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兰芳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是 我国整个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
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在京剧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表 演艺术家——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卓绝努力,京剧才能以其丰富的内容、
完美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达到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各 以其独特的风格流派,共同构建起京剧这座东方艺术的瑰丽大厦,使之耸立
于世界文化宝库之林,百代千秋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京剧泰斗传记”书丛就是以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杰出表演艺 术家为描述对象的传记书丛。这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倾其毕生心血创造的艺
术成就,凝结的艺术经验,以及德艺双馨的高尚品德风范,永远是后人学习 的榜样。把他们喻为“泰斗”便是出于对他们非凡功绩、超常品格的崇敬和
仰慕。“京剧泰斗传记”书丛出版的宗旨,即是以传记的形式,真实生动地 记录他们走过的艺术道路,让后代子孙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老一辈京剧艺术家
的艺术精华,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做一点切实的工作。
京剧表演艺术名角辈出,群英比肩,“京剧泰斗传记”传主的选择,颇 费踌躇。这套书丛以辑为单位,首次入选者只有十二人,更增加了编辑的难
度。在总体标准上我们确定了“京剧泰斗”的入选原则:每辑中兼顾京剧形 成、发展、繁盛诸阶段中代表人物,以显示出京剧作为一条艺术长河的特色;
同时兼顾京剧的各种行当,以增加书丛的丰富性。经过多方斟酌,收入本书 丛首辑的十二位“京剧泰斗”有被称为“京剧三鼎甲”之一的京剧奠基人程
长庚,有被誉为“京剧新三杰”之一的京剧大王谭鑫培,有承前启后影响深 远的“余派”创始人余叔岩,有为世人瞩目的“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
砚秋、荀慧生,有戏路宽广的武生宗师杨小楼,有为当今京剧界所熟知的“四 小名旦”中的张君秋,有被称为“南麒北马”的周信芳、马连良,有被誉为
“活武松”的京剧武生盖叫天和被誉为“干净九裘”的一代京剧铜锤花脸裘 盛戎。他们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贡献有目共睹,深受赞誉,入选本传记书丛当
在情理之中。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出版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杰出的京剧表 演艺术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上述已入选者,却不能同时入选,只得暂
告阙如。好在本书丛并不以一辑为终,我们希望能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在 较短的时日内将那些为京剧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杰出表演艺术家悉数收入,全
珠完璧,了无遗憾。
“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是偏重艺术的人物传记,希望能在京剧艺术发生、 发展的时代氛围中,写出各自艺术表演体系代表人物的艺术追求。材料务求
翔实,描写力求生动,要求能适合专业戏剧工作者与广大戏剧爱好者的共同 喜好,做到雅俗共赏。对每一位立传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尽可能搜集了比较
多的照片,随文穿插,以求图文并茂。具体的写法因人物而异,兼顾每位写 作者的习惯,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规范。描述不同表演艺术家艺术生涯和个性
追求的传记文学,应当是百花齐放的。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有各自的活动环境和进取方向,但殊途同归——丰富了京剧独特
的表演体系,加深了民族戏曲的美学蕴涵。一部部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 记,应当记录着鲜活的京剧艺术发生发展的灵动印记,是京剧流派争奇斗妍
史,也是京剧美学史。我们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努力的,是否达到,还望读
者指正。 京剧艺术有美好的值得骄傲的以往,但更重要的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总结历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宝贵经验,其现实意义更在于让京剧顺应时代的 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焕发新的活力,谋求新的兴盛和发展。这
也是我们编辑出版“京剧泰斗传记”书丛的另一目的。
此项工作得到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应允为本 书丛的名誉顾问,马少波、张庚、郭汉城、高占祥(以姓氏笔画为序)为本
书丛顾问。他们有的为本书丛作序,有的还在百忙中审读部分书稿,付出了 极大的辛劳。参加传记写作的均为目前活跃在戏剧理论界的学术成就较高的
老、中年作家,从搜集材料、访问知情者到动手撰稿,均不遗余力。没有他 们的参与,书丛不可能这么快与读者见面。
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不以赢利为目的,勇 办实事。拳拳之忱,感人至深;殚精竭虑,更堪称道。若能有更多这样的出
版社,京剧文化园地更将绿茵环绕,嫣红开遍!
吴乾浩 马威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序
马少波
今年三月十三日,“京剧泰斗传记”书丛的主编吴乾浩、马威同志来访, 送来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约我担任这套书丛顾问的聘书,并嘱作序。他们两位
都是当今中年戏曲理论家,又是京剧爱好者、研究者,能以业余时间主持这 套书丛的编辑工作,对于京剧前贤的成功经验以传记形式加以总结;通过每
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创造经历,使后来者窥见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和 前人的成功之路,是有益的。这也符合我“为老一辈树碑立传,为青年人鸣
锣开道”的夙愿,故而欣然接受。
惜因付梓在即,我来不及披读全稿,仅索阅了《梅兰芳传》、《程砚秋 传》两部书稿。阅后感到作者博览了大量有关梅兰芳、程砚秋的传略、记述、
评论专著,然后有所取舍,加以集中、补充,花费了很大劳动,写成这两位 艺术大师较系统的长篇传记。搜集剪裁有所依据;叙述描写翔实可信。在短
时间内成此巨帙,实在难能可贵。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生活是创造艺术的源泉。历代艺术实践者为广 大人民提供了优秀的艺术;人民也培育和造就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中国京
剧亦是如此。它的孕育、形成阶段,虽得力于宫廷的喜好和扶持,但它能够 在一百多年间博采众长,百川汇海,风行全国,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根本原因正在于京剧一直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这块丰沃的厚土,因而异彩纷 呈,繁星灿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指引下,京剧更密
切了与人民大众的联系,几度形成过好戏连台、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传记乃史,治史是一门社会科学,要求谨严。对于京剧发展史中每个时 期继往开来、独树一帜,为世所公认、堪称“泰斗”的表演艺术家,虽应力
求峰巅,却也须衡量允当。尚未列入本书丛的张二奎、余三胜、汪桂芬、孙 菊仙、王瑶卿、龚云甫、言菊朋、高庆奎、尚小云、筱翠花、郝寿臣、侯喜
瑞、萧长华、姜妙香等以及当代的李少春、叶盛兰、谭富英、杨宝森、叶盛 章、袁世海等,理应在书丛中占有位置。据编者告知,这将在前言中有所说
明。我想会有妥善安排,毋庸我来赘言了。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
序
张庚郭汉城
在全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呼声中,“京剧泰斗传记” 书丛的编辑、出版,是一件有功当世且影响深远的事。
这套书丛的第一辑,由十二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汇集而成。从纵向 来看,这十二位表演艺术家分别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各个时期;从横
向来看,也包含了京剧的主要行当和流派。在京剧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名 家辈出,流派纷呈,仅这一辑“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显然不能十分完整地展
现其全貌。但纵览宏观,从中也可以看出大致的源流、脉络,具有相对的完 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宝贵资料和有益的借
鉴。况且“京剧泰斗传记”书丛是一套多辑丛书,它存在的不足以后还可以 弥补。
编辑这套书丛的意义,在于从演员与剧种的关系这一角度,取得足以为 今天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推动京剧推陈出新的发展,促使它尽快地从深陷的 困境中摆脱出来。
一个剧种的兴衰,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是否出现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 大演员,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杂剧、南戏、
传奇以至于地方戏无一例外,集中国戏曲大成的京剧更是如此。可以说,无 论哪一个剧种,有大演员,剧种就兴盛;无大演员,剧种就衰亡。因为剧种
的艺术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凡称得起大演员的,那么他不仅是本剧种 艺术的忠诚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本剧种艺术的勇敢的突破者、革新者。只能
继承不能突破的演员,顶多只能称为好演员,而不能称为大演员。只能继承 不能革新的剧种,也就停止了发展,与不断运动着、前进着的时代拉开了距
离,自然难免被社会所抛弃。汇集在这套书丛里的各个行当、各种流派的代 表人物,他们都称得起大演员。他们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不拘泥祖法、不墨
守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现在有不少人自称这个流派、那个流派,但恰恰缺 少这点革新精神,所以也成不了自成一家的代表人物。
对一个演员来说,守成易,创新难,自觉地创新更难。所谓创新,并非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是植根于时代前进、生活激变的基础上的审美
理想、审美趣味变化的问题。一个演员如果不理解人民需要什么、喜爱什么, 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他就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就会失去革新创造的自
觉性,成为一个因循的守成者。其实守成也并不容易,如果因守成而失去剧 种前进的动力,在不停地向前滚涌的时代洪流面前,那么这“成”也是“守” 不住的。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 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
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 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
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我们十分希 望京剧界重视这套丛书,仔仔细细地读一读,从这些大演员的生活道路和艺
术道路中,经过辨别、思考,汲取他们的有益的经验,化作自己的营养,努 力成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时代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勇于开拓,勇于进取!时代急切地呼唤大演员、大艺术家出现!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
梅兰芳传
第一章兰芽清香
梨园世家
一八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清光绪甲午年九月二十四日),梅兰芳诞生 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
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海岸线吃紧。此前与列国 数次争战失败之后,大清帝国已经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银,掏
空了国库,此时仍在各大帝国的觊觎之下,准备着进一步的失败赔偿和出卖 主权。清政府长期向百姓转嫁危机,百方盘剥,抽缴苛捐重税,至此人们已
经习以为常。前方的炮声似乎和这远在大后方的国都生活毫无干系。皇室贵 族长期在京城周围大兴土木,建筑园林,遮掩衰象,假饰繁华,为人们所经
见。古都北京的巷弄和四合院里,每日里发生的仍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事情, 人们在其中倘佯、消遣、寻开心,享受那一份温馨与和睦。
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土地庙、花儿市等庙会上的珠玉、绮罗、古 玩、字画、花鸟、虫鱼、杂耍、小吃前,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白云观外
跑马场的赛马、大钟寺的豆汁、厂甸的风筝,又吸引了多少闲散游客。春日, 到妙峰山进香的善男信女夜以继日,人不停足,香不断烟。平常时,街头巷
尾、树阴下、空坪上聚集着人们看架鹰、遛雀、咬鹌鹑、斗金鱼。戏园子里 日日笙歌、夜夜灯火,前门至天桥一带的广和楼、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
华乐园、同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第一舞台等,云集着众多唱红京华、名 震南北的戏子,放亮嗓,展娇喉,飞刀枪,猛扑跌,赢来那一迭连声的“好”
字。仕宦显贵、旗人汉民趋之若鹜。演出开场前,戏园门前的巷道里,车水 马龙,人头攒动,人们顶着瓜皮圆帽,拖着细结长辫,穿着缎子马褂,套着
银狐小袄,蹬着方头布鞋,拿着滤水烟枪,互相揖着、客套着,迤逦而行, 鱼贯而入,去寻找那歌舞升平、声光色影中的心理满足??
梅家是当时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曾学艺于昆曲名师杨三喜、皮黄行家罗巧福门下,
京昆俱佳,扮相俏丽,台风清新,念白文雅,擅演《雁门关》里的萧太后, 有“活萧太后”之称。作为第一代优秀的皮黄旦角艺人,他被列名于艺震京
师的“同、光十三绝”之中。他曾是清朝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班主, 常被选人清宫内廷承差。慈禧太后十分喜欢他的表演,尤其欣赏他那丰满身
材所展现出来的雍容华贵风 祖父梅巧玲度,曾经谑称他为“胖巧玲”,并 给予他“自由出入皇城”的特权。皇家的恩宠,使得梅巧玲声名远播,一时
间曾出现“京城千家万户争看胖巧玲”的热烈局面。在梅兰芳出生以前很久
(一八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就已经去世了。 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为著名皮黄武生演员,在清末时期有“活武松”、
“活石秀”之称,与俞菊笙、姚增禄齐名,长期在梅巧玲掌管的四喜班演唱, 晚年转入三庆班。曾创办小荣椿科班,培养了杨小楼、程继仙等一批著名皮 黄演员。
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皮黄音乐演奏家,胡琴、笛子、鼓等,样 样精通。
当时一些喜欢钻研昆曲曲牌、皮黄音乐的社会名流如红豆馆主侗五爷、 皇族近亲溥西园等都经常登门求教。诸般乐器中,梅雨田最为拿手的是胡琴,
曾被梨园界誊为“胡琴梅”。他在为人伴奏时,不仅分寸、火候把握得恰到 好处,而且将胡琴拉得如泣如诉,传神尽意,甚至能够弥补唱者嗓音的不足
之处。他曾长期与谭鑫培合作演出,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可以说是水乳交 融,以至谁也离不开谁。百代公司曾灌制过一张由谭鑫培唱、梅雨田伴奏的
《洪羊洞》和《卖马》唱片,当时被梨园内外的行家公认为一绝。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继承父业,也做了皮黄演员。先学老生,又改小
生,最后选择了青衣、花旦的行当。他的相貌、身材极像梅巧玲,又喜欢唱 梅巧玲的拿手戏《德政坊》、《雁门关》、《富贵全》等,因此很得一些老
观众的喜爱。可惜过早地因病辞世,当时年仅二十六岁。
梅宅坐落的李铁拐斜街位于北京的正阳门外,这一带是北京戏园子最为 集中的地区,道光年间就有十一座。由于离戏园子近,便于赶场演出,李铁
拐斜街成为戏子们喜欢选择的“下处”。道光年间北京的五大名班春台、三 庆、四喜、和春、嵩祝之一的和春班就曾把这里作为总寓,以后又有名伶梅
巧玲、韩宝芬、李玉祥等在这里买宅居住。梅巧玲的宅院屋宇齐整,他又待 客殷勤,出具的酒食精美,因而客人川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