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闱敢獾厮档溃骸懊糁棠嘎砩弦ケ菹履抢锪耍荒茉倥隳闼祷傲耍棠缚障吕矗偃媚憷磁阕藕煤盟祷埃貌缓茫俊

“姨母自去吧,别管敏之了,若有事要敏之去办的,尽管吩咐就是!”贺兰敏之说着站起了身,作了一礼道:“敏之告退!”说着放开还紧紧拉着他的武则天的手,大步离去。

看着贺兰敏之离去的身影,武则天眼中有迷茫出现,继尔有柔情在荡漾,眼神一直追随着贺兰敏之人那健硕的身影,直到他走出殿,没了影踪,这才收回眼,神色变得坚定了。

她站起了身,慢慢地在殿内踱着步,皱着眉头想事,想了好一会后,才停下脚步,吩咐武团儿等侍女进来,她要摆驾金銮殿,去陪侍皇帝了。

※※※

又一天朝会日,清晨的薄雾中,左右奉宸卫的军士正在做朝会护卫及礼仪的准备。

贺兰敏之也在列,他陪着赵来瓖在点卯,也就是从今天起,他正式开始行使中郎将的职。

中郎将与备身郎将的职责不一样,每个朝会日,都有两名中郎将带领手下负朝会时候的仪仗及护卫任务,并带人去皇帝、皇后所居的宫殿接驾,护送他们到举行朝会的地方,还要在朝堂上站班,朝会结束后再护送皇帝、皇后回去。此前贺兰敏之所领的那队人马,因是执行护卫武则天的特殊使命,极少参与朝会时候的礼仪站班及护卫,即使参加的几次,也只要听从李孝逸的吩咐就是。

今天他是主要的负责人儿,万不能出差错。

点了卯后,赵瓖仔细地吩咐了贺兰敏之一番话,主要是迎驾过程及朝会开始后的礼仪及其他注意事项。贺兰敏之听了吩咐后,也集合了要执行任务的十几名军士,再次吩咐了一番。

时辰到后,贺兰敏之和另外一名右奉宸卫的刘姓中郎将一道,各带着十二名备身,前往李治所居的金銮殿及武则天所住的仙居殿迎驾。这两天李治身体有点恢复了,要亲自听朝。

贺兰敏之没料到的是,李治难得出来坐一次朝,朝堂上就发生了特别重大的事……

第二百一十六章 轩然大波

因这段时间天气变化多端,冷热交替之下人很容易受寒得病,原本身体就没完全康复的李治病情时常反复,特别是头疾一直没见好,此前他已经一个半月左右没主持过朝会了,今日难得亲自主持朝会,挺让许多人意外的,当然迎驾的礼仪远比前些日子要复杂。

朝会前的迎驾过程全部按照既定的礼仪进行,左右奉宸卫的将士们有条不紊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将李治和武则天从各自所居的殿内迎出来,前往举行朝会的宣政殿。

御驾抵达宣政殿近后,贺兰敏之带着自己的手下和右奉宸卫的那班军士一道,快步跑进了殿内,进殿后分列在御座两侧。随后贺兰敏之与另外那名右奉宸卫的刘姓中郎将快步到御座下站定,面向百官左右分立,一手握刀柄一手叉腰,样子非常的英武。其他那些分列站立的备身、备身左右等分列在他们两名中郎将的各右侧,百官的外侧。

朝会时候当殿护卫的并不只奉宸卫军士,还有其他诸位也有不少军士一道负责朝议护卫及礼仪。所有参加朝会值守的军士都身着鲜艳的衣甲,非常吸引人的目光。

差不多就在贺兰敏之率领手下军士站好列,其他负责殿内礼仪及护卫的军士也各司其职位后,站在殿上的司礼宦官扯开喉咙喊了:“皇帝陛下、皇后娘娘驾到,文武百官早朝……”

此时含元展前两侧钟鼓楼上的钟鼓开始鸣响,原本跟随在奉宸卫军士后面那些执着羽葆、旌帜、宇盖的宫内人员,也鱼贯进殿,分别在御座两侧,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一起躬身行礼。

这时李治和武则天在一群宫人的陪伴簇拥下,迈着不急不慢的步子走进殿来,李治在御座上就坐,武则天则侧坐在御座近侧珠帘后面的位置上。

这两天李治身体虽然稍稍康复了,但气色依然不太好,还有轻微的咳嗽,让他很显虚弱!他在坐下后,环看了一圈殿内诸臣,用他那比较柔和文弱的语调对殿下站列的群臣说道:“各位爱卿,这段时间朕身体不适,无法主持朝会,处理朝事,所幸有皇后娘娘替朕处理朝务……今日朕身体稍稍好转,也来和诸位爱卿见见面,各位爱卿有朝事尽快奏来……”

李治话间刚落,一个很响亮的声音响起来:“陛下,臣有奏!”

众人看过去,发现站出来准备启奏的是新晋职的东台侍郎兼正谏大夫、同东西台三品李安期。

李安期走到殿前,对御座上的李治作了一礼,将一奏本呈在头顶,大声说道:“陛下,太子已经成年,曾数次代陛下监理国事,所处此事颇为有道,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处理国,如今陛下身体有恙,不能亲自坐朝,理应由太子监理国事才是正道,而不是托付给其他人,此是臣和政事堂数名同僚共同所呈,在陛下无法处理朝事时候,由太子代陛下监理国事的奏请……”

李安期此话,如一枚重磅炸弹扔下来,把所有人都炸懵了。

李安期话音刚落,马上又有一人站出来,大声奏言道:“陛下,臣附议!臣也认为,太子已经成年,并有数次监国的经验,陛下身体有恙,理应让太子监国处理朝务!”

大惊失色的贺兰敏之看过去,却见跟着附议的是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他认得此人,这也是位列宰相位的一位大臣,左侍极(也就是原来的左散骑常侍)兼检校右相、同东西台三品陆敦信,因其年龄大,在朝中很有威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也站出来附奏,贺兰敏之已经感觉到了极不寻常。

“陛下,臣附议!”又有一名大臣站出来,附和前面两人所言,“陛下,太子乃国之诸君,此前已经数次代陛下监国,所行之事颇得人称道,陛下因身体之故无法处理朝务,理应由太子代为处理!”

此是司元太常伯兼检校左相、同东西台三品窦玄德,同样是一位年龄很大,德高望重的老臣。

刚刚任命的一位新宰相,连同两位任宰相职多年的老臣一道站出来奏请让太子代为监国,主持朝事,朝堂上任何一个人都已经明白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差不多是逼宫了!皇帝难得出来主持一次朝会,竟然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件,许多朝臣惊骇异常,他们都知道,这不是一次小的事件了!

朝堂上变得一片寂静,刚刚李安期刚站出来说时候朝臣们不由自主发出的喧哗声早已经没有了,那些知情的大臣不顾礼仪,眼睛盯着一脸异常神色的皇帝李治看,而不知情的大臣眼光不停地在李治和帘后的武则天间来回扫视,他们不知道皇帝和皇后会如此做出反应。

“陛下,臣反对!”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贺兰敏之看过去,却是太子少师、右相、同东西台三品许敬宗,只听站到殿前来的许敬宗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臣不赞同刚刚几位同僚之奏请!如今朝事纷杂,征伐高丽的战事又在进行中,万不能出差错,太子虽有诸多东宫属臣辅佐,然其年尚幼,无太多处事经验,许多大事无法做出决策,这些年皇后娘娘代陛下处理朝事,从无出差错,得陛下赞赏及群臣的爱戴!依老臣所见,朝事理应继续交由皇后娘娘代为处置方为妥当!”

“陛下,臣附议!”许敬宗说完后,马上就有人站出来附议,却是西台舍人李敬玄。

李敬玄站到许敬宗边上,对御座上的皇帝李治及帘后的武则天行一礼道:“陛下,臣赞同许相所言,如今朝事纷杂,辽东又有战事将进行,如此情况下,万不能出差错!陛下无法亲自主事,理应由皇后娘娘代为陛下处理,皇后娘娘已经代陛下处事多年,有她主持朝务,定不要出差错的!”

接着又有几名官职不是很高的官员,如弘文馆直学士刘禕之、范履冰等人,他们附和许敬宗和李敬玄的意见,赞同皇后代皇帝处理朝事。只不过他们的官职低微,说话的份量不重!

或许李治没料到他“蛰伏”了多日后,难得出来主持一次朝会,竟然会遇到这样的事,在众臣接边站出来发表奏议,并相互辩驳争论时候,竟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愣在了那里。

殿下继续有大臣站出来,发表意见,不过大部的朝臣都建议,让太子监国处理朝事。执两种不同意见的大臣当殿起了争执,而且争论的口气越来越响亮,有点火药味出来,但更多的大臣采取了观望之态,没有站出来发表意见,如戴至德、赵仁本等新晋的大臣及阎立本等见多了朝事纷争的、在职多年的老臣,大部分的武将也都没站出来发表意见。

武将列中,重量级的如李勣、契苾何力、苏定方等人都在前线领军或者作战,剩下的大多是话语权不多的中高级武将,他们站出来说话,也起不了多少作用,甚至很多人不会在意他们的意见。

而且武将和文臣不一样,每次朝中起纷争,关于内部事务的争论,他们都是看戏一样在边上看热闹,从不参加争论,只有讨论对外战事,要不要打仗等关系到他们的事,才会站出来发表意见。

贺兰敏之因为站在殿下,面对众臣站立,看不清御座上李治的神色及帘后武则天有什么表示,但能清楚地听到诸臣们争论的话。他在看着他们粗着脖子争论了一会后,觉得这些人争论起来很有趣,到底都是文臣,即使争论都说的很文雅,没有粗鲁的话,为了表示自己说话所包含的意思份量,他们是以说话口气的轻重来表示。

这是一场口水战,是在比试谁的嗓门响,谁的唾沫多,有这样感觉的贺兰敏之很有兴趣地看着。

但贺兰敏之马上就知道他想错了,虽然站出来发表意见的都是文臣,但现在的文臣都不是仅有缚鸡之力的,他们还是有勇武一面的,争论了一会,没个结果出来,却让两方的人都动怒了,有动武的架势出来,一个个捊袖子准备掐架了。

看到这情况,殿内值守的奉宸卫军士及左、右卫军士马上行动,用身体将双方隔开,但双方仍然不甘罢休,在继续争论的同时还准备掐架。

“好了,都别吵了!”殿上传来一声威严的喝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捊袖子准备掐架的两方停止了动作,准备劝架的军士们也全都退回到自己刚刚所站的位置。

贺兰敏之在走回自己位上,抽空瞄了眼殿上的情况,发现李治神情有点愤愤,脸上写满了怒意,但帘后的武则天却没有任何的动静,依然保持进殿后端正的坐姿。

只可惜隔着帘,看不清武则天的样子。

其实刚刚殿下群臣争论的时候,御座上的李治和帘后的武则天已经小声地说了好一些话,在说话停下来时候,李治才出声喝止的。

看到诸臣都静下来后,李治的神色也恢复了正常,摆摆手对诸臣示意道:“诸爱卿刚刚所奏之事,朕会好好想想的,今日先不讨论此事,朕接下来要听听诸位爱卿其他的奏议……”

李治是看到了殿下的李安期还举着奏本,没有退下,但他却没令边上的宦官去将奏本接过来。

看到李治如此处置,李安期忍不住,再上前奏道:“陛下,刚刚臣等所奏请之事,实是如今最重要的事,要是不尽快解决,朝纲一定会大乱,还请陛下慎重考虑……”

“大胆……”一个威严的声音将李守期的话打断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难道是有惊无险?

这是从帘后传来的声音,一个女人的喝声,不用说也知道,这是武则天发出来的!

只听帘后的武则天继续喝道:“如今朝事纷杂,我出征辽东的数十万大军全在往东北方向行进的途中,关注前方的战事,保证数十万大军军需所需,乃当前最重要的事!诸位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联手胁迫陛下交割权力,让陛下在英年之时,完全可以处理朝事之际,就禅位于太子,是何居心?”

帘后的武则天一眼寒光四溢的眼睛盯着自朝会开始后就一直站在殿前,但没发表一句话的李弘,也不待李治有反应,继续说道:“刚刚陛下已经说了,先议朝事,讨论这段时间急切需要解决的事,尔等却还纠缠于何人监理国事之上,置国家大事不顾,置陛下的威严于何处?再过一些日子,御驾将东行封禅泰山,太子留在京师监国,所有朝事都将交由太子负责,根本不需要交割,尔等在现在这诸多大事需要处置时候纠葛这些事,到底是何居心?”

李治坐朝时候,武则天虽然坐在帘后听政,但很少站出来发表意见,少数几次当殿发表看法,都是特殊的情况下,今日这般喝问,而且是从来没有过的严厉口气质问,吓倒了不少的大臣!

一些大臣已经听出来了,武则天虽然是喝问站出来要求皇帝让太子代为处理国事的大臣,但实际是却是质问与此事大有干系的太子李弘的,而且是前所未来严厉的口气!

没有人会相信,这事会与太子无关,这段时间皇后与太子间的关系颇为微妙,这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今日数位宰相如此提议,而且都是挂着东宫官职的人,许多人已经想到了什么。这是很可怕的事,要让诸臣选择支持哪方,大多的人还真的下不了决心。皇后的手段大多人都见识过,皇帝现在也对她言听计从,上官仪事件的影响还未消除,没有几个人不担心自己项上脑袋的!

以李安期为首的要求皇帝以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事的大臣在武则天威严地喝问下,也一下子没了声音,确实关注前方的战事,保证战时所需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谁都知道现在站出来提这个建议真的不太恰当,他们原本不想在这个时代提出来。但皇帝现在临朝的次数太少了,数个月才有一次,除了朝会时候他们能面圣呈请建议外,其他时候极难见到皇帝,即使求见也不被允见!

正因为如此,所以今日李治临朝,几位列宰相位的大臣才冒死站出来提奏议。

武则天话音落下一小会后,许敬宗跟着附和了,“皇后娘娘说的极是,一切要以国事为重,将临的战事是朝廷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再过几个月陛下和娘娘又要临幸泰山封禅,万不可有差错起来,此时讨论这事真的不太妥当!”

右相即原来的中书令,是理所当然的宰相,许敬宗又任要职多年,威望不可为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百官之首,只不过因为他力挺皇后武则天,才被许多人所不齿,名声差了一点,但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皇帝李治又没表示什么,还是挺有份量的,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朝堂上一片寂静,许多大臣相互望望,但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连李安期也心有不甘地退回到班列中。李安期是贞观名臣李百药之子,在朝中颇有人缘,但许多和他交好的人,在今日并没站出来支持他,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李安期原本以为,由他和其他几位宰相牵个头,当着皇帝的面提请让太子监国,朝堂上支持人大臣一定会很多,却没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情景,当堂被皇后怒斥了,而皇帝却不发一言。

虽然说他们所提,并不是要逼迫皇帝退位,让太子即位,但经皇后一说,好似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了,这让李安期后悔不已。从今日的情况上来看,皇帝还是完全听从皇后的意见,并不似他们所知道的那样,皇帝想限制皇后的权力,今日朝会时候提出这个建议,真是失策!

正这时,一直没出声的李弘站了出来,对李治和帘后的武则天行了一礼:“父皇、母后,儿臣年幼,处理朝事力不从心,数次监国全赖诸臣辅佐,如今朝事有母后代父皇处置,是最恰当之举,有母后代父皇处置国事,才是万全之策!儿臣甚是怕父皇和母后临幸泰山之际,儿臣无法处理好朝事……儿臣想恳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