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思想国-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并不遗憾德国的失败,实际上,我非常高兴,纳粹这个反人类的集团终于有 了他们自己该得的报应。而希特勒做为这个国家这个势力的代表,是人也好,是魔 鬼也罢,永远都应该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让人类在不冷静的时候有个参照物,知 道针对人类自身的罪行,应该有个什么下场。
而如今有种论调,认为德国战后负罪的态度比较好,对德国百姓,似乎应该稍 微宽容一些;认为在二战中,德国人民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更有甚者,会拿一些 德国妇孺的悲惨遭遇为据,谈论战争的残忍,甚至论说正义力量是否有必要如此血 腥。特别是涉及苏联这个国家,特别是涉及斯大林这个人物,厌恶共产主义的论说 家们就更加喜欢谈论人道了——倒是似乎很少有人说巴顿是屠夫,杜鲁门是凶手, 虽然美军也打下了一半德国的江山——总有一些狗喜欢挑人狂吠,不说也罢。
的确,关于战败国平民的悲惨遭遇特别容易引起争论,也是最容易迷惑人的。 在这个时候,人道二字似乎就开始适用于全人类了。是啊,他们没有动手进行种族 灭绝,没有开枪打死盟军士兵,战后他们只有象狗一样地四处找食果腹,完全失去 了他们的家园,等等。
面对这样的说法,我只能说,狗 P。希特勒这样的魔王能够统治德国,进而糟 践了整个人类社会,难道,身为所谓平民的德国普通老百姓,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 么?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深有同感。希特勒能够登顶并且顺利统治德国十 多年,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个完整的遴选机制选择出来的。
这个机制里,包括对凡尔赛和约深恶痛绝的容克地主财团,包括对德国军队的 光荣精神不复存在而痛心疾首的普鲁士军官团,也包括由于接受制裁赔款、生活水 准一落千丈而愤愤不平的柏林市民,还包括对德皇时代的辉煌光彩恋恋不舍的普通 百姓。在这样一个由社会各阶层复合而成的遴选机制里,只有最大限度符合总需求 的候选人,才会真正脱颖而出扶摇直上,最终成为他们的领导。
任何做不到鼓动人民憧憬复兴前景、做不到坚决废约止赔、做不到扩大生产刺 激内需、做不到重整军备……的候选人,都是不合格的,只有遭到淘汰。特别是, 当这个候选人有了些传奇经历,比如参加过一战,比如坐过监狱,比如举办过奥运 会,又能言善辩,写过理论性著作的话,民众对他的狂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一 战后晦暗的德国,正需要这么一个人。即便他不是阿道夫?希特勒,也迟早会选出 另一个阿道?希特。
而将以上的一切实现之后,德国除了侵略别国以外,还有其它的道路好走么? 一条断了链子、武装到牙齿的疯狗,能够指望它老老实实地不去撕扯邻居么
不是希特勒天纵骄才,一出现就铁定要在德国飞黄腾达;而是德国的领导层注 定要出现这样的人物,再选一千次一万次,结果也是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的德国没有无辜的人,特别是有了投票权的所有德国人 。 谁能说,他们不知道纳粹要上台?谁能说,自己家里没有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亲属, 从政府官员到军人到公务员?谁能说,自己不期望一个至少在宣传里说的那样更强 大的德国?谁能说,他们不知道纳粹的理想,不知道纳粹将来会发展成一个嗜血的 狂魔?
特别是最后一点。大凡领袖,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隐讳自己的政治观点。 希特勒也是,还在坐牢的时候,就敢写出在当时绝对属于反动的《我的奋斗》。这 本纳粹的圣经,再明白不过地指明了希特勒的理想: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斯拉夫人 是劣等民族,盎格鲁…萨克逊人也好不到哪去,世界上只有日耳曼人才是优等民族; 日耳曼人必须用剑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劣等民族必须从世界上清除……
联想到纳粹时代,新婚的德国人送礼都是人手一本《我的奋斗》,而这本书的 印量完全是个天文数字——谁还敢说,自己是清白的,对纳粹的政治暴行理论毫不 知情?何况,纳粹完全统治德国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年。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清 白的人们啊,你们在做什么?
有人会说,以个人之力,是无法与暴政对抗的。因此,很多人在中间其实不得
已的——要我说,那么苏联基辅无辜被德军炮火炸死的妇女儿童又惹谁了?冰冷的 大西洋上随客轮而沉没的平民又惹谁了?如果非说不得已,还不如称之为“沉默的 不否认”更合适。而沉默的不否认,和沉默的承认到底有什么区别?仅仅区别在自 己的良心是否好过一点么?
所以,我毫不同情因战火而被蹂躏的德国百姓。没有他们的支持,纳粹不会有 如此的统治根基;没有他们被洗脑后盲目的狂热,希特勒根本什么也做不到。正因 如此,在算总帐的时候,德国的那一代百姓,根本就没有要求被赦免的资格。战争 因德国而起,德国为此承受的一切牺牲和损失,只能算是它的咎由自取。
的确还是那句话:活该。
从左右之争到上下之争
“五月革命”又来了吗?席卷法国的学潮再次把世界目光引到了巴黎的“街头 政治”上。3月18日,法国各地大约有150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抗议德维尔潘政府 近期出台的 CPE(首次雇用合同)法案,部分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工会与学生 领袖还向政府下达了48小时最后通牒,否则他们将发动全国总罢工。
众所周知,九十年代末以来,法国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法国的失业率始终 在10%左右徘徊,而25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失业率则接近四分之一,无疑它已成为法 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德维尔潘推出 CPE(首次雇用合同) 以着手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然而,近日来抗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法国防暴警察与学生在索邦大学内外发 生激烈冲突,索邦广场外的部分书店和咖啡店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不约 而同地拿这次学潮与1968年的“五月风暴”相提并论,而法国媒体也认为,尽管德 维尔潘表现出了誓不低头的勇气,但是此次抗议事件是他上任以来面临的最大危 机。
一、以平常心看“街头政治”
中国人不太习惯看到法国眼花缭乱的“街头政治”。所以,每当在电视或报章 里看到巴黎街头,或全法境内出现规模较大的工潮或学潮时,一些人便以为法国要 天下大乱了。除了最近的法国学生反对德维尔潘政府的 CPE(首次雇佣合同)法案 的运动外,大家记忆犹新的大概就是去年底的那场法国骚乱。
谈到那场骚乱,记得当时我的一位巴黎同学十分生气。此公对“五月风暴”素 来嗤之以鼻,并断言今日法国的“街头政治”,已经沦落为一种少数人操纵多数人 的政治。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的过激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众媒体铺天盖地、 断章取义的报道 “我在巴黎天天上下班,没见到一点骚乱的迹象。然而,如果只 是看看 BBC 的那些报道,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法国现在发生了内战 ”
换言之,无论媒体多么发达,它能给人们的,永远是一个“二手的世界”。正 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媒体的这种不自觉的信息过滤(或新闻操作),使我们能了解 到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的生活,永远是那些在“自杀性爆炸事件”、“圣战”、“哈 马斯”等词语笼罩下的生活。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对暴力事件的“过滤关注”, 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暴力。一方面,那些恐怖分子以及社会秩序的扰乱者, 为了赢得媒体的支持,会放大自己的行为,而这种关注,实际上赋予了暴力行为某 种正当性。另一方面,如西方人所说 “对某人而言是恐怖分子,对另一些人而言 却是自由 战 士 ”当人们乐于争论“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的正义与区别时, 实际都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对暴力施以同情。
媒体的报道热衷记录的总是那些所谓的“宏大叙事”。譬如说,同样是在记录 日常生活,记者们对于游行者的关注程度显然会多于那些不游行的人;同样是在游 行队伍中,学生与警察的冲突会总是最先撞入记者的镜头,而那些牵着狗在游行队 伍里悠闲散步的人,那些因为吸食毒品在大街上打转的人,那些将大街当成流动咖 啡馆的人,那些参加“Pute Pride”(妓女游行)要求取消萨科奇禁娼法案的人却 很少有人大张旗鼓地在报道中提及。历史仿佛给所有英雄人物都备好了交椅,让他 们在发黄的书页里谈笑风生,新闻里报道的总是一些大事情,然而事实上,天下人 每天都在围着小事情转。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法国“街头政治”,难免会认为 法国的政治已经濒于崩溃。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这些透过媒体转述的信息,不 过是法国政治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里平常的一幕。当它们被过滤并被集中起来,仿佛 真的要天下大乱了。
然而,事实上天下有可能亏损,但没有大乱。
二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政治心理学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无疑有助于我们分析许多群体行为,它既 适合分析那些被政府绑架的人民,也适合分析那些被制度绑架的“体制运营官”。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指的是被绑架 的人质对于绑架者产生某种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绑架者的一种情结。从本质上说 , 也是绑架者驯服了人质。
1973年8月23日,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打劫,之后扣 押六位银行职员当人质。六天以后,绑匪被制服,人质获救。出乎意料的是,人质 在被救出以后,并不为此高兴,反而对警察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更让人惊奇的是, 其中一位人质竟然爱上了绑匪,跑到监狱里要与他私订终身,而另一位则搞了一个 救援基金会,四处筹钱请律师为绑匪脱罪。
在心理学上,人们将这种匪夷所思的心理现象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心 理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疾病主要有以下四个条件:
条件 A。 人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条件 B。 人质处于某种绝望之中;
条件 C。 人质所获得的信息只能是绑匪给他们的“一面理”信息; 条件 D。 人质会得到绑匪的恩惠。
这个心理效应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一个专制王朝即将崩 溃的时代,处于万人之上的君王(比如慈禧)何以会拒绝维新。如果我们能援引上 述四个条件加以分析,不难发现,那些没落君王不过是旧制度的人质:
其一、改革旧制将君王置于风口浪尖,他既可能受害于保守势力,也可能受害 于革新势力(条件 A);
其二、君王对于成长起来的改革力量没有信心,认为在众多选择中维护旧制是 最好的(条件 B);
其三、君王所拥有的是经过传统教化和过滤的知识,而缺少世界图景下面向未 来的、开放的知识体系(条件 C);
其四、君王是旧制度的受益者,即使天下危如累卵,自己仍然能享受到旧制度 的不少好处(条件 D)。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提到一个瓶颈危机 “……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 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 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 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民还没有养 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 ”从这方面说,效忠也是可以通过“暴力+驯养”来实现的 。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清初面对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时,汉 民掀起了“头可断,发决不可雉”的“护发不留头”运动;及至清末,当革命党人 要割辫子时,许多汉民誓死不从,宁可“留辫不留头”。如果我们用斯德哥尔摩综 合症来解释,这不过是一种“生米做成熟饭”式的忠贞,一种虐恋后的“嫁鸡随鸡”。
透过上述一系列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以君王为首的统治者成为旧制度的人 质,当民众臣服于统治者时,后者实际上是遭受了双重绑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说,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意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被解放;而改革同样意味着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解放。
今日,倘使我们仔细审视法国时事政治与社会风潮,不难看出,从政治或社会 心理上说,法国的青年已经或多或少地患上了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时代在发展 , 当旧政策让法国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一点点吞噬法国人的活力时,法国人仍然死 守既有的一切,不肯为一个时代的进步做出半点让步。在这次关于“CPE”法案的 抗议声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PRECARITE(不安定 ”。在这些法国人看来, 改革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定,使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对改革没有信心,而 这种信心的丧失最后完成了一个逻辑转换,即改革代表着一种恶意。而患上斯德哥 尔摩综合症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这些年轻人看到的永远是他们从旧政策中得到的一 点恩惠,他们对改革可能带来的好东西视而不见或有意忽略。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 相信,为将来作长远打算那是政治家们之间的肮脏事。
三 、“左右之争”与“上下之争”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左右共治”被人们称作政治奇观 “左右共治”指的是 共同掌管国家行政权的总统和总理分属不同政治派别的情况。比如说1997年 开 始 , 法国总理、左翼社会党人若斯潘与右翼总统希拉克共同执政,形成了法国第五共和 国历史上最长的“左右共治”时期。法国人将这种“共治”称为 Cohabitation(同
居)。
第一次“左右同居”出现在1986年。从选民的政治心理来看,这一年应该说是 具有标杆意义的一年。法国人热衷于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然而对于职业政 治家多有抵触情绪。在他们看来,政治是一个败坏名声的行当。由于对政治的广泛 的不信任,一些选民便倾向于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选票来“瓦解统治阶级”。他 们热衷于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搞权力平衡——让左右两派相互掣肘,防止权力过分 集中。然而,由于总统和政府各归其主(党派),囿于各自的政治立场与偏见,必 然造成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貌合神离,使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使国家政治效率 低下,使迫在眉睫的改革无法推行。2002年,希拉克在蝉联总统后任命拉法兰为总 理,建立右翼临时政府。右翼大获全胜,间接说明了法国人否定了过去5年间的“左 右共治”的否定。
政治人物之间互相拆台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眼下,正当德维尔潘为 CPE 法案 忙得焦头烂额,一些另有所图的在野党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四处煽风点火。同样, 即使是同一个党派内部,也难免有分歧。法国的 CANAL+的木偶新闻剧近日嘲笑内 务部长萨科奇先生(德维尔潘2007年总统选举的对手)在整个事件中离心离德—— 这位“民意榜头排”命令警察上街维持秩序,自己却混进人群朝警察抛石头。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法国危机日重,并着手促进改革。然而,事实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