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忠武公传奇-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获的七擒七纵。正史上说,摇鹅毛扇子的领导这样做是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巩固边防,以解北伐后顾之忧。真实的原因是“相父”大权独揽之后,也不能脱俗,便生了好色之心。想当年,桃园结义三兄弟三顾茅庐邀他一起闹革命的时候,刘皇叔位高权重,选妃纳妾受法律保护。那关二哥虽然脸红得跟火鸡一般,而且不拘言笑,但是他天生一部好胡子,让天下美女爱得不行,就连大美女貂蝉也寻死觅活地要嫁给他。张三弟又生得唇红齿白,能文能武,身边也是美女如云。那些时候,他也算得上羽扇纶巾,风流倜傥,但是他的老婆黄月英是个黑皮肤黄头发的河东狮吼,管得他一生都没有拉过第二个女人的手。如今说话算数了,年纪也大了,又是征战在外,这个祝融妖娆妩媚,再不下手更待何时?出乎意料的是,孟获的老婆却根本就看不上他,七纵而不解风情。气得他打碗摔盆,从此变态,打仗上瘾。接着又是北伐,名为丞相,却根本不履丞相本职,直到病死五丈原。

在这段时间里,忠武公除了上访要求落实政策之外,就是去“天上人间”喝茶摆龙门阵。“天上人间”不但每个朝代都有,而且是各个国家,各大城市都有,实际上就是一个跨国连锁店。所经营的业务也根据地方特色而有所不同,大魏洛阳的“天上人间”是酒楼,东吴建邺的“天上人间”是戏楼,而蜀汉成都的“天上人间”则是茶楼。每天早上,他照例到衙门里去问问有没有信访回复意见,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就慢悠悠地往“天上人间”逛。茶楼的门口照例有一帮茶客在翘首相盼,等他来摆龙门阵,因为忠武公嘴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为此,“天上人间”老板不但不收他的座位费,还要给他泡茶楼里最好的茶叶。每天清早,久等的茶客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关心地问,忠武公,上访有了结果没得?看到忠武公只是摇头摆手,便异口同声地宽慰道,莫恼火,你是大汉的功臣,丰功伟绩还就这样埋没了不成?

忠武公每天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在茶楼里一边喝茶一边讲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从长安城里的生活讲起,茶客们总是听的唏嘘不已。讲了一年多,就讲到了在大魏小丕皇帝的手下做常侍的那段日子,讲到怎样忍受着小丕的变态虐待,满头青丝瞬间飞白。白发就像春天的藤蔓一样疯长。最终长到三千多丈。听到此处,茶客们个个义愤填膺。就有脾气暴躁的茶客拍案而起,这等冤屈,怎能不伸?走!我们去为忠武公讨说法。一呼而百应,大家茶盏一推,便拥着忠武公浩浩荡荡地去找皇上评理。当时的后主也是个亲民的皇帝,听到大家的陈述,后主立刻要求吏部认真复查,给忠武公落实政策。中国的事总是这样,一把手一开口,办事的效率总是出奇的高。没几天,信访回复意见就送到了忠武公的手里,首先是对他就是光武先帝敕封的忠武公给予了肯定,其次是以前汉遗臣的名义恢复了他的公务员身份。关系暂挂吏部人才管理中心,等待朝议后安排工作。为此,忠武公对茶友们充满感激之情,领到了补发的工资后,他一次性付清了全年的茶钱,还专门包了一场,请茶友们喝茶。

但想不到是,他的组织关系在吏部一挂就是六年,说是“等待朝议后安排工作”,但因为那个摇鹅毛扇子的领导打仗上瘾,北伐一去不返,屯兵汉中不肯还朝。后主又不敢擅决。所以,这个“朝议”总是在“等待”之中。忠武公就这样,除了每月能领到一份工资外,每天的生活还是和落实政策之前一模一样,也不知道到哪个衙门去点卯,照例还是去茶楼喝茶,继续摆他的龙门阵。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忠武公的那份工资是非常高的,尽管当时他没有官职,品阶也要“等待朝议”后划定,暂时只能按普通干部的工资标准支薪。但是他的工龄实在是太长。当时,蜀汉的工资制度也是由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品级工资和职务工资四块组成。由于他的工龄是二百一十年,以至于他的工资总额比正一品的官员还要高。为此文武百官对他的意见非常大,要操他祖宗八代的人满朝皆是。这也是关于他的问题的“朝议”总是在“等待”之中的原因之一。尽管忠武公每次去吏部打听“是否朝议”的时候,吏部的回答是,等丞相回来方可朝议,但那只是冠冕堂皇的推脱之词。

在朝廷里,忠武公的问题就是这么被搁置着。但是在成都的市井之间,忠武公的丰功伟绩却在广泛流传。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成都所有的茶楼里的艺人都不再说《封神演义》和《二十八宿闹昆阳》了,而是都在说《余最抚西》和《忠武公演义》。一些茶楼为了招揽顾客,还把忠武公请去坐在台上,说书艺人便常常是惊堂一拍,以“你道忠武公何许人也?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来告一段落,从而赢得茶客们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蜀汉晚报》上也有《余最抚西》和《忠武公演义》的连载。又有茶客把茶楼里的见闻带回家在饭桌上传达。一时间,忠武公是名闻蜀汉,妇孺皆知。在说到忠武公至今还没有落实政策,不被政府重用,仍然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的时候,仗义的巴蜀百姓个个扼腕叹息。善感的巴蜀婆姨们更是泪水涟涟,不知哭湿了多少丝帕。就有敢言之人在《蜀汉晚报》上撰文质问政府:国家正处危难之时,理应招贤纳士,但忠武公这样的盖世奇才,大汉的不二之臣为什么不被启用?更有意气用事的少壮志士干脆就到处张贴和散发“不用余最,政府狗屁”,“怀疑忠武公,皇上太昏庸”的小字报和传单。还有一个太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竟然是《从忠武公的遭遇看大汉吏制的积弊》。这些事情的发生都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汇集到了皇帝的办公桌上。正好这一年的八月,那个摇鹅毛扇子的领导终于鞠躬尽瘁了,全面结束了“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皇上从此脱了羁绊,实现了真正的亲政。到了年底,迫于社会各界压力,忠武公被“朝议”为正三品的太常寺复汉司博士,从此开始了他在蜀汉政权中辅佐后主的政治生涯。所谓的太常寺复汉司既不是一个决策机构,也不是一个执行机构。复汉司博士也不是一个实职。从字面上理解,复汉司是一个为复兴汉室出谋划策的部门。博士的职责应该就是复兴汉室的高级顾问。但是,如果皇上不耻下问,复汉司自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要是皇上不顾不问,那么你就是博士后也没有献策的机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复汉司也是一个养老、养庸、养疑的机构。这个机构自蜀汉设立之后,历朝历代也都有设立,具体名称则随政风世风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晋朝时叫谈事议政司。隋唐的时候叫辅政司。明朝的时候叫举善弹恶司,跟东厂合署办公。后来还叫过国策咨询委员会,中央文史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就是现在,机构虽然不存在了,但这一类的职官还很多,被称着巡视员和调研员。

忠武公被任命为正三品的复汉司博士后,再次旧病复发,深以为自己肩负复汉重任。每天鸡鸣即起,秉烛不倦,不是深入基层调研,就是到各个衙门里去视事。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热情接待,到了后来,各个衙门对他都是爱理不理。皇上对复汉司根本就是不咨不询不顾不问。忠武公这时才知道,复汉司的博士们百分之九十都是犯过错误,又无佐证还不够判刑杀头的功臣元老。他忠武公虽然是正儿八经地“朝议”正三品博士,但仍然是一个争议人物。说白了,他是光武先帝义弟敕封忠武公的身份虽然得到了肯定,但是否变节为大魏东吴的双重间谍?在他的档案里还是没有被完全否定。因此,他跟大家一样,还是属于养疑一族。知道这些情况后,忠武公十分地伤感,为了表示他对大汉的不二忠心和恢复汉室的坚定决心,他泣血而书,冒死给后主上了一表,此表与当时摇鹅毛扇子领导的前后出师两表针锋相对,是为《偃师表》。表曰:

先帝乃汉室嫡胄,虽生不逢时,然仁德慧敏,志存高远。结履奉母,师从卢植,义结关张。青年时代,讨贼荡寇,广布仁政,交口称赞。然,自董卓以来,狼烟四起,兵连祸结,曹贼专擅,汉室颓危。先帝置生死于度外,与董承奉“衣带诏”而振臂,奔走于徐、豫之间,困于吕布且狼狈于荆州。然百败而其志不折,高祖之风范也。

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得隆中一对:北不争锋,东可为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后一战赤壁,再围成都,横跨荆益。从此霸业雏成,汉室待兴矣。然,帝崩以来,文不能治,武不能攻,才俊远遁,意志消沉。曹吴岁岁坐大,大汉岌岌可危。先丞相后表有六不解,微臣适得其反,恰有六解矣。

周公有谶,“春发一枝流源落,三分天下传二代”。然谶者,示也,警也。不破是为劫数,破之则为解数。因有一谶而遍地流言,中伤志气,何以破之?此一解也。

先帝之能,可望高祖项背。然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刘不如孙,实也。弃天下而入巴蜀,择非地也;凭亮治国之才而充征伐之帅,用莠将也;不忍忿忿之心,举国伐吴,鼓短气也。三忌而三纵,必败无疑,此二解也。

十三年,联吴抗曹。火烧赤壁,遂得荆州五郡。十九年又得益州。自此荆益两跨,鼎力成势矣。然,旋闻曹贼定汉中而心惊胆颤,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吴属,荆州半失,此非开门而缉盗乎?及至汉中弭定,又生吞象之心。斩庞德、擒于禁、围曹仁,作螳螂蠢举,致荆州无防。国舅降吴,“双关”受戮,荆州尽失,唇亡而齿寒,此三解也。

失荆州而折“双关”,痛定不思,忿心难平。章武二年,兵指夷陵,羞愤而战。孰不知刃者先卷,锐而易折乎?错一也。初,士气正炽,屁能点火,陆路北克峡口,水军南抵夷陵,但不成铁桶,反弃舟联营,与吴军成正面对峙,错二也。正月发兵,虎视七月,纵,三百里粮草难以为继。横,五十营兵力无以成锋,错三也。陆逊见隙,火烧连营,全军覆没。先帝忧愤而崩。自此国力空乏,一蹶难振,此四解也。

先丞相假“君可自取”之嘱,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南征尤可,北伐何益?昔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尚有得陇不可以望蜀之箴言,独亮有据汉中而敢望关中之奇才乎?高祖入蜀,拥关中子弟十万,回师之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虎狼之师,何也?人人思归焉。蜀兵北伐,家在身后矣,谁人恋战甚于恋家?徒空耗国力,劳命伤财尔。此五解也。

蜀,古巴国也,自古人杰而地灵。生于斯者知所奋励,治于斯者勤于借鉴。述,治吏练兵,西面来贡;璋,发展经济,国富民殷;鲁,广置义舍,政通人和。尔曹虽无雄才伟略,然亦各有建树,非暗弱之辈也。“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实属妄言,童叟妇孺怡然自乐才是实情。君不见,立汉四百年来,蜀人皆朝摆“龙门阵”、午后“打边炉”哉?他爱“打望”,你要打仗,谁人不是夜夜枕臂,哪个愿意夕夕枕戈焉?故,益州富庶,可取而不可据;益州险塞,可据而不可留也。隗嚣据陇而灭,公孙凭蜀而亡,皆覆车之鉴也。欲复汉室,须偃师罢战,养精蓄锐,再图荆州。此六解也。

故先丞相之于汉,前如比干而后犹庆父也。是成亦亮败亦亮哉。

微臣陋见,罪该万死。

世人只知道有那个摇鹅毛扇子的领导的出师二表,而不知有忠武公的《偃师表》,原因就是因为当时那个摇鹅毛扇的领导虽然人已鞠躬尽瘁了,但是虎死不倒威。满朝文武都深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为大汉江山社稷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伟人。当时,全国各地纷纷上书,强烈要求立庙供奉。恰在此时,后主得《偃师表》,展表一阅,大吃一惊,这正是自己多年来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呀。记得父皇驾崩之后,丞相力主南征,自己虽然亲赐曲盖、鼓吹,但南征并不是他的本意,都是因为父皇有“事之如父”的遗嘱,而使他不好否定。想不到这个“相父”南征回来,对“七擒七纵”更是自吹自擂,自欺欺人地说什么兵精粮足,又要北伐曹魏。当时他就规劝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末安席;今又欲北伐,恐劳神思。但这个正在更年期的武疯子哪里听得进去?鼓动一帮弱智的武将在朝堂之上当时就用票决的办法把他的意见否定了。后果是自己丢了性命不说,还把个好端端的国家搞得这么一塌糊涂。

后主读完《偃师表》,立即宣旨,召忠武公入朝密谈。后主对忠武公说,余博士,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呀。朕累年欲言而不敢言者也。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建言献策,可敬可佩呀。只是当前举国上下,执迷者众。先生之言,尚不可示人,否则的话,按民主决策的规定,先生必有断头之虞呀。说完,后主就着烛台,把忠武公的《偃师表》化为灰烬。之后,由于蜀汉为魏所灭,不负责任的史官们都说是因为后主昏庸无能,而那个摇鹅毛扇子的领导一直都是正面形象。忠武公虽然几次要把《偃师表》收入《忠武公文选》,但在送审的时候都被当局删除了。这就是《偃师表》一文不能存留后世的根本原因。

尽管后主读完《偃师表》后,为免忠武公杀身之祸而付之一炬,但此后,后主治蜀却是完全以此为纲。虽然直至后主降魏,忠武公也没有得到提拔,一直在太常寺复汉司任正三品的博士,但实际上后主的所有决策都是在他的建议下出炉的。丞相的丧事一办完,他立即宣布停止了空耗国力的北伐,就是在曹魏举兵征伐辽东的时候,他都严令三军总司令蒋琬不得妄动。接着他又废除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三职分权制衡。特别是一系列裁捐减税、奖励农耕的政策的出台,国民生产总值连年增长,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国力不断增强。遗憾的是天不假汉,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没有给后主恢复国力更多的时间。二百六十三年,曹魏征西将军邓艾伐汉,后主与忠武公反复权衡,认为国力悬殊,不能取胜,全国为上。为使百姓免遭屠戮,主动纳降。

决定开城纳降的头天晚上,一盏油灯之下,后主与忠武公相对而坐。有如下一段正史无载的对话:

后主:先生还是跟我一起去洛阳吧?

忠武公:皇上为百姓黎民计,洛阳必去。而我一介臣工,绝不二臣事魏。

后主:今大魏名义上是元帝曹奂,实为傀儡矣。听说什么事情都是大都督司马昭说了算,代魏指日可待。

忠武公:是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后主:不瞒先生说,晚生在你的辅佐之下,治汉三十年矣,自认为并无大的建树。但这并不是先生你的过错,而是晚生无能。晚生之于司马,自愧弗如啊。天下本不是刘氏一家之天下,想姬姓享国八百多年,不也能顺应天意民愿吗?姓氏只是一个符号,贤能之人才是真正的人君呐。

忠武公:皇上所言差矣。皇上可谓德昭天下。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辅佐之才,以至于上累君主,下累百姓。如此人臣,羞愧难当。

后主:为人间永无兵燹,天下百姓安康,先生就随我一起去洛阳吧。我为孽障,苟且余生。但先生有盖世奇才,可以去辅佐司马,福利苍生呐。

忠武公: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我还是暂避乱世,静观其变吧。有朝一日,天悯苍生,降得明主,我余最万死不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