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闯荡北美-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要靠股市来集资,因此华尔街是这个社会的血库。股市的好坏是经济的晴雨表。不过美国政府是不干预股市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用是调节经济,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控制失业率。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我的偶像格林斯潘就在这附近上班。 
  太好了!太好了!我终于进入了华尔街! 
  我在华尔街上兴奋地狂奔,就像四年前在上海美国领事馆拿到签证后一样,在乌鲁木齐路上的风雨中狂舞! 
  我将在华尔街的Bankers Trust上班,参与一个“Risk Management Software Package”(一种投资银行用的风险管理软件包)的开发工作。 
  回到家里,我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小玲,小玲高兴得简直要流泪,她说:“你真的进入华尔街上班了?” 
  要知道,这几个月,她为了我的工作,没少操过心,没少奔波过。 
  后来我想,看来我是跟南美人有缘。Juan是南美人,给了我一个好工作;送外卖时南美人给了我很多小费。 
  那个周未,我向“郑家源”辞去了送外卖的工作,郑老板还说:“你随时可以回来做!”我一直送到10月9日,向那些南美的“小毒枭”们一一道别,感谢他们给我的小费,告诉他们我马上要去华尔街上班了! 
  他们拍了拍我的手:“Yeah,I knew it! You are the MAN! Way to go!”(“我早就知道你行的!你能成的!加油!”) 
  BankersTrust/思进/ 
  有一个小鬼,它总把着门不开——那是芝麻; 
  有一个东西,它总想进到城里去——那是木马。 
  现在芝麻开门了,是芝麻不忍心那苦苦的呼喊; 
  木马终于也进城了,是木马肚子里装满了梦想呢! 
  1994年10月10日,我终于进入了华尔街。 
  1994年10月10日,对我而言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这是出国四年后我正式做上了专业工作的第一天!要知道,对我们来说,在美国要找到一个正式工作是多么不容易!我的很多朋友、同学拿到了学位,但因为身份等问题,还是一直在正式工作的门外徘徊。因此,我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更加珍惜。 
  办公室在十几层的大楼里。窗外是那些纽约的标志性建筑。看见它们,谁都会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室内全是现代化设施。公司规定,每人的衣着均须职业化。因此,男职员都是西装革履,女员工一律职业女装。 
  Juan和我负责电脑软件的设计、开发。另外五个人是Bankers Trust的员工,两个人负责金融业务的技术模型、研究设计,一个人负责软件质量测试,一个人写文件,还有一个总负责人。除我以外,他们全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虽然我拿到了硕士学位,修了许多技术课程,但是许多东西对我来说仍是全新的。对于Juan分配给我的工作,有无从下手之感。 
  正在我有点不知所措的时候,Juan看出了我的问题。他主动找我交谈。 
  “Any problem?”他问。 
  他好像能看出我的心思,当场讲了他刚进华尔街时的情况。 
  “我那时每天工作达十二个小时以上,甚至连周末都不休息。同时我还要去纽约大学修金融课程。”他说。“虽然你是个新手,但……”他拍拍我的肩膀,“You are OK!我对你有信心!”他真诚地说:“我会给你两个月时间来证明你是行的!”他还允诺会给我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书籍。 
  我感激他对我的信任,但同时也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两个月内若我不能做好的话,那就麻烦了! 
  于是我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每天十二个小时,每周要干七天。我开始疯狂地工作,就这样边学边干,一个月后渐渐地进入了状态。 
  这两个月是怎么过的啊!现在都难以想象,苦干!苦干!没日没夜地苦干,有时连梦中都在做电脑程序。 
  两个月后的一天,Juan把我找去。 
  我不安地像等待着法官的审判。 
  “I said that Ill give you two months。Now,two months has passed ……”他说。说到这儿时,他停了下来,看着我。 
  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上了:快说呀!两个月过去了,怎么样啦? 
  “……你真的行,真的行!现在我要宣布……你已通过了Probation Period(试用期),并且……”他笑一笑说,“我准备担保为你申请工作签证……” 
  “Really?(真的?)”我两个月来的紧张还没有缓过来,以为我听错了。 
  “Yes!”他笑笑,点点头。 
  这就是他对我这两个月来努力的肯定。 
  那悬在半空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一个月后,我的身份从“Practical Training”转成了“H1B”(工作签证)。 
  当我拿到H1B时,我激动地对它亲了又亲!在美国有多少人为它浴血奋战!而今天,我终于拥有了你——H1B!在追逐的梦中!在我眼里,它简直就是我的“护身符”,就是我的前程! 
  小玲也由衷地为我高兴。此时,她的奋斗成果也与时俱进。 
  她的身份从F2(陪读)转成了H4(陪工),但她仍不能正式工作。好在我的工作似乎稳定了,她也结束了她的打工生涯,开始准备托福。 
  1995年1月,Bankers Trust决定将我们这个项目改用微软的VisualC++来做。在此之前,我们是用当时很红的Power Builder做的。C++是电脑语言中最难的,我虽然在学校学过,但离工作上的需要距离很远。同时,Visual C++是一个全新产品,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幸好,Visual C++对Juan来说,也是全新的。于是他带我立刻去修了一个强化班的相关课程,这个强化班只有五天时间,但却要教厚厚的一本书。 
  五天后,我便投入了新的工作。接下来几个月苦心琢磨,也渐渐地终于上手了。其中的千辛万苦只有自己真正知道! 
  在此期间,我还在纽约大学修了两门证券的相关课程。小玲也以五百八十分的托福成绩进入了纽约市立大学,攻商业会计学士学位。 
  看电影/小玲/ 
  出了国界,什么都要从头学起,包括看电影。在北美,除了大城市,电影院往往就开设在大的商场里,即“Shopping Mall”里。假如对本地区不是那么熟悉,要找个电影院,还真费点周折。以前在上海,电影海报是贴在电影院门口的,在美国就不同了。我和思进就出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洋相,是撞了两次南墙后,才学乖的。 
  我们到美国后看的第一场电影是1991初,我刚到克利夫兰不久,是电影大师张艺谋导演的片子《菊豆》。放映的消息是来就餐的老美客人津津乐道地向我们提及的,放映地点就在我们打工的Tower City里,也就是“Shopping Mall”里。 
  看电影是消遣,是满足情感需求的享受,是开阔视野的媒介,是对电影综合艺术的欣赏。在国外看中国电影,对我们来说,就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多的是想在电影院里,看到美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了解与称羡,从而达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我和思进在中国就爱看电影,但当时看这场电影,是下了大决心的。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有经济条件。电影票价两张是十美元,而我们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是八美元。是看还是不看?感性的我和理性的思进,吵吵嚷嚷地无法决断,最后只能以扔硬币来定夺,三局两胜,我耍赖皮赢了。 
  那时中国影片在美国放映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像现在。张艺谋的大名刚刚为美国观众所熟悉,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心底里感到自豪。为了分享这份荣耀,我们不惜花“重金”前往电影院。结果,我俩得到了艺术享受,物有所值,而老美对咱们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电影里所描述的那个年代。思进告诉我,散场时老美们嘴里嘀嘀咕咕,意思是中国怎么还那样落后?现在已经是什么年代了?听了这样的话,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出了国,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平时,不管是台湾人,还是香港人,只要一提大陆这个不好,那个不怎么样,我和思进就会跟他们急,会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我们自己发发牢骚说些抱怨的话,那是关起房门来自己家里的事儿,外人对我们的评头论足,感觉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老美。电影《牧马人》里有句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身处异国他乡,就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讨厌家贫。贫穷让我们理不直、气不壮。那时,中国在国外得奖的电影,不是黄土高坡的贫瘠,就是穷乡僻壤的落后。没有去过中国的美国人,还天真的以为中国就是电影里那个样子。我对美国最初的认识,不也是通过电影吗?我真不愿意再花钱看那让人泄气的电影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到了纽约后,我又管不住自己,往电影院里跑了。记得那是个星期天,我和思进在曼哈顿的中国城里穷转悠,想买几个碗和几副筷子,那是全纽约商品最便宜的地儿了。等我们转悠到包厘街,我的眼睛一亮,“旋宫戏院”的招牌,挂在一座两层楼房中间突出的部位。小小的楼看上去还挺有戏院的架式,估计是广东移民以前用来唱粤剧的,现在改成电影院了。再细看电影广告,一行小字写着《武则天》。我一阵兴奋,历史题材的影片一直是我的最爱,我情愿少买些碗,而能看一场电影。思进经不住我的蛮缠,依着我进了电影院。 
  电影开演了。头十分钟的情节还像那么回事儿,接下来就怎么看,怎么的不对劲儿,越看就越看不下去了。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电影院里三三两两的没有几个人,尽是些“光杆儿司令”的老头儿,正看得津津有味儿呢,我俩是成双入对最年轻的。另外,这哪儿是什么历史题材巨片,明明是部荒诞无稽的三级片。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中途开了溜儿。我走出戏院的感觉,简直如同咽下一只苍蝇,别提有多懊丧了。思进则是一付幸灾乐祸、给你个教训尝尝的嘴脸。 
  稍能听懂点儿英语了,我又拽着思进闯进曼哈顿一家电影院。这次是思进选的片子,因为我已经被开除出局,失去了选择权。电影一开演,我便聚精会神地捕捉着每一个字,可听来听去,竟然没有一句话我能听明白的。再看看思进,他也云里雾里地一脸茫然。电影倒是正经电影,可我们依然看不下去,又只能中途开了溜儿。原来,他挑来选去的是一部西班牙语电影,我们能看懂吗? 
  两次失败的看电影经验,终于让我们学乖了。看电影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在纽约的曼哈顿,电影院门前是没有明显的电影海报的。电影广告通常会穿插在公共电视台的节目中间,宣传海报会贴在地铁站台的墙面上和公交车上。主流报纸上也会刊登电影广告。什么类型的电影、什么演员、哪一个导演,都必须在电影开场前搞清了,然后再掏钱买票,否则就只能自认倒霉。电影票在美国是少数不能退货的商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共电视台晚间八点到十点的电影时间,是我学英语和认识我喜爱的电影明星和导演的渠道。我分出了好莱坞电影的题材种类。它们有枪战片、战争片、喜剧片、轻喜剧片、历史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歌舞剧片、科幻片、恐怖片、种族矛盾的争议片,以及在十二月才上演的圣诞节题材的影片。 
  迪斯尼电影公司有专为儿童拍摄的 
  动画片和故事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想看什么就有什么。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魅力四射、大放异彩、所向披靡、横行无忌地推向世界各国,其主要特点往往是电影里的人物在面对逆境时,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唤起人们深信不疑的精神力量。最终,不管电影的结尾是幸福的大团圆还是悲剧,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总能使他们在心灵上和精神上对人的潜能充满信心和希望。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拍出富有人情味儿、人性特点的电影。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票房收入才有保证。我和思进对于这一点,是有着深切的体会的。 
  1993年临近年底,我们闻讯将被排除在申请美国绿卡的行列之外,特别地沮丧。这无疑对思进以后的找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困难。那天,我们看了Steven Spielberg(斯蒂夫·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新片《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们仿佛亲历了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灭绝人性地残酷谋杀。然而,犹太人顽强的生存意识,聪慧的德国商人辛德勒尚未泯灭的人性,证明了希望的力量和人性复苏的光辉。走出电影院,烦恼和忧愁便一扫而空。我们遇到的困难与二战期间的犹太人比起来,那简直是太微不足道了。没有死神时时刻刻地念紧箍咒威逼着我们,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的宗教国家,有它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制片商精心推出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需要经过特殊指定的委员会来进行等级评估,才可以在主流电影院线里放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家长来区分哪类电影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对于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一部即严肃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居然在等级评估中被评为“限制”,我当时真不明白。后来,在美国住久了,才知道了缘由。凡是在影片中出现暴力、色情、污秽的语言和灭绝人性的残酷镜头,都在限制级别范畴之内。在美国,电影级别共分五种: 
  G ——General Audiences所有普通观众都可以看。 
  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建议家长引导。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孩子。 
  PG13——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家长须极为小心。有些内容可能不合适十三岁以下的孩子。 
  R——Restricted限制。十七岁以下的孩子必须由家长和成年人带领观看。 
  NC17 ——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十七岁以下的一律不允许观看。 
  等级评估系统在1968年11月1日开始生效。 
  那么,谁来为这些电影作等级评估呢?说穿了,也就是父母们。他们是以一个特殊指定的委员会——“电影分类等级评估董事会和等级评估管理局”作为一个团体。他们观看每一部电影,经过集体讨论后,再训练有素地为电影定一个级别。等级一旦被确定,就会把级别定位放在电影广告里的醒目位置,连今后在商店里出售的电影DVD,都会带有这个标志显示。我们在唐人街看的那部三级片,是属于违法放映的。那个戏院早已查封关闭,十几年了都没有开禁。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性,也体现在美国电影协会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奥斯卡有一项最佳外国语电影奖,间接为好莱坞吸收了全世界各国的电影奇才,也为这个巨大的电影工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从电影题材、演员,到导演等方方面面均是如此。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演员有成龙、卢燕、章子怡、周润发、李连杰,导演有李安,作曲家有谭盾,他们都被好莱坞“一网打尽”。可以这样说,一些好莱坞的优秀电影,不但是美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他们不仅表现了美国的文化,更试图将全世界各种文化的精髓都融入其中。 
  我们除了看电影外,还会注意有关电影的奇闻轶事。比如,《Air Force On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