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赫鲁晓夫传-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5 月 5日,赫鲁晓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了这件事,称“这一行动是旨在破坏最高级会议的侵略性挑衅”。但
他却故意没有说飞机是在什么地方击落的,也没有说驾驶员是否活着,是否已经被捕。赫鲁晓夫的目的是要给美国政府
造成混乱。只要美国人以为飞行员已经死了,他们就会继续编造谎言,这样就可以获得主动,以便进一步揭露美国人的
谎话,让他们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
果然,美国国务院在赫鲁晓夫 5月 5日的讲话后,派发言人林肯。怀特解释说:“美国绝对没有蓄意侵犯苏联领空
的意图,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意图。”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确认该“气象观察机”驾驶员是弗朗西斯。鲍尔斯。这正是赫鲁晓夫所期待的。
接着,赫鲁晓夫宣布,飞机是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击落的,驾驶员还活着,而且已向苏联当局提供了所需要的情报,
另外还在飞机的残骸中发现了拍摄苏联飞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的详细情况的胶片。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正式抗议,
美国国务院立即承认撒了谎,说从苏联拒绝了艾森豪威尔1955年在日内瓦提出的“开放天空”的建议后,美国便已开始
这种飞行。国务卿赫脱为艾森豪威尔开脱责任说,艾森豪威尔只管批准飞行计划,但具体的飞行无须总统批准。
赫鲁晓夫命令把 U-2 飞机残骸送往莫斯科,在高尔基公园公开展览,赫鲁晓夫亲自前往,并在展览会上讲话说:
“我要是欢迎一个向这里派遣间谍飞机的人,苏联人民会说我是疯子。”
由于苏联态度强硬,艾森豪威尔的态度有所改变。他公开承认 U-2 飞机的飞行应由他个人负责。他说:“这个决
定是我做的,过去一切这类飞行,事先我都知道,并且亲自批准。他们把这次越过苏联上空的飞行计划送来的时候,我
认为不过是已经确定的情报政策范围内的几项行动计划中的一项,因此也批准了。我丝毫不曾想到它对于最高级会议或
对我即将进行的莫斯科之行可能会有什么影响。除非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这类事原本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他
还说:“除非邀请被撤销,我目前仍计划飞赴莫斯科。”距最高级会议的召开还有几天,赫鲁晓夫飞抵巴黎,随同人员
有葛罗米柯和马利诺夫斯基。他在各政府首脑的预备会议上宣布,除非美国停止一切 U-2 飞机的飞行活动,对过去的
“侵略行为”表示道歉,并惩办对这类飞行活动负有责任者,否则他将不参加最高级会议。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英国首相
麦克米伦希望赫鲁晓夫能够息怒,将态度缓和一下。他们说,如果他坚持要艾森豪威尔作出上述声明,四大国会议将会
失败,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作出那种说明。赫鲁晓夫坚持己见,说苏联不是个二等国家,按人口和领土,
苏联比美国还大。如果美国这样的大国可以不受惩罚地凌辱小国的话,对待苏联这样的大国就要打破这个惯例。两位首
脑见赫鲁晓夫不听劝告,也就不再说话。
5 月 16 日,四国首脑会议在巴黎爱丽舍宫如期举行。赫鲁晓夫、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分别代表苏英法
美四国,鱼贯步入会议厅。
会议正式开始前,赫鲁晓夫要求东道主戴高乐允许他发表一个声明。戴高乐当然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见他如此固执,
只好答应。
赫鲁晓夫的发言是已经写好的,为防止美国人抓辫子,事先在代表团内部已经字斟句酌地推敲过。他一改往日即席
演说、信口开河的做法,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声明要求艾森豪威尔停止间谍飞行并处分与 U…2飞机事件有关的人员。他还建议最高级会议推迟六到八个月,等美
国大选后再举行。艾森豪威尔坐在那里,面色阴沉。赫鲁晓夫一念完声明,他便站了起来回答说:“在最近的事件发生
后,这种飞行已经停止,以后也不再恢复。”
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的回答仍不满意,他重申了声明中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得到美方满意的答复,苏联将收回让
艾森豪威尔访问苏联的邀请。
接着,出现了长时间的冷场,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艾森豪威尔首先站起身,整个美国代表团也跟着站起身。赫鲁
晓夫、戴高乐、麦克米伦也纷纷站起。赫鲁晓夫放了一炮,把四个代表团都赶回了各自的房间。
戴高乐通过法国外交部长给赫鲁晓夫捎话说,会议要在美、英、法三国代表团讨论苏联声明的结果后再决定是否复
会。
赫鲁晓夫利用这空闲的一天,同马利诺夫斯基到离巴黎 100公里处的普勒絮马勒乡村去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马利诺夫斯基曾作为俄国远征军的机枪手在这里驻扎过一段时间。当时的一位房东现在还活着,马利诺夫斯基很想去看
看。
赫鲁晓夫和马利诺夫斯基与两名保卫人员一起从巴黎出发,沿着菩提树成荫的美丽的法国乡村道路前进。5 月的巴
黎郊外阳光灿烂,春风拂面,空气湿润而温暖。可以看出,不久前刚下过一场大雨,在一个地方,一棵被风刮倒的菩提
树挡住了去路。赫鲁晓夫下车后,从一名护路工人手中接过一柄斧子猛砍,惹得四周的法国人围观。摄影师把整个场面
都拍了下来。赫鲁晓夫此举的意图,是想让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看看,苏联政府是由工人组成的,政府的领导人虽
然年事已高,仍然能用双手干活。
他们在村子里同当地的村民在小酒馆里喝酒谈天,回忆往事,无忧无虑地放松了一天。
巴黎,戴高乐和麦克米伦在作最后的努力,企图挽救会议。下午 3时,艾森豪威尔、戴高乐和麦克米伦聚会。艾森
豪威尔表态说:不道歉、不惩办。下午 5时整,最高级会议终止。
当天傍晚,当赫鲁晓夫和马利诺夫斯基驱车回巴黎时,留守的葛罗米柯告诉他们:四大国会议取消了。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该离开巴黎了。当他们乘坐的敞篷车驶往机场时,路边的人有的
向他们招手,有的挥舞拳头。赫鲁晓夫对路人的表示不屑一顾。他确信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是正确的。他感到骄做的是,
他们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给予了严厉而完全正当的反击,当美国人侵犯苏联主权时苏联就使他们安分下来。换句话说,
如果不是勇敢地抵抗美国人,美国人就会继续派间谍到苏联来。艾森豪威尔不是说美国人有权飞越任何“封闭”社会的
领土嘛。好吧,如果“封闭”社会是一种能控制其边界的社会,那么也许苏联就是这样的社会。苏联准备殷勤接待它邀
请的任何客人——但是任何不速之客都会得到他们应得的下场??
赫鲁晓夫带着这些想法,来到了机场,登上了飞回莫斯科的飞机。最高级会议流产了;艾森豪威尔的访苏计划也因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民“不能以接待美国总统时应有的那种殷切心情来接待他”的理由被取消。
苏联报纸又开始公开谴责美国的政策。被赫鲁晓夫一度说成是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的转折点”、国际关系的“新纪
元”的“戴维营精神”,不出一年就荡然无存。而艾森豪威尔更干脆,他表示“我从不知道有什么戴维营精神”。美苏
关系又下降到“零点”。
1960年 9月 22 日,苏联宣布,参加联合国大会第 15 次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已经组成。代表团将由赫鲁晓夫率领,
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有葛罗米柯,外交部副部长佐林,维诺格拉多夫,索尔达托夫。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美国总统访苏邀请被取消,令美国丢了面子,苏联国家首脑不经任何邀请竟能但然踏上美国国上自由发表演说,实让公
众舆论难以接受。
在美国政府看来,U -2 飞机事件尚未平息,赫鲁晓夫再次来美国是极为讨厌的。此外,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选已
进入决定性关头,赫鲁晓夫的来访势必会分散人们对竞选的注意力,而来访本身对共和党现政府来说更是一件不受欢迎
的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仿效苏联,宣布他们国家出席本届联大会议的代表团将由本国领导人率领。
到了预定启程去纽约的日子,赫鲁晓夫的座机出了毛病。现在只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或乘别的飞机途经伦敦去纽
约,或者乘船去纽约。最后,赫鲁晓夫决定乘船从加里宁格勒经波罗的海和大西洋驶往纽约。这艘船的来历还较为复杂。
它 1940 年建造于阿姆斯特丹并由德国人使用。二战后,它作为战利品交给苏联海军。1957年前,也就是“莫洛托夫、
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在六月全会向赫鲁晓夫发难之前,这条船一直被命名为“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号。“反
党集团”被揪出之后,这条船改名为“波罗的海”号。
赫鲁晓夫别出心裁地邀请华沙条约国家的领导人一起参加航海旅行,以便有机会与这些国家的首脑举行会谈和讨论
问题,以保证对列入联大议程的各种问题采取一致的立场。航程差不多需要 10 天的时间,赫鲁晓夫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准备他在联大上的发言。
各国共产党领导人陆续来到船上与赫鲁晓夫会合:匈牙利的亚诺什。卡达尔、罗马尼亚的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以及保加利亚的托多尔。日夫科夫。每个要人都有一大批随行人员,船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坐满了苏联东欧的党
政重要领导人。赫鲁晓夫这一想法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只要遇上一颗二战时期留下的水雷,整个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就要
重新改组。
赫鲁晓夫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海军部门的专家们建议,用两艘扫雷艇护航,当“波罗的海”号驶离英法水域后,让
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苏联船只靠近行驶,以便应急。
当船穿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辽阔的大西洋时,赫鲁晓夫感到自己被一种新鲜罕有的感觉所压倒。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
处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他体会到了什么叫“心旷神怡”。
早晨,赫鲁晓夫走上甲板,坐进摇椅,让他的助手奥列格。特罗扬诺夫斯基大声地给他读从莫斯科用无线电拍发来
的最新的新闻摘要。
赫鲁晓夫在船上如同一个家长,同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愿意交谈。尽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保安人员不赞成,他还是
经常同各代表团合影。他以在甲板上运动为乐。天气晴好时,他总是找几个人玩掷木盘游戏,把一只大橡皮圆盘用一根
棒子推过甲板让它停在写有不同号码的方格子中。每次玩时,都有很多围观者为他欢呼喝彩,在欢声笑语中,他越玩兴
致越高,并总想多赢人几分。
他手里经常拿着一本书,然而他的文学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始终未能善始善终地读完几本书。对于西方文学他
更是所知甚少。他一直说,如果有时间要补上这门课。赫鲁晓夫不会外语,也不想学。“我还是把俄语学好吧。”他不
无赧颜地承认说。在此问题上,斯大林也批评过他。一次,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不景气的农业状况。赫鲁晓夫在会
上作了一个长篇报告,他啰啰嗦嗦,拖泥带水,语法搞错,重音读错,外加不少口头禅,让人听得心烦。他还一个劲儿
要求立刻通过决定,速战速决。当然,在这冗词赘语中还能让听者理解到他的见解与聪明睿智。斯大林耐心地听完了他
的报告,以他特有的沉稳态度口授了一个决定。他说:“第一,由于时间紧迫,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一边;第二,赫鲁晓
夫同志必须认真学习俄语。”受到挖苦的赫鲁晓夫显然很难堪。他曾下决心要好好学一下,结果由于权力不断扩大,地
位不断上升,终于没能腾出空来进行学习。一晃几年就过去了。1957年以后外事活动频繁,就更没有时间了。如今他已
是 66 岁的人,学起来谈何容易。现在他人胖了,行动也有些迟钝了。在手下的人看来,生活中的赫鲁晓夫是个笨手笨
脚的人,一身上下乱糟糟;宽大的上衣加上既肥又皱的裤子。
他忽而满面春风,忽而大发雷霆。他独自一人或和亲近的同事在一起时,偶尔也流露出一种不常有的忧郁感,一种
黯然神伤的厌倦情绪。但这种形象的出现往往很短暂而难以让人察觉,他很快便恢复到兴冲冲的样子。
起草决议——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和外交部的内圈人物称之为“苏联新的重大主动行动”——的工作在莫斯科已基本
完成。在“波罗的海”号上主要是定稿和润色,使它具有最诱人的宣传色彩。赫鲁晓夫指示秘书们使建议的条文和他的
讲话文稿尽量做到简单畅晓,使更多的人,甚至是对政治毫不关心的人,都能看懂。
秘书们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便整日搜索枯肠,寻找犀利的句子。在秘书们的工作中,生动而有力的对比、俄罗斯民
间谚语和格言与阐明建议的实质内容同样重要。格言和谚语集是为赫鲁晓夫起草文件和报告的人的必备参考书。赫鲁晓
夫的女婿阿列克谢。阿米别伊和《真理报》主编萨丘科夫负责在文笔和宣传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是赫鲁晓夫形影不离的
助手。他们在这一方面技艺超群,远远胜过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葛罗米柯也提建议,出些主意,但口才和文采较为逊色。
葛罗米柯对赫鲁晓夫提拔阿米别伊颇有看法。虽然赫鲁晓夫也很欣赏葛罗米柯的英语能力和外事活动的经验,但他总忍
不住要对他戏弄一番。他常常当着众人把葛罗米柯叫做“死板的官僚”。“瞧,”赫鲁晓夫常笑吟吟地指着葛罗米柯说,
“安德烈。安德烈那维奇看起来多年轻,他一根白头发也没有。他准是老呆在一个舒服的角落里喝茶。”葛罗米柯尽管
心中不满,但也得强作笑脸。
赫鲁晓夫有时也亲自修改秘书写好的讲话稿,以便说起来更顺嘴。在船舱里或甲板上,赫鲁晓夫一连几小时把他的
想法快速口授成文稿,使得苦恼时速记员在速记本子上紧张地写完一页又一页。草稿常常是乱糟糟的,连最有经验的速
记员有时也难以把他杜撰的许多笨拙词句编成合乎语法的俄文。
赫鲁晓夫在船上一改平时的习惯,痛饮杯中物。有时,他在痛饮了一天之后,在晚上就没边没际地打趣,乱开玩笑。
经常陪伴他喝酒的是亚诺什。卡达尔,此人也是海量,赫鲁晓夫一天几次去卡达尔的船舱。卡达尔机智、精明,为了少
和赫鲁晓夫交谈,他在船上有空便打牌。哪怕只有五分钟的时间,他也会掏出一副牌来,看那个架势,他已打定主意,
美国之行就是彻底的休息。这让赫鲁晓夫非常恼火。纳吉已于两年前(1958年)被处决,卡达尔在整个旅行中绝口不提
1956年匈牙利事件。与赫鲁晓夫常常在一起聊天则是托多尔。日夫科夫。他对赫鲁晓夫特别殷勤。他在与赫鲁晓夫交谈
时经常表示他同意赫鲁晓夫的每一句话。日夫科夫能够听懂俄语,所以两人交谈较容易,而赫鲁晓夫与匈牙利人和罗马
尼亚人交谈就要借助翻译。罗马尼亚人显然不像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亚人那样受宠。赫鲁晓夫在私下里对苏联代表团的人
说,乔治乌-德治总的来说不是个坏共产党员,但作为领导人他没有魄力,太消极被动。他还说,在罗马尼亚,甚至在
其共产党的队伍里,有害的民族主义和反苏态度正在发展,这种态度必须根除。“对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