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仙道炼心-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愿。”

楚流光也急忙道:“陛下,李大哥他说的没错。如果我们错了,陛下如何惩罚,我们都愿意。”

朱棣呆了一会儿,才“哈哈”笑道:“李爱卿请起,朕只是试探你,三大殿遭雷击是人为之事,朕早就怀疑了,今天才激你说出口,你是朕的好臣子。”

李瑟这才摸了脸上的汗水起来。

朱棣和颜悦色,问了一些家常,道:“听说你新娶的几位姑娘,都是容貌绝美,你可真是有艳福啊!要是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出来,朕为你做主。”

李瑟连忙感谢不尽。

李瑟和楚流光出宫之后,李瑟道:“皇上说翻脸就翻脸,真是让人害怕啊!虽然我故意装模作样,但也见识到了雷霆之怒。”

楚流光只说了四个字:“早作打算。”

李瑟皱眉思索不已。

迁都之争此起彼伏,朱棣雷霆大怒,说谁再敢言此事者杀无赦,最后户部尚书夏原吉为了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才逐渐缓和了矛盾,迁都之议平息下来。

汉王见朱棣决心已定,似乎他也察觉到了什么,便不敢再捣乱。迁都之争总算落幕,皇宫也没有再发生什么事情。

第十二集 第六章 永乐归天

迁都北京既定,王老财后悔不迭,急忙又前来找李瑟活动,想要再要回李瑟先前答应他的土地,不过不敢直接找李瑟去说,先找王宝儿商议。

王宝儿气得嚷道:“爹爹,你可真是丢人,你为什么就那么性急地不要土地呢?现在害我丢脸,你出尔反尔,你让我怎么去说啊?”

王老财陪笑道:“我不是以为那些土地不值钱了吗?赔钱的买卖谁做啊?”

王宝儿怒道:“那薛瑶光的老爹怎么没有退掉土地?”

王老财没有借口,只好认错,好说歹说求她帮忙,最后王宝儿没有办法,只好找李瑟说情。

李瑟见王宝儿脸红害羞,前来说事,心里暗笑,便假装皱眉道:“宝儿,这事情不是我不帮你,你也知道,岳父大人他落井下石,气得瑶光她们直骂呢!现在土地归她们管理,我怎么好再出口呢?”

王宝儿求道:“好郎君,你若是不帮我去说,那还能有谁帮忙呢?”

低声下气,撒娇求恳。

李瑟沉吟道:“既然这样,我也可以帮你,不过除非……”

王宝儿急道:“除非什么?”

李瑟在宝儿耳边道:“除非你晚上……”

听到一半,王宝儿脸红填道:“你好坏。”

李瑟“哈哈”大笑道:“那你答应不答应?”

王宝儿垂头微微点头。

王老财到底把土地弄到手,从此更加小心从事,魔教和六大门派互相争斗,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只好见机行事,保全自家才最重要。

迁都北京之后,光阴易过,倏忽春夏,又是几载寒暑。在这段时间里,朱棣一面整顿朝政,一面商议北征之事。兵部尚书方宾上书道:“粮食短缺,不能兴兵出师。”

朱棣很是不满,便召户部尚书夏原吉,问北线上粮食多寡。

夏原吉奏称所有边疆上的储备,只能够守卫的士兵吃,不足给补大军。又上言说屡次出师,戎马资储,都用的差不多了,民间又闹灾患,内外俱疲,应顺时休养。

朱棣本想出兵讨伐,但见臣下反对,心中不乐,又询问李瑟的意见。

李瑟道:“圣上为社樱鞠躬尽瘁,应该调养,何必再亲自出兵呢!”

朱棣叹道:“我知道你的心意,可是北方未定,我虽然老了,但我一生争战,怎么也比儿孙们强,不为他们打下稳定的江山,恐怕他们没有他们老子的本事。”

朱棣一面让夏原吉征调粮储,一面询问刑部尚书吴中,他的回话大体和方宾一样,朱棣正在气头上,不由怒道:“你也学方宾说话?等会我杀了方宾,省得你学他。”

兵部尚书方宾闻言非常害怕,竟自杀身死。朱棣恼怒之余,也将吴中入狱,并下旨不许大臣们再反对出兵。他命侍郎张本等人,分别去山东、山西、河南诸府,督造粮车,运往前线。

筹措完毕,永乐二十年二月,朱棣率军起程。朱棣下令调用驴三十四万匹,车近二十万辆,挽车夫二十三万多人,共运载粮食三十七万石,随大军出征。

李瑟虽然和一干大臣一样反对出兵,但是皇帝决心已定,也只有支援。李瑟见百姓困苦,便为这次出兵贡献了许多的钱财。

古香君几女开始虽然不愿意,但是李瑟带她们去看民间的疾苦,她们也就不反对了。

李瑟道:“虽然出兵是为了边疆的安宁,也是为了百姓。可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怜天下百姓啊!我们只有尽全力缓解他们的困苦了。”

王宝儿却道:“是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我才不要当那些老百姓呢!”

薛瑶光道:“宝儿妹妹说的好像一点也不体凉百姓,可是你和花妹妹每天去采集药物,菩萨心肠啊!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好多官员都说要体恤百姓,可是正是他们祸害百姓啊!”

众女点头称是。

再说朱棣率领大军至宣府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闻悉朱棣亲征,趁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命暂缓追击,恐怕有埋伏,于是徐徐进行,一路过去,不见有什么敌骑,如入无人之境。

到了五月中旬,朱棣到了西凉亭。西凉亭是元朝皇帝往来巡幸之地,如今已经野色萧条,渺无人烟。

朱棣感慨道:“元朝创筑此亭,是想给子孙万代永远留着的,哪里想到会有今日呢?古人说天命无常,也不尽然。有德的皇帝,方才保守得住的,否则万里江山,也会化作过眼烟云,何况区区一亭呢?”

随行的将士也都感叹。”

大兵来到阿噜台的巢穴沙胡原,攻了进去,拿住阿噜台的部属一一审问,才知道阿噜台听说大军到来,惶恐已极,阿噜台穷途末路,已尽弃家属,及驼马牛羊辐重,向北远逃跑了。

朱棣道:“兽穷必走,也是常情,但恐他有诈谋,不可不防。”

因此不再追击,命都督朱荣、吴成等,尽收阿噜台所弃牛羊驼马,焚毁辐重,凯旋而归。

回到京师之后,群臣祝贺,可是却传来兵部尚书金忠病逝的消息,朱棣悲痛不已。李瑟从宫中出来,回到家中,也是闷闷不乐。

王宝儿和金忠关系最为深厚,也是伤心不已。众女见二人不开心,都来安慰。众女散后,楚流光也前来探视。

李瑟叹道:“金大人能看透别人一生命运,能断人生死,法术如此高强,可是仍逃不过命运之手,人的一生真是难以把握。”

楚流光道:“他说他泄漏天机,活这么大的岁数已经很难得了。而且皇上对他那么器重,让他能够实现理想和愿望,他一切都很知足了。人生到了这样,还有什么可以埋怨和感伤的呢?所以你不用为他感伤。”

李瑟道:“是啊!经历了许多的生死离别,我发觉想法总在变化,对生活的感悟更加的深刻和成熟。我不是为他伤心,而是我想起了某人,所以感伤罢了!”

楚流光知道他在想谁,也不说破,微笑以对。

到了永乐二十一年七月,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朱棣年纪已大,对漠北也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便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听到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

群臣不敢反对。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宴请从征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然后命皇太子监国,车驾择日从京师出发。

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来到沙城。阿噜台的属下知院阿失帖木儿、古纳台等人,见明军势大,不敢反抗,便率家人来降。

朱棣详细询问阿噜台的情形。

阿失帖木儿禀道:“今夏阿噜台为瓦刺所败,部属溃散,势力衰微,本想偷袭边境,落得一些实惠,可是没想到大军来临。他见大军来了,便疾走远避,不敢向南,一定是向北去了。”

朱棣听了甚喜,赐他酒食,授他千户之职。大军仍然前进,到了上庄堡,先锋陈憋来报,说是勒袒王子也先土于,也率家眷投诚。

朱棣大喜,对侍臣道:“他们远道来归顺,应格外嘉奖,以后也好方便控制。”

随即令陈憋引见,当面奖谕,特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

原来朱棣是想起已经去世的兵部尚书金忠,欲令他后继,所以不嫌复名,并封他的外甥把罕台为都督,部属察卜等为都指挥,赐头冠上带织金袭衣。朱棣大获全胜,这才班师回朝。

朱棣几次征讨漠北,安定了明朝。这几年当中,李瑟虽然势力大增,但是张玄机率领魔教势力更是增长惊人。两派明争暗斗,互相牵制,都等待时机,好一举消灭对方。

李瑟支援的太子因为是正统嫡传,所以先天掌握了很多的优势,在朝廷上势力远比汉王大,但是李瑟最担心的便是张玄机调集所有高手,全力在皇城一搏,那时鹿死谁手,颇难预料。

转眼一年过去,永乐二十二年,忠勇王金忠禀告朱棣,说有了阿噜台踪迹,请朱棣发兵,愿为前锋誓死效力。

袁琪和楚流光听闻此事,急忙找李瑟商议,二人都道:“我看皇上不久就要归天了,此时若要再出征,恐怕朝廷到时会大乱。”

李瑟道:“不错,那时张玄机利用汉王发动政变,就会有一场大厮杀啊!而且太子皇位未定,到时鹿死谁手,很难预料,我们一定要全力阻止皇上出征。”

李瑟找到杨荣、杨士奇等大臣,悄悄把袁琪和楚流光的推算告诉二人,二人叹道:“我们也有预料,皇上年岁已大,以为早晚这几年的事了,看来比我们预料的还要早。皇上戎马一生,真是可叹!”

李瑟道:“现在可不是叹息的时侯,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后患呢?”

杨士奇道:“我了解皇上,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擒杀阿噜台,现在有了消息,会不顾一切地出征的,所以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李瑟道:“难道就不能阻止了?”

杨荣道:“尽力试吧!我看很悲观。”

当下几人上朝,请皇上不要再御驾亲征了。

朱棣见手下几个重臣说的肯切,也有些犹豫,可是汉王听到消息,亲自前来请战,请朱棣挂帅,他愿意为先锋等等。

朱棣心思活动了,等到汉王道:“父皇您一生几次三番没有杀死阿噜台,他屡犯天威,岂能饶了他呢?”

朱棣被激怒了,道:“好,我要再亲自征讨。”

李瑟等人虽知道汉王也早晓得朱棣快要驾崩了,因此他想让朱棣死在外面,他跟随之后,可以假借皇上的名义率兵杀回京师。李瑟等人急忙劝阻,可是朱棣不听劝告,几人见没有办法阻止,只好退而求其次,道:“汉王乃国家栋梁,如果离开京师,太子没人辅佐可怎么办?”

朱棣见他们不反对出兵,也乐得给他们一个面子,便答应了此事。

于是朱棣率军大举北征。朱棣不听劝告,率兵一出京师,张玄机便请冷如雪带话,说道眼看皇上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当今天下只有他们二人可以互相制衡,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天下唾手可得,那时假立汉王为天下,请李瑟在背后掌控,天下一定能治理的好。又说他们摩尼教是入世救人的教派,一定可以普度众生,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瑟听完冷如雪的转述,思考起来。他这几年在朝廷做官,知道了百姓的疾苦,一直也想拯救天下百姓,因此这时对张玄机的想法思考起来。

李瑟想了半日,心里有了些想法之后,便去找角先生请教。

李瑟在一个四周无人的地方,和角先生商议,他把张玄机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我这几年看遍天下之事,发现老百姓太苦了。他们辛苦一辈子,也只能吃饱而已,若是遇到疾病,就会等死,根本没有钱来治病。而所有的官员,都是锦衣玉食,浪费奢靡,真是让人寒心。汉王是个暴君,一定不能支援的啦!你说如果我和张玄机联合起来,让太子即位,我们在背后控制他,让他实行仁政,让全天下的人都信奉摩尼教,那样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了,你说可好?”

角先生沉吟半晌,道:“以前我和你说过,宗教治国,只会更糟糕,无论这个宗教的信仰是什么,是好是坏,都没有区别。你可能不明白的我的意恩,让我来和你慢慢说。”

角先生徐徐道:“百姓不可没有信仰,无论他们信奉佛教也好,儒教也罢,都能让他们安分守己,活得有目标,活得才快乐。可是一旦用宗教治国,那这个国家就大大的糟糕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想让全国人都信奉佛教,对一切反对佛教的人全都杀了,结果民不聊生,最后几年就被推翻了。你说佛教不好吗?让人向善的,如果全国人都强制信奉,岂不是好?可是为什么不行,不能让百姓幸福呢?”

李瑟被问住了,角先生说的这些都超出了他的经验范围,当下一鞠躬,道:“请先生指点。”

角先生道:“这是因为一旦用宗教治国,就禁锢了读书人和百姓的思想,百姓倒罢了,他们无论在何时都是被人愚弄的。可是读书人却不一样,如果完全禁锢他们的思想,那么社会就不会有任何进步了,最后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李瑟道:“那就拿摩尼教来说吧!既然全国人都信奉摩尼教了,那么人人都为了和平和百姓,全国实行均田免粮的制度,人人都有土地了,人人不用交税了,那对百姓来说,岂不是天大的好处?”

角先生听了哑然失笑,道:“其实你说的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可这却是最害人、最要命的想法啊!”

角先生顿了顿,严肃地道:“如你所说,大家都信奉摩尼教了,也均田免粮了。可是摩尼教治国之后,中央集权非常强大,没有人反对他们了,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人约束他们了,他们就会腐败堕落,只会嘴上说是为了百姓,其实全是为了钱财。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一旦没有制约,很快就会变坏的。”

李瑟道:“可是他们都是好人,怎么会变坏呢?”

角先生道:“我问你,如果你管理很多财务,没有人管你,不拿白不拿,你会不会拿?你一定会说不会拿,是几个人人品很高,可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啊!所以宗教治国最后就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全部都是腐败。”

李瑟目瞪口呆。

角先生道:“等到摩尼教完全掌握天下之后,他们就会说,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能不收税了,因为收上来的税,要用来帮助百姓,‘取之于百姓,用之于百姓’,得,这下更糟糕了,所以最后老百姓的下场只能更凄惨。”

角先生长叹道:“中央集权越是强大,读书人越是没有地方著书立说,所以百姓越来就越愚昧,百姓越愚昧,宗教里的人就越活得奢华,等过几十年百姓明白了,可是已经害了几代人了。”

李瑟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我一定要全力阻止张玄机,如果他用宗教治国,那么天下就完了,几代人就会受害啊!”

再说朱棣率领大军抵达抵曝宁之后,仍不见有敌人踪迹,阿噜台又像前几次一样,早已远走了。

朱棣正感扫兴,金忠部将把里秃获得消息,听说阿噜台在答兰纳木儿河。朱棣即督军疾进,首先来到开平,然后派中官伯力哥,对阿噜台属部道:“王师远来,只捉拿罪人阿噜台一个,其他人等,倘若真诚投靠,一律优待,绝不食言。”

可是阿噜台部落,不听劝告,全都逃跑了。

朱棣决计攻入答兰纳木儿河,下命前锋金忠、陈憋等先发,他率大军在后策应。金忠、陈憋率领部队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可是满眼荒芜,不但没有敌寨,就是车辙马迹,也是一律被阿噜台掩盖,无从探查端倪,阿噜台已经不知去向。

朱棣听闻大怒,又派遣张辅等人穷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