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但他的建议却遭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的讥讽和嘲笑。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写信告诉一个法国朋友。那法国人用一根铁杆直立在屋顶上,在雷雨时真的把天空中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富兰克林是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睛,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大学、牛津大学都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只上过两年学,12岁就到印刷厂当学徒。但他非常勤奋,或者向亲朋借书,或自己攒钱买书,靠刻苦自觉,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外交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毅然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财产支援革命战争。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受“大陆会议”的委派,作为外交特使出访欧洲,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富兰克林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和在学术上享有的崇高声誉,首先在法国取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他利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对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同法国政府签订了《美法友好商务条约》和《美法同盟条约》,并争得了法国远征军赴北美参战。后来,他以出色的外交手段又争得了西班牙、荷兰公开参加对英战争;以俄国为首的其它欧洲国家也相继宣布中立,这样,英国陷于空前孤立,而美国却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逐步扭转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独立战争胜利后,富兰克林又肩负同英国和谈的重任。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迫使英国在1783年签订了美英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90年4月,富兰克林与世长辞,为他送葬的人群达2万多人,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巨大功绩。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马背上的英雄——美国牛仔
美国好莱坞的“西部影片”曾经风糜全世界,至今仍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影片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结实的牛仔,头戴宽边帽,身穿紧身衣、窄腿裤,脚蹬长统靴,胯边垂着火筒枪,当匪徒一个个应声倒地时,若无其事地骑马飞驰而去。
浪漫的传奇故事,再加上刺激性的枪战、打斗,似乎构成了牛仔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影片毕竟不是历史,在美国历史上,牛仔的生活可不是骑在马上追击匪徒,锄暴安良,他们是美国开发西部的先锋,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要说美国牛仔,得先说说美国的牛。
美国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美国的牛则是欧洲的后代。美国的牛最早是由哥伦布带去的。当时,他把西班牙牛带到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带。1525年,西班牙种的牛开始从西印度群岛引入北美大陆。1611年,英国人又把数量众多的牛运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从此英国种的牛便在北美大陆广泛繁衍,那里出现了很多养殖点。
1540年,西班牙探险家科罗纳多横渡大西洋去北美寻找传说中的“瑟博拉七宝城”,他还带了500头牛,这些牛被运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带。此后,牛群不断繁殖,逐渐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纪初,哈利斯科的牛已达到10万多头。
总之,美国的牛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入,逐渐流布全国。18世纪初,牛群出现在美国的俄亥俄和肯塔基。肯塔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草地,又称青草州。与肯塔基相邻的伊利诺伊州则被印第安人称为“草原之国”,这里是牛的乐园。到19世纪中期,那里驯牛养牛的技术已经十分高明。南北战争之后,牛群又向西推进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草原,那里成了“牧牛王国”。
从南边墨西哥进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得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
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这种人就是“马背上的英雄”——牛仔。
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首先要管束半驯服的牛,特别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边,紧紧盯住它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沿途还要留意狼群等野兽和毒蛇、毒虫的袭击,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标枪。有时候可能会突遇大雷雨,电闪雷鸣往往会导致惊群,牛乱奔乱窜,牛仔就要沉着地兜转它们,围成圈子,消除惊恐。
牛仔长途赶运牛群如同大规模的行军。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们要严格分工,各司其职。常常有两个最有经验的人担任总指挥,一个通讯员,前后左右负责传递消息。另外还有“游骑”,前后左右灵活巡视,“翼骑”在队伍两边行进,“尾骑”殿后,专管小牛、病牛和懒牛。
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数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们在美国东部居民的向西迁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牛仔的长途放牧,本身就带有开拓性,他们为西进的人直接开辟了道路。
19世纪末,美国的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牛仔的地位渐渐降低。他们纷纷转行干别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了。但是他们的奋进、开拓精神却一直激励着美国人。
人们常把牛仔和“牛仔裤”联系在一起,其实,当年牛仔最突出的标志倒不是“牛仔裤”,而是他们的帽子。牛仔常戴墨西哥式的宽边高顶帽,这种帽子用途很多,既有利于遮挡烈日风雨,休息时还可以抓起来作枕头,甚至可以舀水喝。牛仔裤,最初是在19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西部出现的。19世纪40年代,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人们纷纷赶去淘金。有个名叫利维·斯特劳斯的人也赶到加利福尼亚,他原是个布商,随身带了些可做帐篷、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他发现淘金的人穿的棉布裤子非常容易破烂,于是他灵机一动,便把带来的厚实的帆布裁成裤子出售,裤子设计成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式样,大受淘工欢迎。不久,更多的牛仔们也喜欢上了这种服装,后人就称之为“牛仔裤”。
利维·斯特劳斯放弃了淘金的计划,专门做裤子卖,发了大财,后来他把裤料改成靛蓝斜纹粗布,在1871年申请专利,成立“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后来又发展为跨国公司,销售网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利润达几亿美元。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谢司起义
“打倒邪恶的法官!”
“打倒民事法庭!”
1786年秋天,波士顿正在审理一起农民负债案。突然,几百个农民手拿刀枪棍棒,高呼着口号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30岁左右的高大汉子,冲到法官面前,扯下他头上的假发,扭着他的衣服,一把将他从座位上拽了下来,扔在了地上。法官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往日的威严一点也没有了。陪审员们看势头不好,一个个赶忙溜掉了。
为首的那人名叫丹尼尔·谢司,他为什么带人来砸法院呢?
原来,美国独立之后,只有资产阶级和投机商发了大财,广大人民仍然一贫如洗。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和各州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曾经发行了大量纸币。但战后物价飞涨,货币不断贬值,到1781年底,纸币几乎变成了废纸。理发店用它来裱糊墙壁,水手们用它来制作纸衣,穿在身上游行,表示对政府的不满。有人甚至在狗身上粘满纸币,以示抗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州政府为了债主的利益颁布法令,逼迫借债人按当年硬币数额折价偿还。另外,政府为偿还战争时期借的外债,成倍的增加税收,农民一年的收入,还远远不够缴税。监狱里挤满了负债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退役军人。广大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拿起武器举行起义。当时最大的起义就是谢司领导的东部农民起义。
谢司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离开故乡,投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由于他英勇善战,当时志愿支援北美独立战争的法国将军拉法叶非常欣赏他,还曾经送他一把宝剑。战争结束后,谢司回到家乡,穷得家徒四壁。为了能吃两顿饱饭,他不得不卖掉拉法叶送他的宝剑。谢司深深体会到战后美国农民的悲惨处境,他决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
1786年秋天,谢司和鲁克·德率领600名农民举行了起义。他们从康科德出发,向波士顿挺进,首先砸了波士顿法院。
“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一切公私债务!”
“打倒压迫穷人的法庭!”
“打倒社会的吸血鬼——投机商!”
起义者每到一处都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宣传自己的主张,许多农民参加了进来,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到1786年底,已发展到1.2万人。马萨诸塞州的许多城镇都被他们占领。政府马上开会讨论对策,马萨诸塞州的资本家一天之内就筹款4万英镑,组织一支4000多人的军队,准备围剿起义军。
1787年1月,谢司率领起义军的主力2000多人到达斯普林菲尔德,准备攻打那里的军械库,夺取武器,然后攻占波士顿。
这时候,狡猾的马萨诸塞州州长为了赢得时间调集军队,假装邀请起义者谈判,谢司等人误认为政府已经屈服,中了敌人的圈套。谈判一开始,农民觉得自己的目的就要达到了,便离开军队,四散回家了。政府当局却调齐了军队,出奇不意的向起义军发动了进攻。起义军措手不及,仓促抵抗。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之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军被迫撤向西部荒野。这时,天又下起了大雪,起义者没有弹药,没有粮食,不得不放下了武器。起义失败了。
1787年3月,谢司被提交法院审判,被判阴谋推翻政府罪,处以死刑。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民纷纷提出抗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一年后,谢司被释放。
谢司起义虽然失败了,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却永远受到公众的赞扬。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伏尔泰本名叫弗鲁索瓦—玛利·阿钱埃,16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公证人家庭。少年时期,他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读书。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当法官或律师,但伏尔泰却立志成为诗人。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他一举成名。
伏尔泰成名之后仍然写讽刺诗嘲笑法国贵族,结果遭到贵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出狱后被宣布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国。在伦敦,伏尔泰以新奇的眼光观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研究了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他还接触到了英国新兴文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他的剧作翻译介绍到法国。1743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此书一出版,即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
为了避祸,伏尔泰来到法国和荷兰边境一个古老偏僻的贵族庄园,隐居在他的女友德·爱特莱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访问柏林。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只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丝毫不能改变德国现实,1752年,他离开柏林。
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0余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伏尔泰虽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当时欧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另外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76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社会中天主教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