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援,事件渐渐平息。在这次事件中,有51人死亡,800多人受伤。       《明报》经历这场洗礼,声誉与销量大增,进入香港三大报之列。                                    报业集团      在《明报》刚刚站稳的1965年,金庸创办了一份以文化、学术、思想 为主的《明报月刊》,其宗旨是“独立、自由、宽容”。创刊初期,金庸挂 帅当总编,一年多后交胡菊人主理。      这是一份学术性的高品位杂志,在海外华人中影响极大。金庸不指望 它赚钱,当然也不希望它亏损。亏时,《明报》补贴;赚时,又将盈利投入 
… 页面 49…

到杂志。编辑部的房租、水电费用,全由《明报》支付。      就《明报》来说,也是一份高品位报纸,读者多是知识分子。70年代 后,《东方》、《天天》以俗取胜,销量窜到《明报》前面,金庸仍保持原有 风格不改。      除《明报月刊》外,金庸先后创办《武侠与历史》、《新明日报》新马 版、《明报周刊》、《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刊,初具报业集团雏形。       《武侠与历史》创办于60年代初,红极一时,后来金庸封笔不再写武 侠才停刊。      马来西亚《新明日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均创刊于1967年春,金庸 与当地商人合办,是新马两地销量最大的三大报之一。1971年,新加坡发 生“胡蛟与《东方太阳报》事件”,新马政府严格管制报纸,金庸将股权出 售套现。这两家报纸至今仍是当地的大报,但已与金庸与《明报》无关。       《明报晚报》创刊于60年代未。该报走软性路钱,吃喝玩乐,大马声 色,样样都有,一纸风行。金庸太太朱玫对其中的色情成份大为不满,终 使报纸停办。       《财经日报》原是《明报》一位记者黄扬烈跳槽自立创办的。因经营 不善,债台高筑,不得不求助查老板,归顺《明报》旗下。      在今日的明报集团,除了 《明报》外,仍无限风光的数《明报月刊》 和《明报周刊》。月刊为金庸带来名,周刊为他带来利。       《明报周刊》创刊于1967年。最初由潘粤生主理,其后由雷炜坡掌门, 是香港第一份娱乐性周刊。      雷炜坡是香港报业采写娱乐圈的老行尊。《明报》开创之初,他以柳鸣 莺笔名写“伶星专栏”,发烧友追星亦追“柳”。雷氏深谙追星族心理,周 刊到他手里,撩得少男少女如痴如醉。刊登“香港小姐何秀汶情书”那期 周刊,面市之后,港九轰动,销量激增几万。是为周刊第一个辉煌期。      1973年,功夫巨星李小龙暴毙 (请参阅祝春亭著《功夫影帝——李小 龙传》),雷氏组织枪手炮制出一个“李小龙专辑”,这期周刊,半天全部售 完,再版又抢购一空。洛阳纸贵,是为第二个辉煌期。      周刊才几人,盈利惊人。《明报周刊》成了报业追逐效仿的焦点,周刊 热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在强手林立的情况下,《明报周刊》仍独占鳌头, 委实不凡。      月刊、周刊,并称为《明报》的姐妹花,金庸视之为掌上明珠。      现在再谈《明报》。      在六七十年代,《明报》被列为右派报纸,或“反共”报纸。进了80年 代,《明报》摇身一变,又成了“亲共”的报纸。金庸是在投机吗?      起点是1981年。这一年,金庸携妻与一对子女,回到阔别28年的内地。 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庸。在交谈时,邓小平说他常看金 庸先生写的社评。邓小平说,我党正在放弃过去几十年的“左”的做法, 尤其对文革的评价,认为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实际上是为 《明报》“反共报纸”的帽子予以平反。金庸在社评中批 评的,大都是针对现在中央否定的极端做法。当然,金庸的不少提法夫之 偏颇,但金庸的用心不是反共。      这一次回内地,金庸跑了一个多月,行踪遍及大江南北的13个城市。 所见所闻,使金庸感慨不已。金庸回港,《明报》的调子大变,一下子由“反 
… 页面 50…

共”变为“亲共”。      其实,金庸既没投机,也没大变——他仍恪守中立。若说大变,那只 是中国变了,修正过去的错误,大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 这些,正是金庸所期望的,金庸当然在社评中热情赞颂。同时,金庸对内 地的弊端也给予不客气的批评。      1972年,金庸的 《鹿鼎记》连载完毕,金庸宣布封笔。至此,金庸共 创作15部武侠小说,奠定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地位。      进入80年代,金庸萌生淡出江湖的意向。他很少去报社大楼上班,或 隐于家中整理旧作、研究佛学;或周游列国,怡情山水。      他开创的《明报》大业,将由何人掌门?这成为《明报》内部及香港 报业人人关注的热点。       (详情请参阅冷夏著《文坛侠圣——金庸传》) 
… 页面 51…

                    第三十三章 目光如炬四元勋共创恒生      今日的内地股民,不知香港恒生指数的寥寥无几,但知晓恒生指数创 立人何善衡的,恐怕没有多少。这位香港开埠以来最杰出的华人银行家, 只读过几年私塾。他初闯广州时,赤手跌足,身寒位卑。1933年,何善衡 与林炳炎、盛春霖、梁植伟等四人创办恒生字良号,即恒生银行的前身。                         香港为什么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的中环,银行大厦林立。在东方,找不到第二个城市拥有这么多银行。银行 大厦只是个表面现象,在东方,金融地位之重要,任何城市都不可与香港相比。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得助于港府的一系列自由化金融政策。没 有外汇管制,外汇、黄金等买卖、进出完全自由,对境外银行与本地银行,港府一视 同仁。      其次,香港经过百多年的发展,由转口港成为工贸高度发过的国际化大都市。在 香港融资便利,放贷回报率高。高度发展的香港经济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业 的有效运转,又为香港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      再次,香港交通通讯极为发达,飞机航班可达世界任何地区和大城市。香港的金 融市场与海外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直接连网。信息传递快,票据交换简捷。      另外,香港的金融市场功能门类齐全,如存款、贷款、证券投资、汇兑、保险、 信托、黄金、财务经纪与咨询等无所不包。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具体表现为:      外国银行的数量列伦敦、纽约之后,排世界第三位 (1994年为171家);外汇交易 量排在伦敦、纽约、东京、瑞士、新加坡之后,为世界第六位(1989年为490亿美元); 80年代以来,香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称为世界四大金市 (1987年黄金进口总值 184亿港元);按照 1994年10月底市值算,香港股市市值3160亿美元,居纽约、东京、 伦敦之后并与之并列为世界四大股市。      世界证券市场有四种重要的股票指数,透过这四种股票指数,世界证 券市场起伏一目了然。它们是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 东京日经指数,香港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为恒生银行的专家编制,创立人却是只读过私塾的何善衡。 何善衡是香港最杰出的华人银行家,凡是谈及恒生银行历史的著述,无一 下以何善衡为主线。                                     赤手跣足      何善衡原籍广东顺德 (一说番禹),1900年生于一户贫寒之家。何善衡 只念过几年私塾,短暂的求学生涯,为他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何善衡在60 年代著过一本《阅世浅谈》,深入浅出、博古通今,非一般学者所能及。      何善衡迷恋读书,窘迫的家境使他不得不中辍学业,他先在老家做杂 工,14岁那年只身来到广州,广州是南中国繁华都市,来这里发展机遇肯 定会多。      何善衡是成千上万流入广州的草莽贱民之一,他两手空空,光着双脚, 因为家穷,连鞋都买不起。他在盐仓找到一份杂工,负责打扫盐仓的卫生。 
… 页面 52…

他整天仍是光着一双脚,盐有刺激性腐蚀性,一双脚给盐份蚀得红肿粗糙, 若有创伤,痛疼难忍。何善衡得了饷金,还是光着脚,盐份坏鞋,他宁可 受皮肉之苦。      钱对何善衡来说太宝贵了。他不是那种只求日后三餐无忧的打工仔, 他年小志大,来广州的目的就是谋求发展。      约一年后,何善衡辞去盐仓的杂工,到一家金铺做学徒。      那时的金银首饰远没有现在这么精致,款式也少,变来变去就那么几 款。何善衡冲着学一技之长而进金铺,他以后没有靠首饰匠手艺为生,倒 是鉴别金银成色的本事使他斩获不少。      何善衡勤勉好学,一年多后就能独立操作。老板未让他呆在作坊,而 把他调到铺面——看中他的忠诚老实与识文断字。在铺面,何善衡有机会 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他很快熟悉了铺面业务,懂得如何以诚待客。      那时不少顺德老乡“炒市面”(钱币兑换),如果运气好,一夜就能赚 得数个月的饷金。何善衡征得老板同意,工余之外炒市面。广州市面流通 的货币芜杂,有官办银行发行的官元,有私人银号发行的银票,还有各国 的货币。      何善衡深知本钱来之不易,不敢轻易“换水”(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 币)。他尤关注蚀大本的人,洞悉出他们夫败的原因:一是眼光不准,二是 大过贪心,何善衡观察了一个月才下海换水,侍涨到小有盈利时趁早脱手, 再又换水。周而复始,何善衡的本钱愈滚愈大,显示出超众的金融天赋。      1922年,何善衡升为金铺司理,负责金铺日常经营。昔日何善衡赤手 跣足闯广州,现在已取得了不起的业绩。不过,这时的何善衡,在广州开 了眼界,尝得炒市面的甜头,不再满足做打工大佬,想开创自己的事业。      这时,何善衡结识了何贤。何贤是番禺人,两人相隔不远。何贤也是 十几岁就出来闯天下,交际广,是个比较玩得转的人物。      何善衡离开了金铺,与何贤一道炒市面、跑生意。      1926年,两人合股在广州上九路开了一问汇隆银号。何贤做经理,何 善衡为副,当时的人称他们的店为“二何银号”。      他们的开业资金力20万,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足够在广州盖一幢洋 楼。对开银号来说,这笔钱很难以大小来衡量。做得好,一年都可以翻番; 弄砸了,血本无回。他们做了几年,      小赚不亏。何善衡虽没惜此发财,却长了很多见识,也激起他对银行 的长久兴趣。      汇隆未兴隆,两人便友好分手。何贤去了澳门,何善衡则去香港。他 们经常在广州聚会。何善衡往返省港,利用两地外币的差价赚取盈利。其 时何善衡三十出头,到了立业的年龄。                                     恒生银号      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盛春霖、梁植伟等好友创办恒生银 号。开张日期有四个“3”,粤语中,“3”与“生”同音,取“生、生、生、 生”之意,故为“恒生”。      银号铺址在港岛中环水乐街70号,股本金10万港元,职员11人。后来 部分亲友要求参股,股本金增至12。5万港元。 
… 页面 53…

     香港银行多,银号更多,曾经有多少间银号,没人数得清。这边开, 那边关,生生灭灭百余年,有人作保守估计有几干间。到今日,真正能成 大气候的不足20间。当时的恒生银号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发展为恒生 银行,大概不会有人记得曾有过一间恒生银号。      银号家底薄,信誉上很难与银行相比。因此,开展存款、贷款业务, 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恒生主要开展汇兑、押汇业务,另在广州、上海开 设分号。林炳炎做舵爷,往返于港穗沪三地。另三入主理三地的日常业务。 何善衡被派驻广州。      信誉逐步建立,业务日益兴隆,效益可观。      抗日战争爆发,恒生在内地的分号逐步收缩到香港一地。不过恒生的 业务并未受到大大的影响,内地来的商人多带金银等硬通货,他们须将其 换成港币到市面通用,恒生则大力开展兑换业务。      香港沦陷,恒生银号将资金偷运到澳门。澳门中立,成为省港难民的 聚集地,银行仍大有作为。澳门已有一间恒生银号,归澳门区氏家族所有。 这样,香港迁去的恒生银号就易名力永华银号。      在澳门期间,何善衡与老友何贤经常聚会。何贤当时在澳葡政府的贸 易局任会计部主任。何贤在澳门多年,是当地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恒生  (永华)的许多困难都是何贤出面解决的。      50年代至80年代,何贤是各方公认的华人领袖。香港收复后,何善衡 渐成为华人银行界的公认领袖。早年广州汇隆银号一门双杰,成为港澳各 界的美谈——此乃后话。      当时何鸿桑也在贸易局做事,通过何贤的引荐认识何善衡。限额生意 盈利颇大,但需要一定的关系。于是何善衡就与何鸿柔组成大美公司,由 何鸿宋出面从事限额生意,两人都赚个盘满钵满。后来何鸿桑回港发展, 在资金上得到恒生老大何善衡的大力支持——这是后话。      比何善衡晚出道的杰出银行家利国伟,这个时候也流亡到澳门。本书 第十五章,曾谈到血溅街头的大鸦片商利希慎,利国伟正是利希慎的堂侄。 利国伟祖父利文奕,与利希慎的父亲利良奕是亲兄弟。不过,利文奕这一 支,到利国伟出生时已衰落。利希慎虽被仇人暗杀,却留下大笔遗产,他 的儿子利铭泽、利孝和、利荣达等人均毕业于英国著名大学。      利国伟1918年生于澳门,就读于香港敦梅书院和圣约瑟中学。中学毕 业不久就考入国华银行当小职员。从他这番经历,可见他的家庭已沦为布 衣阶层,他不得不独立谋生。利国伟对他的家世讳莫如深,也许是利氏二 支,一荣一枯,他无意沾另一支利家的光。      利国伟进入恒生,是缘于恒生的一名职员何添。何添当时负责恒生香 港总部的法市、黄金业务,与国华银行有业务来往,与利国伟相识。利国 伟来到澳门,何添便向四位大股东谈起利国伟。林炳炎、何善衡、盛春霖、 梁植伟如获至宝,诚恳请利国伟来恒生工作。      利国伟没敢答应,他没有向国华提出辞呈,他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国华 不好。不过,利国伟对恒生的四巨头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之前,他与别的 大银行职员一样,一直瞧不起信誉不太佳、地位低一档的银号。      1945年8月。香港收复。恒生银号9月就在香港复业。恒生银号的分工 仍与战前一样,何善衡坐镇广州。      1946年,何善衡与何添等友人,成立恒昌公司,从事粮食生意。恒昌 
… 页面 54…

即大昌贸易行的前身,20余年后,大昌成为香港有名的大贸易行,贸易业 务无所不包,成为何善衡的两大事业之利国伟也是这一年加盟恒生银号的, 银号生生灭灭十分频繁,利国伟此举,需要相当的勇气。利国伟后来回忆 道:“我是看准了恒生银号前途远大,才迈出这一步的。当然,银号的职业 不如银行牢靠,但银号未必就不可成为大银行。”      利国伟是恒生第一位从正规银行加盟该银号的,也是恒生第一位精通 英语的人才,深得恒生四巨头的器重。      1946年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