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狂澜-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吏部尚书仇立才首先出来驳斥道:“陛下,曹大人所言实在是太荒谬了,自古以来能战然后能守,能守然后能和,倭寇肆虐,我大夏百姓深受其害,如不加以严惩而与之言和,则倭寇必以为我大夏怯弱可欺而更加肆无忌惮,纵然一时受抚,也必定反复,到时他已得我财力,其势更盛,其力更不可制。纵如曹大人所言, 赏以财物,赐以爵位后真的退兵,他们也必定假我的名义,劫掠他国,为患四方,废我大夏令名,使我交恶于各国,如此一来,则我大夏受其害更甚。” 
  长史王咏令见机补充道:“陛下,仇大人言之有理,那倭寇皆贪利忘义之徒,素来无信,反复无常,不可深信,与之言和,无疑是与虎谋皮,徒劳无功。” 
  “不错,我堂堂大国,岂能与倭寇媾和,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不过曹爱卿其言虽谬,其心却是为公。各位大臣宜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顾忌,言者无罪,朕不会怪罪你们的。” 
  对于与倭寇和谈,就有一种订城下之盟的感觉,因此皇帝对曹周锋提出这么荒谬的建议很不满意,但考虑到他平时很多方面很合乎自己的心意,又不欲破坏自己开明的形象,于是安慰了他几句。 
  曹大人见势不妙,赶紧知机的向皇帝请罪:“多谢陛下宽宏大量,微臣思虑不周,不胜惶恐。” 
  本来,也有几个大臣赞成议和的,不过如此以来,谁也不敢再言和了。于是议事厅里又一次陷入了寂静。 
  “先皇在位时,我帝国海军三万精锐动用战船两百五十艘与倭寇大战于东海,竟遭惨败,几可说是全军覆没,从此我国丧失海上作战能力,再无海防可言,倭寇再无顾忌,为害越烈,我军只能在陆上被动防守。可是倭寇得寸进尺,年年入侵,而我束手无策。” 
  见诸位大臣毫无良策,皇帝一阵失望,不觉心头火起,强压下怒火,目光缓缓扫过群臣,不过口中的火药味还是很重,尤其是说到“束手无策”这四个字时特意加重了语气,让人不寒而栗。 
  见群臣还是没有反应,皇帝继续说道:“想朕登基五年来,不敢一日懈怠,励精图治,诸位大臣也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原意是让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现在,东有倭寇,南有匈奴,屡犯我边,扰我百姓,朕每每看到边关告急,百姓遭殃,心里总是如万箭穿心,潸然泪下。恨不得,立刻制服蛮族,解我黎民倒悬之苦。如今正值将士用命之时,百官建功之秋,朕希望各位大臣能群策其力,全心为国,畅所欲言,如果有什么良策,朕亦不惜爵禄。纵然一时失言,朕不会怪罪与他,言者无罪。” 
  被皇帝目光扫到的大臣慌忙低下头,避开皇帝的目光,惟恐一不小心成为他发泄的出气筒,大气也不敢喘。 
  “陛下英明,实在是臣等无能,不能为君分忧,为国出力。”群臣口中如此说着,心里明白着呢:当今的皇帝虽然天资聪慧,也很勤政,但心气却很高,表面上是一副开明的态度,提倡广开言路,不罪柬者,其实是外宽内忌,光看以前顶撞过他的大臣,有的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撰书、教化的闲职上去,有的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调到外地就职,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到也没有受到大的惩罚,却也没有几个能受到重用的。因此如果贸然柬言,万一有误,指不定什么时候秋后算帐,可就大为不妙了。 
  此时,议事厅里,惟有两人神色自如,与众不同,一个便是宰相高无忌,人言“宰相肚中可撑船。”诚不我欺也,果然城府很深,光这份镇静,有的人就是学上一辈子也是达不到的。另一个当然是帝国元帅石东辉,他是久经沙场,练就了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慌的本事。他们两人都知道,像这种军国大事,往往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亡国,所以必须谨慎处事,脑袋正高速运转,反复权衡各种利弊,决不轻易定主意。 
  见议事陷入了困境,石东辉不得不出来打破这种僵局,说道:“陛下,臣以为,匈奴寇边,因我有天门关在手,他们不敢深入远东,怕我断其归路,所以为害有限,不过是疥疮小癣。而倭寇虽然兵力不多,然因彼已控制了海域,故可进退自如,且其生性狡猾凶悍,皆亡命之徒,手段极为残忍,对我国危害极大。如果我再不设法平定倭寇,沿海大户百姓必定惧而投敌,如此一来,内外勾结,则更为难救。如今倭寇袭破凤栖城,已表明了倭寇之患已达十万火急的地步,所以事分轻重缓急,这两者比较而言,应先平倭寇,再征匈奴。” 
  一见老帅发言,皇帝心头一宽,问到:“爱卿言之有理,不过,由有何良策可以平寇呢?” 
  石东辉从容道来:“陛下,倭寇聚啸海上,击之无踪,防不胜防,因此,平寇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分为三步走。” 
  “那三步?” 
  “第一步,就是禁海,坚壁清野,在沿海多建坚固的城镇,让百姓迁入其中,又多设烽火台示警,断绝倭寇补给。” 
  “第二步,镇以重兵,分守各处,如果兵士不足,可以招募沿海居民组成乡勇,各镇之间互为援助,如果倭寇众多,则坚守城镇,别的镇派兵骚扰倭寇,不让他们全力攻镇;如果倭寇少,则主动出击,让其步步艰难,不敢上岸。” 
  “第三步,便是重建水师,再联合诸多受害国家一起出海扫荡,歼灭海盗。把倭寇彻底赶出东海。” 
  皇帝略一思索,反问道:“将军所言虽然有理,不过海上作战,偶然因素太多,上次我大夏水师数倍于敌,却落得个东海沉沙的结果,实在是值得警惕。况且,如真能联合众国共剿倭寇,他们岂会坐以待毙,必定逃之夭夭,还是无法完全肃清海盗,到时又会死灰复燃。” 
  石东辉当即回答道:“这个不用担心,上次东海大战,我水师的实力远胜于倭寇但最后招致大败,虽然是因为倭寇的海战能力是比我军强一点。但是先皇临阵换将,派了个不晓水战的将军指挥战斗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导致我水师被倭寇引入多礁地带,触礁而沉,损失近半。然后倭寇又利用他们船小灵活的特点,乘机袭击,才打败我水师的。可以说非战之罪。至于怕倭寇远遁海外,就更不用担心,俗话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那日本弹丸之地,人口稀少,必要时可以直接攻上日本,端了倭寇的老巢,釜底抽薪,才可以彻底的解决倭寇之患,让其永无翻身机会。” 
  户部侍郎唐宗林不无忧虑的说:“将军的计谋的确周全,只是恐怕费日良久吧。” 
  皇帝也向石东辉发问:“不错,不知肃清倭寇需要多少时间?” 
  “陛下,此计,三五年可以初见成效,不过,由于跨海作战,变数太多,远胜陆战,所以为安全起见,准备更要充分,计划更要周密,一般顺利的话,七八年后可望根治海患。”





    第一卷 大军云集 第五章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9…5…7 15:33:43 本章字数:3354

   一听要那么长的时间,与自己的预计三两年相差太远,刘天宇感到有些失望,开口再问到:“将军还有其他良策?” 
  “陛下,倭寇为患时日已久,各国采用了许多方法来平寇,都收效甚微,实在是倭寇太难对付,即使有时一时获胜,倭寇也如春韭,割之不尽。所以除恶务尽,只有直捣倭寇发源之地,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石东辉依然声如洪钟,似乎对皇帝的语气变化毫无察觉。 
  “陛下,大将军的计策固然是万全之计,然代价太高,光是让沿海三百万户居民迁居所需的安家费就需要上千万的金币。更不要说在沿海广建城镇,大肆屯兵,还有重建水师,大造战船,所费经费、军饷、米粮无数,每一项都不会少于一千万这个数。而且东海郡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一旦禁海,渔、盐、商业都将大受影响,国家收入就会锐减,如此不要说是七八年,就是一两年,国库就入不敷出了。”久不发言的宰相,果然不言则罢,一言惊人。不过他提出反对意见,到并非是完全反对石东辉的计划,而是提出计划的漏洞,看石东辉是否能够弥补。 
  一听需要如此多的费用,即使心里早有准备的皇帝都吓了一跳,如果说刚才只是有些犹豫,那么现在则是彻底打退堂鼓了。 
  石东辉X有成竹,当下就回答道:“陛下,东海居民受倭寇之害久已,只要陛下一道诏书,动员百姓募捐,支援平寇大业,万民必定踊跃相从,且如宰相所言,东海郡是富饶之地,千万财物立即可就。” 
  曹周锋急欲将功折罪,急忙说道:“是啊,是啊,平寇是功在社稷,利在万代的事,如果陛下能根据所捐财物的多寡赏以爵位,帝国百姓必定欢欣支持,慷慨解囊,所需巨资,顷刻可就。” 
  对曹周锋这个跳梁小丑早就不满的信王刘文涛也忍不住发话了:“曹大人实在可笑,从古至今,尚无以财货换官爵的先例,此风一开,帝国的贵贱不分,天下不就大乱了吗。” 
  “不错,皇叔所言甚是,赏爵确实不妥,不过向民捐资到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但是我大夏帝国有南、北两患,既然一时无法把倭寇消灭,又不能两线作战,不如先逐匈奴如何?”刘天宇放弃了先平倭寇的计划。 
  唐宗林认为一动不如一静,劝阻道:“陛下,大草原地广人稀,资源匮缺,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敛其财不足以为富,实在是意义不大。而且远征匈奴,必定要糜费巨额的财富,所失远大于所得,微臣以为,不可轻易北征。” 
  在大夏历代皇帝之中,刘天宇最为佩服的就是武帝刘禹。在他之前,匈奴掌控着远东平原,经常南下,大肆掠夺财物、粮食和人口。大夏对其是防不胜防,帝国的军队碰到这些来去如风,剽悍勇猛的草原骑士,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只能采用绥靖政策,一方面消极防守,一方面通过馈之以财帛、妇女,或通过与他们和亲来抚慰他们,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主动权全在匈奴那边,所以成效还是很有限。匈奴人时不时就大举南下“狩猎”一番。匈奴的每次入侵,总是造成大批的百姓死亡,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财货和人口被掠取。给大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武帝登基后,在军事方面的进行重大的改革,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幅度的扩大了骑兵的比例,尤其增加了重骑兵这一兵种。等到时机成熟,他御驾亲征,率领四十万精兵,在远东平原大破匈奴骑兵,歼敌十七万,取得了大夏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并一举夺回素有远东第一关之称的天门关,扼住了匈奴南下的脚步。使得大夏的声威达到了颠峰时期。 
  在刘天宇心里,早就立下了要做武帝一样的中兴之主。而现在帝国的情形又和武帝刚登基时那么相似,一样是外敌入侵。要是自己能够出征匈奴汗国,挫败匈奴,完成这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么一来可以解除匈奴这一外患,二来可以震慑三藩,三来自己就能够和武帝相提并论了,成为大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了。 
  一想到这里,刘天宇雄心顿起,目光不由自主的投向以往深得己心的宰相。 
  “陛下英明,微臣以为先征匈奴为好,一旦平定了匈奴,一则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倭寇,二则可以挟胜利之余势,既可震慑倭寇,又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使平倭寇大业事半功倍。”宰相尽管明白皇帝的意图,对皇帝以战争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觉得太过于冒险,认为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平和的手段,恩威并施。但是明白皇帝本身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常常自恃其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旦下了决心就是用九牛之力也难拉回。鉴于皇帝的暗示,又觉得北征匈奴,也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并不一定是坏事,因此只得表态支持北征。 
  刘天宇突然向三藩的世子发问:“三位世子,不知你们有何看法?” 
  “陛下,家父曾言,匈奴,倭寇屡犯我边,如果帝国要征讨他们,那是大义所在,匹夫有责,虽然我郡兵少将微,也定要出兵出粮,以壮声威。”本来作为人质留在京都的三藩世子恪守着万言不如一默的规则,但见皇帝发问,却丝毫不敢怠慢,慌忙回答,竟是异口同声。 
  “三位爱卿,真是忠君爱国,不愧为帝国重臣。”对于三个世子的回答,刘天宇对于意外得到三藩援助的回答感到十分高兴。 
  明白了皇帝的心意,接下去的议题就容易讨论了。 
  御使葛齐以前看过一些兵书,觉得颇有心得,且对于匈奴的问题早有研究,因此一见机会难道,就把自己思考已久的论点提了出来,以求获得皇帝的赞赏:“陛下,微臣亦以为北征可行,微臣以为我军有六个胜利的优势:第一,在道义上我们是得道多助,匈奴是失道寡助。我军北征是为了反击侵略,上顺天意,下率民心,而匈奴却屡犯我边,倒行逆施,民愤极大;第二,在兵力、补给上是我占优势,我兵精粮多,以众克寡,可匈奴却是兵力明显少于我军,是自不量力;第三,在智谋上我军占优势,我大将军用兵如神,攻无不克,而匈奴不习兵法,不知兵要;第四,在武器装备上是我军占优势,我弓强弩劲,甲坚盔硬,而匈奴器械十分简陋,身上只着皮甲;第五,在士气上是我军占优势,我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匈奴由于分属多部,各怀私心,政令必定不和谐;第六,在治军上是我军占优势,我军纪严明,阵法俨然,能坚战不退,而匈奴兵各自为战,胜则蜂拥,不利即溃,不以为耻;所以匈奴虽然强悍,亦不足惧。我军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刘天宇听闻此言,果然十分高兴,连声赞扬道:“葛爱卿,见解精湛,分析透彻,听你一席话,朕好象吃了定心丸,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匈奴的单于就要跪在朕面前苦苦求饶了。” 
  “陛下,不可轻举妄动,俗话说‘要知道农事,先问农夫,要晓江河,须问渔夫。’葛大人不过是一介文人,没有上过战场,不知战争往往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比和强弱决定的,还有许多不可测的因数决定。所以说战争没有必胜之道,如果我军深入大草原,匈奴百姓视我为入侵者,必定同仇敌忾,人和在彼。我军是骑兵少,步兵多,而匈奴全是骑兵,大草原上无山川险阻,乘隙蹈瑕,不利于步兵减兵设伏,是有利于骑兵驰骋的旷野之地,况且匈奴生于斯,长于斯,熟知地形气候,因此天时地利均在彼。此外我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不利久战,而匈奴就地补给,没有这方面的困难。到时,鹿死谁手还是言之过早。”石东辉随口道来,一一驳斥葛奇的论点。 
  刘天宇对石东辉的军事才能还是很有信心的,故而对他的反对毫不介意,反而欲委以重任。“石将军,果然心思慎密,考虑周全。但我军的有利条件也很多,相当年,将军三万铁骑深入敌后,大破匈奴,威镇大草原,如今朕还的假助老将军虎威呢。” 
  “竟然如此,臣愿为陛下分忧。”帝国年轻的将领之中虽然不泛勇将,不过还的确没有独挡一面的帅才,石东辉见北征已成定局,无法挽回无奈之下只得答应。 
  其他大臣们不论心里理解还是不理解,当然不会在这兴头上煞风景,都纷纷附合。 
  一场要改变帝国命运的战争就这样被决定下来了。接着,大臣们开始讨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