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未都说收藏-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7 炉火纯青 铸造精湛
--明清铜器
明、清时期的铜器跟以前的青铜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它的材料的不同。它开始使用黄铜,以前都叫青铜,青铜有一个问题,它比较脆,易锈,所以我们看到的青铜都是锈迹斑斑,当然少量的有黑漆古,那不说了,【52dzs】就大部分它容易锈蚀,而黄铜相对来说不易锈蚀。
【铜与钱】
铜质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比今天高。今天的人拿一个铜的艺术品都不当回事儿,觉得这没什么,不就一个铜铸造的嘛?但要知道,中国是贫铜的国家,找铜是很难的事儿。那么历史上的地位高,为什么没有保留到今天呢?很多铜的艺术品都被化掉了,因为铜可以变成钱。
中国古代的铜钱是计重制,〃秦半两〃〃汉五铢〃,一听就是计重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铜钱国家都允许分铸,各个地区,不可能中央政府把钱全铸造好了分派,那是运不下去的,运输成本极高,说北京这儿铸造了一马车钱,吭哧吭哧地给运到新疆去,中间得走两年,中间还有劫匪,成本太高,所以允许分铸,后来就变成私铸成风。
中国历史上对这个铸钱的问题苦恼得要死。比如宋代铸铁钱,为什么铸铁钱呢?凡是跟辽跟金接壤的时候,你看大观通宝就铸过铁钱,它跟辽接壤的时候,因为辽契丹民族愿意使用金属器,您这铜钱一到,我的贸易能力强,我拿东西全换来钱,这钱我不一定非得买你那东西,我就把钱化了,我做成一铜碗,做成一铜锅,我自己背着,可这钱回不来,中央政府就着急,我贸易的媒介没了,所以就被迫在边境地区铸铁钱,防止你熔化。明代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崇祯时期,崇祯时期有这样的记载,它说内库存的历代铜器,不是指的今天的铜器,历代铜器都给我送到宝源局铸钱,这是有明确记载,这里就不乏当时明代的很多的铜艺术品就化成铜水,变成了货币。
【宣德炉的诞生】
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所有的艺术品都发展得非常快,我们知道了永宣青花,这都讲过,漆器,其他的艺术品,比如掐丝珐琅器,都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铜器也不例外,最有名的就是宣德炉。
关于宣德炉最早的记载是《宣德鼎彝谱》,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旨编纂。书上记载得非常地详细: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中国人用黄铜做艺术品由这个时期开始。
从宣德开始,宣德皇帝当时认为他的祭器、太庙、郊坛,所有的祭祀用的东西都太粗糙,所以他下令就用这风磨铜,开始给我重新铸造一套礼仪用器,他第一批铸造的时候,他是亲自下令说你的样子要仿什么呢?仿《宣和博古图》,宋代那时候高峰嘛,你照着那个样子给我做,先画图,放样,然后最后给我制造出来,第一批制造了多少呢?史籍上记载是3365个,精确到个位,后来皇上就高兴,一看这东西真漂亮,就开始嘉奖,追加,总数一直做到18000个。
明代为什么开始喜欢这种香炉呢?受宋代的影响,中国隔着元代,元代是一个蒙古人统治天下的时期,它在文化上跟宋代有差异,到了明朝刚刚恢复了以汉文化为主的这个文化的时候,他非常怀念那个文化,怀念宋代那个文化,那么他文人对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要铸造香炉。
香炉用来焚香,那香是干嘛用的呢?第一是祭祀,我们焚一柱香,要祭祀,表示对祖宗的一个尊重。第二是辟虫,过去焚香不是单单的就是没有功能性的东西,我们今天有时候还要点蚊香呢。第三个是熏衣,生活一好就讲究,不能一见面浑身臭烘烘的,这不行,衣服得事先熏了,用香熏衣,我们今天是不熏衣的,使不使香料呢?使,香水,我们的香水现在直接就往皮肤上点,比如脖子上,身上洒点香水,很少往衣服上点,为什么呢?香水有时候有腐蚀性,你浅色的衣服可能点上去还有印迹,所以直接就点在皮肤上,可是过去的人他没有香水,他就把衣服先熏香了,穿着一见面,那气味芬香扑鼻,非常舒适,焚香还有最后一个好处就是避秽,所谓避秽就是防臭味,上厕所点一柱香,多臭都给遮了。那么宣德炉从宣德开始烧造,一举成功以后,名扬五百年,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一说就是宣德炉,导致你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
【宣德炉的特点】
宣德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第一,它用材精良,经过反复冶炼。这个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就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剩4两。这4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16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呢。
当年宣德皇帝去看冶炼的时候问工匠:“怎么能使铜器的质感显得非常好呢?“工匠说:”至少要反复冶炼6次,就自然会闪着宝光。”皇上财大气粗,气魄大,上去就说:“行,你给我炼12次。”工匠说我炼6次,一斤就剩一半了,你要炼12次,8两又得去4两。〃皇上说:“那就去4两呗。“最后冶炼完成,一斤铜就剩4两了,按照今天的概念就说剩下四分之一。这是明末大收藏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的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毕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宣庙就是指宣德皇帝。
第二,宣德炉采用了一种新工艺。过去做炉都是翻砂,它现在用的是失腊法,失腊法历史上有没有过?有过,但是做到炉这上面没用过,它较之翻砂法,它就变得非常地光洁,好看,这个东西一光洁就好看,做出来以后有专业的人把它进行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拿颜色刷到上面就是上色,不是,它是用各种方法使它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它有什么样的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桑葚色、水银古、黑漆古、蟹甲青、鳝鱼黄等等等等。《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有46种颜色之多,有的书记载比这个数量还多,有人认为有上百种颜色,那它都是微妙的区别了。
第三,宣德炉里含有合金,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当年皇宫里着大火了,金银珠宝一同全烧坏了,然后皇上就说烧坏这东西不都在吗?一块儿给我化了,重新铸炉,所以它里头就含金。史料上风磨铜当时进贡的那些单子上都写着明确写着含有黄金。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
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含金大约3%。我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就变得不易起褶。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地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鉴于上述三条,宣德炉的名气就极大。
明朝末年的时期,有很多文人都有记录,比如项元汴的《宣炉博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冒襄的《宣炉歌》。冒襄,冒辟疆,跟董小宛关系很好,知道董小宛的就应该知道冒辟疆,最后冒辟疆是纳董小宛为妾。那么冒辟疆的描述就有意思了,他说宣炉如女子肌肤,柔软细腻,可捏。炉是硬的,铜是硬的,他说〃柔软细腻可捏〃,他完全把它看成一个女子的状态,这是冒辟疆的记录。项元汴对铜炉的赞美也有意思,他说的是颜色,他说深有深妙,淡有淡妙。铜炉的颜色非常多,我见过有近乎于黑色的,也有那种暖暖的黄色,那他就说了深色有深色的妙处,浅色有浅色的妙处。
【宣德炉的式样】
宣德炉有定式,不是今天的定式,是宣德那年就定的。很多定式跟它当时的使用环境有关。宣德炉最广泛的式样叫蚰蜒耳式。蚰蜒是一种虫子,俗称鼻涕虫,农村养菜的最怕碰见那种鼻涕虫,啃菜叶子。第二种式样叫冲天耳式,也叫朝天耳式。它一般是在祭祀当中要用。第三种式种是双鱼耳式,也叫鱼耳式,两个耳朵象鱼,这个是跟宋哥窑,宋官窑的样子模仿下来的,一般情况下这种都是搁在书房。再有就是桥耳式,也叫凤眼式。过桥,在讲经的地方,你传达,你通达都是过桥,所以在讲经的地方焚香一般都是这样桥耳式。再有就是狮耳式,其他各种式样上百种。
那么,你注意看宣德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宣德炉基本上都是三条腿呢?这是因为宣德炉的造型是从青铜鼎发展来的。大部分圆鼎都是三条腿,三点固定一个平面,过去说〃三足鼎立〃,只要有三条腿就非常稳。那么铜炉里有没有四条腿的呢?也有,方形的炉是四条腿。这是因为青铜鼎也有四条腿的方鼎,它就是数量比圆鼎少而已。
【宣德炉的辨伪】
由于宣德炉的名气太大,仿品不断出现。在所有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铜炉是最容易仿的,为什么呢?它是翻模的。只要有一个真的炉,翻个模,就能再铸造一个,基本不走样,所以真假难辨。这是宣德炉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谁都不能解决。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专家能准确地告诉你一个宣德炉的真伪。虽然宣德炉存世量非常大,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是宣德本年的。比如宣德期间的墓葬出土了宣德炉,那肯定是真的。文物本是标型学,标准器摆在这儿,别的东西跟它一比较就知道了。问题是宣德炉是翻模制造的,造型都一样。如果配方也是一样的,那几乎不能分辨其新旧。
那宣德炉是不是真的无法区分呢?我倒觉得可以用类比的方法一点一点去推。第一,看造型。早期的宣德炉都是仿宋式。第二,材料的配比。我们今天有高科技手段,非常容易就是把它的化学成分分析出来。第三,听声音。由于宣德炉铜质精炼,声音非常悦耳,好的炉你一敲,声音之好听,不能想象,无法用语言来传达。
实际上铜器的断代没必要那么严谨,它跟瓷器不一样。瓷器是非常严谨,宣德就是宣德,永乐就是永乐,成化就是成化,非常清晰。但对铜器的判断,只要能够看出来它大约是哪个时期的就可以了,比如你能看出它是明早期还是明晚期的,我觉得就足够了。
【宣德炉的款识】
明清两代瓷器下面都书写年款,这也成为鉴定瓷器的一项标准。瓷器只要书写年款,就变成一个标准器物。因为工匠及工匠的审美都会发生变化,比如工匠去世,审美发生变化,都会反映在底款上,所以我们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年代。铜炉也刻有底款,但因为是模制,铜炉的底款变化非常微小。
过去怎么判断哪个是真的宣德炉呢?有一种说法:宣德炉底下的落款,只要德字少了中间一横,就都是真的。但说这话的人就不知道翻模这回事,翻模的人直接照着真炉翻模,底款一模一样,所以这种少一横的说法不足为凭。
宣德炉的底款非常有意思,写的五花八门。有写一个字的,宣,就写一字儿,你有时候在市场上碰见一炉一翻手〃宣〃什么意思?就是宣德那一年的。有写俩字的〃宣德〃。写仨字的〃宣德年〃。写四个字的〃宣德年制〃。写五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写六个字的〃大明宣德年制〃。一到六一个空不落,再往上,还有写多少个字的呢?写一大段话的〃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底下写16个字,这种款识呢,在宣德炉的收藏中也非常重要,大量是伪款,但一定有一个真款在里头。
【宣德炉的仿制】
宣德炉的仿制时期,大概推测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当朝,我们说的当朝是指宣德在铸造了18000个炉以后的,再有铸造都可以算为仿制。
第二个时期是明晚期,收藏热的兴起,对炉的需求供需发生变化,大量的需求增加,所以在晚代晚期的时候就有大量的仿制品出现,这个时期的东西非常接近于宣德本朝的东西。
第三个时期就是我们知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他所制造的宣德炉有很多离开了宣德的本样,有相当一部分偷工减料,所以非常容易剥离出来,一看就不够明朝,一看就是清朝的东西,
第四个时期就是晚清到民国,有一部分很小的仿制,质量比较差,所以不足为虑。到了今天,宣德炉的仿品骤增,尤其近十年内,铜炉的仿品变得非常精美,非常接近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今天市场上有大量仿制的宣德炉,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禁铜令】
清朝雍正时期下过禁铜令。康熙开放海禁以后到了雍正这朝,贸易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钱币。当时制币的主要原料黄铜明显不足,中央政府着急。再加上铜钱的私铸之风,以及劣制铜钱沙板钱、锤扁钱,都为社会发展带来种种弊端。于是,雍正四年正月,雍正下禁铜令。到了乾隆初年,云南铜矿就开始大量开采,中央政府解决了铜短缺的问题,所以禁铜令就取消了。禁铜令实施的时间,大约只有10年。
【雍乾铜瓶】
2007年,一件雍正海水龙纹铜瓶,在北京拍卖,高约60公分,比较大,估价是60万。过去对铜的认知非常低,觉得一个铜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这个铜瓶在拍卖场上从60万元一直被竞争到1570万元,我们观复博物馆本来对这东西有所关注,觉得60万的价钱还可以接收,但没想到涨到如此高价,没能买到。
不久以后,我在一次小型拍卖中又碰见一个类似的铜瓶,瓶底下写着〃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一看这楷书,再一看瓶子的造型,我就乐了。这件铜瓶的造型明显是受雍正瓷器的影响,楷书的风格也明显能看出来是乾隆早期的款识,由此我断定它是乾隆初年的一件作品。虽然到不了雍正,但也非常重要。由于很多买家当天没有参加这次小型拍卖,我就有机会把这个铜瓶买下了。之所以我能判断这件铜瓶的年代,很重要的原因是了解康雍乾三朝瓷器款识书写方法的变化。康熙时楷书多,篆书罕见;雍正时楷书多,篆书少见;到了乾隆时反过来,主要是篆书,楷书少见。所以我看到铜瓶款识是楷书,就知道它基本是乾隆早期的,受雍正影像。所以有时看一件器物,一看款识就知道大概方位在哪里。
【张鸣岐的手炉】
历史上除了宣德炉以外,还有两类炉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类是暖炉,一类是熏炉。
暖炉明代非常流行,为什么呢?当时屋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无法供暖,当时的人的生活就在这个取暖问题上都是一大障碍,尤其南方,一到冬天非常阴冷,所以屋里不是炭火盆,就是暖炉,暖炉的小型的叫手炉,手里老捧着,大型的叫暖炉也叫脚炉,搁在脚底下的,文人在那儿伏案,夜里疾书,案子上搁一个,脚底下搁着。
当时做暖炉的著名的工匠很多,大量暖炉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最有名的是张鸣岐、潘祥丰、陈九如、凤江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堂号款,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极大的需求。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他的炉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