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1625-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还反个屁啊,你没见西昌都被朝廷攻破了,想想也是,天兵一到,就凭咱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怎么镇守得住城池?”胆小的工人接道。

“那……那再观察观察吧!”就连胆大的工人也焉了气。

发生在蒲江县的这一幕,绝非只有一例,在广阔的四川省里,无数个县城府城都上演了几乎同样的一幕,阎王军的探子们拼命散布着西昌造反了,造反成功了的消息,但朝廷一纸布告,立即将这些真正的消息变成了假消息。

人民虽然不喜欢官府的压迫,也受够了贪官污吏,但说起公信力,始终是手握正统大旗的朝廷更胜一筹!

眼看就要抬头的工人运动,又一次被打入了低谷。

本章节由书友上传

第五卷 定四川 第九十二章 雪山上的猎人

第九十二章  雪山上的猎人

继续只有一更,八千字大章,最近喜欢发大章,不知道为什么。呃!

……………………………………………………

蒲江县,郑氏的发家之地,这里被阎王军称为“软地”,意思是这里的百姓们都是自己的朋友,在官府通缉捉拿万尚竿与郝孟旋时,这里的百姓没有一个出卖过他们,不但如此,还多方掩饰两人的行踪,或者向官府传递假消息。

相对于蒲江县来说,成都府、重庆府一类的大城市,则叫做“硬地”,表示那里的富人比较多,有许多官僚和地主,目前在那些地方活动并不安全。

蒲江县的一个农村里,郝孟旋压了压头上的草帽,向身后看了一眼,他的身后除了几个护卫士兵,就没有别的人影了,只有*光映照着树影,摇曳生姿。确认没有人跟踪之后,他带着护卫钻入了一座民居里。他被官府通缉了几个月了,虽然在软地,他的行动也越发地小心了起来。

民居里坐着一堆农民们,这些农民都是“思想积极”,“有进取心”的贫农,是郑晓路想要创造全民起义的最理想对象。

郝孟旋一进屋,就有一个贫农上来扶住了他,低声道:“郝先生,可把你等来了,我们有重要的情报要通知你。”

“哦?”郝孟旋不觉得意外,他被官府通缉之后,农民们很少会主动联系他,今天特意叫他来到这里,肯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说。

“我们捉到一个官府的探子。”农民们低声道:“这家伙假装成外乡人,在村子里探头探脑的打听消息,我们几个趁他不备,一棍子打晕,抬到这里来了。”

郝孟旋心中一禀,这可得见见,他走进里屋,只见墙角里扔着一个五花大绑的小个子男人,这男人穿着普通的农民衣服,皮肤黝黑,满脸苍桑,看上去像极了一个农民。这么完美的装扮,也只有真正的农民才能看得出来是伪装的,郝孟旋就看不出一丝破绽。

男人是醒着的,睛珠子溜溜地转,但嘴里塞着破布,说不出话来。见到郝孟旋进来,就有乡民过来取了他口中的破布,他冷笑了两声,道:“不要问我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

郝孟旋轻轻一笑,他从男子的眼神中看出来,这男子认得自己,或者说,认得自己的样子,显然是在官府的通缉布告上见过自己的画像。

郝孟旋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书生,想救国救民,但并不是传铳的傻子书生,他听了这个汉子说的话,只说了两个字:“杀了!”

问也是白问,就算问了,也不过就是“朝廷已经将探子派来了蒲江县”,这种谁都能猜到的结果。郝孟旋的护卫都是阎王军里的好手,是从陕西迁来的悍匪,几个护卫走上前来,也不说话,一刀就捅在那探子的心窝里,将他送进了地府。

一群农民显然有点害怕,低声道:“郝先生,朝廷盯上咱们蒲江县了,说不定大军就要来了,这可怎么办好?”

这还真是个麻烦问题,若是不理会这些探子,他们迟早要发现红崖子山寨,若是将这些探子统统找出来杀了,岂不是告诉朝廷,来蒲江的探子都得死,此地无银三百两。

郝孟旋愣了半天,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赶紧回山寨向郑晓路报告。

“这问题很容易解决!”郑晓路嘻嘻笑道:“叫咱们散布在四川各地的探子都活动起来,逮着朝廷的探子通通杀了,既然此地无银三百两,那咱们就来个全川范围的无银三百两!”

此令一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就将打响。

郝孟旋又问道:“大王,朝廷打信息战这一招很毒辣,现在工人运动陷入了低谷,万尚竿在西昌也搞不出多大的花样来。我这边策反农民们的效果也不佳,大家都以为西昌已经陷落,在这种情况下谁敢造反?”

“嗯,你说得没错,咱们不能老是防守,应该适时地进攻,打乱官府的步聚。”郑晓路握了握拳头,嘿嘿笑道:“汉族百姓就是胆子小,有口饭吃,就不会起来反抗,但是四川这地方,嘿嘿嘿,可不只是汉族人的天下,有些人,是很敢拼的。”

“咱们要遍地开花才是。”郑晓路挥了挥手,道:“让整个四川遍地开花!”

……

五月,气温已经大大转暖,不少地方的人都穿上了单衣。虽然是小冰河时代,五月的四川盆地仍然开始热了起来,但在川西的蜀山之上,寒气依然侵人。

日隆乡,海拔三千五百米,虽然是五月,日隆乡却仍然在过冬天,漫天的大雪刚刚停下,雪山上漫漫白色,金色的阳光从一座山头倾向另一座山头,于是在雪山上映出一个个巨大的山影。

一个羌族牧民从雪堆里找到了自家的只牦牛,拉着牛的鼻环将它们牵回家里。一边高一腿低一腿地踏着雪,牧民一边拉了拉自己的羽绒服衣领,让刺骨的寒风不能钻进他的脖子里。

这件羽绒服是郑氏一年多前运上山的,牧民用了两张完整的牦牛皮换来,对它视如珍宝。但是雪山上摸爬滚打,又风吹日晒,虽然牧民已经非常小心,但这件羽绒服仍然磨损了多处,已经补满了补丁。

牧民用闪亮亮的眼睛盯着身边的几头牦牛,心想:“差不多该换件新的羽绒服了。”可怜的牦牛并不知道主人正打着它们皮的主意,在雪地里慢悠悠地漫步着。

但是牧民只稍稍这样想了一下,就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因为郑氏的车队已经快要半年没上蜀山来了,日隆乡里的日用物资越来越紧张,几乎被打回了几年前的状态。

现在山上已经换不到新的羽绒服,只有偶尔才有人将用旧的羽绒服拿出来和别人交换物品,但那价格已经远非一两张牦牛皮能够换到。

铁锅、铁锹、绣花针、米、油、盐……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在疯狂地涨价,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东西的羌族百姓,开始感觉到严重的不适应。

此时在日隆乡的中央,一群脸上浮现着漂亮高原红的汉子,正在整装待发,领头的正是羌族好汉日渥不基,大山的儿子。他的头上戴着一个圆筒形的皮帽,帽子的正前方插着羊角。他的羽绒服早已磨破了,现在穿着的是一件用牛皮随意剪接成的皮袍子。

日隆乡的老乡长一脸沉重,将羌族村落里最好的神弓挂在日渥不基的背上,他嘴里叨叨道:“郑氏的信使来过了,他说朝廷不允许货车队上山,要抢夺他的家产。乡亲们的生活又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我听到大山在哭泣的声音。日渥不基,雪狼欺负我们,我们就杀死雪狼;虎豹要吃我们,我们就杀死虎豹。朝廷若要扼杀我们的未来,我们也必须发泄出自己的愤怒……羌族人的未来,只能由我们自己的弓箭来决定。”

乡长顿了一顿,又道:“我现在将日隆乡的至宝——羌角神弓暂时托付给你,另外,再给你五百名最好的猎人。”

日渥不基单膝跪地,静静地接受了羌角神弓,他认认真真地道:“乡长放心,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会为大山献出自己所有的热情。”他低下头,头顶上的羊角皮帽上雪花沥沥。

乡长叹了口气,拿出一只羊角号,呜呜地吹了起来,号角声在寒冷的雪山顶上随着风儿远远地飘了出去,没多久,在日隆乡四面八方的山头上,都响起了同样的号角之声。

凄厉的寒风也吹不散这些号角声中火热的战斗漏*点。

乡长挥了挥手,道:“去吧,大山的儿子!”

日渥不基随即出行,五百最精锐的羌族神射手猎人,跟在他的身后,向着雪山下的世俗之地出发,寒风吹,号角响,从日隆乡附近的山头上又汇集下来许多的猎人队伍,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这些从古羌族中分裂出来的小部族,纷纷派出了自己的猎人队伍,加入了羌族猎人的大军。

百川汇集,即成大海,羌族一族的实力虽然贫弱,但数十个民族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只两千人的大军,这是一只寻找幸福生活的军队,没有什么可以抵挡他们火热的心。蜀山之险,不可以;冷风之寒,不可以;官兵之威,更加不可以……

……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面,临近蜀山边沿。自都江堰再向西,地势便陡然拔高,进入连绵无尽的蜀山地界。因此都江堰也是成都平原的西壁垒,自蜀汉诸葛亮时开始设兵护堰,常备一千二百名官兵守护着都江堰,并设有堰官,专司都江堰的管理之责,明朝仍有堰官,并且还增加了护堰兵,例如此时,便有堰官领着一千五百名官兵镇守都江堰。

都江堰的堰官叫做余楠,年三十,原本是个乡坤之家的少爷,后来他读了点书,考了个进士,家里再使了些钱,给他上下活动了一下,便领了个都江堰堰官的肥缺。这官可不小,在官职上是为正七品,与县令同级,手下领着一千五百名官兵,这就比县令威风多了。

再加上都江堰乃是成都平原农业之根本,地位极其重要,因此都江堰的堰官比起普通县令,无形中就官大了一级。

此时的都江堰也在戒严,余楠一双眉头深锁,有点郁闷地站在江边,看着面前巨大的水利工程。

一名绍兴师爷站在他的背后,哈着腰道:“堰尊大人,时间已经五月份,这月一翻过去,就是放水节,这护堰的工程,咱们还不搞,就来不及了。”

原来自宋代开始,都江堰就定下了岁修的规矩,每年春天枯水季节,都江堰就会断流岁修,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明廷在都江堰的滩底埋了一块卧铁,要求每年岁修时,必须将滩上的泥沙深挖,直到挖得可以见到卧铁为止,这根卧铁铸于万历年间,成为了后来堰官们考核岁修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

岁修在六月之前必须完成,然后六月都江堰就会开堰放水,称为放水节,一年一度,从不例外。

余楠深深地皱着眉头,道:“我也知道岁修必须尽快了,若是还不开始,六月之前就来不及。但是现在情形特殊,民心不稳,岁修需要聚集起一千两百名民夫一起淘滩,在这种非常时刻,聚集起上千民夫,我怕引起民变。”

师爷低头道:“堰尊所虑即是,但是……若因害怕民变而不岁修,破坏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只怕民变更烈……自宋朝开始,都江堰即有规矩‘岁必一修’,百姓皆知这是关系农业生产的根本大事,若是不修,这兆头可不好。今年本来就没有了郑家的新式肥料,如果还没了都江堰的水利灌溉,我怕四周的农民们不用聚在一起就会反了!再者,朝廷也绝不会允许岁修中断。”

余楠皱起眉头,道:“那你说怎么办?必须修,又不能修,这该如何是好!”

师爷道:“县尊手下有一千五百名官兵可用,修堰时将他们全部调出,镇压百姓,以保民心安稳,不生异乱。此地距离成都府极近,我们事先向成都发出警报,以朱大人远见卓识,定知其中厉害之处,若发生乱事,朱大人断无不救之道理。”

余楠点了点头,心想,也只有此法可用了。

第二天,都江堰的县衙门口贴出了告示,崇祯四年的都江堰岁修准备进行,要求附近的民夫们前来服役。此令一出,十里八乡的农民们背起各种淘滩工具,聚向都江堰来。

岁修乃是每年必行之役,都江堰附近的百姓们早已习惯,因此官府征集他们去淘滩,倒是没有多大意见,扛起铁锹就来了,何况岁修都江堰也是利民之事,对于百姓来说也有好处,百姓断断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与官府闹腾。

一千二百民夫挽起裤腿,进入河道的淤泥之中,奋力地淘起河滩来。

往年民夫们都一边言笑一边干活,但今年却有点不同,民夫们一边干活,一边低声交头接耳。

“今年不会有好收成了,唉!我到现在都没弄到好肥料,这庄稼怎么种得好啊?”一个农民满脸沮丧地道。

“就是,就算淘好滩,保证了都江堰的正常运转,咱们也别想种出往年那么多庄稼。”

“那你说怎么办?咱们现在扔下活儿,回家去?”一个大胆的农夫说道。

“那怎么行,堰还是得修的,若是没了这堰,咱们连种田的水都没了。”一个老成持重的农夫道:“但是修完了堰,咱们趁着这次来的人齐,应该一起向官府讨个说法,这郑氏究竟是怎么回事,是真的贼寇还是贪官污陷,总得有个说法。”

别的农民一头称是,一边手上加力,猛淘河滩,争取早日完工。

此时在都江堰西边不远住的山林里,一支两千人的猎人队伍,已经静悄悄地驻扎了下来,日渥不基站在小山头上,看着远处的都江堰热火朝天的淘滩工作,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一个穿着汉人衣服的大汉顺着山坡跑了上来,对着日渥不基行了个羌族礼,用羌语道:“日渥不基兄弟,你来啦!”这大汉正是锦都镖局的姚方来,锦都镖局这一次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肖青还没有决定是否帮助郑氏造反,姚方来是自已偷跑出来的。

日渥不基拍了拍姚方来的肩膀,道:“姚兄弟,我们等你好久了,这里有两千人,是蜀山里能调出来的全部猎人,咱们下山来帮郑氏的。但是山下的情况我们搞不清楚,只有靠兄弟你领路了。”

姚方来点了点头,道:“郑先生已经教了我要怎么做,咱们先打下都江堰。”

日渥不基点了点头:“好,我马上就下令打。”

“现在还不行!”姚方来急道:“现在百姓们正在淘滩,要打也得等他们淘完滩再打,岁修是四川百姓性命攸关的大事,咱们可不能上去搞破坏。”

“成,兄弟你说什么时候打,咱们就什么时候打。”日渥不基很信服姚方来,因为姚方来每个月都会给日隆乡送去大批的日用品,为羌族人民解决了许多生活难题。

“好的,你让猎人朋友们好好休息,淘完滩的那天,就是咱们打都江堰的时候。”姚方来双眼红光闪闪,道:“官府打郑家,就是断了我们羌族人的好日子,我不管总镖头怎么说,一定要好好地打他一打!”

……

都江堰的淘滩工作,终于在五月底拉下了帷幕,滩底的卧铁暴露在阳光下,显出黑亮的光泽,百姓们大声欢呼,为今年的岁修圆满结束而感到欣喜。

欣喜之后,一千两百名民夫组成了巨大的游行队伍,一面嚷嚷着“赶快开始放水节”,一面涌向衙门,去找堰官余楠询问关于郑家的事。

都江堰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因为水利复杂,所以都江堰并没有修筑城墙,当然更无城门一说,堰官的衙门就修建在一片民居的正中间。衙门的旁边就是南桥,桥头接着都江堰的主堰体,民夫们毫不费力地涌到了衙门的前面。

一千五百名官兵看见自己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紧张得鼻尖冒汗,他们在县衙门的前面列起方阵,将百姓们堵在外面,任由百姓们怒吼嘶喊,就是不让开。

而百姓们也没有胆子向官兵动手,双方就在县衙门面前纠结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