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本这次偷袭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它是日俄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早已争得面红耳赤。早在19世纪中期,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接着,又想把我国的东北三省霸占过去变成它的“黄色俄罗斯”。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在处心积虑地向外扩张,它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占了中国的台湾,准备进一步把自己势力渗入到辽东半岛和东北三省。
这下,俄国当然不会乐意。它已经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早已把东北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1990年后,日俄两国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两国统治阶级都企图用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叫嚣道:“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胜利的战争。”
日俄战争前夕,两国一方面疯狂备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迷惑对方,又进行了“和平”谈判。但随着双方备战工作接近完成,到1904年2月,谈判终于破裂。从此,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甚至驱使中国老百姓为他们的战争效力,可是腐败的清朝政府,不但不敢抗议,反而宣布“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日俄战区,供他们厮杀。
战争一开始,日军为了保证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消灭在南满的俄军主力,决定先夺取旅顺。
于是,在他们偷袭旅顺港的次日,又派大量军舰主动袭击,沙俄舰队不仅没有出击,反而把港外的舰队全部开进了旅顺港内,这正中日本人下怀,他们准备在旅顺口外设置层层封锁,下决心要将俄国舰队困死在旅顺口内。
一天深夜,天气极其寒冷。在旅顺口外的海面上,一支由80多名日军组成的敢死队,驾驶着5艘装满巨石的破旧船只,迎着刺骨的海风,急急朝旅顺口疾驶。
守卫在海岸炮台上的俄军发现之后,便纷纷开炮射击。日军敢死队长高叫一声:“点燃火药,准备跳船!”队员们不顾刺骨的海水,纷纷跳海而去。
随着阵阵“隆隆”的爆炸声,满载巨石的船只沉入海底。但这里并不是出航要道,日本人用沉船堵塞航道的阴谋,未能得逞。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见此计无效,就下令在旅顺口外海域存设大量水雷。又派军舰在港外巡逻,死死盯住困守港内的俄国舰只。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俄国海军胆战心惊,几次出航都被炮击回来,只好船进港内不敢出来。这下,日军掌握了制海权,便大胆地运送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作战。
不久,日军第二和第三军在海军舰船的护送下,先后在辽东半岛登陆,很快占领了大连,切断了旅顺和辽沈之间俄军的陆上联系,旅顺成了孤立的据点,守卫旅顺俄军司令施特塞尔被迫下令与日本决战。
旅顺要塞先后经过清朝北洋舰队和沙俄海军的修筑,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大小堡垒、炮台星罗棋布,并配有各种火炮,交叉控制整个要塞。
俄军司令施特塞尔曾经参加过八国联军,带兵侵入中国北京,可以说是个侵华老手,他非常自信自己的防卫能力,尽管这时俄军孤立无援,仍然相信旅顺不会被日军攻破。
到8月中旬,日本海军和陆军完成了海上和陆上的包围,数万名日军已进逼到旅顺前沿,几百门大炮已停放完毕,炮口直向旅顺要塞。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得意洋洋,认为攻破旅顺指日可待。
双方谁也不服谁,但谁也不愿主动出击,暂形成对峙局面。过不多久,忍饥挨冻的俄军舰队沉不住气了,有20多艘俄舰驶出旅顺港,准备向海参崴方向突围。
海面上风平浪静,也没发现日军军舰,舰队司令维特洛甫梯十分得意命令舰队缓缓前进。
中午时分,一队日舰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他们早已盯上突围的俄军舰队,准备来个突然袭击。
俄舰冷不丁碰到对手,惊慌之中奋力炮击。日舰有备而来,早已开炮。霎时海面炮声隆隆,双方各有几只舰船着火,一场海战就这样开始了。
俄军舰队凭借数量优势,又抱有突围的决心,因而拚命炮击日舰,终于以惨重的代价冲出了包围,继续向前航行。下午5点左右,日舰又追了上来,这次他们又汇合其它巡逻舰队,一齐向俄舰包抄过来维特洛甫梯只好下令,调转船头,再次迎击敌人。
这次,俄舰失去数量上的优势,并且很多舰只在首战中负伤,炮弹也用的差不多了。因此,很快便被日军的一排排炮弹压得喘不过来气。
日军指挥官命令所有船只集中炮火轰击旗舰。一会儿,旗舰便中弹起火,维持洛甫梯也中弹身亡。俄舰失去指挥,顿时大乱,纷纷向旅顺港逃去。
就在这时,陆上日军也开始炮击旅顺要塞。乃木希典凶相毕露,命令300多门大炮一齐轰击旅顺。
旅顺要塞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很多堡垒和炮台被日军炮火摧毁。俄军奋起还击,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和坚固的工事,把准备进攻的几万日军压得抬不起头来。
乃木希典急红了眼睛,一面命令炮兵轰击,一面下令日军分三路进攻旅顺的几个制高点,日军硬着头皮,艰难的向前爬进,伤亡十分残重。
战斗进行了六天,5万多日军已伤亡过半,但旅顺仍然牢牢控制俄军手中。俄军司令施特塞尔看着死伤累累的日军,不由得冷笑了起来。
乃木希典无计可施,决定用挖地道的办法突破俄军炮火控制的前沿阵地,但俄军发现日军的诡计,在前沿挖了一道横向的堑壕。结果,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一挖通,就被俄军炮击而死。这样,日军又死亡几千人。
乃木希典急得“嗷嗷”乱叫,电告总司令部,速派援兵到来。不久,日军又抽调一个师,携带大批重型大炮和新式手榴弹,以及大批的物资和弹药,前来增援乃木希典。
这家伙顿时来了精神,他下令从各师抽出精干人员,组成3000多人的敢死队,并由自己亲自率领,准备夜袭旅顺要塞。
这一天,乃木希典首先命令各种炮火集中轰击一处,准备打开一个缺口。顿时,重型大炮把一发发重磅炸弹送了出去,炮弹呼啸着从空中划过,直飞俄军阵地。随着阵阵猛烈的爆炸声,俄军的一处防线被击溃,堑壕被填满,城墙被夷为平地,很多炮台也被炸毁。
夜幕刚刚降临,乃木希典头裹一条白毛巾,雪白的衬衣被闪亮的皮带勒在腰中,手持一把雪亮的东洋刀,带领敢死队员从缺口处猛冲进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些敢死队员冲进要塞,抢夺制高点。俄国人被这种气势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投降。随后,日军后续部队也涌了进来,占领了要塞的制高点203高地。紧接着,他们在高地上架设大炮,向旅顺市区和港口停泊的舰船进行轰击,俄军终于溃不成军。
施特塞尔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在1905年1月开城投降,旅顺终于落于日本人手中。
旅顺的得手,使日本人取得占领东北的根基,俄国无力再战,只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还把中国的辽东半岛的权力转让给日本。从此,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备受侵略者的欺凌。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
1911年的一天,在著名的布拉格大学校园里的一片草地上,一群大学生围坐在一位年轻学者的身旁,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请您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一位学生微笑着向青年学者发问。
年轻学者环视一下周围的男女学生,微笑着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就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火炉旁边坐着,即使只坐1分钟,也会感觉到已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好!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年轻学者站起身来,向大家告别后,便向图书馆走去。
这位年轻学者,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当爱因斯坦15岁时,父亲因企业倒闭带领全家迁往意大利谋生。
1896年秋天,爱基斯坦就读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里,除了数学课以外,他对其它讲得枯燥无味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但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对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加入了瑞士国籍,长期找不到工作。两年后,他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同科学研究无关的固定职业。但在专利局供职期间,他不顾工资低微的清贫生活,坚持不懈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取得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时他刚刚26岁。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自己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在此之前,传说物理学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机械的、绝对的,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相互独立,彼此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物质只不过是孤立地处于空间的某一个位置,物质运动只是在虚无的、绝对的空间作位置移动,时间也是绝对的,它到处都是一样的,是独立于空间的不断流逝着的长流。这就是牛顿古典力学的时空观。爱因斯坦以极大的毅力和胆识,突破了传统物理学的束缚,猛烈地冲击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认为,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彼此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狭义相对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它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是不固
定的,运动的速度增加,质量也随着增加;一定质量的转化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亦然。这个著名的公式成为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狭义相对论的问世,震动了物理学界,也使这位年轻学者的名字,马上传遍了整个欧洲,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向布拉格大学推荐爱因斯坦时说:“要对爱因斯坦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作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1911年,年仅32岁的爱因斯坦,被布拉格大学聘为教授,1913年,他重新回到德国,任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正式院士,不到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爱因斯坦一向憎恶战争,主张民族和睦,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同一位哲学家共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应竭尽全力,尽快结束这场人类大屠杀。然而,却没有什么著名人士响应。在这段岁月里,爱因斯坦满腹愁肠,闭门不出,深入自己的科学研究。
在研究中,他发现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它只解释了等速直线运动,而不能解释加速运动和万有引力的问题。因此,爱因斯坦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于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结论是,加速运动与引力场的运动是等价的,要区别是由惯性力或者引力所产生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设想有一个人乘摩天楼的电梯自由降落,人不会感到自己在下降,因为这时电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电梯里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电梯以不变的加速度上升,那么人在电梯里将觉得双脚紧贴在地板上,好象站在地球表面一样。这个等价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它显示了等速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到加速度运动中,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更为普通的情况。
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引力场中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曲线传播。并指出,当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经过太阳的时候,应当由于太阳的引力而弯曲,因此,而使这个星球看起来的位置与实际不符。其偏斜的弧度,据爱因斯坦计算,应当是1.75秒。因此建议,在下一次日全蚀时,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这个理论预见。
1919年5月,英国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率领两个天文考察队,拟定在日全蚀时分别在巴西和西非摄影,以验证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这一重要结论。同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联席会议正式公布观测结果。测得的光线偏转度竟和爱因斯坦计算的非常一致。这下使牛顿的引力学说失去了普遍的意义。
这个消息公布后,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的名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科学爱们公认他是继伽里略、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20世纪的牛顿”。
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后,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爱因斯坦被迫迁居美国,任普林斯敦高级学校研究院教授,并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普林斯敦病逝。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遗嘱中,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他那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充满光芒相对论学说,则永远激励着后人。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枪声”
1914年6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日。就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夏日的星期天,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了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这两声枪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天早上9点刚过,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一会儿,从车厢走出显赫的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只见斐迪南大公傲慢的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趾高气昂地走过戒备森严的车站,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蓬汽车内,随即,这6辆敞蓬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政厅爬去。
这位斐迪南大公,是在刚结束的一次军事学习后来这里巡视的。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已合并为奥匈帝国,六年前,他们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这个贪得无厌的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对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早垂涎已久,梦想着有朝一日,也把这块富饶的土地列入自己的版图,在来萨拉热窝之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军事学习,假设的进攻对象,就是他今天来到的萨拉热窝。
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早已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爱国军人团体,组成一个七人暗杀小组,早已埋伏在车站到市政厅的街道两旁,瞪着愤怒的眼睛,注视着这个凶恶的敌人。
而这时,坐在第二辆敞蓬车里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还得意洋洋地同旁边的波斯尼亚总督谈论这个美丽的城市。
街上的人愈来愈多,塞尔维亚人民怒视着这个凶神,但人们心里却显得极为平静,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梦想征服塞尔维亚的敌人,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从表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