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家里多数人都赞成先投资北方;梅兰妮也只好同意;但是经营还是要的。

"对;这几亩菜园子就专门供应客栈。"梅朵说。

"这样一来;这个园子还可以有的赚。"齐逸说。

"那是自然;连里那些私家花园都可以赚几百两银子一年;何况是开放的园子了。"梅朵道。

几个人谈谈说说;一个造园方案就完成了。有园子;总得有个好名子吧。

"咱们的园子叫什么?"梅兰妮问。

齐逸沉吟着。

梅朵说;"遗迹圆?"

"不如叫'残园'。也不要有大门;从客栈过去;就一残缺石门框架就成。"齐逸说。

就这样;这个日后有名的残园被策划出来。

投资上海的计划又要往后推;梅兰妮有点闷闷。

齐逸抱了抱梅兰妮的双肩;在她耳旁说;"娘;你放心;大哥早有准备;今年他又派船去了日本;赚了钱;接下来就在上海那里买地建厂。"

十三岁的少年;因为营养好;长的和梅兰妮差不多高了;知道要安慰安慰当娘的。

买地的事情交给金掌柜出面办理。也许事先有了准备;所以这事进行的很顺利。买下了包括野潭子的一部分大约一千六百亩的面积地方。京畿的地价贵;这荒地也要十二两一亩。花了一万九千二百两银;另外还要加上打点县吏的费用。

梅兰妮奇怪的问常婶;"都说京都寸土寸金;怎么离京城如此近的地方会有这么大的一片野地?"

常婶说;"听老辈人说;这里曾经是一片寺庙;其中又以石佛寺最著名;香火最旺。早在顺治年;旗人入京后;就把京城里的百姓赶出了城。那叫一个惨;这附近的农田都被旗人圈了去;百姓没了生计;只得在这附近草草搭了个窝棚藏身;一冬下来;饿死冻死不知其数。还多亏这些寺庙舍粥相济;大家才勉强度日。后来到了康熙年间;说这里闹太平教;惹怒了朝廷;派兵来剿杀。这一片几乎没留下什么活口。还烧了寺庙和民居;那火烧了几天几夜!早些年;这里遍地白骨;还能听到怨鬼的哭声;谁还敢来!"

梅兰妮等人听了心下恻然。

梅兰妮在现代时;对于清朝的理解是来自于那些电视剧;漂亮的演员;华丽的背景;时髦的服饰;和那些格格阿哥们的情仇爱恨。谁想到;来到这个王朝;到处都是血流漂杵。满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所做所为;就和当年日本在东三省一样!说什么民族文化的融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没见清朝被推翻;他们就和日本人勾结建立了满州国!

地方买下了;梅兰妮等人在常保的陪同下逛了野潭子的周边。那地方已是灌木杂乱;野草横生;在野草中还能看见不少遗留的旧物;乌鸦被打扰了;飞起;呱呱的叫着;让人感到一股凄凉。在野草的深处;他们发现了一尊大石佛;几乎完好的坐在莲花座上;旁边还有几尊立着的的石菩萨。看来这里过去的确是石佛寺。

饭桌上;齐逸把常婶的话转述给了叶;屈二人听。那两人亲身经历过官兵的镇压;所以很有感触。

齐逸又讲了要建园子的事;他说;"咱家的园子就以这些遗迹为主;你们帮着把它们考证出来;比如石佛寺建于什么时候;毁于什么时候。石佛来自何方。到时候;咱们在这些遗迹旁立石板刻字一一说明。"

叶惟世和屈仪奉满口答应了。

保留遗迹;就是保留历史和见证。尽管后世有些人想美化英国法国侵入中国的事实;一座残缺的圆明园就能让那些人口里的'好意'破产。在徳国柏林最繁华的大街上;一直保留着二战轰炸过的废墟;就是要让子孙后代知道战争的残酷性。

185 客栈扩建

客栈的扩建工程当然不只是造园子。造园子只是其中一个很花钱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要扩修从进士村到朝阳门这一公里长的路。这路原本就有;只是常年没有保养;有些坑哇;大车走起来很颠簸。而且;这路两边没有树木。在古代也许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因为谁也不会为攻城的那一方准备制造攻城武器的资源。

修路架桥原本是善事;可是在天子脚下做这事就有些忌讳。

要有一个妥当的理由。华家因为家中出了五个进士;为了感谢神灵的佑护;做些公众事业;这还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他们已经修了从通州到进士村的一部分路。通州到北京的交通是很繁忙的;虽然;这时候的通惠河还在使用;但是;这条河窄;漕运又繁忙;所以民间的运输还是走陆路的多。华家修好的那段路;行人觉的方便;京里也没人说什么。所以;这次他们要以客栈为中心;两头修路。正逢灾年;有流民过来;劳动力不缺。

这年大旱;直到六月才下的雨;秋收是没有了指望。秋种要到中秋节之后。这两个月;就有不少农人出来打短工。华家的各客栈都招工修路;造厕所;建休息凉亭。在路边挖种树坑。

工钱有两种形式支付;一种是付现金;另一种是付粮食。粮价以市场价的半价算。此时京畿地区的粮价已经是一石白米二两八钱银子。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选择要粮食;一个劳动力干一月能得到二石不到的粗粮;家里省点吃就能熬上三;四个月。所以;华家的各客栈都有许多人来要求工作。

各客栈的账房都忙碌起来;需要人手。

和娘名正言顺的到客栈账房相帮算算写写。她去工作;自然要派一个丫环跟去服务。开始时是文碧和书香轮流去;可是;两三天后;和娘指明要三妮去。

"我?"三妮有些忐忑。

梅朵也警惕的看着和娘。

和娘笑着对梅兰妮说;"婶娘;你不知;那两丫头不认字;老把做好的帐乱放。没的让人心烦。"

梅兰妮转头问三妮;"要不你去试试?"

常婶向三妮使了一个眼色。

三妮对和娘福了一下;"三妮愿意跟着大少奶奶学习。"

头一天;三妮还有些不适应。可是;她勤快;会看眼风手式;很快工作就顺手了。除了倒水添茶磨墨等;还会帮着抄抄写写;整理归放。和娘对她很满意。

梅兰妮用这事教育那两丫头;"看见了吧?人有了本事哪都行;别整天琢磨那些不靠谱的事情;人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你们也趁现在还年轻;好好为自己规划规划吧。"

客栈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商业那部分。华家已经买下了客栈旁边的宅基地;准备建造一些店铺;或者出租;或者自家用。

而齐逸还提议;在客栈里面再建一个图书室;也不用太多的书;多放些与考试有关的参考书;凭着住宿牌可以去那里读书或借书。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了。

华家的北京客栈主要是接待两种人;一种是运输队;那些就杂乱些;货物;车马等;都要有院子安放。占地也大些。再一种就是赶考的学子。前者是华家客栈的主要客源;而后者对华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他们是华氏用来保护自己的舆论工具。

所以;这次客栈的扩建工程中;要建造两幢为考生住的楼房。房间设计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参考了后世的标准客房;两张单人床;放些桌椅板凳;当然不会少了衣服架和脸盆架;每间房里都有大壁橱。

新奇的是;每层都建一个水房和厕所。用的是抽水马桶。和自来水。就是考虑到水塔的高度;才把每层房的高度限制到了两米。从井里压水;以他们目前的水平;最多也就是压到了五;六米。另外;房间都安装玻璃窗;这样光线好;便于读书。

这些天;梅兰妮他们每日和能海金掌柜商谈客栈的扩建计划。金掌柜还要做会议筹备。

梅兰妮虽然已经和华家北方企业的各层领导碰过面了。但是;一个企业要有凝聚力;除了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要有相应的福利措施。这两者结合才是企业的管理。

所以;华家的人早就根据后世的管理制度和眼下的现实做了一定的修改。能海早就和梅兰妮商量了;要举行一次北方高级管理人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不多;除了华家的人;就是能海;再加上金掌柜和康掌柜;前者是天津;北京地区的大掌柜。后者是西北地区的大掌柜。另外由边峰提议;邀请范大娘也来参加会议。这个提议当然也被接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这个商务会议定在了七月初的一个休沐日召开;那是为了方便叶;屈二人参加会议。

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派;华氏企业里也不例外。华氏企业是借南方洪门的力量起家;所以;在华家的家里;叶;屈二人对于南方的洪门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北方大都是新发展的人才;但是;能海是很愿意看见有南方的力量加在其中。

范大娘是在女儿十三娘的陪同下;和康掌柜一行人一起来的。

梅兰妮把范大娘母女迎到自己家里住;客栈还没有安装抽水马桶和自来水。女人多有不便。

范大娘和女儿心里非常的高兴。这是因为梅兰妮没有把她们当成外人。也没有看低她们。

对于华家光亮的房间和方便的生活设施;范氏母女感到希奇;但也没怎么小家子气。很快就学会了使用。

傍晚时分;叶屈二人回家;梅兰妮为他们做了介绍。

因为事先叶惟世和屈仪奉听说过胭脂盗的故事;所以对这两位女客很感兴趣。特别是屈仪奉;他没想到十三娘是如此的美貌;自己倒先红了脸。

十三娘也眼睛闪眨看着面前的两个年轻人;主要是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进士。特别是这样的后生。

叶屈二人如今正当年华;虽然还带有一些青涩;也算得上正当年华了;两人由于营养较好;个头都偏高。从小又都参加训练;并非豆芽菜一根;人也有些粗壮。

最特别的是头上的头发留的比别人多;常人是光着整个头顶;在后脑勺开始留发;乾隆时期的发型已经将后脑勺基本留满了。而这两人只在前面剃了个半月印;这是穿越的男孩教他们的;这样一来;他们的辫子比别的人粗;垂在后面;还有了些潇洒劲。自然更符合汉人的审美观。比那金钱鼠尾不知要好上多少。如今;京城里正悄悄的流行着他们这样的发型。翰林院的年轻人几乎全改成了半月印。

晚饭后;梅朵邀请十三娘一起去了西南小院;年轻人都到在西南小院里。艾思德也在那里。这些天;每晚固定的时间和琅琦有联络。在等待的时间里;大家喜欢一起天南地北的聊天。特别是有了艾思德的海外奇谈;连和娘也顾不上矜持;晚晚前去。这些天来;和娘的眼界被逐渐的打开;不再局限于后院的家长里短。

艾思德这天见有美女加入谈话沙龙;更是起劲。话题被引到了英国最受争议的国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们。宫廷的血腥使所有人都有了兴致。

两位做母亲的;坐在东小院;谈着闲话;相互夸着对方的儿女。梅兰妮这些年养成了习惯;边谈话;边在手里干着针线活。

她的手里织着绒线活。问道;"十三娘的排行是根据她父亲家里来的吗?"

"不是;"范大娘道;"是根据我们那些姐妹结拜的排行。"

"哦;那十三娘姓什么?"梅兰妮又问。

范大娘沉默了。梅兰妮觉的问的孟浪了。

过了一会子;范大娘才说;"她父亲姓袁;他死后;她嫡母将我赶出了家门;我临走时带走了她;那时她才五岁。"

"你做的对。如果留她在袁家;说不定就为了那些人的利益就给祸害了;你看她现在多好!"

"可是;有人对我说;是我耽误了十三娘;没了姓氏的女子不好找婆家。"

"十三娘怎么没了姓氏?她可以姓范。你的女儿为什么不可以跟着你姓!"

范大娘说;"你是真心这样认为的?"

"当然。她现在称得上是一位巾帼英雄。美丽又大方。"梅兰妮是真心的夸。"这世上象她这样出色的女子;我还不多见。"

范大娘微笑了;"你见过几个人;就这样的夸她。"

"我从南到北也是有过几番见识的。这年头的女子大都是扭扭捏捏的;让人看的肚肠发痒。"

和梅兰妮谈话还真开心。原以为华家出了五个进士;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家庭。没想到和她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华家的人都平易近人。

家里的佣人并不多;梅兰妮对她们说话也很平等。没有颐指气使。

说到华家的生活;家中摆设也没见有多少富贵。但是生活舒适方便。华家的生活给了范大娘很多启示。比如取水;排水等。红河村的生活设施也可以改造一下。

186 圆桌会议

开会的座位排次;历来都是让人伤脑筋的。

英国的亚瑟王就用圆桌解决了这个问题。

金掌柜在梅朵的指导下;在会议室设立了一张大圆桌。围绕着圆桌放置了十把椅子。

梅兰妮邀请范大娘坐在自己的左边;梅朵自动坐在了她的右边;梅朵的右边;坐着能海。范大娘的坐边依此坐着华家的兄弟。能海的右边坐着两位大掌柜。

没人对这个座次有异议。好象这是很自然。

会议由梅兰妮主持;她把事先和能海商量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和各项福利项目;让人抄写了;发给在坐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逐条进行讨论。

这份条例是穿越众写出来的;他们主要想听听这个时代人的意见。

也许;开始大家都没有适应这样的会议形式;开始时居然冷场了。

在梅朵和齐逸的带动下;气氛才渐渐地热烈起来。有些条款还起了争执。

会议开到中午;休会;吃了午饭后;稍休息了下;又继续。

讨论好了各项条款。能海做了北方的工作报告;讲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将遇到的阻碍。

讲到企业的发展;康掌柜说;"为什么我们不考虑开当铺?这是赚钱的行当。"

梅兰妮立刻给予否定;"当铺这种缺德的买卖我们不做;它低价抵押收购物品;再高价买出。靠的就是趁人之危。"

"那我们是不是考虑开票号?"康掌柜又问。

"这是个好建议;我们现在常常有资金南北调动;与其一直让别人赚;不如自己赚。所以大家要留心推荐合适的人才。"齐逸说。

能海对康掌柜说;"鞣皮的药水已经上船了;再有十天左右就能到天津。这是使用的方法。"能海给了他一份稿件;"你可以找人先试一下。另外;在收皮毛时;也收羊毛;收到的羊毛按等重量打包;运去南方。"

两人又讨论了羊毛的收购价。

会议最后;边峰把电台介绍给了两位大掌柜知道。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奋。

"过些日子;会到大同安装一台电台;这样从大同到北京就可以直接联系。"边峰说;"只是;这电台之事不能对外人提起;这是我们企业的秘密。"

这点很能被理解;金掌柜说;"这和信鸽是一个道理;那都是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

会议开到晚上七点才结束。

散会时;梅朵叫住康掌柜问起各地种荞麦的情况。

康掌柜说;"中秋前都种下去了。"

梅朵说;"再翻些地出来;准备种土豆;荞麦要到明年五月才能收割;而土豆一;二;月就能收了;可以当粮食。"

范大娘听说;也立住了;"只是如今没有了种;想种也难。"

梅朵说;"我们家里还存有两千斤的土豆;你们回去时带过去;分着先种起来;等南方的土豆到了;再给你们运过去。"

范大娘知道;别看梅朵年纪小;但是在粮食生产上她是能做得了主的。

认真开会;是件蛮辛苦的事情。第二天;叶惟世和屈仪奉顶着熊猫眼上班去了。

其他的人比较幸福。梅兰妮睡到了自然醒。

和娘也是一脸倦容的来到餐厅;昨日;趁着大家开会;她陪十三娘逛街去了。还家时累了个半死。倒是十三娘精神很好;昨天那点运动量对她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这天早上;还兴致勃勃地策划去逛大栅栏。

范大娘嗔着她;"这么大个人了;镇日就想着玩;也不怕人笑话。再两天我们就要回去了。不帮着准备;就知道到处疯。"

十三娘的神情有些悻悻。

梅兰妮见状;说道;"不怕你们见笑;我来北京这么长时间;还没去过大栅栏;听说那里的商铺货物丰富;我也要去见识一番。今儿天气好;我们一起去逛逛。"

十三娘得意的瞟了范大娘一眼。

范大娘笑骂道;"死妮子。"

水妮也想跟着去;她着急的看着梅朵;希望梅朵去。梅朵这人最怕逛马路;前世她就想不通;在马路上看来看去;有什么意思。所以她没有一点要去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