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论语别裁(上册)-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资深的国文老师来看我,也叹说今年换了电脑教育、电脑考试,越来越不对了。 现在高中三
381
863论 语 别 裁
年级的教育,谈不到教学问。 只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应付这种电脑考试。 像国文方面,一个名词除了教他们正确的解释之外,还要告诉他们四五种不正确的答法。 再加上一些课本在编的时候本身就有问题,中学老师接到这种课本,发现有问题,早已向教育部提出来,但没有人理会。 现在临阵了,报上才登出来说有问题。 而这些地方在上课时,只有告诉学生,这是有问题的,只要注意将来如何应付考试就好了。这就是教育!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过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对于学生知识、学问的成就,还是第二步的要求。既然受过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 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该是他的教育中心。 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 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 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
时衰鬼弄人
说到这里,引出孔子的话,对于当时风气的变动,大发感叹!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
382
述 而 第 七963
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我们读了这几句话,感想也非常多。处身现代的世风,也有孔子当时同样的感叹。 在孔子那个时候,是一个变乱的时代,在变乱的时代,各种怪现象都会出来。 所以孔子的忧愁,就是深恐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脉断绝。 他说,古代的圣人过去了,我见不到了,但是学圣人之道的总有吧!如果能看到照圣人所教的道去学,虽然没有学完全,但已经够得上称君子的,我就已经满足了。 这是他无限感叹的话,可见那个时候,真正够得上称君子的人都已看不见了。 紧接着,他又说,真正的善人,过去历史上有,现在没有了,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只要看到一个有恒心的人,做到“守死善道”
;思想的中心确立了,随便社会怎样变更,甚至天塌下来都不管,一定走自己这个路子的,这样有恒心、有毅力的人,能够见到,也就好了。这是说能一生为历史文化牺牲下去的人,也没有了。下面相反的说当时社会的现象:“亡而为有”
,亡就是无的意思。他说现代社会上的人,充壳子的多,根本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架势可摆得大,乱充蛮有学问的样子。 社会到了变乱时,这种现象有的是,有人有了钱,就附庸风雅,像是蛮有学问的样子。 当然那些人碰不得的,他一开口就完了。“虚而为盈”
,社会变乱中,有的人内在本来空虚得很,可是还引为自满,自认为对。 我们从社会上可以看到,凡是过分傲慢的人,他的下意识中,一定有很重的自卑感。 要原谅他的傲慢。“约而为泰”
,约是俭约。 在变乱的时候,有很多人本应节约
383
073论 语 别 裁
的,但很少这样,都是要充面子,讲排场。 没有米下锅了也不管,排场先摆出来再说。有了这三种情形当中任何一类型的人,一定不会有恒心向学问道德努力的。 因为他的心理上就已经不健全了。 这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个人的病态。不但孔子那个时候是这样,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 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凡是变乱的时代,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处在这样变乱的时代中,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加强自己的修养了。这些是说孔子的教育与方法,同时说到他对于时代的忧心。 下面又说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或许说,这两句话应该放在专门记载孔子个人生活的第十篇《乡党》中。 为什么却编在这里呢?自有它的道理。 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作人做事的态度。 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渔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作人的原则。 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
,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 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 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 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
384
述 而 第 七173
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 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又不落伍了。 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 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 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 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虚字文章实事知
接着又发挥孔子做学问的要点: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盖”字是虚文,古文中如“夫”
,如《尚书》上的“曰若”等等都是。 推行白话文之后,有些人说这些字讨厌,是毫不相干的字。 其实很有关系。 我们平日讲话,也经常会发出:“唉”
,“这个”
,“呣”等等的语头。 要作文学研究,这些字对于行文的气势,是很有作用的。 如果用得好,更能充分表达语意。
385
273论 语 别 裁
虚字在文学中的地位,有一个很好的近代例子:国民革命成功以后,清朝的皇帝退位,当时隆裕皇太后——宣统皇帝的妈妈——的退位文章,也是历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据说是当时南通张状元——张謇——的手笔。 文章中间本来没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
这句话。而是袁世凯唆使左右的人,设法加进去的。 这篇文章,是清代三百多年的皇朝,最后下台一鞠躬的时候,对全国人说的话。 如何说法呢?
尤其这最后一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该怎么个讲法呢?就是最后怎样下台,这篇文章怎样结束?这可真难。 而它最后那句话是“岂不懿欤!”
四个字,是毫不相干的,完全是虚语,但在文章的气势上,意识形态上,非常重要。 据说是某太史加了这四个字作结尾的。 叶遐庵记载的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几段轶闻中有一段说:“逊位之诏,张金坡(锡銮)早令人拟一稿,同人嫌其冗长,交与余修正。 余以为时尚早,密藏衣袋中(时重要文件不敢置家中,多放在衣袋。 有一次夜间收到解款数十万汇单,余亦置衣袋中,不敢告一人也。)至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方拟动笔,而南方已拟好一稿,电知北京,(此稿闻系张季直、赵竹君二公所拟。)遂由某君修改定稿。 此稿末句‘岂不懿欤’四字,闻系某太史手笔,余甚佩之。 盖舍此四字,无可收煞也。”这是参与其事者的记载,是可靠的。 也正如他所说,这四个无实质、不相干的虚字,在结束文章气势上,可是很有作用的,很重要的。 为了使大家更能体会到这个虚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而且这也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现在附录下来,供大家去欣赏,领会。“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
386
述 而 第 七373
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 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旦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措,海宇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 岂不懿欤!钦此。“
由此可知,对文字有时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外交上的文字,乃至写一封信,与正式外交有关,每个字都要留意。 虽然文字是“雕虫小技”
,但如同雕图章,雕了一辈子,不一定有几个能成为艺术品,文字也有如此之难。这是说到“盖”
字而引伸出来的话。 这个“盖”字有时可作“因为”讲,一件事先叙结果,再说原因时都先加一“盖”字。这节话,孔子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 所以大家要学孔子,出去做事做领导者,不懂就是不懂。 中国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汉高祖,他又懂哪一样?
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最怕的是自己认为什么都懂,这是最严重的错误。 作为一个
387
473论 语 别 裁
领导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不懂。 诸葛亮本来什么事都懂的,他为了“集思广益”
,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 可是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 这种态度,做学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讳,至少自己会很辛苦。 上面太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 下面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部下骂了两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都唯唯诺诺,领导人就得自己辛苦了。 这还算好,最讨厌的是“不知而作”
,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千万不可犯这个错误。不但如此,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 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 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 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 譬如说,讲如何作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小单位做过当权领导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要多见,多亲自经验体会,而且还要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有用。这两句话合起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张良为什么帮助汉高祖?
他最初自己要出来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有人问张良,为什么愿意帮助刘邦?
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
388
述 而 第 七573
人都不懂,只有刘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 刘邦也的确有领导的天才,像韩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个人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 刘邦一听气了,桌子一拍,正要大骂。 张良、陈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脚。 刘邦本已骂出口了:“他妈的”
可是被他轻轻一踢,立即改口风:“他妈的!
要封就封真王,还封什么假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从这件事看,张良不用说话,轻轻踢他一脚就懂了。 可是像我们,别说轻轻踢一脚,就是把屁股打烂了,还是不懂。 历史上这类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确是聪明。所以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学问来弥补。 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 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人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
说到这里,下面又转到孔子教育态度,也是叙述他作人的行谊。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一个地名。 这个小地方在哪里,后世就很难考据了,只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没有办法和他们讲话。“难与言”
,这个文字用得非常妙。 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地域观念太强吗?
或者说统统都是浑蛋吗?
很难说是什么意思。 总之,在当时这个地方的人,名声是不太
389
673论 语 别 裁
好的。 可是这个地方有个年轻的人来看孔子,孔子跟他谈话了。 孔子的弟子们奇怪了,老师为什么会和这个地方的人谈话?大家莫名其妙。
孔子的行谊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尤其大家将来出去,在政治上领导的机会多。 讲到中国的民族性,有一部书,是顾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前面曾说过,明亡以后,顾亭林是始终不投降的。 不过他高明,不投降当然清朝要嫉妒,可是他有本事,自己不投降,教学生到清朝作官,这样也可以由学生保护他不投降,可是他自己在地下做策反的工作。 他也很有钱,到一个地方娶一个太太,生了孩子又走了。 他娶许多太太生许多孩子,他有他的道理,因为反清复明是要灭族的,他这样做是为了要留一个根。他走遍天下,就写了这部书。每个地方他都去看了,尤其是各省的军事要地,都去看了。 所以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思想必读的书。第二部书是顾祖禹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研究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最重要的书,现在读来还有价值。 这两部书合起来称为《二顾全书》。当年凡是留意国家天下事的,尤其是研究军事的人,都要读的。 在这部书当中,对于每一省先有一个总评,而且对地方性、民族性写得很清楚,所以不妨找来研究。 说到这里,就感到我们中国的确每个地方的民性各有不同之处。 所以古代将领带兵,对于何处的兵适于冲锋,何处
390
述 而 第 七773
的兵适于后勤,何处的兵适于陆战,何处的兵适于水战,都大致要有个了解。所以清中兴的湘军、淮军各有不同优点。政治也是如此。 但是要注意一点,尽管地方民俗各地不同,但万一有外力入侵的时候,一定团结一致,先把外来的侵略驱逐了再说。 地方性有如药材,某种药产在某一地方,别地产的就不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