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一年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
2009年末,由美国著名网站独立联线组织全美近60位影评人评选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十大佳片榜单出炉,三大华人导演王家卫、杨德昌、贾樟柯上榜,他们分别凭借《花样年华》、《一一》、《站台》入榜,他们恰巧代表两岸三地,表明过去十年间中国电影的全面成就。
到2009年,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已经走过12个年头,纵观这12年中国电影大片史,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7—2001年是中国大片的实验探索期;2002—2006年是中国大片的发展繁荣期;2007—2009年是中国大片的调整转型期。
第二部分 第78节:寻乐(4)
在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大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激活了国内电影市场,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难免为许多矛盾所制约,呈现出诸样的不足与弊病。与美国好莱坞百花齐放的大片景象相比,中国的大片还只是刚刚起步,路途还很遥远,唯有志者的不懈求索才能创造出中国大片的更加繁荣景象。
艺海悲歌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种悲哀,这也许是一个真的缺乏英雄的时代。很多没有信仰、没有信心的人们,在大声呼唤英雄到来的时候,中国武侠大片塑造的英雄式人物,似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但电影里的英雄式人物总归是艺术,离众生还是很遥远、很虚幻的,对普通大众来说,现实中的偶像可能比艺术里的英雄感受会更直接、更实在一些。
在这个大众娱乐时代,有人在不断制造英雄偶像,以此让众生的精神得到某些慰藉。而另外一些已经成为英雄偶像的人却渐渐远去了,他们丢下自己的崇迷者,独自去了另一个世界。
2007年2月23日,春节,农历大年初六,中国人都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在吉林省长春市百国兴隆寺,这个很多当地人都没听过的寺庙,在初六这一天“一夜成名”。
因其成名的是一个叫陈晓旭的女子,那个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这一天在这里出家了,法号妙真。
陈晓旭这个曾经扮演过林黛玉的演员,因那部《红楼梦》重播过700多次而长时间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财富、名望、荣耀几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她都有了,然而她却为何还要远离这红尘、独自出家呢?
陈晓旭生于1964年10月29日凌晨4点,由于是在凌晨破晓时分出生,父母为其取了一个名字——晓旭。
陈晓旭长大后查玄学方面的书籍,发现“晓旭”的笔画蕴意是“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从那时起,她就喜欢用命运解释生活中的种种偶然。
陈晓旭自小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书,生性内向孤僻,多愁善感,但又很桀骜倔强,说话伶牙俐齿。
1979年,15岁的陈晓旭进入鞍山市话剧团学习舞蹈。每天除了听乐习舞,就是闭门看书。1983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给剧组寄去了一封自荐信,要求饰演林黛玉。在此之前,她已经读过两遍《红楼梦》原著,还经常把林黛玉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十几岁就开始理解、感受林黛玉。
那时陈晓旭的性格还真是很像林黛玉,长得非常瘦弱,好寂静,爱读书,醉心于芭蕾,一个浪漫、悲惋但心灵圣洁的女孩。她说如果追溯到前生,说不定自己和林黛玉就是一个人呢。
信寄出去6天后,陈晓旭收到了回信,要她进京面试。陈晓旭遂请了3天假到北京参加面试,在回答了老师们近百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后,导演试探着问她能否演另一个角色,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一年之后,1984年,陈晓旭参加《红楼梦》剧组演员的第一期培训。在培训班上,一位红学家来讲课,提到黛玉的形象时说:“你们看,她就特别像黛玉”。从那时起,大家就开始默认陈晓旭从性格到外形,是最贴近林黛玉的角色。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陈晓旭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林黛玉的扮演者。
1985年,陈晓旭进驻《红楼梦》剧组。在剧组里一待就是3年,最终她把《红楼梦》里那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塑造得惟妙惟肖,演绎得凄凄惨惨戚戚。
《红楼梦》后来成了中国最风行的电视剧,陈晓旭也借助“林黛玉”一角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名气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
1987年演完《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后,陈晓旭从鞍山市话剧团调到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1988年,另一部中国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家春秋》剧组找到陈晓旭,邀请她饰演剧中女主角“梅”。可是,无论她怎么“用功”,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梅”,都只是“林黛玉”的一个翻版。
第二部分 第79节:寻乐(5)
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陈晓旭演艺生涯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此之后,陈晓旭的生活突然变得苍茫。虽然她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一直没有导演敢请她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已经被林黛玉取代了。《红楼梦》为陈晓旭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她关上了一扇门,使她不能继续开展演艺事业。
浮华散尽是落寞。演完《家春秋》中的“梅”后,陈晓旭独自漂泊北京。那时,北京还没有“漂一族”的说法,她成了最早漂在北京的一拨人之一,不知道下面的路该怎么走。多次搬家使得陈晓旭几乎得了房子恐惧症——她害怕拖着行李飘零街头的感觉。
而就在这时,陈晓旭跟丈夫毕彦君——曾在鞍山话剧团工作期间帮她走进《红楼梦》剧组的同事——两人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最终只好心平气和地结束婚姻。
离了婚之后,虽然一个人无依无靠,但单身的陈晓旭做起事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20世纪80年代末流行出国热,陈晓旭为此心动不已,她想去美国,但被拒签。为了出国,她雇了保姆,把自己关在家里苦练英语。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先去了德国,准备通过转签再去美国。
可是,陈晓旭感到国外的生活实在难以适应,在德国呆了3个月之后就回来了。回国之后的陈晓旭仍不确定自己该做什么。3年的时间,她无事可做。
陈晓旭开始反思自己,在内心里,她愿意让林黛玉成为自己表演上的经典符号,既然无法超越,那就彻底抛离。
为了生存和安身立命,陈晓旭放弃了艺术,开始重新开辟一条道路。
199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陈晓旭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开始转入商界。从此,她意外地发现,这条路让她奔向了更美丽的远方。
不久,陈晓旭结识了后来成为她的第二任丈夫的郝彤。感情有了寄托,工作起来也就有了更大的干劲儿。进入广告公司后,26岁的陈晓旭在公司领导的授权下,组建了二级法人公司,独立承包整个广告公司的制作业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1993年,陈晓旭还不到30岁,但已具备职业女性的沉稳和干练。1996年,32岁的陈晓旭脱离原来的广告公司,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担任董事长。以后十年,公司业绩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2006年,公司的营业额突破两亿元,广告公司名下的商贸、文化等子公司也相继成立。
可是,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给陈晓旭带来快乐。疑惑多年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她。“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悄悄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紧接着,“我从哪里来”、“我来到世上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去哪里”、“我经营事业的最终目的在哪儿”等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经常萦绕在陈晓旭的脑际。
1999年的一天,陈晓旭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无量寿经》的录音。突然,她的心一下子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她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
两个月后,陈晓旭听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便立即飞了过去。看着老法师慈祥光明的面容,她感到自己与佛法很早就相识了。第二天,她遂皈依了佛门,从此踏上了学佛之路。以后每天早上,陈晓旭以诵读《无量寿经》作为一天的开始;午间静坐30分钟,携带专门的计数器,规定自己一天念“阿弥陀佛”3000遍;在入睡前读诵《地藏经》,来检讨和忏悔自己当天的过错,替一切正在造孽和受苦的众生忏悔、修善。2000年,丈夫郝彤在陈晓旭的影响下也开始学佛,二人逐渐将佛学思想贯彻在经营、生活、做人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 第80节:寻乐(6)
随着对佛学的深入了解,陈晓旭开始逐渐淡出商圈。“功成名就、潜心修佛”。这是陈晓旭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命运让陈晓旭患上了癌症。
从2006年3月起,陈晓旭经常感觉到身体不适,但她一直认为自己没什么大事,只是普通的炎症,就抓了些中药回来吃。但病情却不见好转,随着病情的恶化,她经常疼得连站都站不起来。2006年10月,陈晓旭硬是被拉到了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她患上了乳腺癌。本来发现得早,虽然病情严重但可以及时治疗,可陈晓旭十分排斥西医的治疗方法,坚持吃中药加念佛修行。从此,陈晓旭开始在吉林长春的百国兴隆寺闭关修行。
在闭关修行期间,陈晓旭的病情继续恶化。2007年2月,陈晓旭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双腿,以至于双腿不能行走,必须要借助双拐。2月23日,农历大年初六,陈晓旭决定在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半个月后,3月8日,郝彤在深圳剃度出家。
在随后的两个月内,陈晓旭的病情进一步恶化。3月份时,家人看到陈晓旭还能拄着双拐走路,可到了2007年4月,她的病情已经开始严重恶化,特别是在4月底,她已经起不了床,还时常昏迷,人更是瘦得皮包骨头。就在此时,家人还在劝她赶快住院,可陈晓旭还是执意不肯。
2007年5月13日下午,在深圳一道场念佛活动中,陈晓旭突然陷入昏迷。晚上18点57分,在呼喊了几声母亲和姥姥、姥爷之后,42岁的陈晓旭带着如林黛玉般的孤寂与洁傲安静地逝去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在离世前,亲人在陈晓旭的屋子外面摆满了梅花,从窗子里望出去,可以看到满园的梅花。陈晓旭在花树中闭上了眼睛,就像“她”三百年前念过的《葬花吟》一样,凄婉、哀怜。
因为是在昏迷中安静地离去,陈晓旭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出家前,她已把个人财产分为三份,一部分交给家人,一部分用于佛教,另有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个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闯荡的坚强女子,从著名演员到身价过亿的公司老板,再到去世前突然抛却亿万家产,出家为尼。陈晓旭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比戏剧更精彩,比小说更真实。一个现实版的林黛玉,用她不懈的奋斗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只可惜红颜薄命,韶华早逝,香销玉殒。而陈晓旭的一生可能远比林黛玉精彩,她不是弱不禁风的绛珠仙子,她是现代女子的经典传奇。
二十年一梦红楼,二十年出个“林黛玉”。是现实演员的骨,还是书中黛玉的魂?已分不清了,或许这就是世间一次最美的轮回。
1942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首次拍摄了周璇主演的电影《红楼梦》,诞生了周璇版的“林黛玉”;20年后,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把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拍成了电影,诞生了王文娟版的“林黛玉”;再过20年,1983年,中央电视台《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最终诞生了陈晓旭版的“林黛玉”。三个二十年,三代人相继谢幕。到陈晓旭的离去,为林妹妹的诠释画上了一个感叹号。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陈晓旭版的“林黛玉”逝去了,但“红楼的梦”还在继续。陈晓旭版“林黛玉”诞生后的20年,2007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演员又在火热招选中。
陈晓旭走了,带着人们对“林黛玉”的记忆,去了另一个世界。而2007年这一年对于娱乐圈的演艺明星来说,似乎是一个克星之年。年初,1月28日,年仅28岁的台湾偶像艺人许玮伦因车祸不治身亡;6月23日下午,著名笑星、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肌梗塞突发而猝死家中;7月30日,著名演员文兴宇因癌症去世;11月27日,女歌星叶凡因乳腺癌去世
2007年的演艺圈每个月都有心酸的眼泪,那些艺人偶像的远去,让他们的崇迷者从此只能在影像和声音中感受他们的魅力。而在21世纪前十年间,有许多艺人偶像都远去了。赵丽蓉、马三立、张国荣、柯受良、梅艳芳、黄霑、古月、高秀敏、傅彪、马季、沈殿霞、谢晋、阿桑、陈琳这些一度熟悉的名字和面孔,都在这十年中消逝了。
第二部分 第81节:寻乐(7)
演艺圈里星光闪闪,新人辈出,但也有一位接一位的名人、明星飘然而去,谱写出一首首令人叹惋的艺海悲歌。那些活在戏里又戏外的艺人明星,他们比在戏剧里活得更现实,却比现实生活中过得更虚幻。两个世界,孰更精彩?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宝贵且又脆弱,也许一个小小意外,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艺人总是掩盖真实的自我,而把笑脸、歌喉以及所谓的光鲜、快乐展现给大众,而再有名气的艺人,其内心都是极其脆弱的。明星们富丽堂皇的背后,也隐藏着像芦苇一样易折的、像玻璃一样易碎的、与普通大众一样的脆弱心灵和生命,谁也无法超越。痛者,哀者,怜者,泣者,伤心者,让关注的镜头再一次推向他们,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也寄托着永远的哀思
第二节平民造星
选秀造就的庶民胜利
娱乐圈星光闪闪、眩人耳目,而竞争也异常激烈,旧星虽去,新人辈出。在21世纪前十年间,那些偶像级人物远去了,但中国老百姓掀起的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却又把那些“民星”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2005年8月18日,著名演员高秀敏去世,两天后,8月20日,高秀敏的追悼会在长春市举行。对于娱乐界来说,这应当算是一个重磅消息了,可是对于这一重磅消息,各家报纸却并没有把它编排到当日娱乐版的头条。这一天各家报纸娱乐版头条内容都是一项名叫“超女”比赛活动决出前三甲的盛况报道。对于这次比赛,北方报纸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