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冰心传 作者:肖凤-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反应,却反不及《超人》那样多。这原因,倘从《悟》的本身上去找,是找不到的。这是因为《悟》与《超人》中间虽然只隔开一年多,然而中国青年对于‘人生问题’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的青年已经不愿再拿这个问题来自苦,而另一部分的青年则已认明了这问题的解答靠了抽象的‘爱’或‘憎’到底不成。”①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1924年3月26日的黄昏,浓郁的思乡之情,又强烈地撞击着冰心的心扉。她坐在沙穰疗养院的房间里,思绪却已越过了高山和大海,回到了位于大洋彼岸的渤海之滨——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的烟台。这位才思敏捷的中国女儿,就在这一天的黄昏,在异国他乡的白屋里,写出了一篇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片断的小说——《六一姐》。
她在缅怀自己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歌颂了山东农村纯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她把这些纯朴美好的形象,与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断穿插起来,交织在一起描写,就使她所经历过的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诗意。
六一姐是一位美丽而又善良的农村少女,性格温柔,很会体贴人。她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出来给人家当奶妈,于是她就成了冰心童年时期的旅伴。就象闰土对待迅哥儿一样,她也会把许多新奇的游戏教给冰心。她们经常在谢家庭院的附近,在海隅沙滩,一块儿游戏,一块儿谈天。然而这个聪明的农村少女,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弟弟叫六一,她就被叫做六一姐。
六一姐十一岁的时候,就忍痛地把自己的脚缠裹了起来,因为:“痛也没有法子,不裹叫人家笑话。”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从六一姐的孩童时代起,就摧残着她。
在西方留学,接触了许多快乐的、活泼的外国女孩子的冰心,写到这里,心里就漾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她爱自己童年时代的伙伴,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农村少女们。然而,象六一姐这样的女孩子,等待着她们的生活前途究竟如何呢?——“她这时一定嫁了,嫁在金钩寨,或是嫁到山右的邻村去,我相信她永远是一个勤俭温柔的媳妇”。“她或在推磨,或在纳鞋底,工作之余,她偶然抬头自篱隙外望海山,或不起什么感触”。她的前途就是出嫁,烧火,做饭,推磨,做针线,操劳一辈子家务,没有感触,没有怨言,直到老,直到死。
但是,正是这一位自幼就在农村接受着传统的封建习俗摧残的农村少女,却能够用她那颗善良的心,和练达人情的处世态度,来保护冰心这位受过教育的城市小姑娘。——那就是,当作品中的“我”,与六一姐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在金钩寨看社戏,在众多的穿红着绿的农村妇女与农村女孩子中间,作品中的“我”却只穿着很素静的衣服,尤其是她那双不裹脚的天足,在农村女孩儿们的眼睛里,更是一桩没有见到过的奇事,——这些可怜的孩子,她们以自己的被摧残为正常,而以自然的天足为奇怪,——当她们窃窃地议论与她们大不一样的“我”,而使“我”觉得局促不安的时候,六一姐却用极其简单的言语为她解了围。使得若干年后回想起此事的冰心,仍然从心里感激六一姐当年对她的“庇覆”。
冰心在描写这一生活场景的同时,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位美丽的烟台少女的形象,她是六一姐的同伴之一。小冰心只在这次看社戏时与这位美丽的少女见过一面,但却始终把她的形象记在心里。——“我脑中常有她的影子,后来看书一看到‘苎萝村’和‘西施’字样,我立刻就联忆到她,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头发不很青,却是很厚。水汪汪的一双俊眼。又红又小的嘴唇。净白的脸上,薄薄的搽上一层胭脂。她顾盼撩人,一颦一笑,都能得众女伴的附和。那种娟媚入骨的风度,的确是我过城市生活以前所见的第一美人儿”!
冰心置身于许多金发碧眼的西方美人中间,却在怀想与歌颂属于祖国的东方劳动女性的善与美,这说明她是多么地怀念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的祖国。
正如她自己在《六一姐》中所写的那样:“这两天来,不知为什么常常想起六一姐。”“十年来四围寻不到和她相似的人,在异国更没有起联忆的机会,但这两天来,不知为何,只常常想起六一姐!”“她决不能想起我,即或能想起我,也决不能知道这时的我,正在海外的海,山外的山的一角小楼之中,凝阴的廊上,低头疾书,追写十年前的她的嘉言懿行。”
写完了《六一姐》之后不久,这一年的6月2日,冰心从青山上的树林中散步回来,无意中发现了一篇没有写完的旧稿,那是她在1921年的冬天动笔写作的,也是一篇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自己看过之后,竟然在“百无聊赖之中,顿生欢喜心”!①于是,她立即拿起笔来,把它续写完毕,就成了今天的小说《别后》。
①冰心《别后》后注。
我们从作品中的人物之一——中学生永明快乐的家庭生活里,无疑地可以看到谢葆璋家日常生活的影子。永明和他的紫衣姐姐宜姑之间的亲密和融洽,又好似冰心和她的弟弟们之间的友爱关系的缩影。而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他”——永明的同学——和“他”对已经与他分别了的姐姐的思念,则又象是冰心的弟弟们思念远离家园的姐姐,虽然冰心与“他”的姐姐之间在性格、教养、处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他”在永明的家里作过客之后,看到了紫衣姐姐宜姑与弟弟永明之间的亲密无间,感到十分的寂寞和惆怅,因此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姐姐。虽然自己的姐姐只是一个性格麻木的人,对于任何人都很冷淡,难得向“他”问寒问暖,而且长得也不好看。但是,她毕竟是自己的姐姐,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他”这样写信给自己的姐姐:“你撇下我去了,我真是无聊,我真是伤心!世界上只剩了我,四围都是不相干的冷淡的人!姐姐啊,家庭中没有姐妹,如同花园里没有香花,一点生趣都没有了!亲爱的姐姐”
其实,病在异国的冰心,处境仍是优越的,生活也是幸福的。这里有医生和看护妇微笑的脸庞,他们对她调理得很细心,为她准备了精细可口的营养饭菜,一切都不必冰心劳神,连头发都不用自己梳理。这里还有外国女同学不断地送来的慰问书信和鲜花,有美国教授和长者们接二连三的探望。这一切,都使冰心感到愉快和温暖。
虽然如此,在这千里之外的异地,冰心还是加倍地思念故乡与祖国。她常常这样地自问:“正不知北京怎样,中国又怎样了?怎么在国内的时候,不曾这样的关心?”①她在写给弟弟们的信里,还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我在不相识的人中间旅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直至到了海外,
在不相识的人中间旅行:
英格兰!我才知道我付与你的
是何等样的爱。
只消把诗中的“英格兰”三字改成“中国”二字,就是冰心感情的真实体现了。
面对着异国美丽的青山,灿烂的灯火,冰心却在惦念着家里的菊花:“菊花上市,父亲又忙了,今年种得多不多?”②还非常地想念“北京城里此时街上正听着卖葡萄、卖枣的声音呢!”③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八》
②③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八》
有一次为了解脱思乡之苦,竟然不顾病后不吃零食的习惯,从一个黑人摊贩手里买了两包炒花生栗子,其实她哪里是要吃炒花生栗子,无非是想念北京,想要重温一下旧日的生活。她在写给祖国小朋友们的信中说:“故乡没有这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林,故乡没有连阡的芳草。北京只是尘土飞扬的街道,泥泞的小胡同,灰色的城墙,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我的故乡,我的北京,是一无所有!”然而,“北京似乎是一无所有!——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最宝爱的一切的人,飞扬的尘土啊,何时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①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
1924年的7月5日,病愈的冰心,离开了沙穰疗养院。临行的前一天,正是美国的国庆日。这一天的晚上,外面是美国人放起的鞭炮和烟火,气氛十分热烈。在楼里,病友们也都来到了冰心的房间,与她话别。这些美国姑娘们,与她开玩笑,把无数新生的松子,悄悄地撒在冰心的床上,这虽然是些长着软刺的小东西,却使冰心的衾枕上有了松枝的香气。
出发的这一天,冰心又是绝早地起床,一个人悄悄地走上山去,与她所熟悉的每一棵树,每一丛花,每一个地方,默默地道别。这里到处都有她过去埋在土里的纪念品,她把这些小小的纪念品留在了青山,也把自己的友情留在了青山。这一天的黄昏,女伴们站在沙穰白屋的大门边,给她送行,一一同她握手。有的扬起了手中的白巾,有的摇铃,有的流泪,向这位中国姑娘表示惜别之情。
病愈之后的冰心,游览了玷池,玄妙湖,侦池,角池,大西洋滨岸,娜罕等地,又应K教授之邀,到了白岭山上之后,住在一座古朴的具有十八世纪田野风味的山中别墅里。白岭是一座既雄伟又妩媚的山峰,处处有湖,湖山相衬,十分美丽。这座别墅就建立在山岭之上。远近无人,屋后就是茂密的树林。屋前屋后,都有嶙峋的怪石,环境十分幽静。K教授正是要让冰心体会一下,真正新英格兰的农家生活方式,该是什么样子。这所房子里,有着砖砌的壁炉和立在地上的油灯,有粗糙的陶器,桌上摆着采来的野花,黄昏时要自己提着罐子去取牛乳,采摘葚果来佐餐。这一切,都使冰心想起了她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芝罘。
冰心住在这幽静美丽的白岭山间别墅里,继续给小朋友们写信,描述她在大洋彼岸见到了的,千姿百态的异国风光,并给他们讲述美洲红人酋长戚叩落亚的故事。
之后,冰心又到了太平洋之滨的伍岛。她在这里,又一次地亲近了大海。她不仅在海湾里荡小舟,而且还乘大船出海遨游。有一次,她与15名游伴乘船去海上聚餐,知道她是航海家的女儿的B博士,笑着请她坐到船尾去,充当舵手,而且跟她开玩笑说:试试看,你身上是否流着航海家的血。在大家的微笑注目之下,她真的坐到了船尾,而且接过了舵轮,这时候,她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职业,和父亲的生活。当由她掌舵的大船,驶过了波流汹涌的水域、终于抵达了岸边,大家停舟登岸之后,游伴们都笑着向冰心举手致敬,称她为船主,称她为航海家的女儿。
1925年的年初,冰心又回到了慰冰湖边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住进了娜安辟迦楼,继续她的学业。
这一年的11月19日的黄昏,她坐在娜安辟迦楼的房间里,写了一篇探索人生意义的小说《剧后》。一位正当妙龄的女郎安娜,在表演莎士比亚的剧作时,扮演朱丽叶,由于她的美丽、才华,使她的观众们倾倒、迷醉。她把自己的惊才绝艳献给人群,人群则回报给她以鲜花、掌声和狂热的崇拜。然而,当她从幸福的陶醉中解脱了出来,自照着镜中可爱的形象,冷静地一想:原来绝艳的躯体和迷人的爱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在时间这个可怕的黑影的笼罩之下,一切都会急骤地消失,绝艳的躯体就会变成“一架白骨嶙峋的骷髅”,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忠贞爱情也会随之埋葬于地下。冰心通过这篇小说,想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属于尘世之上的美貌、爱情和荣誉都是暂时的,而只有那“冰轮般停在窗外,映入镜里,正做了她顶上的圆光”的“树影后西斜的月光”,只有这美妙无穷的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这一年的年底,12月12日,冰心又写了一篇短诗《相思》。这是一首十分含蓄的诗作,诗人没有写明她思念的是谁——是她万里之外的母亲、父亲和弟弟们呢(过去,她在写作思念他们的文字的时候,总是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还是她于两年前结识的那位同在美国求学的青年学者呢?诗人没有明说,读者也看不出来。冰心在诗中这样写道: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这一年的感恩节,她还在旅行途中的车上,写成了一篇小说《姑姑》。她自己称这篇小说为“戏作”。写的是一个十九岁的纯洁青年,单恋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他的同学的姑姑由于痴情,而使自己处处被动,甚至闹出了种种笑话的故事。冰心绝少爱情题材的作品,正如郁达夫所说:“她的写异性爱的文字不多,写自己的两性间的苦闷的地方独少的原因,一半原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在那里束缚她,但一半也因为她的思想纯洁,把她的爱宇宙化了秘密化了的缘故。”①冰心笔下的这个十九岁的青年“他”,虽然有些笨拙的举动,但是他的感情的纯洁和真挚,思想的纯朴和天真,却使读者非常喜欢他,理解他。相反地,那个年纪轻轻,却为人虚伪的“姑姑”,她的思想的浅薄,以及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利用别人的纯洁的情感而差遣人、捉弄人的作风,相比之下,就显得格外地做作。尤其是,这位姑姑竟然找了一个学问比谁都不如的有钱有势的“绣花枕”作丈夫,其认识之浅薄,就可见一斑了。所以说,虽然这是一篇戏作,但因为作品必定会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冰心生活态度之严肃,也能够从这篇“戏作”中看出一点儿来。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美国的风景是美妙的,美国的朋友是友好的。但是,做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一个中国青年,一个中国女性,一个中国作家,她并不留恋属于异国的山水、建筑和舒适的生活,她清醒地认识到:“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①当她在银湾的黑岭和乔治湖旅游的时候,她就想念自己童年时的家——芝罘;当她在雄伟、妩媚的白岭别墅里消夏的时候,看到英格兰人古朴的乡居生活方式,也立刻想到了在芝罘的见闻。她有时一面弹琴看书,一面却回味着和弟弟们在一起傻顽痴笑的日子,一面独自在森林中散步,一面就希望着身旁能够有自己的弟弟们同行奔走。她就在这种思乡情绪的伴随之下,度过了三年的留学生涯,以《论李清照的词》为题,通过了研究院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
1926年的7月,她象三年前离开祖国时那样,又登上了“约克逊号”邮轮,不过这次不是去国,而是再一次远渡重洋,投向祖国与亲人的怀抱了。
她的行李箱里,装着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和文学硕士证书,还装着一封厚厚的长达六页的信——这是吴文藻向冰心正式求婚的信件,请冰心带回祖国,呈报给她的双亲,请求得到谢葆璋夫妇的批准。
轮船愈是挨近祖国的土地,冰心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