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折,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据说,在南京的蒋介石闻言,暴跳如雷,一连骂了好几个国民党军政主官,撤了总指挥王敬久,甚至摔了茶杯,打了侍卫。
24.陈粟激战沙土集
8 月31日,陈毅、粟裕复电中央军委,陈明情况,原来是因船只太少,天雨夜行,道路泥泞,在渤海渡黄河迟缓,在惠民多留几天,以便催新弹药等西行接济陈唐,24日晚到聊城,定于9 月3 日晚率6 、10两纵队于寿张东南渡河与陈唐会合。
9 月1 日,陈毅、粟裕致电所属各部称,毛主席于8 月24日“电示我们担任黄河以南、平汉以东、淮河以北、运河以西的新任务,完成此任务要相当长的时间,主力会合后要连续歼敌,破击陇海路并迅速向南扩张,支援刘邓,策应山东,吸引敌主力在陇海路南北与我争夺”。
9 月3 日晚,陈毅、粟裕率部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会合了8 个纵队共18万人,组成华东野战军主力。至此,由陈票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兵力集中,形成了有利的战役布势。
此时,国民党整编第5 军军长邱清泉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华野第1 、第3 纵队担任后卫,正掩护华野第4 、第8 纵队“北逃”,遂令其所部围追,其中整编第57师沿沙土集、皇姑庵,向红船口追击,已处在华东野战军南北夹击的不利态势之中。整编第57师也是国民党军的主力之一,陈粟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集中3 个纵队共8 个师4 倍于敌的兵力,决心迅速割歼该敌。9 月7 日,邱清泉发觉华野各部的行动意图后,迅即向沙土集及其周围的小村庄收缩集结,固守待援。当天夜里,华野各纵队按部署向沙土集进击,完成了对敌57师的包围。
8 日下午,陈毅、粟裕下达了聚歼退守沙土集之敌的命令。晚6 时,部队发起总攻,战至9 日凌晨3 时,战斗胜利结束,计毙伤国民党军6000余人,俘师长段霖茂以下7500余人,共计歼敌1。3 万余,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取得了外线出击后的第一个胜利。
这一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和建设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而且迫使敌从大别山地区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 个师的兵力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9 月u 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给陈毅、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饶漱石、黎玉,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挥城、沙土集歼灭五十七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的发展有极大意义。”
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要求陈毅、粟裕要努力完成在黄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漱石、黎玉、谭震林保卫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你们处在上述四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时,直出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克服极度疲劳、粮弹匮乏、疾病流行、减员严重,以及缺乏在南方气候、地形条件下的作战经验等严重困难,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合击,以主力出皖西。鄂东,先后取得歼敌1 个整编师及3 个半旅的胜利。经过艰苦斗争,到u 月下旬,共歼敌3 万余人,并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初步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9 月下旬,陈毅、粟裕率6 个纵队18万大军越过陇海路,挥师南下,在豫皖平原地区连续作战,一路歼敌,攻克县城,建立和扩大了豫皖苏解放区,孤立了敌人战略要地开封和郑州,大大减轻了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从此,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品”字形的有利态势。
1947年10月,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一份绝密电报。这份电报在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一年来的辉煌战果后,对人民解放军由内线到外线,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全面描绘。
毛泽东说:“第一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34万人,共歼敌120 万人。”国民党军“现有兵员150 万人”;且“蒋政权在人民中已陷孤立”。“我军共计112 个旅,90万人。此外,地方部队ho万人,军事机关40万人。”
接着,毛泽东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11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
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领甘、宁大部;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使华北、西北我军获得军火接济。”
第六章 再布险棋
25.调遣陈谢兵团,毛泽东费思量
在小河会议开始前,毛泽东在仔细研究了中原地区的敌情后,又在心里反复思考着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陈赓谢富治兵团要不要到陕北来作战。
从1946年冬到1947年11月,毛泽东曾多次电令陈康纵队渡河以保卫延安。只因形势急剧变化,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现。撤出延安后,毛泽东又多次电催陈康纵队迅速开展晋南战役,以威胁胡宗南的后方,配合陕北解放军作战。后来,毛泽东又多次计划让陈赓纵队西渡黄河到陕北,但一直没有实现。
7 月4 日,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讨论如何击灭胡宗南夺取大西北,并为此起草了给彭德怀的电报,提出两个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第一方案是按照原来设想调陈赓纵队来陕甘宁边区,在内线歼灭胡军相当数量后出外线作战。第二方案,是陈赓纵队南渡黄河,到鄂豫陕边区开辟新战场,协同彭德怀消灭胡宗南。因为考虑到陕甘宁边区人口稀少,粮食及各种供应困难;又估计到鄂豫陕三省交界地区敌兵力空虚,如使用陈赓纵队于该地区必然要吸引胡军一个军(5 个到8 个旅),从而大大减轻陕北负担利于歼敌;又估计到刘邓大军已渡河向陇海前进,如陈康纵队到鄂豫陕对刘邓作战亦有帮助。这两个方案究竟以何者较为适宜,请彭德怀、习仲勋考虑,希望他们到小河来开会面商。
这样,7 月19日,陈赓应毛泽东之召,渡过黄河来到小河村准备参加中共中央扩大会议。
就在陈赓到达小河村的当天,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人的电报中,提出了改变陈谢纵队使用方向问题,电报说:“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陈谢纵队仍属彭习序列不变同时仍属晋冀鲁豫建制。”
彭德怀到小河村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陈赓等一起反复研究了4 纵队的使用问题。7 月21日,小河会议开始,毛泽东第一个讲话。他先告诉大家,原来计划把陈康的第4 纵队调到陕北来,同西北部队集中作战。前天中央几个同志同彭总、陈赓在一起又作了一次研究,考虑到西北的粮食困难,又考虑到陈赓率部进南豫西、陕南更有利于从外线钳制胡宗南军和配合刘邓军出中原,因此,决定陈赓率部南渡黄河作战。
陈赓与毛泽东是同乡。1921年,陈赓离开湘军,来到长沙,进入毛泽东倡导开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与毛泽东结识。从那时起,毛泽东就对这位同乡有了很深的印象。他性情活泼,能说会道,富有表演才能。一次,他演拿破仑,维妙维肖,引得台下的毛泽东眼泪都笑了出来。陈赓在毛泽东面前从来不受拘束。毛泽东对陈赓从来不求全责备,他了解陈赓的脾气,大胆、诚恳、坦率,有时还很会开玩笑。
陈赓到小河村后,毛泽东多次就陈谢纵队的使用问题,与他交换意见,并进一步向他说明当时全国的大好形势,深刻地阐述了新的战略决策和挺进豫西的意义。毛泽东说: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把蒋介石搞得手忙脚乱,到处抽兵去堵。胡宗南现在头在陕北,尾在豫西,肚子在西安,他的头已被彭老总扭住了,想缩头也不可能了。豫西一带,确是一个空子,你乘虚而人,南渡黄河,出师豫西,在西至潼关东到郑州的八百里地区,打他个天翻地覆!既踩着了他的尾巴,又威逼其心脏,既支援了刘邓和陈粟两路大军南进,又可西向配合陕北作战。从背后抽他胡宗南一鞭子,他胡宗南脚下的八百里秦川必然动摇!
会议结束时,兼任军委总参谋长的周恩来副主席说道:“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胸膛砍上一刀!陈赓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东,再砍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在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中央决定:将陈赓谢富治统帅的4 纵队,秦基伟和黄镇统帅的9 纵队,孔从洲和汪锋统帅的38军联合组成一个强大的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兼前委书记,在豫西一带突破黄河天险,直捣胡宗南屁股。”
会议决定陈谢兵团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南渡黄河,由晋南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
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毛泽东请陈赓到小河边散步。
小河哗哗流淌,山野透出一丝凉意。毛泽东先开口说:“你们进到豫西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南配合刘邓、陈粟,西南配合彭德怀,东西机动,大量歼敌,在豫陕开辟一片根据地。”
“好的。”陈赓爽快地回答道。
“你晓得‘破釜沉舟’的故事吗?”为了鼓舞陈赓的斗志,毛泽东讲起了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陈赓看看毛泽东,没有回答,“破釜沉舟”的故事在解放军的将领中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他清楚毛泽东不是在考他,而是开始谈问题的一种方法。
毛泽东看看天空,说:“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也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
略停了停,毛泽东看看陈赓,继续说:“说来也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你要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出去。”
陈赓知道毛泽东人题了,认真地听着。“现在,胡宗南几乎占领了边区所有的县,敌人离我们只有一天多的路程,目前我们南有胡宗南,西有马家军,北有邓宝珊,如果敌人再压,我们的回旋余地将更小,况且,粮食也是个大问题,彭老总几万人要吃饭,我虽然在会上讲了许多乐观的话,可是从陕北的形势看,我们仍然处于劣势。从全国形势看,我们还没有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陈赓没有答话,默默地点着头。
“如果你们不能”毛泽东显得非常沉重,“如果你们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的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一部,陕北则将难于支持!”
毛泽东向陈赓道明了陕北我军和党中央的艰难处境。
陈赓听了,表示说:“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
毛泽东很快恢复了情绪,风趣地说:“这种决心要有,可锅别砸了,船也别沉了!”
接着,毛泽东又问陈赓:“你们有什么困难没有?”
陈赓回答说:“现在部队士气很高,在晋南反攻中又搞到了敌人大量的装备,兵强马壮,在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一定可以师出报捷。出师以后,部队迅速展开,弹药的运送补给可能有时跟不上;到了新区,伤员的安顿也可能有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毛泽东笑着说:“对嘛!弹药不足,由蒋介石来‘补充’你们;伤员安顿,靠群众嘛!我们从来是这样办的。根据地是创建起来的,不是一切搞好了才去革命。蒋管区的人民遭受封建势力和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你们去了要好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革命的高潮推动起来,这样就一定能胜利。”
陈赓离开小河村回部队时,毛泽东亲自把他送出了小河村外。路上,陈赓恳切地说:“主席,我看你还是过河吧!河东毕竟要安全一些!”
毛泽东爽朗地笑道:“不要担心,你们打得越厉害,打的胜仗越多,陕北人民的安全就越有保障,党中央的安全也就不会有问题。”
26.跨河南征缚苍龙
陈赓带着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和殷殷嘱托,由陕北回到晋南驻地山西翼城,立即向全军传达了党中央的进军命令,并开始了出征前的准备。
不久,陕北的形势越来越紧张。7 月29日,毛泽东在给刘邓等,并告陈赓、谢富治等的电报中指出:“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
第二天,毛泽东又在给刘邓等并告陈赓等的电报中说:“如陈谢于八月下旬渡河,可能争取一个月时间,在豫西立住脚跟。”
陈赓指导部队加紧进行准备工作。8 月初,在太岳解放区的首府阳城,陈赓主持召开了兵团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小河会议精神,经过详细讨论之后,制定了强渡黄河、挺进豫西的军事计划,还研究了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问题。
经过十多天紧张而周密细致的准备,渡河作战的一切准备皆已完成。在此期间,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邓大军已渡过黄泛区、沙河、汝河,国民党军从郑州、徐州、武汉、合肥等地抽调20多个旅进入大别山,尾追刘邓。胡宗南主力部队在陕北已疲惫不堪,自顾不暇。南线的国民党军均无暇顾及豫西、陕南地区,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均由县保安团队守备。这正是陈谢纵队进军豫西的大好时机。
同时,刘邓大军南下后,也急需援助,牵制国民党军主力。为此,中央军委频频电示陈谢,命其急速渡河南进,先展开于潼(关)洛(阳),后转进豫西伏牛山区。毛泽东于8 月9 日致电陈康、谢富治,指示他们提前渡河:“为有力地协助刘邓行动,我陈谢集团应提前于未灰(8 月10日)到未删(8 月15日)间渡河,首先控制渲洛段山区,再看形势决定下一步行动。”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陈赓与谢富治率部于8 月11日分别由晋南浮山、翼城和豫北的博爱等地出发。全军振奋,士气昂扬。曾经养育过这支部队的太行父老,大力支援子弟兵南征,9 纵队的战旗上,写着太行人民引以为豪言壮语:“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陈赓和太行父老挥泪告别,依依不舍地开天了这片与子弟兵血肉相连的土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此时正值阴雨连绵的季节。白天,战士们在暴风中踏着泥泞的山道艰难行进。晚上,村边,路旁燃起了篝火,战士们脱下淋得透湿的衣服烘烤。尽管艰辛可他们不知疲劳,个个精神振奋,欢欣鼓舞。
此时,山洪暴发,黄河水势突然变化,河水暴涨。听到这个情报,陈赓心里异常焦急。他立刻派纵队司令部情报科长到黄河边日夜监视水情,又专门架起了一条电话线,随时向他汇报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