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伐天下-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整顿内部,耗费了大量钱粮,如果这次伐金之举不能成功的话,蒙古将无法再养活这支数十万人的大军。再说,就算老家的妇女牲畜都丢了,他们也能从被征服的金国土地上获得十倍的补充,至于孩子,就算死掉也可以再生。

看着部下们普遍悲伤不忍的表情,成吉思汗一脸凝重,大叫道,“如果我军现在就回去,那么必败无疑;只有在这里打败了金军,我们蒙古人才能从此发展壮大,你们明白吗?”

看到部下仍有迟疑,成吉思汗干脆将麾下所有的军队都召集了起来,放声高呼道,“苍狼的子孙们,我们连战连胜来到这座富庶的上京城下,一路上已经牺牲了不少兄弟。难道你们还想要回到贫穷的故乡去吗?长生天在上,大蒙古的勇士们,决一死战吧!让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成为我们蒙古人的牧场!”。说着,成吉思汗拿起酒碗一饮而尽,只听见“咣”地一声,酒碗已被砸得粉碎,表示出了成吉思汗不胜不归的坚定决心。。。。。。

在守城金兵的眼中,攻城的蒙古人已经完全疯了,他们似乎根本不在意自身的伤亡,前面刚倒下一个,后面的蒙古兵就踩着他的尸体继续前进。蒙古军队虽然不擅攻城,但他们是一支善于学习的军队,这区区十几天里攻城能力已经有了惊人长足的进步。而上京城这些年来经历过多次浩劫,早已不如当年那样坚固,城内的明白人心里都很清楚,照这样下去,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而大宋援军迟迟不到则更令城内的绝望气氛迅速蔓延开来,其实金国境内的屯民数量很多,如果将他们发动起来,凑出二三十万军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些农民对大金国没什么归属感,要他们保护自己的家园,那根本用不着动员,可如果要他们来救援上京城内那些平日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完颜雍现在已经年老病重,但太子性格懦弱,他不得不继续挑起这副重担。眼见上京城旦夕不保,他为了保住大金,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条饮鸩止渴的计策。虽然这条计策并不是什么阴谋,但行不行得通还很难说,出于爱子之心,完颜雍还是先设法让太子跟着突围求援的骑兵队伍一起逃了出去,然而才着手实施起这一阳谋来。

成吉思汗听完金军使者的陈述后沉思不语,令他的大部分得力部下大感不耐,在他们这些粗人看来,上京城指日可破,而金人给出的求和条件里竟然还不愿投降,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大漠豪杰甚多,帐内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和军中大将速不台也都一样露出了凝重之色,显然金军使臣确实说中了蒙古人的要害。。。。。。

金军使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蒙军现在面临的危机,上京城虽然岌岌可危,但城内还有十余万(吓唬人的,其实就六七万。)军队坚守,蒙军必将付出巨大的伤亡;而蒙古空国而出,大漠必然空虚,大宋有百万雄兵,绝不会错过这一良机,就算蒙古人舍得暂时丢弃他们的家眷,也应该想到一旦大宋缴获了草原上数十万匹战马之后,他们即使是骑兵的实力都将不在蒙古人之下,那会是一幕多么可怕的景象;而就算金国被蒙古人灭亡,如此广大的国土,如此众多的民族,并不是那么容易消化的,再加上蒙古人又到处烧杀淫掠,所以抵抗必然普遍而持久。蒙军的实力最多与大宋陆军相当,但国力则是天差地远,而且没有水军的蒙古人即使再怎么强大,也不可能灭亡已经成为海洋帝国的大宋。若再有这些不利因素,那他们此次伐金最后胜利之时,也必是蒙古衰落之始。

金军使臣的提议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金蒙结盟,不但那些不利因素得以规避,蒙军一方的整体实力也必定大增,即使与大宋全面抗衡也完全不是难事。使臣表示,他实在不解,既然这样做对蒙古人有百利而无一害,成吉思汗为何迟迟不能作出决断呢?

“你们南人素来奸诈,本汗又如何能够相信你们呢?”,成吉思汗冷哼一声道。

金军使臣忙表示他们愿意将完颜雍的亲生女儿唐国公主嫁给成吉思汗以使金蒙联盟牢不可破,因为这样一来大宋必定不会原谅金国,那么他们只能倒向蒙古人一边了。这位唐国公主是完颜雍当年横死的发妻乌林达氏所生,完全继承了母亲的倾城之貌,虽然现在已有驸马,但蒙古人贞操观念并不强,所以再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了。至于那位倒霉的驸马,则不需要忍受爱妻被夺的耻辱,因为他在知道这件事之前,便已经被完颜雍密令处死了,以免到时候此事传开,朝廷的体面保不住。。。。。。

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败漠北

 成吉思汗看过美人之后非常满意,便同意了金人的求和,但他那副色鬼的模样只不过是做出来让金人看看的罢了,这样他们便会放松警惕,毕竟现在虽然不得不暂时留下金国,但将来还是要斩草除根的。成吉思汗也不是不好色,但像他这样野心勃勃的人,绝不会因为贪恋美色而影响自己一生抱负的实现,美色始终不过是他成功路上顺便收获的战利品罢了。

其实成吉思汗之所以会接受金人提出的条件,是因为他看到清单中的兵器后突然意识到他忽略了时间问题。这个时间,指的不是行军与作战的时间,而是蒙军适应优质装备的时间。成吉思汗从来都认为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是天下第一的,但是当初他们却被赵奈的混编军团打得落荒而逃,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装备差距太大。

虽然当初灭掉塔塔尔人的过程中缴获了不少优质兵器装备,但这么多年下来,耗损相当惊人,如今剩下的“高档”货还不够一万人用,这些自然都被成吉思汗中饱私囊,交给了他的亲军“怯薛军”。可“怯薛军”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就靠那万把人包打天下,而其他的三十万蒙古骑兵才是主力,可他们却都基本还停留在骨箭钝刀的状态,这如何是装备精良的大宋军队的对手呢?

然而,即使有了大量优质兵器装备,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瞬间暴涨,官兵们普遍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举例来说,铁箭的威力自然比骨箭大得多,但它们的分量也要重得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弓箭的命中率必然大打折扣。何况更换的远不止弓箭一种,要想将这些新装备完全转化成军队的战斗力,没个把月是不可能。正所谓“兵贵神速”,这额外多出一个月的时间,谁知道宋军会在大漠取得多大的进展?

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可怕了,而金军却愿意直接将成套的优质兵器装备双手奉上,而且所有的财货物资都会分门别类地打包,不必蒙古人一点点去抢,这便为他们节约了大把时间,所以成吉思汗权衡了一下轻重之后便答应了下来。毕竟在老家被端、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光靠他个人的魅力也维持不了太久,在这种情形下,这次就算攻下了上京,也不可能灭亡金国,到时候他们一撤,金军还是会将失地轻松夺回。这样的话,还不如现在做做人情,反正这次伐金有可能抢到的好处也就这么多,金人割肉让出的好处已经不止这个数了,毕竟战争损耗是惊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成吉思汗选择暂时作出轻微的妥协,其实反而是“不胜而胜”、狂捞实利之举。。。。。。

完颜雍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来确实是出于无奈,二来也自有深意。如果继续与蒙古人硬抗下去,那女真人迟早是顶不住的,而蒙古人对待抵抗者的方式只有一个,那便是屠杀。而大宋却要文明得多,即使愤怒于金国的背叛而大举征伐,也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斩尽杀绝,毕竟随着大宋的日益强大,当年两族之间的刻骨仇恨已经基本化解了。在所有民族之中,汉人的民族性格比较特别,往往是越弱势的时候,便越记仇,反倒是强大起来以后却显得非常宽容。虽然这一点并不适合生存竞争,但却是汉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对现在的金国来说,“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绝对是至理名言。而且,完颜雍也偷偷派人向大宋朝廷诉苦,说明他们这样做只是无奈之下采取的缓兵之计,只要大宋北伐大漠,金军愿意作为前驱。。。。。。

赵恢和大宋的重臣们又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金人是两面三刀,想在宋蒙之争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现在蒙古人才是大宋的最大敌人,在这种时候将金人完全赶到蒙古人那边去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尤其是当辛弃疾在漠北大败而回的消息传来之后。。。。。。

就在成吉思汗的大军围攻上京城之际,辛弃疾已经率军横扫了蒙古的精华地带漠南地区,但为了体现大宋的文明,辛弃疾并没有像蒙古人那样对留守的老弱妇孺大肆屠杀。然而,却迟迟没有蒙古大军回师的消息传来,辛弃疾不禁有些焦急了,他干脆继续率军向漠北进军,不知不觉间他们离大宋的边境越来越远了。漠北战役很成功,由于蒙古人几乎抽空了所有的军队,即使连他们大后方的漠北地区也显得异常空虚,宋军几乎没有遭受多少战斗减员,倒是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的人数更多一些。但是,辛弃疾还是低估了戈壁沙漠的阻隔作用,当他们势如破竹地进攻时还不明显,但当蒙军主力返回将其击败后,想再撤回大宋却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辛弃疾曾经和昔日的蒙军多次交手,对其实力相当了解,而且在这种外线作战中他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谨慎小心,但是他还是没想到蒙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全部换装优质装备,而且还完全形成了战斗力。宋军现在还有战斗力的不过四万出头,在装备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又怎么敌得过蒙古近三十万精兵呢?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昔日骁将王德的长子王琪率领三千死士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让辛弃疾带着宋军主力成功突出重围,但那三千勇士却无一生还。。。。。。

虽然暂时摆脱了蒙军主力的追击,但是由于粮草辎重几乎全部丢失,宋军在穿越大漠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减员的代价。而当他们来到漠南的时候,那些本已经降伏的蒙古“平民”见宋军战败,也立刻转换了立场,开始“痛打落水狗”。在这种情况下,宋军想要弄到一点食物,都必须付出相当的伤亡,但蒙军随时可能追来的事实又逼得他们不得不速战速决。结果当辛弃疾拖着几乎累得麻痹的身体杀回大宋境内时,他带出去的五万精骑,已经不足三千人了。。。。。。

辛弃疾很愤怒,因为按照当初的决议,如果他的大漠攻略不能将蒙古主力逼回,赵奈的东北军团就必须再派十万大军北上,直接占领蒙古人的老巢,那样就可以逼着蒙古骑兵与多兵种混编部队正面决战,获胜是很容易的,而不会像他那样反而得用纯轻骑队伍去迎战数量多出自己几倍的轻重骑混编部队。

第五百八十章 源平争霸

 如果蒙古人还不回来那也没关系,在计划中赵奈将带二十万善于定点防御作战的武装移民同行,彻底将漠南完全占领。那样一来,蒙古军队就成了无本之木,以后便不足为惧了。可结果赵奈的大军从头到尾就没有出过长城,只有辛弃疾孤军奋战,以致他的精兵几乎伤亡殆尽,辛弃疾焉能不怒?

然而这时赵奈已经不在燕京了,辛弃疾有火也找不到人发,原来大宋的东边出事了,所以赵奈被召回洛阳议事,而辛弃疾这时已经出了长城,推进速度又实在太快,信使只能无功而返。听到实情后,辛弃疾只能哀叹自己倒霉,行军迅速居然成了坏事,好在这次东边的问题基本也轮不到他的骑兵出场,事情还要从当年因为感情问题离开大宋的赵抗养女千鹤说起。。。。。。

千鹤带着身心的伤痛回到故乡日本后,一直想着怎么令赵抗改变想法,她认为赵抗之所以不在乎她的提议,是因为日本实在太弱,如果日本变强的话,那笔交易就变得有价值了。而如果赵抗到时候还是无视她的心意,那么她也不会就此罢休,赵抗不惧死亡,那么最有效的报复就是破坏他所珍爱的事物。江晨星的力量天下无双,千鹤根本不可能拿她怎么样,何况千鹤内心深处一直不肯承认赵抗是真的爱江晨星,那么最好的报复就是将赵抗一手缔造的大宋帝国摧毁给他看,到时候他还能够无动于衷吗?

想要摧毁大宋这天下第一强国,光靠千鹤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她很快便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日本。日本此时宫廷内斗不休,而武士阶层的地位则迅速拔高,渐渐凌驾于天皇与公卿之上,千鹤因为母亲的关系本来就对皇室没有好感,再加上一个以武士为核心的国家更有可能实现她的计划,她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武士阶层一边。但是她却没有选择其中权势熏天的平氏,而是帮助几乎已被斩尽杀绝的源氏东山再起。

其实早在数年之前,平氏的首领平清盛就已经重创源氏军队,并几乎将源义朝一族诛戮殆尽。从此平氏家族权倾朝野,但其残暴统治导致国内怨声载道。千鹤并不是一个悲天悯人之人,她选择源氏倒不是因为憎恶平氏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她更看好源氏的前途,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她还是明白的,再说从亲缘上来说她也与出身皇族的源氏更加亲近。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理由,毕竟现在源氏已经一无所有,而平氏的势力却并非一两年内可以撼动,以千鹤急于复仇的心态,作出这样的选择明显不合情理。其实千鹤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源氏家族中一位少年的缘故,他的名字叫做源义经。。。。。。

源义经,幼名“牛若”,为源氏领袖源义朝的第九子。其母亲常盘原为近卫天皇中宫九条院的侍婢,以千中选一的美貌著称,后来成为源义朝的侧室。牛若诞生后不久,父亲源义朝即于平治之乱中为平清盛所败,随后于逃亡途中,于尾张遇害,一族亦非死即逃。母亲常盘带着牛若及牛若的两名同母兄今若、乙若逃往大和山中,没多久,常盘的生母被平家逮捕,常盘只好携子自首。平清盛因贪恋常盘的美色,遂纳常盘为妾,并赦免常盘生母及牛若兄弟等4人,牛若这才侥幸活了下来。数年后,常盘又被嫁给公家贵族藤原氏的一条长成,而牛若在7岁时被送到鞍马寺(京都市左京区)学习,之后由一位称为圣门坊的僧侣处得知自己的身世。

那时千鹤一直忙于查清自己的身世,长期在畿内一带活动,曾经见过几次年幼的牛若。但这时千鹤并未对其多加注意,只是觉得这个小孩长得很可爱,偶尔会逗逗他罢了。当千鹤与赵抗翻脸后带伤逃回日本,再次见到牛若的时候,他已经满十岁了,千鹤这才发现,牛若的长相竟然与当初救出自己时的赵抗极为相似,而且随着牛若逐渐长大,这种相似度越来越高。尤其那张比女孩子还水灵的俏脸,与似乎是与身俱来的出众敏捷,简直就像是赵抗的翻版一样。其实要认真说起来,千鹤还是更偏爱完全发身长大以前的赵抗一点,那时的他看上去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当然这只是她的看法。

也许正因为这种因缘,千鹤开始暗中保护牛若,并常常换上丑陋的装束与狰狞的面具出现在牛若的面前,她自称是“乌天狗”(日本传说中的一种鬼怪,以高速和剑术见长),将她毕生武学的精髓传授于他。千鹤不想小牛若日后像自己当年一样嗜杀无度,所以这套武学除了无以伦比的“快”以外,还突出了一个“忍”字,它采取了将内心的杀意长期压抑,直到战斗时才完全释放的方法,使得牛若才十三岁就已经成了日本第一高手。但千鹤其实只教到牛若十一岁那年,后面都靠他自己苦练与领悟,因为千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