但是参加公祭大会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除了少数的学生外,还没有争 得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援,原定的示威计划只得暂时取消。不久,少数学生
在租界为工人募捐,或为参加公祭大会途经租界时被捕了。 租界当局还决定于5月30日审讯被捕学生,于是引起了各校学生的公
愤,运动出现了扩大的势头。 次会议的有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等等。会议决①《中共中
央文件选集》(1)第334页。 定分头向各校负责人谈话;向学生进行宣传,“并须派工人同志同去”;
印行传单,“包括外人侵略一切事实”;动员和组织学生于30日到租界进行 反帝大宣传,①声援工人,营救被捕学生;同时反对公共租界当局提出的交
易所注册、增加码头捐、增订印刷附律等提案,这些提案损害中国的主权, 直接的受害者是上海中小资产阶级。30日,约有3000学生上街演讲,
他们的呼声反映了上海各界人民的共同要求。下午,英国巡捕发射排枪,疯 狂屠杀学生和市民,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晚上,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宣布上海总工会公 开成立;建立反帝联合战线组织,由上海总工会、上海学联、全国学联、上
海各马路商界联合总会和上海总商会组织工商学联合会,作为领导反帝运动 的公开机关;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上海总商会拒绝参加工
商学联合会,但在工人、学生和死难烈士家属的呼吁、泣诉、围困之中,终 于在31日夜下达罢市令。帝国主义者的屠杀激怒了上海人民,上海人民掀
起的三罢斗争鼓舞了全国人民。从此,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的革命运动如狂涛怒澜汹涌澎湃波及四面八方,席卷全国600座城镇,有
从5月15日至31日,是五卅运动的发轫期,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以陈 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了层层发动,逐步扩大的方针。它以工人阶级为主
体,首先向青年学生进行宣传,接着又以青年学生为中介,发动广大的市民 和中小商人,然后由工人、学生和中小商人联合起来,共同促使大资本家团
体——上海总商会下达罢市令。这个方针是英明正确①据该日会议记录。 关于28日会议,1935年李立三在莫斯科写的《纪念蔡和森同志》
一文中说:和森同志在会上提出“现在要把工人的经济斗争与目前正在蓬勃 发展的反帝斗争汇合起来,要使工人斗争表现明显的反帝性质,以争取一切
反帝力量的援助。”因此,他主张“在五月三十日在租界上组织反帝示威运 动。??最初在中央内部如陈独秀之流都认为是‘空泛不切实际’。经过长
久的辩论以后,得到了多数的通过。然而陈独秀还说如果在示威时有三、五 百人参加便算是我们的成功。和森同志马上起来批评说:这是一种犯着近视
病的观点,只看到上海多少党团员的机械估计,而没有看到目前正在酝酿着 的整个的革命形势,??我们的目的决不是动员三、五百人,而是动员三、
五万人,至少也是三、五千人。和森同志的预见在五卅这一天完全证实 了。”(《红旗飘飘》第五集)
这个蔡陈之争的说法,曾为许多党史学者所采用,并据此指斥陈独秀为
右倾机会主义者,近年来有人对此说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笔者也有同感。 理由如下:
(1)把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这在“四大”的《对于职工运动之议 决案》、5月1日至7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所作的《工人阶级与
政治斗争的决议案》里都已有明白的表述。(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 第283、287、335、336页)中央第三十三号通告也力图实现这
一转变。为什么现
在又发生了蔡陈之争,令人难以理解。
(2)李立三在1930年2月1日所作的《党史报告》里说:“党虽 然决定了示威的路线,可是谁都看不清楚这就是革命高潮的起点,当时估量
示威参加人数,以为至多三百人”(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一 册)。
“谁都看不清??”,当然也包括蔡和森在内。为什么在1935年又说
“和森同志的预见在五卅这一天完全证实了”呢?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3)据28日会议记录,确曾讨论过上街人数,和森要求“须有各方 面之明了统计”。代英说:“民校在事实上确实不能有明了统计(的)把握,
以为先行二、三百人出发演讲。”(该会议记录不见陈独秀的发言)事后他还 说“最初大家都以为学生一定不敢冒险到租界上来演讲,有些人相信至多只
有三百人可以出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五卅运动史料》第一卷七页)。 这里所谓“大家??”或“有些人??”,都是泛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而
言。即使陈独秀估计上街人数是二、三百人,也不能因此被指责为右倾机会 主义,何况会议是通过了发动学生于30日上街演说的决议的。
(4)蔡和森在1927年9月写的《党的机会主义史》一文中说:“在 五卅运动初期,党的上级机关尚不存在机会主义。”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是符 合历史实际的。
的。 据张国焘回忆,5月30日晚上的会议,中央领导进行了分工,由陈独
秀“居中指挥”。①又据郑超麟回忆,在五卅运动期间,自始至终在上海参 加领导工作的中共中央委员只有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三人。彭述之因患
伤寒病于2月间住进医院,到中秋节才出院。蔡和森于“五卅”后不久便去 北京疗养气喘病,10月间返上海,旋即赴莫斯科。三位中央委员的分工:
陈独秀照顾各方面,瞿秋白主编《热血日报》,??上海总工会对外是李立 三做事,对内是刘少奇做事。刘少奇把整个总工会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学生
运动和国民党方面由恽代英负责,教职员工作由沈雁冰、杨贤江负责。陈独 秀既然是总书记,他在总的方面自然要多负点责任的。
陈独秀密切注视着“五卅”期间上海阶级关系的变动。从1925年6 月初至9月间运动基本结束,他在《向导周报》先后发表了11篇有关五卅
运动的文章(不含《寸铁栏》里的杂文)。当上海人民掀起的三罢斗争高潮, 迅速向全国范围推进时,他在6月6日发表《上海大屠杀与中国民族自由运
动》,指出这次斗争的性质和任务。帝国主义者的屠杀,使我们的暴行“都 一一活现于商人,学生、工人及一般市民的眼前”,人民奋起,“立脚在中国
民族自由的意义上,反抗剥削践踏我们的外国帝国主义者”。斗争的最终目 的是“推翻全世界一切帝国主义,目前在此次运动中最低限度的要求应该是:
(一)
惩办凶手赔偿损失;(二)撤换驻上海英、美、日领事;①张国焘:《我 的回忆》第2册第30页。
(三)取消各国领事裁判权;(四)收回全国租界;(五)撤退驻在中国 境内的外国陆海军,禁止外国陆海军在中国境内自由登岸”。指出上海是这
次运动的中心,但“民族自由运动是一个全国运动,全国的学生、工人、商 人,都应该同时起来向一切帝国主义者进攻”。斗争是长期的,“我们须有普
遍的持续力,不可得了一部分胜利便停止前进,即此次完全失败,亦不可因
此沮丧”!① 当反帝斗争中出现了一些和帝国主义者妥协的言论时,陈独秀及时地进
行了揭露与批评。他在《此次争斗的性质和我们应取的方法》一文里,列举 出当时相当流行的五种言论,即:以惩凶赔偿了事;缩小战线专门对英;法
律解决;五卅惨案是地方事件和依靠政府交涉解决,指出这五种主张都是错 误的。因为“杀人之罪不仅在英捕,而在帝国主义的国家之高压政策,??
是国家行为而非私人行为”;英国固然是罪魁祸首,而“日、美、法、意也 和英国一样”地欺压中国;“法律只能制裁私人的犯罪行为而不能制裁国家
的横暴与民族间的冲突”;“帝国主义者是根据一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全民族 加以剥削与凌辱”,因此这次屠杀不仅发生在上海,“青岛、汉口都同时流
血”,这“不但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是要唤起 国际的同情才能够解决的”;至于依靠政府交涉解决,陈独秀说:卖国政府
“专知保护外人,反以严加峻法压抑本国人民的爱国运动,他们向来是代表 外国向本国人民交涉,不曾代表人民向外国交涉”。这些揭①《向导周报》
第117期,1925年6月6日。
露与批判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朴素的仇恨心理,上升到对帝 国主义侵略本性的认识。陈独秀还进而指明这次斗争“乃是全中国人民为民
族的生存与自由反抗一切帝国主义之争斗”,争斗的方法“只有依赖国民自 己的团结力”。①为此,中共中央决定香港和广州工人总罢工,以支援上海
工人的斗争。闻名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直接促进了广东地区的革命化,7月1 日广州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是在共产党人领导的
工农群众运动的支持之下建立起来的。
当上海总商会于6月26日宣布开市,退出三罢斗争之后,陈独秀指出 开市并不是总商会的罪恶,因为“民族自由是要经过长期的争斗,决非罢市
可以达到目的”,总商会的罪恶”在始而离开民众团结”,拒不加入工商学联 合会,“继而背叛民众利益(删改工商学联合会所提条件),完全表现出在民
族争斗中妥协的大资产阶级之阶级性”。这时中小商人虽然“并未随着大资 产阶级妥协”,②但反帝联合战线出现了第一次的阶级分化,斗争形势在上
海地区开始趋向低落。
电,断绝了上海民族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的能源,一面向民族资产 阶级施加压力,一面人为地制造了大批的失业工人,与此同时,奉系军阀在
上海加紧镇压反帝斗争,于是中小商人也畏缩不前,以致工商学联合会瘫痪, 反帝联合战线①
②《我们如何应付此次运动的新局面》,《向导周报》第120期,19
25年7月《向导周报》第118期,1925年6月20日。 再次发生分化。 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充分地表现了它的两面性,即既有一定的反帝斗
争的积极性,又有妥协性。陈独秀曾经是很看重资产阶级的力量的,但忽视 了它的后一种特性,现在他对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实际表现感到失望
了,他在五卅运动初起之时,“颇幻想在此次全国民族运动奋起大潮中,中 国资产阶级或不能不相当的与一切革命的民众合作了。可是事实上,中国资
产阶级对于此次民族运动的态度,使我们的幻想终于是一个幻想,而‘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不革命’这一公例,居然又在中国民族运动中证实
了”。甚至还说中国资产阶级“在实际上,他是全世界反动的资产阶级之一
部分,??”①对于陈独秀的这一观点,如果要戴什么政治帽子的话,那么 戴“左倾”的帽子要比右倾合适得多。
反帝联合战线的两次分化,使上海工人面临着孤军奋斗的困境,部分工 人产生了一种冒险情绪,“想以武装暴动来救此危机”。陈独秀认为这种“浪
漫的‘拚命’办法”是不对的,他主张为了避免孤立,保存工人阶级的组织, 应该“改变”罢工的策略,“以经济的要求及地方性质的政治要求为最低条
件”收缩罢工。②8月10日,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拟定《告工人士兵学 生》书,指出反帝斗争的长期性,号召工人有①
②《我们如何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争斗?》,《向导周报》第126期,
1925年《中国民族运动中之资产阶级》,《向导周报》第136期,19
25年11月21日。 条件地有组织地复工。①12日,日商纱厂工人首先复工,其他各业也
相继复工。 以上介绍了陈独秀在五卅期间的言论和主张,如果把他的一些重要文
章,如《上海大屠杀与中国民族自由运动》、《此次争斗的性质和我们应取的 方法》与同时期中共中央发布的《为反抗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大屠杀告全国
民众》书等,对照起来阅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观点和主张是一致的,甚至 有些词句也是相同的。陈独秀是五卅运动中中共中央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
者。经过五卅运动,共产党的队伍扩大了,威望提高了,成为真正的群众革 命的党。同时,各地国民党的组织也迅速地扩大了。五卅运动是一次极为广
泛的反帝宣传运动,它为迎接北伐战争进行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直接 把二十年代中国革命引向了武装斗争的高潮。
{{思想斗争的妥协组织领导上的让步}} 在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的坚决不妥协的革命
精神,惊醒了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戴季陶他在1925年7月出版了一本
小册子《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从思想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组织上排斥 共产党。
戴季陶在辛亥革命时,曾用“天仇”笔名,发表了不少反满文章,并加 入了同盟会。后来与孙中山、朱执信等一起组织中华革命党,任该党杂志《民
国》的编辑。19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