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兰芳传-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句唱将表演回归到唱段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豫剧中的这句唱 不利于舞蹈的加入,“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振奋”了还怎么闹情绪?
梅兰芳试着移动唱词,看如何拼接组合才能找到舞蹈表现的最佳契机。 当把第一句与第三句调换了一下时,他发现,契机出现了。被改过的唱词顺
序是: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 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 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
难道我就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正好形成了一 个恰如其分的转折空间,为梅兰芳的舞蹈动作提供了表演的机会。
最后一步,是舞蹈身段的设计。舞些什么呢?中国京剧院的许多老人提 出了建议,有人说可以参照一下《铁笼山》中的姜维观阵动作,也有人提出
梆子《回荆州》中赵云“揉肚子”的身段可以借鉴。回到家中,梅兰芳又连 续数晚将自己的几名早年弟子召来,让他们分别表演了“风雨雷电”、“奎
星夺斗”、“加官进爵”等舞蹈身段,最后,又特别参考了停演多年的“关 平捧印”中的动作??
入夜,梅兰芳翻来覆去,难以成眠,干脆起身,站在客厅的大镜子前, 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着合适的表演身段。看来,青衣行当中已没有合适的身段
来表现穆桂英复杂的内心世界了,梅兰芳想到了武生锣鼓经中的“九锤半”, 它是无台词的表演动作所专用,规定情境正是剧中人物在思想混乱时的思考
和犹豫。那么动作呢?谭鑫培的,李寿山的,钱金福的,老一辈演员的表演 片段一幕一幕地在梅兰芳眼前闪过,最后,定格在杨小楼的动作上。梅兰芳
心里一喜,忙将杨小楼的身段演化为青衣的动作,伴随着“九锤半”的锣鼓 点,徐徐做出??表演取得了意外的效果。排演的艰辛带来了演出的成功。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 场首演。一连几场,场场爆满,观众们沸腾了,热烈的反响从四面八方汇来,
使梅兰芳应接不暇。
当然,下功夫最多的地方,也是观众叫好声最多的地方。 导演郑亦秋是这样评价梅兰芳的这段表演的:“梅兰芳同志这段戏表演
处理得非常好??目送佘太君下场后,双手微弹水袖,面上顿时光彩焕发, 表现出这位女元帅不甘蛰伏,重执兵符的内心喜悦。
“唱到‘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这两句时, 梅兰芳同志的表演是凛然屹立,使我们觉察到她的心弦跳动,外弛内张,静
中有动。等唱到‘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后,水袖挥动,转身从台右后方, 走到台左的前方。两手翻袖,左右挥动,表现跃马疆场的动作,两手在面部
一晃,感到自己不似当年青春时代了。再静一下,从台左起,撩起水袖,坚 定地走到台右,表示年事虽高,英武尚在,决心出战。继之左右一看,想到
旧日部将多已凋零,有些感慨。”
接下来的表演,老资格的顾曲家景孤血曾在一篇观摩文章里进行过更为 绘声绘色的描绘。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的《北京晚报》
上,也就是梅兰芳演出后的第二天,题目是《一个人演满台》。他是这样描 述的:
在梅兰芳唱完第三句后,“台上气氛突变,随着打击乐的音响提高,顿 时把人引入一种‘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里面,使人人感到风云变色,山
雨欲来。我们再看梅兰芳,变了!他完全变了!他虽然仍是梳着大头,穿着 蓝花帔,可是已经变成一位‘姽婳将军,!他那眉头由敛而舒,面容由嗔作
喜,挥舞长袖,比画出刀枪式子,一来一往,掠影翩翩,就好像在旌旗丛中 驰骋大漠。他的唱腔韵味也变了!一段流水板,有如珠走玉盘,却是每个字
都像剑锋般地锐利。应当特别指出:此时他的一只手还在拿着黄布包装的印 盒,实际上只甲单袖挥舞;最后,他连那只拿着印盒的手指也变了样!从他
那拿印盒的手姿和手劲上也可看出:先前看成是身外之物的‘印’此时却变 成是血肉相连了;而那手势之美,也就是说连手上都有了更多的‘戏’。无
怪当他把那黄布包装着的印盒从掌心上高高擎起的时候,台下已是再一阵地 掌声如雷了。这一场戏,假如说梅兰芳是一只凤,他就像给空台上布满了彩
云;假如说梅兰芳是一条龙,他就像给空台上激满了海水。而实际上台却还 是空台,只凭他那飒飒泱泱的演技,不但是充满了台,而且还使满台欲动。”
这出戏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看过戏后,周总理握着梅兰芳的手,
对他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集中表现,也是你老 年的代表作。”
十月初,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梅兰芳在北京正式公演《穆 桂英挂帅》。
十月十二日,《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京剧演员于连泉关于《穆桂英挂帅》
的观摩文章,题目是《老当益壮》。他以内行人的老到分析道:“这一出戏 是很难演的,要有扮相、有嗓子、有基本功夫,还要有元帅的气度。起先要
含蓄,之后要放开,而且还不能离开青衣的范围,要演得既稳重又大气,才 合乎中年穆桂英的身分。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
了,还是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 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底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桃李无言
从一九一九年梅兰芳收下他的第一个弟子程砚秋开始,到一九六一年收 关门弟子毕谷云止,梅兰芳一共培养了弟子一百 0 九名。在这些弟子中间,
像程砚秋、张君秋等,都已成为程派、张派独树一帜的人物,像魏莲芳、李 世芳、童芷苓、李玉茹、言慧珠、杨荣环、陈正薇、杜近芳、沈小梅等也都
是各个时期名震一时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翻开梅兰芳门下弟子们的一篇篇回 忆录,人们会发现,梅兰芳的学生们与他们的老师之间,充满着深厚而诚挚 的师生之谊。
魏莲芳回忆说:“我在十四岁投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逢到我有什么问 题请教,他总给我做详尽的解答;有需要示范之处,立即离座而起,一遍又
一遍地将繁复的身段做给我看,非让我这个理解水平还很低的‘小孩儿’, 完全搞懂了才罢休。
“有一次,他问我《打渔杀家》中萧桂英、《宝莲灯》中王桂英、《虹 霓关》中东方氏与丫鬟等几个人物各有几岁,我很感兴趣地提出了我自己的
猜度。他同意我的看法,并进一步作了分析:萧桂英与丫鬟都是十几岁的小 姑娘。念白中如‘爹爹呀’的‘呀’字,‘夫人哪’中的‘哪’字,落音就
应该往上扬,以显出她们的青春活泼;王桂英与东方氏都是三十上下的妇人, 念白落音就应该略往下沉,以表示她们的持重??
“梅先生常说‘千学不如一看’。他特别重视让学生到现场观摩。那时 每逢星期六、日,他照例有两场夜戏,地点不是珠市口开明戏院,便是粮食
店中和戏院,每次演出,必定给我在正厅第三排留好座位,数十年如一日。 这益见得梅先生培养后辈精神的可敬可钦了。
“我学会他教的头一出戏是《红线盗盒》,第二出戏是《霸王别姬》, 第三出戏是《廉锦枫》。当我初次露演这几出戏时,他将自己的服装送给我,
还委婉地说:‘小孩儿,我已置了些新的,这些留着也没用,你将就着穿吧, 不必另费手脚置新的了。’事实上他知道我当时的境况,一时是不易措办这
些东西的。这些东西都是八九成新,明明是他割爱给我的,只是他怕我不好 意思接受,才特意如此说的。
李玉茹回忆说:“我从梅师学艺,是在一九四二年夏天??先生教我十 分严肃认真。我记得当时单是《贩马记·哭监》的一个下场的两句唱词‘待
等相公回衙转,把父含冤说一番’,他就不厌其烦地给我说了十几遍,稍不 合要求,就要重新来过。
“记得有一次,他来看我演出《霸王别姬》,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又有 武功底子,在舞剑一场中,特别来了劲,又是探海,又是蹦子,着实露了几
手,博得了满堂彩声,自己十分得意。可是先生看后,却严肃地批评我说:
‘你再有武功,可千万别搁在这儿用。虞姬此刻知道自己和项王被困垓下, 她是满腹哀愁,强打精神在安慰项王,怎么还有兴致卖溜(指漂亮的绝活)
呢?要考虑人物的处境和情绪,这儿不是卖溜的地方。’当时我已是一个挑 梁搭班演主角的演员了,平时听到的总是捧场话,像先生这样直言不讳,诚
恳的批评,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
据一九四七年拜梅兰芳为师的杜近芳回忆:“当时,我是个穷学生,可 是拜师是需要一定花费的。先生知道我负担不起,所以这次拜师是先生倒贴。
为拜师而举办的盛大的鸡尾酒会上,梅先生高兴地将我介绍给京剧界的同行
及社会名流们,我感到非常幸福??
“后来,我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第一团,梅先生是我们的院长。 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以及梅先生的提携下,我的舞台生涯揭开了新的一页。
梅先生对我可谓费尽了心思。给我说戏、走台步、分析人物,手把手地教, 对我是有问必答,很不一般。致使我的师姐、梅派传人言慧珠对先生很‘不
满’,她说,我们都是‘追’先生,而对近芳,则反过来,先生‘追’学生。 梅先生解释说,你们已经学有所成,有了一定的名气了;近芳还小,是个学
生,她已经参加了国家剧院,因此更需要我多给她说说。”
陈正薇将梅兰芳称为“慈父、严师”。她写文章回忆:“记得一九四八 年正月初五那天,我被梅先生正式吸收随他学艺,列身梅门。当时不少人很
羡慕,我的心情也很激动。梅兰芳大师收徒,大多是成名的演员,我那时年 仅十四岁,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小女孩,为何会破格收我呢?这是梅先生怀
念故友,怜悯孤儿,特意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行拜师礼毕,先生拉着我的 手亲切地说:‘我童年就失去双亲,饱尝人间辛酸,对没有老家(指父母)
的孩子,是有痛切了解的。想当初,你父亲陈大悲和我交往甚厚,可惜他过 早地去世了。孩子,好好学吧,把你父亲的事业继承下来。’当时,在座的
亲朋,无不为先生真挚的情意所感动。我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勤奋学习, 决不辜负先生的栽培。”
沈小梅在《忆梅兰芳老师》一文中回忆:“那是一九五三年,一个偶然 的机会,梅老师听我唱了一段《西施》以后,非常喜欢我,就收我做了徒弟。
这对我——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来说,该是多么高兴和荣幸啊!一九五三、 一九五四两年,他在上海歇夏,每天吃过午饭就抽一两个小时教我戏。不管
天气多么炎热,梅老师汗如雨注,却从未间断过一天。他教会了我《贵妃醉 酒》、《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奇双会》等戏??
“梅老师对我的教导,又何止于艺术方面呢。起初,我学会了几出梅派 戏,有人劝我到职业剧团去,他不同意,教导我不能追逐名利,而把我介绍
到江苏省京剧团来。他的意思是,到国家的剧团来,可以更多地受到党的教 育,同时,在艺术上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而在后来剧团要抽我和别的同志
到职业剧团去辅导时,我一时想不通,曾去找梅老师,梅老师又给了我很好 的教育。他说,这是工作需要,应该去,这也是学习人家优点、锻炼自己的
好机会。梅老师对我们青年戏剧工作者是多么关怀啊!”
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程砚秋、张君秋、杜近芳、沈小梅??哪一 位梅兰芳的入室弟子的心头,不铭记着老师对他们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对于分布在全国各省的地方戏曲,在 借鉴、学习的同时,也给予了无私的关心和支持。
早在一九二○年,山东省军阀督办张宗昌为其母祝寿,请梅兰芳来济南 演出,同时搬来了淄博地区的地方戏肘鼓子(现称五音戏)与京剧同台演出。
肘鼓子演员鲜樱桃演《王小赶脚》,梅兰芳演《游龙戏风》。梅兰芳没有看 过肘鼓子,当鲜樱桃上场时,他早就提前化好了装,站在门帘后面看。看到
精彩处,竟不由得拍手叫好。演出结束后,梅兰芳主动找到鲜樱桃切磋技艺, 赞扬他骑驴、抱包袱的动作优美动人,并当场向他请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
一九三二年前后,鲜樱桃第一次进京演出,梅兰芳又主动前往,观看演 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刚在梅兰芳的客厅里坐下,梅兰芳就迫不及待地热
情称赞道:“你演的农村妇女很逼真,很有生活气息,你的表演浑身是戏。
《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抱包袱的动作那么形象、优美。”不等鲜樱桃回 答,梅兰芳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是怎么体会的?你骑驴的动作那么
自然,你骑过毛驴没有?演《安安送米》你怎么作的彩(指掉眼泪)?”看 到梅兰芳如此谦虚好学,鲜樱桃十分感动,就向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角色
的分析和体会,并当场表演了一些极为精彩的身段,梅兰芳则跟在他身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着。
当梅兰芳向鲜樱桃征求他对自己演出的意见时,鲜樱桃也诚恳地说:“您 在《天女散花》中的一些表演,我已用到五音戏《张四姐落凡》里了,这使
我们的表演有了长进。”同时,他又坦率地指出:“天女往肩后落绸子应该 先团起来再扔出去,显得利落也不容易失扬。”梅兰芳高兴地说:“你提得
好!以后我就这样演!”随即从里屋拿出了旦角头饰插戴用的两只凤钗,一 把宝剑,塞到了鲜樱桃手里:“小兄弟,咱们学艺的人,最喜欢这样的礼物,
现奉上供演出用,也作个纪念。”
后来,因演出期间,票价定得过低,鲜樱桃剧团往返路费发生了困难。 梅兰芳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送去了部分路费和几件戏衣。再后来,
当梅兰芳听说五音戏又一次面临不景气的局面时,便通过济南的老朋友,给 鲜樱桃送去了一百块大洋,帮助剧团摆脱了困境??
在福建省有一位名旦郑奕奏,十一岁时因家贫卖身戏班学艺,十三岁便 登台演出,十六岁己崭露头角,后被誉为“福建的梅兰芳”。他主演的《黛
玉葬花》、《晴受补裘》、《孟姜女》等戏曾轰动一时,被百代、高亭、联 声等唱片公司多次灌成唱片,畅销海内外。梅兰芳在三十年代时,就经常通
过唱片欣赏郑奕奏的演唱艺术,极为赞赏,但始终没有机会和他见面。
一九五三年,在一次政府组织的宴会上,梅兰芳向周恩来总理提起:“听 说福建也有一个梅兰芳”。总理好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梅兰芳肯定
地回答:“郑奕奏。他走红时,为戏班老板挣得银圆无数,但一到人老珠黄, 便浪迹闽北山区,串乡走村以教戏度日。”梅兰芳的一席话,引起总理的高
度重视,他立即亲自向福建省文化局赴京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询问郑奕奏的下 落,并指示要发挥这位才华卓越的老艺人的作用。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
福建省文化局立即派专人到闽北古田县山区将郑奕奏接回福州,请他担任了 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