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忠武公传奇-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象。他天天都在安定公府第搞文艺沙龙,不是写字绘画,就是赋诗填词,喝醉了玩累了就搂着大美女娥皇睡觉,从来就不过问政治。当时的皇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弘冀。这个人的性格与李煜绝然相反,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因为父皇立了叔父李景遂为“皇太弟”。他担心“兄终弟及”,父亲把皇位传给叔父,便伙同一个姓袁的趁叔父打马上高尔夫的时候,在他的饮料里投毒鸩杀叔父。但上天有报,不到三个月,他自己也被叔父勾了魂。就这样,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文艺青年李煜赶鸭子上架,做起了太子。又不到三个月,父皇驾崩豫章,二十五岁的李煜就稀里糊涂的做起大唐帝国的皇上来。

文艺青年李煜,能书善画,工词通律,谈起恋爱来更是堪称情圣,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他说了算的时候,正是大宋立国之初,大宋太祖皇帝隔三差五的总要来一份诏书,要他举国纳降。一惊一乍,吓得他惊魂难定,夜不安枕。朝堂之上,臣属们又常常围着是战是降争论不休,有时还要操起笏板脱了朝靴打得头破血流。战,怕的是一旦战败,遭遇屠城,殃及百姓。降,又怕败了祖业,世人耻笑。那真是心惊肉跳,度日如年。那些年里,大唐文艺青年李煜,要不就是一壶酒加一盘金陵盐水鸭,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要不就是像个吃奶的孩子一样躺在大美女娥皇的怀里。否则的话,就是大把大把地吃安眠药也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已是三朝元老的忠武公开始是极力主战。到了乾德元年,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主战而主和。这一年的三月,大宋平定荆湖,忠武公代表大唐帝国北上犒师。太祖赵匡胤待他若上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宋太祖赵匡胤。从传统的骨相来看,太祖身材伟岸,气势逼人,面色黝黑给人以敦厚的感觉。须发整洁显示着严谨,双目慈善有情,放射着智慧的光芒。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仁君形象。忠武公在心里暗暗赞叹,天下非宋莫属也。接风宴上,礼仪如常。但让忠武公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到汴梁宾馆正要休息,太祖皇帝就随后驾到。这**,太祖与忠武公彻夜未眠,促膝长谈。因为当时太祖连个警卫员都没带,根本就没有第三者在场,所以正史都没有记载。他们两人究竟说了些什么,《忠武公回忆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乾德元年春,宋挥师平荆湖。夏,余奉诏率团北上,赴宋京汴梁犒师。太祖亲自接见,设宴洗尘。夜,余抵汴梁宾馆,未及落座,太祖即驾临。隔桌促膝,秉烛长叙。略去赘述,备记如下:

太祖:忠武公,朕闻先辈天凤二年参加革命,凡九百余年。前后辅佐历朝圣君,实现“光武中兴”,“太康之治”和“开元盛世”,丰功伟绩,彪炳青史。朕仰先贤久矣,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朕乃一介武夫,本无君临天下之志,然陈桥一变,黄袍加身,天命难违。想我赵家先祖,代代都是大唐的贤臣,只谋人臣之责,何生叛逆之心?但世事如棋,人心不古,朱温作乱,国破家亡。反顾历史,自朱温代唐以来,转瞬六十年矣,皇帝换了八姓,但兵连祸结,无休无止。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何也?朕征战余暇,解甲枕戈之时,每每仰望星汉,遥想建武、太康、开元年间,疆域无垠,国库充盈,百姓安乐。帝驾出行,万民夹道之景象,是何等令人神往!只要国家强大,不受人家欺负,百姓生活幸福,至于说谁当皇帝,何在乎赵钱孙李呀?

先辈,今宋师平荆湖,烦先辈远道犒师,然何喜之有?环顾四周,北有契丹、回鹘、吐蕃战马嘶鸣。西南后蜀、大理、南汉分庭抗礼。东南吴越、南唐优柔寡断,不肯合国。各路军阀,只有占地私欲,哪存恤民公心?今日“合纵”,明日“连横”,翻云覆雨,干戈不息。朕,黄袍加身,立国仓皇,弹丸之地,十面埋伏也。

先辈年近千岁,见多识广,过的桥比我走的路长,吃的盐比我吃的米多。恳请先辈为天下劳苦大众计,开吾茅塞,指点迷津。

忠武公:宋立国中原,占尽地利。志在实现一统,民心所向,是为人和。今,虽然割据政权环立,但是他们各怀鬼胎,有利则合,无利则分。而且国力相当,互存制衡,是为天时也。有天时地利人和,师可伐。

圣上先伐荆湖,上上策也。湖广熟,天下足。五代《“文》以来,征伐《“人》无度,国库《“书》空虚,兵锋《“屋》南指,师有补给,此一利也。荆湖北据关中,西扼巴蜀,南指零桂,东下吴越。入蜀是为天梯,东进是为舟楫。荆湖之地,自古兵家必争也。今得荆湖,何愁不得吴蜀?此二利也。圣上先得荆湖,可谓匠心独运。

量力而行,次当伐蜀。蜀,天府之国也。自秦以来,百姓向往安逸,尤厌征战。公孙述,刘禅等皆有凭蜀立国之初衷,然大兵压境则土崩瓦解。今孟昶治蜀,更不如前矣。宜次伐之。

交好北汉,北立屏障。北汉处契丹与大宋之间。当前,契丹人兵强马壮,是大宋劲敌,若灭北汉,唇亡而齿寒,此一弊也。北汉地广人稀,孤军深入,难以为继,此二弊也。大宋国力衰微,北汉土地贫瘠,既占北汉,得不偿失,此三弊也。故,北汉宜先交而后攻。

离析江南,各个击破。南汉、南唐、吴越,鱼米之乡,富庶之国,宋之劲敌也。且三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利害攸关。若三国联手,宋之难敌。幸三国之间毫无同舟共济之心,且相互猜忌,时有争斗。宋若把握时机,交弱攻强,则可各个击破,实现一统。

圣上体恤百姓,怨征厌战,仁君也。天必助之,王师所向,必望风而靡。然,尚有一内忧,圣上务必全力排除。

太祖:先辈明示。

忠武公:敢问圣上,你今日端坐龙庭,贵为天子,昨日却在何处奔波?陈桥一变,那黄袍怎么独独要加在殿前都点检的身上?你今为圣上,谁又是新的殿前都点检呢?

太祖:先辈之言吾悟也。然守信、审琦、怀德等都是与我出生入死的换帖兄弟,乃“义社十兄弟”的原班人马,是绝不可能背信弃义的。

忠武公:圣上列祖列宗,谁人不是大唐忠臣?哪个心存叛逆之心?当年黄袍加身,难道是你自己的预谋吗?非也。皆部属所为也。兄弟自然可信,然兄弟之部属亦可信乎?有一箴言,务请圣上谨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太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二天晚朝之后,太祖刻意留下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帮难兄难弟吃酒。酒过三巡,太祖忽然愁容满面,郁郁寡欢。众兄弟纷纷追问原故。太祖才故作愧疚的说道,要是没有众位兄弟抛头颅洒热血,大哥也当不了皇帝。但是,大哥我觉得虽然今天贵为天子,还没有当年做一个节度使快乐。天天担惊受怕,从来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众位兄弟大惊失色,争相诘问,难道还有谁对大哥有异心吗?

太祖说道,大哥知道众位兄弟个个侠肝义胆,对大哥忠心不二。大哥只是担心,有朝一日,兄弟们的部属要是把黄袍也披在你们身上,你就是一万个不愿意,怕是也会像我一样,推辞不掉呀。兄弟们这才明白皇帝大哥的弦外之音,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大家一齐跪倒,恳请大哥指点迷津。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众兄弟为了大哥能当上皇帝吃尽了千辛万苦,大哥无以为报。大哥想从今往后,只有让兄弟们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点责任,多一点清闲。多置田产豪宅,多娶美妾娇娃,尽情享受革命成果。只有如此,大哥才稍感心安呐。众兄弟茅塞顿开,谢恩而去。第二天早朝,难兄难弟个个称疾请辞。太祖大行封赏,两相欢悦。

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正史记载,说是中国第一大牛皮客,自称“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给宋太祖出的金点子。其实不然,这金点子是忠武公的。后来太祖驾崩,太宗为了“兄终弟及”,便伙同天下第一大牛皮客赵普炮制“金匮之盟”。赵普乘机搭车,要哪些疯疯癫癫的史官张冠李戴,把忠武公的这份功劳记在了他的名下。

忠武公自汴梁犒师返回金陵,深感宋太祖是一位堪比光武先帝的真龙天子。特别是他那“杯酒释兵权”的谋略,大出忠武公意料之外,毫无血腥,皆大欢喜。比当年光武先帝在太学里创办将军班还要高明,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他的深谋睿智。回到金陵后,忠武公一反常态,坚决主张大唐帝国纳土归宋,合国而治。为此,主战派的大臣们都认为忠武公在北上犒师的过程中,肯定是接受了大宋国的巨额贿赂,已经沦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唐帝国的叛徒,大宋的忠实走狗。于是,联名奏请皇上,强烈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有头脑简单的武将甚至要求将忠武公推出午门杀了算球。

那段时间,忠武公的日子非常难过。朝堂之上,主战派的大臣们天天要他交待叛变投敌的罪行,问他得了大宋国多少钱,是现金还是支票。问他在汴梁的“天上人间”里睡了多少大宋国美女。问他被大宋国封了什么官。每天散朝回家,金陵城的百姓就用臭鸡蛋和砖头石块飞他,差点没把他打成脑震荡。国子监和教坊里的青年男女,还举着“打到叛徒、内奸、国贼余最”和“抵御宋寇,抗战到底”的横幅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上游行,最后围着他的府第,一遍一遍地高呼口号,排山倒海。

皇上李煜也拿不定主意。大家一说要战,他便立即宣布忠武公停职反省,接受调查。等到前线传来不利的消息,大家一说要和,他又立即宣布忠武公官复原职,主持和议。就这样斯斯艾艾,反复了十几次。九百七十四年底,太祖再也没有耐心,着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率十万大军,楼船百艘,五路并进,自荆州顺流而下。连克池州、当涂、芜湖,屯兵采石,只等李煜开城纳降。好在曹彬也是一员仁厚战将,不忍金陵百姓惨遭屠城,兵临城下,只围不攻达十月之久。等到城内粮草殆尽,人心惶惶,方引兵破城,轻取金陵。次日,天色灰暗,细雨朦朦,李煜带着家眷近臣,登船北上。船至江心,李煜回首遥望金陵,不禁潸然泪下,愁绪满怀,一改香词艳句,发出如下悼国悲情:

江南江北旧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闲坐细思量。

自此,江南十九州,一百零八县悉数划入大宋版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正文四十

两个月后,李煜及家人近臣船抵大宋京城汴梁。同时抵达汴梁的还有吴越国王钱俶夫妇及太子近臣。因自乾德二年始,太祖不断向李煜示好招降,先是李煜之后娥皇病逝之时,派专使赴唐提亲,欲结秦晋之好。后又强留李煜七弟李从善为大宋泰宁军节度使,并于京城汴梁专为李煜营建礼贤馆待降。但李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难决,直至金陵城破。而吴越国王钱俶则能审时度势,恤民全国,纳土称臣。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同为一国之君,但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命运结局。在汴河的皇家码头上,李煜和钱俶楼船同时抵达,但一边举行的是热烈的欢迎仪式。锣鼓喧天,太子迎接,场上还挂着“热烈欢迎吴越国王进京觐圣”的巨幅标语。而另一边举行的是庄重的献俘仪式。甲兵分列,武警押送。场上挂的是“热烈庆祝平唐战役全面胜利”的巨幅标语。第二天在崇德殿举行的觐圣仪式更是让李煜无地自容。李煜因违命不从,太祖封其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同时还极具讽刺意味地封他的皇后为郑国夫人。钱俶则因为归附大宋,太祖策封其为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特赐“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还打破祖制策封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

太祖得知忠武公也随同李煜来到汴梁,十分高兴。百忙之中在崇德殿专门接见了忠武公。鉴于忠武公能言敢谏,成就乾德元年“杯酒释兵权”谋略,犒师返唐之后又极力主和的丰功伟绩,太祖任命忠武公为大理寺评事。

当时,在忠武公的心目中,第一敬仰的人是光武先帝,第二就算是宋太祖了。他认为,曹魏小丕,有才无德;晋武大帝,始治终乱;炀帝杨广,荒淫无度;大唐太宗,有勇寡谋。只有太祖,性情仁厚,谋略过人。当年,太祖夜访,忠武公虽然提出了剥夺功臣兵权是消除内患的重要途径,但对于采取什么措施来让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却没有良策。想不到太祖一夜深思,“杯酒释兵权”,比光武先帝还要技高一筹。但是,更让忠武公目瞪口呆的还是他“一国两制”思想的创立。

九百七十五年,大宋挥师南下,兵指金陵,平唐告捷。一时间,朝野上下都有些自高自大。特别是一些在平唐之役中立了战功的武将,趁机自吹自擂,说是只要大哥发一句话,兄弟们无须解甲卸鞍,一鼓作气拿下钱塘再洗征尘。一些没有参战的武将更是邀功心切,纷纷说大哥可不能厚砖薄瓦,荡平吴越也要给我们留些建功立业的机会呀。一时间,朝堂之上有如菜市,人声鼎沸。但太祖只是含笑不语。不久,太祖在崇德殿召开大会,宣布的却不是平吴作战方案,而是要封钱俶为吴越国王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人事任命。气得几个没文化的鲁莽武将当时就操娘捣**,扼腕叹息。还有几个更蠢的家伙想自己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到如今才只混了个偏将,而大哥竟然封阶级敌人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实在是委屈的不行,还搂着头蹲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大家都纷纷上疏,说这样的做法不合礼制。太祖振振有词,掷地有声地说道:

宋朝之于吴越,无论国力兵力,犹虎狼之于狐兔,雄鸡之于虫蠹也。然势与俗化,礼随变具。自古明君都是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令制度,各顺其宜。方便国事,未有陈规。我朝制礼应以利国利民为本。今吴越明势知时,恤民全国来附,焉有不纳之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九州百姓,皆是子民。何来贵贱亲疏?连年征战,仓廪靡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罪孽也。吴越历代国王恤民为本,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选贤任能,严明赏罚。五传至钱俶,更是殚精竭虑,勤政务实,功不可没。十三州八十六县风淳俗雅,百姓安居乐业,不可惊扰。“一国两制”自我朝始,以示殊恩!

一千九百八十二年,我还在江州师专做文学梦。这一年的冬天,在中国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新修的《宪法》秉承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二猫论”创立者的旨意,正式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写进了大法,从而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就今天而言,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国两制”也是中国富裕强盛的必由之路。但就当时而言,全国人民都只知道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锲而不舍,前仆后继,一直要走到共产主义去。怎么又要去搞资本主义呢?很多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坚决想不通。纷纷上书中央,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也有些愚蠢的家伙,象大宋开宝八年的那班武夫一样,搂着头蹲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但是,包括我在内的激进的年轻人想得通。那段时间大家都把“管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作为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