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选择了毛泽-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蒋介石”。用文学笔调去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也真巧,当我写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正值毛泽东九十八周年诞辰。谨以本书表达对这位中国历史巨人的敬意。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最初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出版。    
    香港印行了本书的香港版,书名改为中性的《毛泽东之初》。台湾印行了本书的台湾版,尽管内容一字不易,书名却被改成《毛泽东和他的掌权术》!本书出版之后,引起中共党史界的注意,报刊上也有许多评论。例如:《上海党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6期发表了吴景平先生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所写的书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钱听涛先生又就吴景平先生的书评,发表了《张闻天担任过党的总书记吗——兼谈一九三一年至七大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演变情况》一文;杨奎松先生在一九九五年第二期《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若干史实辨正》;这里摘录《上海党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六期发表了吴景平先生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所写的书评《以文现史的佳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的成功尝试和若干不足之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能否用纪实文学的手法来表现,使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呢?这个问题,已由叶永烈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以下简称《选择》)一书所作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尝试,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至当年十一月已第四次印刷,总印数达九万册。根据新华书店的调查统计显示,《选择》被不少地区的读者选为最畅销的政治读物之一。    
    


第八部分:党的领袖后记 3

    《选择》从党内斗争的角度,叙述了毛泽东自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至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期间的主要经历。书中还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述了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的浮沉,以说明“历史选择”的主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主题是大多数党史、革命史讲义或专著中所反复论及的,《选择》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大部分也是人们所知晓的。但是,《选择》以下列几方面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选择》一书有较强的文学性。作者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从而与其他许多文字干巴巴的政治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这部作品之所以读起来没有沉闷感,除了文字流畅外,还因为作者使用了其他文学方法。书中在叙述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正文前后或之间,较多地加以趣闻逸事(总的来说并不流于庸俗),或抒发不落俗套的警语式的联想。书中关于游击战“十六字诀”一节,在短短的几段文字里,便先后提到了一九五八年在古巴密林的格瓦拉、一九二八年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勒的列宁。这种时间、空间、人物迅速切换的“蒙太奇”手法,确有吸引读者的效应。    
    该书还有着鲜明的纪实特点。书中较多地使用了作者的采访资料,采访对象中有张闻天夫人刘英、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古柏夫人曾碧漪、博古女儿秦摩娅和秦吉玛、克全(凯丰)女儿何裕清、李德的翻译王智涛、陈云秘书朱佳木以及郑超麟等人。有的采访资料确实对毛泽东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书中有的采访资料虽然不属于毛泽东生平本身,但仍服务于全书的主题。作者还专门实地踏访了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有关遗址、纪念场所,从而书中对若干事件的描写十分具体,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上述方面所作的努力,恐怕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党史、革命史研究者难以企及的。这也是《选择》一书具有较强可读性的重要原因。    
    《选择》一书还大量使用了有关当事人的书面回忆资料,如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李维汉、聂荣臻、杨尚昆、伍修权、何长工、彭绍辉、萧锋、郭化若等人,以及张国焘的《我的回忆》、李德的《中国纪事》等。当然,其他一些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作品中也注意到了这类资料的使用,但《选择》一书中此类回忆资料之多,是同类书籍中首屈一指的。这也是该书纪实特点的又一体现。    
    与其他通俗性纪实文学作品不同,《选择》较多地使用了若干基本的史料集,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贵州社会科学丛书一九八三年版)、《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等。此外,《中共党史资料》、《党史通讯》、《文献与研究》、《党的文献》等刊物上公布的史料,在《选择》一书中也有不少的征引。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此书的史料价值。    
    较多地吸收、使用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成果,其他有关毛泽东生平的著述和其他人物传记(如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的研究成果,这是《选择》不同于其他纪实文学作品的又一特点。应当指出,多年来党史、革命史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在新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这些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选择》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尝试确实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在大量运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对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机关领导人员的变动,毛泽东历任党政职位的变化情况作出较清楚的交代,并对一些历史事件作必要的考证,如在遵义会议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古寺巷易宅的哪一层、遵义会议会址究竟在何处、会议举行的时间和出席者,等等。《选择》之所以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决不仅仅因为该书的文学性,还因为读者在书中可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谈到,他是在作“用文学笔调去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新的尝试”,《选择》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多部作品之一(已出版的另一本是《红色的起点》)。事实上,在不少读者(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读者)的心目中,《选择》是一本受欢迎的党史著作。我认为,中共党史、革命史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应该承认《选择》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并可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吴景平先生在评论中也逐一指出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在史实方面所存在的差错和不足之处。这些差错,在这次再版修订时,都已一一改正。另外,这里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资深编辑郝盛潮对本书的读后感:    
    觉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得不错,比《红色的起点》写得好。    
    该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明晰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以文学的形式写历史,古虽有之,但今天很少有人尝试,你有尝试了,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尝试。    
    作者并非历史研究工作者,却能以惊人的求实精神,跑遍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区,行程万里,实地调查、访问,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得此书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这种写作态度,令人钦佩。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写作思想比较敞开,没有顾忌。凡认为本书需要写的,就秉笔直抒,娓娓道来。因而有些人物,如李立三、博古等,写得很活,他们的性格、形象、优点和缺点,个个跃然纸上;有些事件,如“三人团”、“AB团”以及高层领导间的争论和斗争等,过去是“禁区”,本书都涉及了,而且写得较有技巧,掌握了分寸。书中也公开披露了一些为一般人所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史料,如瞿秋白上庐山与鲍罗廷密谈;八七会议时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而长征途中刘英接替了邓小平秘书长的职务;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关于卢福坦想当总书记而没有当成的情况的原始谈话记录,等等。    
    郝盛潮先生也认真地指出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史实方面的一些差错。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曾作为“叶永烈自选集”中的一卷,后改名《毛泽东之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羊城晚报》连载本书时,改名为《毛泽东的崛起》。    
    我感谢中共党史界对本书的关注和宝贵意见。借这次收入“红色三部曲”之际,作者对本书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对有关史实作了订正。    
    叶永烈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初稿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九日修改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四日再改    
    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改定于上海“沉思斋”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