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挥师决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浚泉答:“没有。”
林彪像对下级交待任务一样,用极其简明的语言说:“你可以给60军通个电。”
守长春的第60军和卢浚泉指挥的第93军同属滇军。卢同第60军军长曾泽生有袍泽之谊。卢浚泉明白了林彪的意思,当即草拟了劝曾泽生率部起义的电报。
锦州守军全部被歼后,国民党东进兵团仍被阻于塔山以南地区,16日蒋介石令其撤回锦西。至此,塔山阻击战宣告结束。
东野第4 纵胜利完成塔山阻击战任务!太阳照耀着巍然屹立的塔山堡,血战六昼夜的英雄们心中充满着胜利的豪情,站在制高点欢呼:“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第4 纵在这场阻击战中付出了重大牺牲,更打出了威名,第12师第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第10师第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称号,第10师第28团被授予“塔山守备英雄团”称号,纵队直属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称号。这些英雄的部队,在此后的和平年代哺育出一代又一代钢铁战士。
锦州战役大捷!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毛泽东得到这一喜讯后欣喜万分。10月19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称赞说:“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第七章 血幕中的觉醒
21.在矛盾中挣扎和斗争
解放军攻克锦州不久,便听到了长春解放的喜讯。
1948年9 月22日晚,长春中长路理事会大楼,第60军军部,军长曾泽生办公室。
星星点点,长空欲坠。东北的深秋夜已有一丝凉意,夜的长春显得更加悲凉。曾泽生从收音机里得知吴化文起义的消息,大为震动,心想长春的命运真正到了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
曾泽生和第60军到长春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第60军兵员严重不足,装备又差,而最重要的是吃饭问题,如何保住活命。如果连命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打仗?
天气渐渐冷起来,冬装粮草皆无,陷入从未遇到过的苦境,似恶战连绵。曾泽生寒心彻骨,满眼怒火。他每天倾听着这汹涌的苦难,觉得自己的心像腌泡在苦海里。
决定东北国共命运的战略决战已经拉开序幕,长春更加孤悬暴露,陆路、空中交通完全中断,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死城,宛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为波涛所吞没。
作为第d 军最高指挥官,曾泽生的性格十分矛盾:既有“惟蒋是国”的正统观念,又有较浓厚的地方观念;既对蒋政权的腐败深表不满,又将较进步的军官视为不可靠分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旧军人。
两年多内战的痛苦经历,从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中,受到了启迪。此时的曾泽生已经心有所悟。
锦州战役打响后,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重新调整了围困长春的部队:第6 和第12纵队调至通江口、开原一线;除留原有的独立第6 、7 、8 、9 、10师和后调来的独立第11师共6 个师继续担任围城任务外,又调集了3 个独立师和14个独立团为二线兵团,布置在双阳、伊通、公主岭和梅河口至开原一带,连营数百里。这既保证了锦州战役的顺利进行,又给长春守军布下了天罗地网。
随着锦州外围作战开始,长春也已在东北解放军决战的掌心。
曾泽生当然不知道这一计划,但凭几十年的作战经验,凭对国共两军的观察和分析,曾泽生似乎预感到什么。
这月的月初,东北“剿总”曾准备由沈阳派出几个军的兵力,北上四平接应长春守军突围,郑洞国、曾泽生绝望之中心中又升起一丝希望。而今毛泽东关闭东北大门,华北蒋军北援和东北蒋军南撤的种种幻想,全部破灭了。
尤其是解放军对守的作战方针、以及所作的战略包围、战役分割等部署,真是摸透了长春守军的内心活动和行动规律,使其战、守、逃的幻想皆归于破灭。
第60军何去何从?曾泽生将白肇学、陇耀两个师长请到自己的住所。
曾泽生用目光依次看了看眼前的这两位跟自己出生人死的部将,千言万语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白肇学忍不住又问道:“军座,我们共患难多年,平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难道今天还有什么不好当面讲的?”
“不是这样”,曾泽生赶忙打断他的话,“而是我想得太多,不知该从哪里说起。”
“到底是什么事情呢?”陇耀插话道。
“唉,这话从何说起,但既然叫你们来,还是说说吧。其实就是部队的前途、出路问题。我们过去已经谈得很多,不过今晚感到更迫切了,所以深夜请你们来就是要商议决定,我们究竟如何办?”
没等曾泽生说完,陇耀就表示说:“商议什么,军长怎么决定,就怎么办嘛!”态度很诚恳,口气很坚决。“现在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你若仍舍不得丢弃你的位置,你就坐小飞机走,部队我们会找出路。”
曾泽生一听顿然失色地说:“别激动么,你讲你有什么办法?
“起义!”长期受共产党解放军争取影响的陇耀说。
曾泽生看了看白肇学,白肇学毫无思想准备,同时认为前途无望,没有什么好谈的,只茫然地看了看曾泽生,又看了看陇耀,便低下头沉默不语。
曾泽生原本想马上提出自己的决定的,但看到白肇学低头不语,就改变了主意,说:“这是关系全军官兵前途命运的大事,非同儿戏,还是大家商量决定才好。”然后又转向白肇学问道:“肇学,我们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了,我们现在在长春的处境,你是很清楚的,是该为我们的3 万官兵考虑的时候了。你看看怎么办才好呢?我们还是多商议商议。”
白肇学点头同意,说:“对,要多商量商量,求个万全之策。”
陇耀急不可耐地问道:“别拐弯抹角了,军座,请把你考虑的意见快跟我们说了吧!”
曾泽生想,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同事,平日披肝沥胆,无所不谈,关于部队的前途,对时局的看法等等,都曾无保留地交换过意见,纵使自己提出反蒋起义他们不同意,也无大碍,于是下定决心,从沙发上站起来,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共事多年,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如今60军的处境已十分艰难,要守守不住,想走走不脱,拖又拖不起。我想为了3 万多云南子弟,为了故乡父老,我们应当走一条新路来,这条新路,也是惟一的一条生路,就是率部队反蒋起义!”
“我早就想着你会这样决定!”陇耀一听,蹭地站起来,情绪十分激动地说:“军座,就这么决定了!我也想过,这些年来,我们60军,受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气太多了。排挤、歧视。分割、监视,装备坏,待遇低,送死打头阵,撤退当掩护,赏是他们领,过是我们背。这样的窝囊气,我早就受够了。我坚决拥护起义!”
“反蒋,白某粉身碎骨也干。起义?我考虑还是把部队拉出去,放下武器,解甲归田。”白肇学十分消极地说道。他想,自己是云南人,却不是土生上长的滇系军人,蒋介石倒行逆施,确实不得人心,不能再跟他走向深渊了,但是我们同共产党打了几十年,人家会同意我们起义吗?所以思想包袱很重,十分沉重地说:“军座,你是知道的,我年少从戎,本想为国为民、御侮安邦出点力。但是几十年来,我所看到的是自相残杀。我不是铁石心肠。我的心伤透了。说实话,我是厌倦了,也不想再参与了。对蒋介石,我早已丧失了信心,独裁昏馈,不足以为其群首,再跟他走,势必走人末路。但共产党就比他好么?我不敢肯定,贸然跟着走,恐怕也是一个泥潭。我看,我们不如就此把部队拉出去,放下武器,解甲归因吧。当一个自由的百姓比什么都好。”
陇耀不满白肇学的态度,质问说:“肇学兄,我不赞成老兄解甲归田,军人放下武器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要带两三万人去投降?这几年受蒋介石的气太多了,我们发表讨蒋起义宣言,拿着枪向蒋介石报五华山之仇!没有蒋介石,抗战胜利后,我们决上不了内战战场。”
白肇学一听也有些生气:“你怎么不讲道理?我是说我的看法!”
白肇学还想说什么,被曾泽生阻止住了:“都是路,走法不同罢了,我们大家深思熟虑一下,就会趟在一起的。”
陇耀说:“我看,合起义无第二条路。”
白肇学说:“我是实在不愿再当兵了。”
曾泽生见他俩争起来了,怕伤了和气,误了大事,急忙制止住他俩,说:“事关重大,从长计议。大家再想一想,今天决定不下,明天再研究吧!”然后三个人又反复谈论着蒋介石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以及军队当前所处的艰难境况,各自内心的伤痛,等等,一直谈到凌晨3 点。他要厨房搞了点“夜宵”,吃完之后才把两位老部下送走。
白肇学回到家里毫无睡意,坐在沙发上苦苦地想了一夜。
他想起1924年孙中山先生倡导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掀起了大革命浪潮。当时自己在广东滇军干部学校学习,学校党代表廖仲恺先生亲自介绍自己加入中国国民党。
他想到滇军前辈在蔡锷将军领导下讨袁护国的光荣传统,想到第60军在台儿庄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赢得了各界的尊敬和赞扬。
他还想到,潘朔端将军托人给自己捎信,说共产党坚持“爱国一家,不分先后,既往不咎,量才录用”的政策,要自己认清形势,作出明智的抉择。是啊,张冲和潘朔端原来在滇军中也身居高位,人家共产党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而蒋介石失道寡助,众叛亲离,自己不能再替他卖命了。
想到蒋介石和国民党军,白肇学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在东北,蒋介石和国民党军已是臭名远扬,东北老百姓称蒋政权为“二满洲”,还编了一首流行很广的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白天要劳工,夜晚要姑娘,民脂民膏搜刮光,够呛够呛真够呛广蒋介石曾夸下海口,要在一年内消灭东北共军。可是,现在快两年了,解放军越打越强,而国军却整团整师地被消灭,有的高级将领投奔共产党,或者率部反蒋起义,部队士气越来越低。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来这场内战的前途不容乐观,在这样与民意相悻的政治集团内,个人升官发财的路也是走不通的。为了长春数十万父老,为了第60军数万三迤健儿,自己应随曾军长率部反蒋起义,曾泽生和他的两位师长作出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者来说,顺应历史,顺应人民,就是英雄豪杰,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立了一座丰碑。曾泽生在黑暗中选择光明,正是明智之举。
解放军攻锦战役打响后,曾泽生加紧准备起义工作。9 月最后一天,曾泽生、白肇学、陇耀在陇耀的师部再次聚会,分析研究部队起义后可能对云南及眷属的影响。
经过分析研究,三人决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计后方一切得失,积极进行起义各项准备工作。但是,这个眷属和后方问题,不能不使曾泽生他们有些心情沉重,三个人一直谈到晚饭后方才散去。
正在这时,蒋介石为稳住军心,致电守军,许下“即派大军出关、迅速解围”的诺言,同时给曾泽生写来一封亲笔信,信中称兄道弟,富于诱惑和欺骗,要曾泽生鼓励士气,坚决固守长春,大军一定前来解围。
哪知,到了10月1 日,义县一解放,锦州守军已成瓮中之鳖。而所谓“大军一定前来解围”的希望早已成为泡影,曾泽生激怒地对陇耀说:“蒋介石简直是一个大骗子,我们再也不能上当了!”
22.蒋介石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东北野战军攻击锦州,使长春守军总指挥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更为忧虑。他心里很清楚,目前等待援军已无可能,再拖下去,只有全军饿死、困死,遂决心乘解放军主力南下锦州之机,孤注一掷,拼死向沈阳突围。
郑洞国只有突围一条路了,他只有把赌注压在突围上。
他召集新7 军军长李鸿和曾泽生等人开会,研究当前局势。李鸿和曾泽生对突围都心里没底,经郑洞国再三坚持,两人才勉强同意各抽调一个师,向长春西北方向作试探性突围,先收复大房身机场,然后在飞机接应下全军突围。
郑洞国的部队在西郊一连打了五天,却毫无结果。任凭郑洞国和各级官长如何亲自督战,士兵们也不肯卖力了,有时甚至只要解放军的回击炮一打响,突围部队便自动退回原阵地。
郑洞国又气又急,却毫无办法。这时,东北“剿总”向他下了一道十分恶毒的命令,要他使用毒气弹突围,被他拒绝了。在这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命令,郑洞国一直没有执行。在他的内心,人性仍然存在。他感到,打内战已经是不好的事情,如果对自己的同胞使用国际上都禁用的武器,就太不人道了。
郑洞国见两位军长都坚决表示不愿再突围,自己再固执己见恐出意外,遂长叹一声,有气无力地下达了撤退命令。他心里很清楚,此番突不出去,以后就再也无生机了,10万守军只有等待死亡的降临了。
郑洞国下令撤退的第二天,曾泽生和白肇学、陇耀在铁路宾馆进行第六次聚议,检查准备工作情况。曾泽生判断,锦州守军必将全部被歼,那么与第60军成为姊妹部队的第93军也将从此完蛋,沈阳亦将不保了。如再不立即起义,必然遭到同样的下场。当断则断,不断则乱。现在是第ho军起义的时候了。
10月10日,几架飞机突然飞临长春上空盘旋,空投下蒋介石给郑洞国、李鸿、曾泽生的亲笔信。信中说:目前共军主力正在猛攻锦州,东北局势十分不利,长春的空投物资亦难维持。望吾弟接信后迅速率部经四平街以东地区向东南方向转进。行动之日将派飞机掩护,沈阳方向亦有部队在路上接应。等等。
蒋介石不过是安慰一下郑洞国,他正拼死力大军压向锦州一线,哪里还有什么力量和精力接应长春10万大军突围出这座孤城。
可是,郑洞国对蒋介石充满无限信任,以为突围又有了一线希望,立即召曾泽生和李鸿来兵团部开会。三个人反复商量了许久,最终也没有个结果,郑洞国只好电复蒋介石,陈述不能突围的理由。
过了两天,蒋介石第二次电令郑洞国突围。郑洞国又召曾泽生和史说商议。曾泽生和史说向郑洞国分析道,在长春外围,有解放军第一兵团新编的六个师,虽战斗力不强,但阻止长春守军突围有余,而在辽河两岸,尚有解放军久经战斗的第6 纵队,在此情况下,若硬行突围,必被消灭。郑洞国也深感解放军阻击力量强大,沈阳至长春间距离遥远,突围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只好硬着头皮再将此意电陈蒋介石。
23.西柏坡的秘密争取计划
10月13日深夜10点,曾泽生约白肇学、陇耀继续密商起义事宜,在进一步分析形势和长春其他守军态度的基础上,确定了起义时间等具体事宜。三人一致认为全军起义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决定于16日夜开始行动,并作出周密部署。
14日上午,陇耀按照三人共同商定的计划,派了一辆装饰典雅考究的18世纪欧洲式双座马车,将不久前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原第551 团团长张秉昌和原第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