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女的田园生活-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概有十来个左右,苏父家早在开年的时候有重新买进了一个庄子,那个庄子就在花溪村与青石镇之间,那会也是朱牙子介绍买的,一个庄子连着三四十亩的地,这会也快要开始春耕了,鱼塘也需要人手,所以苏父才会如此着急请长工。

苏父一一问过他们都会些什么,好在朱牙子找这些人也是特别有留意过的,喊出来的都是有干过农活的,也大多都懂养殖,还有几个以前就是在农庄里种地的,可谓算得上是老庄稼把子了。

最重要的,这些人中,有一个叫柳大福的以前就帮人养过鸡鸭鹅,苏菱现在正打算开养殖场,这人可谓算得上是从天而降了。

最后叫出来的,苏父都打算要了,只是有一个年纪已经是有六十左右了,从那粗黑的手,长满皱纹的脸中就能看出他以前的生活肯定过得十分的不好。

苏父见他年纪较大,而且问他擅长什么时,除了知道他会赶车,便什么也不懂了,原来这人是从南方北上的,儿子、媳妇都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孙儿陪着他,他本想带着孙儿北上找远嫁北方的女儿,没想到那女婿是个厉害的,知道他们祖孙是前来投靠的,就趁着女儿不在家时把他们赶了出去,这老头也是个硬汉子,不愿连累女儿就带着孙子出来了,一路上想要靠着自己的车返回家乡,无奈路上苏子生病了,他又没钱医,只能是卖了自己唯一的财产,那辆马车,给孙子医病,然后辗转来到了这。

朱牙子原本不想让他出来见苏菱父女的,但是这老头跪着央求他,他想这总也是一个机会,即使苏菱父女不收他,他试过了,也该死心了。

况且这老头也离不开自己的孙子,谁买人是也不会买这么一个有累赘的人的,朱牙子觉得这老汉这次应该也不会成功,也着实替他感到难过,但那有能如何,在这牙行里他能尽量的照顾他们祖孙,但也不能保证帮他们找到好的主人。

苏菱听到这人会赶马车时,确实有些心动,家里早就该多天一辆马车了,要不总是坐牛车,摇摇晃晃的,虽然久了也习惯了,但是有更舒适的选择,谁不懂的享受啊!至于他那小孙子权当做一个投资吧!如果他有好的才能她也会尽力培养的,不得不说,苏菱这会算是为自己挖到宝了,这小男孩以后就成为了她的左手右臂,帮她打理得清清楚楚她的生意,当然了,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虽然苏菱家是买下了这些个长工,但是这些和家里的仆人又是不一样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卖身,这些长工中,很多是因家里贫困才会出来工作的,他们签订的是十年的合同,而且每年他们都会回一趟家,当然了,苏菱也不是那么绝情的人,说硬要阻拦人家和家人的团聚,所以这些个要求她都能接受,而且这些长工的工钱是以年来计算的,一年十五两银子的工钱。

但是那老汉和他的孙子却说自己已经没有地方可去,他和他孙子愿意跟着苏菱,一辈子为她效劳,苏菱当然不会让人家这样的一个良民入了奴籍了,只说让他和孙子先跟着她回去,等安排好了再说这事。

既然以后也是需要到车夫的,苏菱连着那老汉和他的孙子一共又买下了十二个人,花了一百二十五俩的银子,这些个人有些会直接送到农庄去,也有几个会在花溪村帮苏父的忙,这些就看苏父如何定夺了。

车夫都买好了,当然不能少了马车,苏菱趁着这次一次买个够,从牙行出来后又拉着苏父到了牲畜行。

青石镇上的牲畜行很大,卖各种各样的牲畜都有的,有毛驴,骡子,马,牛,通常来说,在皇甫帝国普通百姓买马是需要到官府置办文书的,现在虽然是和平的年代,但是马很多时候都是用于战场上的,为了防止有人会大量的购买战马,弄的连老百姓买个拉车用的马都要到官府去置办文书。

还好出来的时候朱牙子听说他们想要买马,跟着来了,朱牙子这种从事这种行业的人,和官府多少是有些交道的,因此这文书置办下来也没有多麻烦,只是需要花费些银子。

买马这种事,苏父肯定是会买成年的,已经能驾车的了,还好这刘老汉经常从事赶车的行业,对于如何挑选马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只见那刘老汉走过去一个一个的把那马的嘴巴张开来看了一下,众所周知,要知道马的年龄都是要看马的牙齿的,牙齿的多少代表着它已经出生几年了,刘老汉不仅是看马的牙口,还拍了拍马背,最后挑选出了几匹都是只有两年的大的马,也是已经能驾车的了。

苏父和刘老汉合计着,最后挑选了一匹枣红色的大马,那马四肢孔武有力,长的非常的健壮,挑选好了以后,付了银子,又在衙门定下了契约书,这马现在正式是属于苏菱家的私有财产的了。

有了马,当然得有马车了,苏父带着一行人到了镇上最大的杂货店,说是杂货店,出来平时日用的柴米油盐还兼卖着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像马车这种肯定也是有的了。

最后苏父挑选了一驾中型的马车,是梨木做成的,因此价格比较昂贵,花了一两多的银子,那马车单纯的只是马车,里面只在三边设置了位置,没有苏菱平时所想的厚厚的褥子,坐上去完全不会感到颠簸。

这些都只能是自己后面慢慢加上去的。

最后回家时,刘老汉驾起了马车载着那些个长工,苏父还继续驾着牛车载着苏菱回去。

家里面又增加了新的人员,所以苏家的这一顿饭吃的可谓是非常的热闹,刘婶很早就开始准备一家人的饭菜了,那几个小丫鬟也都在厨房帮忙打下手,总算是在天黑之前把饭给做出来了。

这些个汉子早已是饿得饥肠咕噜了,闻到菜香后都情不自禁的咽着口水,在苏父一声吃饭的声响后,都吃开来了,还好虽然他们都很饿,但是都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毕竟谁也不想在新东家面前失了面子。

因着人比较多,刘婶准备的也简单多了,主食是白面烙饼,用鲜嫩的春韭做馅,韭菜里又加上肉馅、摊熟剁碎了的鸡蛋,另外还加了虾皮、肉皮冻,最后用盐和鲜汤宝调味。烙饼的香味,顺着风几乎飘出了几里地。在这样有点寒冷的天气里吃着烙饼,还配着大骨汤,怎能不算是人生一大乐事呢!

准备的菜有蘑菇炖肉,木耳炒鸡蛋,豆芽炒肉,蒜苗炒肉,还有在镇上买的现成的羊杂碎,烧鸡,另外苏菱还做了一大盘的京酱肉丝,陪了大葱段和干豆腐。

苏母还特地的拿出了酒给他们,毕竟在这样的天气里,喝点酒是能暖身的,况且能这样开心吃喝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并不多,所以大伙都很痛快的饮了起来。

在这里,他们或许也感受到了新东家身上并没有所谓的大架子,瞧不起他们这些人,因此他们都很能放得开,还连着敬苏父酒,最后苏母担心苏父会醉,派着苏荷出去拉着苏父悄悄的说了几句,然后就看到苏父苟然没有了先前来者不拒的样子,大伙的敬酒他也只是意思意思,并没有全干完,估计也是顾虑到苏母怀着身子,一会他要是醉了,怕苏母会受累,见苏父不在似之前的样子,这些个长工也没有再频频的敬酒。

酒过三巡之后,苏父已经微醺了,让丫鬟把酒席给撤了下去,又安排侍书领着他们到了之前的酸菜作坊,新家这边已是住不下他们了,只能是在以前的老屋子里弄了两个通铺,让他们先暂时凑合着,考虑到刘老汉年纪较大了,苏父把他们祖孙两安排在大门进来的倒插房,顺便也可以看管一下大门,要是有人来了还能及时通知到。

现在,家里的地瓜也已经育苗成功了,春耕也准备要开始了,就必须要商量着种什么,家里人口那么多,主食面粉所需的小麦肯定是不能少的了,地瓜产量那么高,而且还是要推广种植的,也应该多种,至于其他的杂粮还能少种一点,毕竟像高粱还有糜子这种粗粮苏菱并不是十分的爱吃,所以她不主张多种。

不过豆子到时可以多种一点,豆子含有丰富的营养,还能拿来熬大酱,还能做豆腐,真的是得多种一些,像红小豆,绿小豆这种,苏菱也主张家里种一些。

------题外话------

哎呀!停了很久的电,最后只能写出那么多,大伙可别见怪如果您觉得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8。R'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九十六章 春耕

苏菱家的鱼塘终于是赶在清明之前完工了,每个鱼塘里都放入满塘的谁,这是为了杀死鱼塘里那些病虫,等到真正放鱼时,鱼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病虫害。

鱼塘上建的是三排整齐的屋子,没有像一个个院子那样子建设,只是分开一间间的,又另外的建了一个厨房。

岸边上也移栽了几排的杨柳,都已经要开始吐牙的了,挖好了鱼塘,又建好了新的房子,苏菱家又办了一次的宴席,这次虽没有入住新家那么正式,但好歹这也都是她们家的房子,所以办宴席那是必须的。

不多久就是清明了,今年的清明和去年的也差不多,都是到山上去祭拜,到宗祠跪拜,就连苏东和苏勤也回来了。

清明过后转眼就到了谷雨时节,就像诗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又如“谷雨”两个字所体现的,接连下了两场透雨,花溪村的春耕要开始了的春耕开始了。

苏菱一家,比别的人家更忙碌。她们一边要顾这几张鱼塘,还有些着急着出来的竹笋也可以收成了,这些她们一家都要忙着弄笋干,一边赶着在这最适宜的时节,将地种完。

在种地之前,一家人坐下来,仔细地规划了一番。

今年,她们家有五十几亩地要种。花溪村和青石镇之间的庄子上的四十亩,花溪村里她们家去年买的十亩,还加上自己家原来就有的一亩多,也有五十一亩多了,虽然是请了长工,但要种那么多的地,还要赶在这几天完成,这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小麦,高粱和糜子,这几样样都不能少种。”苏父说道,小麦是庄户人家的主食,而到了冬天,糜子磨成面包的粘豆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高粱也是平时会经常迟到的。所以,这几样都要种够。“咱们家人口多,我看麦子咱最少得种三十亩地,糜子和高粱的话,各种五六亩就够了。……够咱家一年的口粮,还有税粮也差不多够了。”“嗯,这样行。”苏母点头赞同。

先确定了口粮和税粮的种植面积,接下来就是苏菱最重视的玉米和地瓜。

“咱现在玉米种子也有差不多三十斤,我们肯定不能种得完,这玉米我还不打算推广开来,所以我打算重新购置一个新的庄子,就专门负责种玉米,去年的时候我就算过一亩地差不多得用两斤种子,那咱今年就能种五六十亩的玉米。”苏菱道,“地瓜秧子还没长好,而且已经要推广开了,咱们家种够自己吃,还有能供应的上酒楼就可以了,咱就先留出来十亩地,到时候要是秧子先紧着别人卖,咱家等人家来拿了秧子之后再种。还有小豆,咱们一年要吃的豆子还有要熬大酱都需要用到,各类的豆子也都要种个几亩才行。”

这地瓜和玉米要是种好了,收益暂时无法估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会是个让人惊喜的数字。

“这么打算我看行,咱家今年的地够种的了,除了口粮地,就先可着玉米和地瓜,剩下的再种别的。”苏父道。

“糜子和高粱就按各五亩地算,还有三十亩的麦子,这已经有是四十亩了,还有地瓜也要十亩,玉米暂且不算,还有各类豆子等等,看来还是需要在买一些地。”苏荷道。她现在也开始跟着苏菱开始学算数了,账算的很快,一般的小数目,她口头就能给出答案。

“糜子和高粱个种了五亩地,那小豆也不能少种了。要不到时候熬大骨,做豆腐,熬大酱,咱还得另外买小豆去。”苏母道。

“嗯”苏菱点头算是回应苏母的话,“那咱们先从哪里开始种起,苏菱家的地分开在两个地方了,因此种地是要跑不远的路。”

“就先从咱们家附近的开始吧!我们这边就种零散的,庄子上的就种小麦和高粱和糜子。”

“那咱们家那么多的地,要是想要趁着地湿润这几天都种完的话还需要请人么?”苏菱问道。家里的地那么多,虽然长工也有十来个,但是想要赶着种完也是很难的,所以她才会这样问道。

“农忙时节大伙都忙着耕种,我们就算现在想要找短工也很难找得到了,大伙就辛苦这几天,等弄忙过后就会有多一点时间休息了,所以我不赞同再请人。”苏父虽然也知道家里种那么多田,肃然人多,但是要赶在这几天完成也是不太可能,但他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愿意阻碍了别人耕种的时候。

春耕的时候,苏东也放假了,不管是私塾里的学生还是先生,家里都是正用人手的时候。青石镇这座私塾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到春耕和秋收的时候,都会放几天的假,让先生和学生们都能回家去帮忙种地、收割。

这也算是一种人性化的安排。不只青石镇的私塾有这个传统,其他村镇的私塾也都是如此。倡导耕读传家,耕种是要排在读书前头的。

私塾放假,也包括苏勤所在的高级班。她也应该要回家耕种的。

考虑到苏东快要春闱了,但是又赶在这个时候放假,所以苏父和苏母都劝着苏东在家好好的温书,不用到地里去干活了,但是苏东看着一家人都在为春耕忙进忙出的,他也要跟着下地帮忙,并保证绝不会耽误了复习,苏东所谓的不耽误功课,就是在耕地的时候也背着书,其实对于这次春闱他已经有九成的把握的了,只是学无止境,她现在背的已经是更高一层次的了,为了能赶着耕种完,苏父让女眷在家煮好饭菜,中午时分,苏父带着长工甚至都不回家吃饭,就让人送来在地头上解决的,吃完饭休息一会就继续耕种。

儿老宅这边,苏勤原本也是放假回来耕种的了,苏家老宅也有二三十亩的地,每年都是苏爷爷领着几个儿子和媳妇,孙子,孙女,紧赶慢赶的赶在耕种时节种完的,今年苏花出去了,就连冯氏也赌气回了娘家,到现在还没有回来,一下子又少了两个劳动力,本想让苏勤顶上的,但苏勤借口温书,又不愿下地,所以只能是年迈的苏爷爷带着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和两个孙女,四个孙子下地干活,苏勤那房一个人都没有出来的,那干活的几个小孩力气也不大,能帮忙的就是点豆子,或是花生之类的轻活,还在这几人都是勤快的,没有头懒,但是毕竟在勤快也不过是小孩子,手脚肯定比不上大人,所以干活时就落后一大截了。

苏菱家全部的田地都种完后,老宅还是只种了一半,梁氏想到苏父家既然请了那么多的长工,当然也可以来自己家里帮忙种一下,所以还没等苏父回到家就又被请到了老宅。(注意,每年耕种时节,梁氏都会趁机说自己年纪已大,不能再干重活,说家里也需要一个人看顾,所以每年都是她留在家里,她把苏勤的女儿苏枝派出去请来了苏父。)

“娘,您看,我这刚从地里回来,全身脏兮兮的,您有什么事就说。”苏父还想着能赶紧回家把这一身的泥巴洗掉。

“怎么?才刚来一会,还没坐下呢就厌烦了,你这心理还有我这个娘么?”梁氏讥讽道“你自己的田是种好了,但是看看你老父还有你兄弟都在地里忙活,你回家能坐得下去么?”梁氏此话是何意思,此刻已经非常明显了。其实自从苏菱家从老宅分出来后,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