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伐天下-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各地来援的宋军越聚越多,逐渐对蒙军形成了反包围,但是成吉思汗却显得不紧不慢,他传下命令,让三军开始准备攻城器械,说是要一举突破洛阳外围的防线。在准备期间,蒙军还与包围他们的宋军之间发生了几次规模不打的交战,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再次得到了体现。本来宋军车步混合阵型面对纯骑兵队伍时能够以一敌十,但蒙军却向汉人学到了挖坑战术,还开始使用缴获的战争机械,对付宋军坚固的战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其间套索等特殊兵器的广泛运用,就更是令灵活性不足的宋军战车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蒙军这样做了几天,观察多日而强压战意的辛弃疾终于发现了可乘之机。次日,辛弃疾率三千精骑利用蒙古人不擅布阵的缺陷,从缝隙间高速插入蒙军之中,大肆掩杀机动力严重不足的蒙军攻城部队,而接近二十万人的宋军主力则做出大举压上之势,喝阻蒙军使其不敢集中兵力围歼辛弃疾所部骑兵。辛弃疾虽然只带了三千人,却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虎贲之士,蒙军纵然善战,一时之间也难以抵挡。再加上这支宋军在装备上也有明显的优势,兵器全部都采用了锻打花纹钢技术,蒙军的铁制兵器也常常被宋兵一劈两断,而他们与战马身上穿的虽然都是皮甲,但却是大象与犀牛的皮革制成,坚韧无比,蒙古人的弓箭再怎么厉害,也很难伤得了他们分毫。而更难得的是他们的战马,这三千人胯下的战马全都是这些年精心培育出来的大食骏马,各方面都远胜过蒙古矮**。再加上辛弃疾的勇猛本就天下少有,这三千人在蒙军阵中左冲右突,势不可当,当他们力尽而退的时候,蒙军已经付出了过万的伤亡,而攻城部队更是死伤殆尽。这场战斗之后,普遍认为现在有了优质装备,因此拿下中原易如反掌的蒙古将领们开始心生退意,但现在退兵无异于找死,成吉思汗这下终于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蒙军营地周围的宋军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都是各野战军团的精兵强将。即使勇猛如木华黎、博尔术之流,也都有些绝望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却突然召集众将,宣布了全力突围的命令。众将愕然不解,但成吉思汗却显得信心十足,原来在他看来,宋军来了这么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归不同的将领统属,彼此之间想要配合好是很困难的,这便为蒙军突围创造了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要想让宋军配合出现足以浑水摸鱼的混乱,蒙军必须进行佯动以调动他们,但这支佯动的蒙军势必无法全身而退。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做这个冤大头。这时成吉思汗表态了,他会让他的亲军“怯薛军”负责这个任务,令大家非常感动,他的威望由此进一步提高。结果,在成吉思汗的筹谋与“怯薛军”的死战之下,蒙军的主力终于突出了重围,由于燕云守军大多赶来洛阳增援,以至于燕云地区的防御大大削弱,何况燕云地区重归大宋以后南面的防务就一直受到忽视。蒙军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冲回了大漠,但这时十万蒙古骑兵已经只剩不到一半了。而成吉思汗的“怯薛军”损失最大,只剩下三千多人,但成吉思汗的胸怀征服了几乎所有的蒙古人,越来越多的勇士主动加入到“怯薛军”中,这支军队的实力反而更强了。。。。。。
而大宋方面,虽然成功地将蒙古人赶了出去,军民的伤亡也不算大,但是中原几大行省的经济却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再加上朝廷需要向战区百姓支付的补偿金以及调动数十万军队所带来的惊人耗费,大宋一个季度的岁入就这么打水漂了。说起来好在现在大宋的货币已经改成纸币为主,要不然会有更大的损失。其实,纸币的广泛使用客观来说也对蒙军南下抢掠的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如果抢到了金银或者铜钱,到哪儿都能用掉,而且居民撤退时也无法毁掉,最多只能就地掩埋,还是有被蒙军找到的可能,那样他们便可以借助战争而壮大自己;而现在用的都是纸币,情况就大大不同了,首先,居民很容易将其毁掉,而不致落入敌人手中,就算他们缴获了一些,纸币的自然损耗很快,在战争期间尤其如此,他们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自然大打折扣。当然,粮草等物资还是逃不掉的,可带上这些累赘,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便大打折扣,也不再那么可怕了。纸币这一看似平凡的事物,竟然会在大宋对抗蒙古人时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一个人能想到,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某位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的成果公开后自然是一片骂声,谁愿意将祖先的荣耀让给这些纸片啊?
第五百八十四章 内忧外患
成吉思汗这次入寇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借此机会终于切身体会到大宋的强大,也找到了庞大帝国的缺陷。由于此次入寇纯属试探和投机,蒙军主力并未南下,所以蒙军的实力并没有明显削弱,成吉思汗自认为入主中原还是大有机会的,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大宋正处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前夕。。。。。。
蒙军这次入侵虽然并未得逞,但也给已经有些飘飘然的大宋臣民敲了一次警钟,而赵恢等极少数智者更是从中看到了大宋盛世之下潜藏的重大危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显然势在必行,但蒙古与日本这两个外患也不能一直放在那里,内外孰为先的问题立刻摆在了赵恢面前。在群臣激烈争论之后,赵恢力排众议,决定先解决内部问题。在他看来,蒙古与日本这两个外患固然令人担心,但大宋的国力摆在那里,即使同时与二者为敌也没有什么大碍,而内部的问题就像毒瘤,不马上解决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的。而且,有过这次的教训,大宋边防会进一步得到重视,蒙古人想再找到可钻的空子就没那么容易了,至于日本,在海军天下第一的大宋面前,其实还没有成为敌人的资格,只不过他们发难的时机选得太巧,令现在的大宋有点恶心罢了。
赵恢颁布的第一个新政策是对于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人,由国家出钱养老,如果生病还会派出名医认真施治,即使在自古重视孝道的中国,这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于是赵恢本就极高的民望顿时如日中天,而那些文人再想诋毁他难度却无疑大大增加。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赵恢的这一新政策下,只有受惠的人,而无人吃亏,所以他便得到了民众衷心的拥戴,而不只是一些虚名。不过,世上的聪明人则更佩服赵恢的精明算计,因为这项政策花钱其实并不多,毕竟在那个时代,纵然卫生学与医学发展很快,但仍然没有改变“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事实,所以需要照顾的老人其实有限,再加上老人吃得少,花费比年轻人小得多,所以总的花费其实很有限,而且赵恢还很好地利用了民间募捐这一新途径,朝廷其实几乎没出几个钱。而治病在某种程度上看,大多只是做做样子,反正活到七十以后的老人一旦真得到了大病,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多半是治不好的,所以没人会怪罪朝廷不尽心。。。。。。
确认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民心之后,赵恢逐渐加大了改革的了力度,他大量提拔年轻人和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中枢,或者担任地方主官,令朝野风气为之一新,而国策刚出现不久的保守倾向则立刻胎死腹中。由于年轻人和下层民众容易盲从盲信,赵恢的威望又如日中天,他的权威无形中大大增强了。没过多久,内阁与总参谋部便成了摆设,而赵恢手中的权力则不断膨胀,不知不觉间已经超越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
而赵恢的改革还只是开始,连一般来说最不能动的军队他也动起了手术刀,他大力倡导官兵平等,令大宋的士兵逐渐养成了强烈的自尊心,而将领要想拥兵自重,难度则大大增加;同时赵恢还大力增进军民关系,使得大宋的军队第一次成为了人民的子弟兵,这令他们的战斗意志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支精锐之师。有了这样的保障,赵恢开始对各大主力军团高官进行频繁的轮调,并不断调整各项军事制度,直到他确认现在的大宋军队即使随便派个懂打仗的军官来指挥,也能发挥出至少七八成的战斗力,才停止了折腾。
从此以后,大宋的军队只属于国家,再没发生过兵变兵祸之类的情况。按理说这对赵恢控制官僚系统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他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个人崇拜。由于下层民众事实上确实得到了亘古未有的公平,再加上宣传机构的推波助澜,赵恢在大宋民间已经是如同神明一般的存在,而这种个人崇拜在下层官兵之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一方面他们大多出身于下层,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在军中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尊严。事实上,这种个人崇拜的狂潮还只是开始,若是现在的程度倒还不至于在以后造成那么可怕的冲击。。。。。。
赵恢现在已经将整个大宋完全攥在了手中,他很清楚有多少人因为他利益受损,甚至家破人亡,但是他对这个国家的手术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赵恢开始将下层群众组织起来,对朝廷和官府进行监督,同时加大对官吏违法乱纪的惩处力度,努力想打造出一个史上最干净的政府出来,但事实上这一方法倒是顺便帮他铲除了大量潜在的敌人。不过,即使是赵恢本人也没有想到,这一被他命名为“群防群控”的机制后来又衍生出多种全新的功能,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增强了大宋原本就很出色的情报工作,而且充分利用了群众自身的智慧为天下造福,其间甚至依靠它成功地预测了一次严重地震,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堪称历史上罕见的奇迹。然而,这一被后世史家认为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后来的统治者畏惧群众被组织起来后所展现出的可怕力量,也舍不得那数额巨大的无用(目光短浅之人这么认为)开销,直到千年之后才终于以更高级更健全的方式重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不过,赵恢的大手笔确实是史上从未有过的,而他毕竟太年轻了,光有下层的拥戴还是不够的。但要让那些高官与大将也对他服服贴贴,赵恢还需要更多的胜利,而就在这时,挑战出现了,并最终成为了赵恢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大宋海军的严密封锁下,日本人居然杀到大陆上来了,尽管他们是在目前隶属于金国的朝鲜半岛登陆,也足以令李公佑等海军部的高官们颜面无存。更令他们丢脸的是,日本人并非是像当初倭寇那样拼了命钻空子才成功登陆,而是真刀真枪地打败了在对马海峡中巡逻的一支大宋舰队,然后大摇大摆地在朝鲜半岛登陆,没过多久便杀到了开京。消息传来后大宋朝野一片哗然,据最新情报显示,日本海军这次战役不过出动了三百多艘战船,事实上他们总共也就五百多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和大宋海军对马特遣舰队相提并论,但结果却是大宋对马特遣舰队上千艘舰船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损失的还不到一百艘。。。。。。
第五百八十五章 金国覆灭(上)
比起群臣的不知所措,赵恢的反应则要冷静得多,他很快便发现了这支日军的特殊之处。原来,在大宋仍处于试验状态的管型火器,竟然已经被日本海军用在了海战上,而这些火器居然还是大宋人开发的。原来,早在十年前,败德城的科学家就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可以用于实战的火绳枪和大炮,但是却没有得到大宋军方的认可。因为大宋光靠弩兵与战车的搭配就已经无敌于天下,不再有升级武器的必要了。但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军方的高官大多与弩车工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担心新武器的推广会影响他们的利益罢了。
可是,千鹤当年却听赵抗说过火器的远大前途,回到日本后不久便通过自己的渠道与败德城的武器大师们取得了联系。败德城中人本就大多不是什么好人,指望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根本不现实的,何况他们研发新兵器的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金钱和地位罢了,所以很快就被千鹤买通,开始向千鹤提供各种先进的技术。当然,作为科技工作者,总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肯定和应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火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源平争霸的局面,而源氏的军队在应用火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三段射击”等与之相适应的战术,使得火器的威力大大增强。不过,由于此时的火绳枪精度太差,大炮也只有实心炮弹,对陆军来说,作用仅限于打乱密集阵型而已,源氏取胜最主要还是由于平氏不得人心和源义经的卓越将才。但是,对海军来说,火炮的大量应用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以投石机和床弩为主要远程火力的大宋海军在装备了大炮的日本海军面前灰飞烟灭,以致于日本军队轻易在朝鲜半岛登陆,一时之间大宋朝野震动。。。。。。
由于当年经历过举国大战的元老们大多都不在了,而辛弃疾与赵奈又都是陆军将领,大宋朝堂上的将军和大臣们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都有些犯怵。一些胆怯的家伙还以朝鲜半岛反正是金国的地盘为由,认为不如默认这个事实好了,反正大宋自己又没损失,相信以两国实力上的差距,日本人肯定会欣然接受的,到时候等到金国与日本打得两败俱伤,大宋再出来捡便宜也不迟。
这一论点遭到了赵恢的严厉批评,在他看来,日本人主动挑起战端,便意味着两国已经进入战争状态,这时如果大宋服软,只会助长日本人的气焰。何况日本如今的军事技术已经超过了大宋,唯一的弱点就是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如果让他们吞并了金国,只会更难对付,万一他们再与蒙古人联手,那搞不好会成为大宋的心腹之患的。所以,即使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宋也必须出兵打败日本。
不过,话虽这么说,再没想到对策前,大宋的海军舰船再多,也很难与日本装备了大炮的新式军舰抗衡。可是赵恢的思路一向开阔,并没有被这个问题难住,他认为海军再怎么强,也需要由陆军来决胜负,所以只要在朝鲜半岛将日本陆军歼灭,日本的海军再强也无力回天了。而大宋的经济与科技总体实力远在日本之上,相信用不了多少年就能研发出比日本更强的火器并加以推广应用,到时候再收拾日本海军,打上日本列岛兴师问罪也不迟。
情况比赵恢预想的要好得多,大宋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是热爱这个国家的,他们都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军工方面的研究之中。而尤其幸运的是,大宋其实已经有了比日军火器更为先进犀利的装备,发明者正是大宋化学的奠基人张天宝。由于家境富裕而且早已功成名就,所以虽然自己研制的先进火器一直得不到军方大佬的认可,张天宝也从没有生出向外国转让技术的想法。直到现在国家需要,他才将一年前试验成功的燧发火枪与造价比日军青铜炮便宜得多的铸铁炮献了出来,令大宋在军事技术上重新占据了优势。然而,这些装备还没有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直到官兵们熟悉性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局势恶化之迅速则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
金国皇帝完颜雍这些年早就已经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在听到日本入侵后再受打击,终于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能好起来,而他的太子允恭在几年前就已经病死。新登基的皇太孙完颜璟现在还不到二十岁,又如何能够应付眼前的烂摊子呢?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