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荡北美-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惠的。比如,长得矮小的侏儒,由于家里的一切家具用品都是以特殊尺寸做成的,因此,这些花钱请人工制作的特殊费用,可以在年底报税时冲抵所得税收入。公司如果聘用残疾人,税法上也是有特殊优惠的。我们平常看不见人们在公共场所给手有残疾的人传递东西,或是搀扶着双目失明的人横穿马路。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人格是独立的,他们不需要带有怜悯和同情的帮助,他们在政府部门设立的特殊学校里,经过专门训练,具备日常生活的能力。这些费用都由纳税人支付。落下残疾并不是他们的错,全社会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 
  我的朋友小莺是爸妈看着长大的,周末特意从纽约赶来看他们。思进租了一辆带司机的车,我们一起去尼加拉瓜大瀑布游玩。大瀑布的美景自不待言,回来的路上,爸唠唠叨叨地埋怨加拿大政府不会赚钱,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区,就这样敞开着让人观赏游览,不收门票。小莺说:“小玲爸爸,你不知道,我们刚刚玩的赌场,政府抽税很厉害的,比收门票利润大,足够维持大瀑布的各项开销了。”爸第一次领略了生意也可以是这样做的。第二天,我们领他们去了全世界有名的CN Tower电视塔,它高耸入云,飘逸秀丽。从三百六十度旋转餐厅的观赏台望出去,白云不在天边,仿佛就在咫尺的蓝天旁。远处重重叠叠的绿色树群,围裹着宝石般的安大略湖,覆盖着若隐若现的红顶小楼,绿色湖泊上,白帆点点,疏疏密密的荡漾着。这般美轮美奂的景致,令爸妈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上海有句俗话叫:“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加拿大的多伦多再漂亮、再好,也是人家的,最后还是要牵挂自己的家。参加完我的毕业典礼,看我顺顺当当地找到了一份理想的会计工作,爸妈想回家了,怎么留都留不住。两位老人在这里,既没有朋友可串门聊天,整天憋在家里像坐牢,也看不懂电视里的节目,因为不是英语就是粤语。他们除了上唐人街买个菜,就盼着周末能和我们多呆会儿。爸刚来时的新鲜劲,呆三个月就过了。妈好说歹说劝他无论如何得住满了六个月,帮帮我们再走。就这样,在与我们朝夕相处了整整六个月后,我和思进将他们送上了回家的飞机,结束了那段被爸妈尽心照顾、令我们倍感温馨的日子。 
  两地分居/思进/ 
  我在纽约皇后学院读书时,周围从大陆来的单身男子至少有六位,单身女子也有六位。不像在美国中部的大学,大陆来的学生中男多女少,因而被我们叫作“狼多肉少”。这些单身男女粗看上去至少可以配个两三对的。其中确实有几位还做了RoomMate,不是在一间屋,是指Share(分享)一层地下室之类的。可一直到1994年毕业时,不知为什么,那六个光棍还是“王老五”。 
  Lewis是“王老五”中的一个。他在拿到了绿卡后,立刻回国相亲。回来后向大家描述了一番他相亲的情景。Lewis说在国内,他成了“ 
  钻石王老五”。回去之前,他的亲友们已经给他安排了至少十几位相亲的对象。亲友们之间还互相拆台,说我介绍的那个女孩儿怎么怎么好,人又漂亮,心眼又好;你介绍的不是中看不中用,就是中用不中看。Lewis倒是对所有的亲友一视同仁,每位都看。他对我们说:“这叫做‘广种薄收’嘛。”他父母家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城市,于是他把相亲活动全安排在了上海。为了给女方留下好印象,他一“咬牙”在上海的五星级宾馆住了一天,两百美金一晚,相当于他当时在美国一个月的房租。从当天中午Check In(登记)开始,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Check Out(结账),除了睡觉,差不多一个小时“面试”一位。那十几位姑娘各个年轻貌美,燕瘦环肥,他到了最后真不知如何取舍了。 
  Lewis把带回来的一大堆照片放在桌上,让大家参考参考。另几位“钻石王老五”看得眼睛发直。“心动不如行动”,这几位老兄也开始如法炮制一番。于是半年之内,他们穿梭在美中之间,如走马灯一般。开始时,他们的书桌上、墙上挂满了不同女孩儿的照片。渐渐地,照片的数目不减,女孩儿的数目则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不久Lewis第一个宣布喜讯:“我要回去结婚了!”然后,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回国结婚。我们还真吃到了他们发的一盒盒喜糖。 
  单身的生活结束了,可他们还是一个人过。因为按美国移民的速度,绿卡持有者配偶团聚,从申请到批准,至少三年以上。那怎么办,这婚不是白结了吗?!天无绝人之路。与美国相邻的加拿大正好开放了对中国公民的直接移民。他们不约而同都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之招。 
  申请加国独立移民,最久不过半年。况且,一人申请,全家移民。如果将老婆办到加拿大,不是随时都可以相见了吗?!说干就干。于是半年之内,他们的太太们便一个个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聚集到了离纽约最近的加拿大城市——多伦多。 
  他们自己原本也是可以搬到加拿大的,不过那时他们都只想申请美国绿卡身份,而政府规定,申请者必须每年在美国居住半年以上,加之加拿大的工资比纽约又差了好大一截儿,于是先生们都留在了纽约,太太们聚集在多伦多等待美国的绿卡。这样的状态保持了四年之久。 
  在这四年之间,每逢周末,先生们便组成个“探太太团”,倾巢出动,租个车浩浩荡荡向多伦多进发。倒不是那些先生们自己没有车,只是租个Van(厢式货车),几个先生Share一下,轮流开车又快又省力,而且还省钱,关键是解闷,何乐不为。 
  一年后,他们的“种子”渐渐地开花结果。为了和太太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般都是星期五下班后从纽约出发,半夜一二点赶到多伦多。星期天晚上又开夜车回到纽约,一早便直接去公司上班。苦中作乐的甜蜜,使他们乐此不疲。 
  我和小玲已定居在多伦多。平时我们和太太们常来常往,有事儿相互关照一下。先生们每次来,我们都聚在一起,或打牌,或聚餐。记得那天在Lewis的家里打牌,我们 
  留学生最喜欢玩儿的“八十分”。Lewis的太太已“身怀六甲”。牌打得正起劲,到了相持不下之际。 
  “我不行了!”Lewis的太太突然叫了起来。 
  “什么不行了?”Lewis忙问。 
  “他要出来了!快打911!” 
  Lewis赶紧抄起电话:“我太太要生了!Please e as soon as possible!”(快来,越快越好!) 
  电话那端问道:“Where do you live?”(你们住哪儿?) 
  Lewis一愣,忙问太太:“Where do we live?”(我们住哪儿?) 
  这话让911那头听到了:“Are you her husband?”(你是她的老公吗?) 
  “Of course!”(那当然!)Lewis回答道。 
  “But why you dont know your own address?(那你怎么连自己的地址都不知道?)” 
  一阵解释…… 
  过了十分钟,救护车来了,将Lewis的太太送到医院。半小时后,一个大胖小子哭着降生了。Lewis那时不愿放弃纽约的高薪,只能立刻将自己的岳父母接了过来。我们那局“八十分”至今都还没有打完呢。 
  每次聚会,我都会让他们谈谈纽约的情况。那时DOT 正热,他们在纽约如鱼得水,大赚特赚。我们在多伦多虽然生活舒适,可收入实在是不能和他们同日而语,心里总是“痒痒的”。我也和他们的太太一样,真希望尽快结束“移民监”的生活,早日回到纽约。 
  四年后,他们的太太一个个都迁居到纽约,结束了那段两地分居的日子。至今我们聚会时还常提起那不平常的往事。先生们都说那段日子是他们婚姻生活里的“Golden Time”(黄金时代),每次都是“小别胜新婚”。现在,天天生活在一起,有时还真希望回到那段幸福时光。不知是说笑,还是真心话…… 
  教育背景与个人前程/思进/ 
  来到多伦多后,工作稳定了,我们不再感觉动荡不安,这才有闲暇去总结北美的教育体制对于个人前程的影响。 
  我看到,由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八十年代以后赴美留学的中国人大多数最后都成了教授、工程师或是医生等。他们进入了中产阶级阶层,住着独门独院的洋房,开着 
  宝马奔驰等名车。这样的生活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内,也应该算得上是人上人的生活了。但在美国,距离上流社会的标准还有一大截呢。这里总的在于教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纽约上班的亲戚(五姨婆的儿女)告诉我,在公司工作,免不了会与美国同事相处,这里提的相处,并不是工作上的,而是日常的共处。很多华人会在工作中表现得积极努力,但一提到社交,实在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的差异是最大的鸿沟,勤奋学习的中国人,可以努力学习,取得很高的学位;可以积极工作,得到高职厚薪;然而,文化的差异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去弥补的。 
  美国人在一起闲谈的话题,少不了音乐、电影、电视、书籍、 
  星座、食物、度假等。其实,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生活更多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听他们深谈自己儿女的教育、房屋汽车的价格、国家的政治,这与华人关心的问题很不同。其实,他们并非不关心,只是在一些非常放松的场合,便没有必要去谈起这些沉重的话题了吧。在群体讨论着这些轻松话题的时候,这些对美国文化、娱乐并不是有那么深刻了解的外国人来说,的确是有理解的困难的。 
  当美国同事兴奋地谈论着他们喜欢的作家、他们儿时的学校、他们看的第一出歌剧,当几百个不同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谈论之中,就算英文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插得进这些话题。 
  五姨婆的大儿子,我叫大表舅,一次对我说:“有时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按照自己二三十年的习惯看中文报纸、电视、关心中国,还是索性狠心,让自己重活一回,参加只有美国人的聚会,看歌剧、读美国史、能回答电视台《百万富翁》节目里的所有文化题目,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必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是否真正能够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则还要看他的钱是“旧钱”(Old Money,指经几代经营得来的钱)还是“新钱”(New Money,指靠自我奋斗,一下子暴富得来的钱)。如果他手中的钱属于“新钱”,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属于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上层阶级”,暂时还算不上是“上流社会”的人。处于经济上层阶级的人是否能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就要看他如何将自己的“新钱”加速折旧变为“旧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上流社会”的人是否接纳你。 
  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人除在言谈、举止、穿戴、休闲方式、居住地域、个人价值观与普通人不同之外,还应拥有一些被社会公认的共同“背景”。比如,上流社会的子弟一般在少年时都进入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接受教育。这些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又称私校)大多位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其中多数又属于美国主教派教会(又称基督教圣公会教派)办的教会学校。 
  每天早上,在纽约的上东区街道上,你能见到由家庭教师陪伴的穿着洁净校服的学童去私校上学。当年,小肯尼迪就读的私校就是位于东八十九街的圣·戴维中学,这是一座建于1919年的乔治亚式古典建筑。上流社会的子弟在经过这些学校的预科学习后,直接进入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常春藤名校。 
  随着“朝阳工业”的兴起、“夕阳工业”的没落,南部阳光地带(石油产业)和中西部高科技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新钱”不断地向东北部地区的“旧钱”挑战。伴随着金钱产出方向的改变,南部和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学习东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些“私校”。 
  在美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在私校中,出自同一家庭背景的学生以及他们共同接受的教育已经让他们结下了“神圣同盟”。 
  美国的“社会精英”有三种: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精英”可以与家庭背景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靠自我奋斗以及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有人曾经考察美国的《社会名人录》,发现美国大公司的董事多数出自上流社会,而美国的政治家、高级军事将领、宗教领导人则更多地出自中产阶级家庭。这些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社会精英”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政府的决策集团以及中央情报局、司法部门,大多从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吸收高级决策人员。许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成员还直接参与政治竞选,如肯尼迪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 
  通过个人奋斗取得财富早已成为美国式的神话,这种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体现了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新教的道德伦理观。 
  回顾历史,乘着“五月花”号轮最早来到新英格兰地区的欧洲移民就是那些躲避欧洲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清教类似加尔文的新教,把财富的积累看作上帝恩宠的表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早发迹的商人和制造业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清教徒。如美国垄断财阀保罗·梅隆的祖父托马斯·梅隆从小就接受清教徒的伦理观“赚钱乃是上帝的旨意”。他在拜访了一位富有的实业家后就立志要与这些阔佬“平起平坐”,这成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美国,赚钱是一种美德,赚了钱后究竟该干些什么事情?《圣经》中有一段记载,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换言之,富人进天堂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散尽钱财。这与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些人热衷于慈善事业是有关联的。另外,美国的新教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富人只是上帝的管家,不管有多少钱,都是属于主人的(上帝的),富人不过是暂时帮上帝管理着。富人一旦逝去,这些钱就要回馈到社会。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起步时一无所有,去世时总共捐献了三点五亿美元。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也是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捐献来摆脱自己出身贫穷的阴影。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夫人一起创建了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的捐款金额超过了十亿美元,用于资助医疗、保健事业。 
  在欧洲,有贵族封号的人不仅意味着他的血统纯正,还意味着他的举止、教养、风度甚至道德方面都为人楷模(当然历朝历代的贵族阶层都有丑闻缠身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在美国一个人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一夜之间迈入受人尊敬者的行列。要赢得世人的尊重、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练“内功”。卡内基音乐厅、杜克大学、福特基金会等名字似乎都在提醒人们注意,现在处在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士在巧取豪夺的同时还有事业成功后回馈社会的另一面。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   
  学校二三事/小玲/ 
  美国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