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陈独秀传-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与反马克思 主义的斗争。由于马克思主义刚刚开始在中国传播,所以参加这次争论的人
数很少,也说不上谁胜谁负。
这时陈独秀身陷囹圄,自然是没法参加这场论战的。这次争论说明了《新 青年》同人面对五四时期各种外来的新思潮,可谓是见仁见智,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胡适编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由他撰写的《实验主义》 作为该号的带头文章。而李大钊编的第五号,则大部分内容是介绍马克思学
说的。原来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文化统一战线,开始出现了裂痕。
陈独秀出狱以后,《新青年》开会讨论今后的编辑方针。 据周作人10月5日日记:“下午二时至适之寓所,议《新青年》事,
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①这则日记没有写明有哪些人参加,“议”的 什么“事”,但无疑和同人之间所抱主义之不同有关,否则为什么由几个人
轮流编辑的《新青年》又改为由陈独秀“一人编辑”呢?又为什么陈独秀在
七卷一号上发表《本志宣言》呢?而且《宣言》一开头便说:
“本志具体的主张,从来未曾完全发表。社员各人持论,也往往不能尽 同。读者诸君或不免怀疑,社会上颇因此发生误会。
现当第七卷开始,敢将全体社员的公同意见,明白宣布。” 在“五四”以前,《新青年》虽不曾发表它的“具体的主张”,但那时同
人之间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使有差异也不过是主张的缓急不同罢了。现
在发表《宣言》试图统一大家①《知堂回想录》第357页。 的主张,足见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而且这个《宣言》也未必是经
过大家讨论而一致同意的,但它反映了陈独秀的思想则是确定无疑的。
《宣言》明显地含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因素。它攻击“世界上的军国主义 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笔者)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
了”。主张“新时代新社会”不仅是“自由的平等的”,而且应当是“劳动而 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并进而指明新社会的“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
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 标准”,这显然是批判资产阶级民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期求更广泛的民主
政治。《宣言》明确提出“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但对于一 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
入”,要“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言外之意,陈独秀有朝 一日他将独树一帜,创立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政党。综观《宣言》的全文,
它是一位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向共产主义者过渡时期的作品,也是《新青年》 从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开始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时的作品。《新青年》
的发展以及它的性质的变化,基本上是与陈独秀的思想演变同步前进的。这 时,思想转变虽没有实现,但已经开始了。
事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候,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呈现一种中 间性状态。它既保留有旧的因素,同时也孕育着否定旧因素的新因素。19
19年11月12日,陈独秀写作《实行民治的基础》一文,就正是他由资 产阶级民主观向无产阶级民主观转变过程中的一篇典型作品。这是一篇专门
论述民治(即民主)问题的文章。他说民治不只是政治方面的,应包含“政 治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而且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
一件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是狭隘的,对无产阶级而言,所谓自由是出卖劳动 力的自由;平等归结为在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最重要的人权是资
产阶级的所有权。现在陈独秀想冲破资产阶级的这一狭窄的框框,把人权引 入“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并首先着眼于政治的基础——社会经济。他不满
意代议制,他认为“‘用代议制表现民意’,恐怕我们生活必须的几种自由权, 还是握在人家手里”。他设想“由人民直接议定宪法,用宪法规定权限,用
代表制照宪法的规定执行民意。??打破治者与被治者的阶级,人民自身同 时是治者又是被治者”。
在阶级社会里,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民意”,是永远不 能统一的。宪法,是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或是双方势均力敌时的权力
的法的表现,用宪法“打破治者与被治者的阶级”,恰恰表现了陈独秀这时 的阶级观点是相当模糊的。他认为在“一般商界的店东店员,工界的老板伙
计,地位都相差不远,??都可以同在一个联合”里,为实现民治而努力。 还说:“我们所渴望的是将来社会制度的结合生活,我们不情愿阶级争斗发
生,??怎奈我们现在所处的不结合而分裂的”社会天天在作恶。在这篇文 章的末尾,陈独秀说:
“我心中所想说的话,不愿说出,恐有人误作调和政策,为一方面所利 用,??”①思想观点的摇摆、模糊,心情的惆怅,这都是在立场转变之时, 所不可避免的。
但时过不久,陈独秀就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发言了。12月1日出版的
《晨报》发表了他的《告北京劳动界》一文,说:
“我现在所说的劳动界,是指绝对没有财产全靠劳力吃饭的人而言”。他 们“合成一个无产的劳动阶级”。“劳动界诸君呀!
十八世纪以来的‘德谟克拉西’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 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他们的目的
达到了,“他们也居了帝王贵族的特权地位了。如今二十世纪的‘德谟克拉 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
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代表了两个互相 对立的阶级利益。在谈到工商界时,他不再认为店东店员、老板伙计的地位
相差不远,可以联合在同一个组织里了,而是明确地指出“商会是店东资本 家把持的机关,和店员伙计们没有利害关系,各店铺掌柜以下的伙计是要另
外组织一个商业联合会”。他同时还号召劳动团体和各校学生联合会相“接 近,请他们帮助”劳动者联合起来;号召学生“恳恳切切”做劳动者的“朋
友”。民主主义者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必须扬弃资产阶级的民主观, 确立起无产阶级的民主观,陈独秀跨出了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向高级的思想 阶梯跃进。
①《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微服离京演讲社会改造}} 里拨款100万元,筹办西南大学。负责筹办的有汪精卫、章士钊等,
他们迭次函邀陈独秀来沪,共商西南大学的筹办事宜。陈独秀秘密离京南下, 于1月29日到达上海①。
这时,武昌文华大学毕业生邀请胡适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并作学术讲 演。胡适因在京陪同杜威讲演,并任翻译,就“转荐陈独秀前往”武昌参加
毕业典礼②。文华大学电请陈独秀,表示欢迎。因此,陈独秀抵沪不久,即 于2月2日乘“大通轮”,溯江而上,于4日下午抵达汉口。文华大学协进
会和武汉学生联合会都派代表冒雪渡江迎接。当晚陈独秀留宿文华大学,备 受款待,并结识了该校校工郑凯卿(中共发起组成立之后,郑被发展为中共 党员)。
陈独秀的风采言论,早为武汉人士所仰慕,现得知他来鄂的消息,一时 邀请他讲演的人络绎不绝。据当地报纸记载:
陈独秀于5日下午3时出席协进会在文华大学举行的欢迎会,并即席演 说《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6日上午9时,在文华大学第四讲堂举行的
毕业典礼上,作《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问题》的演说。7日上午9时,应汉 口青年会的邀请,在①
②《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第19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民国日报》,1920年1月31日。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新教育之精神》,听众除青年学生外,还有省
议员等。演讲完毕后,同议员刘俊夫等五人交谈教育意见。陈独秀主张“吾 国欲图教育事业发展,须实行强迫教育之计划”。①8日下午2时,堤口下
段保安会举行欢迎大会,到会数百人。陈独秀演说,希望武汉市民,(一) 能为外交后盾;(二)能谋工商业之发达。②会后,又参加保安会举行的小
型座谈会,陈独秀主张武汉市实行自治。散会后,应武昌学界周煦春等人宴 请于普海楼,席间陈独秀畅谈文字改革,主张中国文字实行“注音字母”。
③陈独秀在武汉短短的四天,席不暇暖,抓紧时间,宣传新思想。《国民新 报》美誉陈独秀的言论“卓识谠论”,“颇受学生所欢迎”。④但“湖北官吏
对于陈氏之主张之主义,大为惊骇,令其休止讲演,速去武汉”。陈独秀“愤 恨湖北当局者压迫言论之自由”。⑤于8日晚乘车北上返京。
陈独秀的演说最使政府当局恼火的是《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在这 篇讲演词里,陈独秀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制的主张,他认为社会改造的方法:
“(一)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人人不要有虚荣心;(二)打 破继承的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三)打
破遗产的制度,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有,应归为社会的共产,①②③④
⑤《汉口新闻》,1920年2月9日。
《国民新报》,1920年2月9日。
《国民新报》,1920年2月13日。
《国民新报》,1920年2月9日。
《国民新报》,1920年2月12日。 不种田地的人,不应该享有田地的权利。”在讲到信仰问题时,他提出
两点:“(一)平等的信仰;(二)劳动的信仰。人人应该受教育,应该常劳 动,心理上总有平等的劳动与劳动的革命。”在讲到用什么根本的办法去改
造社会时,他说现在还不到“流血”革命的时候,“不过心理上总要有研究 革命的方法与信仰。到了那个可以革命的时机,我们就非要与那恶魔奋斗不 可。??”①
陈独秀主张消灭私有制,这表明他的思想较写作《实行民治的基础》一 文时,又前进了一步。但主张废除私有制的,并不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无政
府主义者也是主张废除私有财产的。而这时的陈独秀恰恰辨别不清这两种主 义的本质区别。
他既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赏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认为这 两部著作都“是我们持论底榜样”。②陈独秀在武汉的讲演,“国内各地报纸
都摘要登载”其要点。北洋政府看到了这些消息,才知道他已经离开北京。 北京“警察厅就在北池子寓所门前,派一个警察站岗,企图在陈独秀自武汉
回京时,加以逮捕”。高一涵等人“得到这个消息,就同李大钊商议,派人 先到西车站,把他接到王星拱家里,暂避一避,再设法送他离京”。
这时,“李大钊挺身而出,自愿护送陈独秀从公路出走。 因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讲的是北方话,衣着又朴素,很①
②陈独秀:《告新文化运动的诸同志》,长沙《大公报》,1920年1 月11、12日。
《国民新报》,1920年2月7日。 象生意人。??时当阴历年底,正是北京一带生意人往各地收账的时候。
于是他们两人雇了一辆骡车,从朝阳门出走南下。陈独秀也装扮起来,头戴 毡帽,身穿王星拱家里厨师的一件背心,油迹满衣,光着发亮。陈独秀坐在
骡车里面,李大钊跨在车把上。携带几本账簿,印成店家红纸片子。沿途住 店一切交涉,都由李大钊出面办理,不要陈独秀开口,恐怕漏出南方人的口
音。因此,一路顺利地到了天津”。①李大钊把陈独秀送上火车以后,才回 出京。②“后来谈起他两人化装逃走事,人们都对李大钊见义勇为的精神,
表示钦佩”。③生病五、六日。⑤后寄居亚东图书馆。他原来打算去广州筹 办①②③④
⑤汪原放:《亚东六十年》。 日报》载陈于19日到达上海。
高一涵:《李大钊同志护送陈独秀脱险》,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 回忆,细节虽有出入,但都认为是李大钊护送的。(见《胡适哲学思想研究
资料选》(下)第195、196页;马叙伦:《石屋余沈》第133、13
4页) 高一涵说陈独秀到天津后,是乘船南下的。现据汪原放:《亚东六十年》
(手稿),陈独秀到沪后,患感冒住院,汪孟邹前往探望。陈独秀说是李先 生把他送上火车,他再回北京的。
高一涵:《李大钊同志护送陈独秀脱险》,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 回忆,细节虽有出入,但都认为是李大钊护送的。(见《胡适哲学思想研究
资料选》(下)第195、196页;马叙伦:《石屋余沈》第133、13
4页) 西南大学的,并“抱有无穷的希望”。他认为“广东人民性质活泼勇健,
其受腐败空气之熏陶,或不如北京之盛,??改造广州社会,或轻易于北京”。
①因此,他坚决不同意汪精卫、章士钊、吴稚晖等将西南大学设立于上海的 方案,尤其反对设在租界。军政府政务会议鉴于广东政局不稳,决定将校址
设在上海,章士钊即电“陈不必去粤”。陈表示“极不满意”,②认为“不信 赖中国政府”,难道就“必求依赖外人”吗!如此,“则全国大小学校,非尽
迁入租界不可”。“寄生外人肘下,精神为莫大痛苦”,又从全国高等教育事 业的布局来看,黄河流域有北京大学等校,长江流域有复旦大学等校,“惟
珠江流域,完全缺乏,为国家教育配置,必在广州设一大学,以启发珠江文
化”。③后来,西南大学终因经费无着落,未及筹办便成泡影。
2月27日,陈独秀出席上海工读互助团筹备会。工读互助团是在空想 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互助论的思潮影响之下发起的。首先成立于北京,参
加的大多数是青年学生,其宗旨是本互助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团员工作 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的生活必需品及教育费、医药费等由团体供给。陈独
秀、李大钊、蔡元培等17人曾联合发表《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陈捐洋
30元。现在又积极支持上海工读互助团,说团员的工作种类可有印刷装订、 种菜等等,读书可到复旦大①②
③陈独秀:《关于西南大学的谈话》,《太平洋》杂志第2卷6期。
《民国日报》,1920年3月5日。
《民国日报》,1920年2月23日。 学旁听,或请人教授法文。①全国各大城市青年一时都纷纷成立工读互
助团,但不久就都失败了。
29日,江苏省教育会请陈独秀演讲教育问题,到会约计千余人,是近 几次讲演会最盛大的一次。陈独秀演讲时,侧重指出教育上的主观主义与形
式主义的两大弊病。主观主义,是教师只知道以“自己做本位”,“不管学生 能不能领受,一味照他的意思灌进去。应当以学生为本位,对教材的选择、
教学的方法,“做教师的应该从学生的个性里得到种种的经验”。
形式主义的毛病,是“只重外面好看”,不讲内容。“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