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的,这造成了失业人数的上升。现在,在普通人关注的问题中,失业下岗问题连续两年处在第一位。
中国有个词:下岗(unemployment)。这是一种中间状态,意思是先把你放在那里,有了岗位再让你上岗。通常,单位会发给你一点儿钱,作为生活费。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官方现在基本上不用“下岗”这个词了。这个词的出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原因。因为当初受聘时谈好是铁饭碗,现在不是了。另外,一个人在年轻时就为国家的工厂工作了,现在工厂要解聘我,从情理上说不过去。这些都需要给出一个说法。于是,“下岗”这个代表中间状态的词就产生了。如果将民营和三资企业的失业人群、国企失业人群、无业人群等所有失业群体都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总失业率还是很高的。
有两种情况会加剧失业,一是国有企业转型速度加快,二是农村产业改造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3~5年之内,失业状况不会缓解,还会加剧。下岗之后,城市里面有30%左右的人口在失业统筹保障之下,他们可以得到救济金。在北京,有30万人有最低生活保障费,也有相当多的一批人没有处在这种保障之下。政府鼓励职工下岗后创业的具体方法还有待完善。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就业转型培训、发放小额创业贷款,这些方式的发展还不够,需要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关心失业的人群。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人很看重工作。一个人的工作与他的性格、家庭和身份是紧密结合的。一个人失去工作后,除了对自己的经济有影响外,还会让人感觉到他在道德上是不是不好?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但自然会让人这么想。美国人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很普遍。一个人失去工作会对他的生活有长远影响。房子贷款很贵,失去工作,可能支付不起。房子每月大概付1 000~2 000美元的分期付款。孩子上州立大学每年要花一两万美元,私立大学三四万。失去工作对退休金也会有影响。
年轻人更容易失去工作。因为“first in,last out”,就是说,公司裁员时,会从最新进的人开始裁。私人公司经常进行人员变更,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大一些。最近,美国经济比较困难。虽然开始好转了,但达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峰。人们失去工作后,第一个问题不是想让政府帮我太多,而是我有什么办法帮助自己。失去工作后,可申请州救济金,一个月大概六七百美元,让你吃饱饭,让你有一段过度时间去找新工作。现在,美国失业率在6%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只有4%多一点儿。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19:请客如吃干净是很好的状况
话题19:
对于美国人来说,请客时如果盘子吃干净了,见底了,是很好的状况
袁岳(Victor Yuan):
我最近一次招待客人是大前天。一个美国客户来北京,他是朋友介绍来的。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吃饭:老美来了,什么地方合适呢?不能太辣,不能太奇怪。来了先谈事情,然后吃饭,吃完我会说今天我买单。招待美国人在我看来很划算,他们不太懂,点一些便宜的菜就把他们打发了。豆腐和宫保鸡丁就可以了。在吃的过程中该谈什么事情就谈,即使是他跑来约我的,在我的地盘上,也一样由他买单。
中国人的待客规则,一是要热情,态度上不能慢待,别人会用你的态度判定你的心意。对待不同地方的朋友,难度不一样:美国人,以低成本就能让他们满意;香港人,就难了,他们讲究吃;老家人,点些没吃过的菜就可以;对过去的同学、同事,不能点得太便宜,那表明你把他看得很便宜。二是量不应该不足,可以有余、可以浪费,但不能空盘。三是如果有求于朋友,那么吃饭是不够的,通常应该有另外的表示。根据办的事不一样,表示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外国人,选最不值钱的东西就可以了:小盘子和小手帕就行;对中国的朋友,这些东西人家都不会要的。如果你送的礼物显得很小气,那么前面的东西就都白吃了。另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买单要积极主动,这是表现你诚心与否的重要时机。如果你是公司老板,更要主动买单,不要让教授或公务员买单。如果有人邀请你去家里吃饭,在中国,一般不代表他对你很亲密,而是省钱的表现,不见外但不够重视。除非比较有钱,带到家是比较亲密的表现。总的说来,表面的热情要有高度。过去是酒要喝到醉,要喝度数高的、价钱贵的酒。现在,劝酒的方式缓和多了。不再强迫喝,不喝醉,喝低度酒。现在的待客之道是:热情、主动、考虑健康。待客之道变得比较宽容合理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在北大学习时就意识到中美在待客上存在不同了。中国人特别讲究规矩,比美国人多许多。但这不意味着美国人不好客,只意味对待客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最近,我邀请了一对夫妇到家里做客。那时,我们就知道,这对夫妇不是经常有机会到美国家庭做客,于是我们就做了美国菜。菜量是足够的。如果吃干净了,盘子见底了,那么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很好的状况。考虑如何对待客人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人从哪里来;二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招待客人。请客人到家里是对待关系比较好或特别亲密的朋友。有时也会与好朋友去外面吃一些特色菜,吃一些我们自己做不出来的东西。在家里和在外面不一定意味关系怎样,但如果在家请客,那么更大的可能性是很好的朋友。
美国人更看重做客之道,而不是待客之道。对于待客,热情,让人有回家的感觉就好了。习惯上,要事先告诉客人除了他还有哪些人要来。另外,应该问客人有哪些菜不吃,如宗教上的忌讳等。反过来,做一个客人的规矩比接待客人要多。客人要准时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一般的情况下,要带点东西,如酒或水果等。作为客人,在没上菜时或吃完饭后,应该问主人,“我能帮什么忙吗?”有时,主人真的会允许你收拾桌子或洗盘子呢!这是很亲切的表示。劝酒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0:纯粹的友情减少了,利用色彩增强了
袁岳(Victor Yuan):
与我保持紧密关系的朋友大概有40人~50人,其中1/3是同学关系,1/3是商业合作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社会关系,如媒体记者和网友等。总结一下结交这些朋友的目的,1/3是自然认识的,另外2/3都是带有功利成分的。从友谊的发展看,朋友的总量特别多,而且新朋友特别多。每个星期,我都要发出一百多张名片,收回八十多张名片。全年接触六七千新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较紧密的新朋友。虽然我不代表一般人,但这些反映出,现在人们的社交更具规模了,通讯服务的发达更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规模社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友谊的特点是功利性层面加强了,从负面来说,这种情况也支持了开后门情况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重要性的提高,朋友的功利性也会进一步提高。短期利益的朋友关系会占用大量的交往时间和精力。保持长期交往的朋友减少了,纯粹的友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用色彩增强了。友谊中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减少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分有明显增加。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必须说,作为外交官,我的生活流动性很大,有时在这个国家,有时在那个国家。这对友谊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我在不同地方都有朋友。中国朋友和俄罗斯朋友都有。另一方面,我的朋友在不同地方,比较分散,不容易保持友谊,因为友谊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来维持。有时,我觉得朋友怎么这么少,后来意识到,哦!原来我已经在莫斯科了,一些朋友不在这个国家。我周围很好的朋友,差不多有20个~40个。在这些人中,有些是一起长大的,大概占10%左右。更多是在上大学和工作时结识的朋友。我的这些朋友有个特点,就是国籍多样化。但是如果朋友太多了,到了一两百个,那么我个人觉得很难安排时间,很难保持友谊的质量。这一点涉及到美国人最近几年对友谊的看法的变化。感情色彩稍微淡了一些,但我还是比较珍惜友谊。工作上的朋友虽好,但不能完全满足对情感的需求。中国人对友谊的重要概念是我依靠你,你依靠我,我帮你,你帮我。一些我不认识的中国人,刚认识我,就让我帮助他们拿签证。这种事情在美国很少发生。在美国人眼里,友谊的核心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欣赏——我们是朋友,我们在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就是这样。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1:美国人不会看对方花了多少钱买礼物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人给朋友送礼分为不同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随份子,每个人一份。朋友结婚就是一种,好像这是必须随的。二是朋友有了红白喜事,要有所表示,这是被一种习惯决定的,不是必须做的,但是否送礼表示你与他之间的关系。三是情感型的,生日送花,情人节送花,或者没任何原因,就是送花。后者更多地是为了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关心着。送礼需要考虑两点因素:一是送礼要拿得出手,要像样子,最低限度为自己保全面子;二是习俗的力量,不送礼是否有负面评价。前两种礼在传统地区(如农村)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礼则是在都市中、在年轻人中较流行。一般说来,如果送礼花的钱太少,则还不如不送。买太便宜的礼品送人通常会导致负面影响。情感礼则关键在于趣味性和独特性,主要是费心,不一定要特别费钱。现在是双轨制并行的时代:传统地区送传统礼,都市送情感礼。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中国人很看重送礼。在美国,送礼行为不是十分普遍。朋友间送礼的情况出现在过生日、过圣诞节和庆祝结婚周年等情况中。美国人在这方面不是特别讲究。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表示庆祝,如遇朋友生日,可以搞一次家庭聚会,请几个朋友一起吃顿饭。遇到这种情况,带上一样小礼品就可以了。美国人不会看对方花了多少钱买礼物,而会把重点放在礼物所代表的心意和意义上。礼轻情意重。一个朋友有一个7岁的小女儿,她画了一幅画送给我。那只是一张普通的纸,但我就很看重。不过,如果送的礼太差,其实也不太好。比如两人结婚时,如果有个很好的朋友送的礼太差,肯定也会让对方感觉不好。这是人性嘛!在哪个国家都一样。但总的说来,美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喜欢花时间在一起。其他问题,如送礼方面,真的没有太多考虑。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2:有面子收益则能承受实际上的无收益
话题22:
有了“面子”这项收益,可以承受实际上的没有收益或损失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文化中,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一个是面子,一个是关系——这二者是人际交往的核心。面子是一种表面上的收益。因为有了这项收益,可以承受实际上的没有收益或损失。有时,这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在谈判风格中,美国人重视实质收益,在姿态上可以做出让步;中国人对形式收益的重视程度较高。从正面来说,在利益冲突激烈时,人们可以仅仅接受形式收益,这有助于降低社会矛盾。总体来说,中国人非常讲面子,表明形式收益的重要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小的领域中,现在中国女性在家庭财务方面的控制权有所上升:一个男人的钱如果被老婆管得太死,一旦被外人听说会很丢面子。聪明的女人会在公共场合给老公面子,回家后再“教训”他。在宏观上,在中美间的许多谈判中,中方只获得了形式利益,而美方获得实质利益。在历史上,在朝廷周围经常有一些小国来进贡,皇帝则以价值三五倍的东西回赠。实际上,皇帝并没有得到什么,关键是为了一个面子。面子是个人和国家的一种行为模式。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面子”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美国人对面子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美国人更愿意牺牲面子而达到个人目的。美国人以目的为最终考虑,看重的是实质和结果。具体的表现有许多。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些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工作。当我在饭馆吃完饭买单时,经常看到单上有一些错误。比如我没点某个菜,但单上却出现了。我习惯于在买单时仔细地看一看,以保证我付的钱和点的菜是一致的。在出错时,我会指出来。中国人一般不会仔细地看单子。请客,买单,是一连串很潇洒的动作。看单子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是没面子的事。但是在美国人眼里,如果买的菜和付的钱不一致,反而是没面子的,显得傻乎乎的,因为自己没有管理好这个过程。
还有一点,我觉得中国人有时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我是一个北大教授,有客人到家里来了,种种原因使我觉得有必要请客。来的人很多,最后,我用一个月的工资请了客。对我来说,这是一笔极大的开销,但是我不愿意让大家自己付自己的,宁可自己受损失,宁可自己心里不舒服。中国人比较在乎周围的人如何看他。在一般情况下,美国人是觉得无所谓的。你怎么看我没关系,主要是我怎么对得起我自己、家人和关心我的人。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3:高利贷和无息借钱,是两个极端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向其他人借过钱。这种事情在美国办公室和学校是很正常的。这也涉及面子问题。有几次,我作为美国使馆的官员,要请外国客人吃饭,当时我没带足够的钱。(笑)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很幽默的事情。如果我跟客人的关系还可以,那么我会说,“很不好意思,我今天没有带钱,应该我请你,但今天能不能你先出钱?”这的确是很荒谬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很诚恳、很幽默,那么双方的关系会有意想不到的进展,甚至提高关系的质量。在我下次还钱时,确实算请他们吃饭了,我们还会拿上次的事开玩笑。在通常情况下,我忘了带钱包,正好那天要做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钱,我就问一个同事能不能借我点儿钱,这很正常。规则是借钱的那个人一定要记住还。我会把借条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提醒自己还钱。如果借钱给别人,如果是好朋友,我反而不会记。向银行借钱,就比较复杂了。但是,这对许多人都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涉及许多人的日常生活。遇到买房和买车等大事情都需要向银行借钱。绝大多数美国人需要借许多钱,以承担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只要有能力,一定会把债还清。
袁岳(Victor Yuan):
我个人有借小钱的经历,但很少找人借1 000元以上,在没带钱时一般会向他人借一两百块钱。遇到需要借大钱的事情,如买房子,曾向银行借钱,不过不存在还钱信用的问题。但是,我有别人借钱不还的经历。从过去来看,我借出的钱很少有人还。通常,我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