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儒道至圣-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继承,但却等于一地之主,连国君都无权管辖其领地,是真正的土皇帝。

景国现在只有一位军功王,其余都是虚衔王,包括各圣世家的家主。

“我明白了。”方运接受了这个事实。

董知府点点头,道:“那我便直说。你现在要尽量避免在大学士猎杀榜上升,不要再做像文斗一州这么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文院、学宫之间的文比文斗无伤大雅。你以后若是磨砺自己,最好易容改名,军功是不会变的。”

“谢大人提醒。”

“这次的举人试的第一,也就是解元之位,你若想争无伤大雅,若不想争也没有问题。我希望你得解元,但不是全甲,只得两甲即可。我比谁都希望我景国出一个‘全甲’,远超历代所有学子,但是,你的命更重要!”董知府的语气充满了惋惜。

“我尽量。谁知道这大学士猎杀榜,竟然成了我的性命倒计时榜。”方运道。

董知府道:“你还算镇定,没有自乱阵脚,就算各大世家的子弟得知自己被妖蛮众圣惦记,也会慌乱。”

方运心想自己在古妖传承里看到太多的东西,发愁归发愁,但绝不会被妖圣吓得慌乱,更何况离开圣墟前还曾和妖圣对话。

董知府道:“既然在举人试前见面,那我就考一考你,如何?”

方运大喜,道:“多谢董先生指点。”

董知府道:“你的诗词我无需多说,至于你的经义,冯院君已经考验过,并且赞口不绝,说你进步堪称奇迹,再打磨两年,进士试的时候必然可得甲,笑傲同辈。他是文院官员,所以轻治国之策论,而我们这些文官要治国,把策论看得更重要一些,平时在这方面更下工夫,我就考一考你的策论。”

“请大人随我去书房。”方运引着董知府进入书房。

进入书房,两人落座。

董知府道:“你已考过经义,应知经义就是解释众圣之言。而策论,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论政并提出对策,其二呢,就是向朝廷献策。无论怎样,策论离不开一个‘政’字。”

方运点点头,策论实际就是讨论政治相关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式,而在圣元大陆,“政”还包括军事工农等几乎所有事情,重要性仅在圣道之下。

“我看过你的诗词,看过你的经义,但到举人试才考策论,我还没见过你的策论。科举中的策论细分极多,有战争,有两族之争,有两国之斗,有农事,有司法,有治安,甚至涉及到商贸等等,应有尽有。这你都知晓?”

“学生曾仔细总结过。”方运说着,从一叠纸中准确地抽出自己在进圣墟前所列出的策论类别。

董知府定睛一看,道:“好字!传言说你文字不佳,几乎错过童生双甲,但知耻而后勇,日夜苦练,在短短数个月内达到书法一境,传为美谈。嗯,你整理得不错,若不能把策论分门别类,便不能更好分析。”

方运道:“我正是如此理解。”

“策论一科,不只出一题。每次布十题,其中一题众圣钦点,为必考。考生可从其余另外九题中选出两题,共成三题。三题看似少,每题也不过两三千字,但加上思索,八千字至少要八个时辰才能写完,有些时候甚至一天都写不完,耗费时间超过经义。你可知为何要连考三题?”董知府问。

方运之前并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董知府问起,他略一思索,道:“策论乃是治国整军安民之文,如知府大人您在衙门,总会遇到许多紧急或突发的事情,容不得我们考虑太久,远远比经义更需要机变和经验。而且,若真治理一地,不仅需要应变,更会长久地劳心费力。这连考三题的策论,就是在考我们的治国之能。”

“不错。近年来,举人试的必考策论五花八门。但是,自从千年不战之约结束后,纵观历次进士试,策论必考题只在三个类别中选其一,分别是人族各国关系、平妖灭蛮之策和安民三种。”说到最后,董知府的语气无比沉重。

方运道:“据我所知,近几年中,大多数进士的自选题目,也必然是这三类之二,因为一是可以提前准备,二则是听说选这三题的人成进士的机会大。”

董知府笑了笑,没有回答,而是道:“在选择的时候,策论就已经开始。”

第337章 策论双问

方运道:“若是这样,人人选的三篇策论都是十国、妖蛮和安民。但实际上进士不可能都选这三篇,圣院应该有什么手段避免吧?”

董知府道:“自然。若强行选这三题,答得不好,那便是自不量力,不会取舍,在答题前就已经败了。而进士又不是只取主政一方的大员,工部、户部和刑部等都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写灭妖蛮策论得乙的人去刑部,远远比不上写法理策论得乙之人。若两人评等相同,那么后者成进士的可能更大,因为我景国缺精通司法的进士。若是两人都落榜,那不出意外,后者有很大可能成为‘同进士’,即景国向圣院索要的追加进士的名额。”

“原来如此。若想成为进士前三,那最好写这老三篇策论,若想更容易中进士,那便应该避开老三篇中的至少一篇。举人试虽然和进士试不同,但为了日后的进士试准备,最好是举人试选什么,进士试就应选什么。”方运道。

“不错。你要争的是状元。”

“学生谨记。”方运道。

“另外,因文曲星动,今年的举人试和进士试的名额有所增加,这对你来说有喜有忧。人多了,你争状元的机会就小一些,这是忧。至于喜,那便是我国今年额外多了三十个同进士的名额。”董知府道。

方运先是一喜,因为景国去年也只录取三十位进士,今年就算加倍取六十,额外的三十个同进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随后方运一愣,道:“喜?莫非这同进士的名额跟我有关?”

董知府笑道:“当然与你有关。在你出圣墟前,圣院的人说你第一次书山过了三山二阁,而武国和庆国的秀才不知为何大批失败,惹得半圣认为两国学子不堪造就,所以把另外两国的同进士名额夺了一部分,分到咱们景国。不过现在我们才知道,你何止过了三山二阁,你都已经入了第四山!那三十同进士必然会铭记你的大恩,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脉!”

方运点了点头,这次没有客气或谦虚,景国这三十个同进士,完全是他在书山努力争来的。

“这次封爵,也会考虑到这个因素。爵位可能只是从三品文侯,但别的赏赐会很重。好了,我们继续说策论。策论中的十国、妖蛮和安民是大分类,而真正的考题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半圣写的几百字,有时候甚至干脆摘抄古书的故事。”

方运轻轻点头。

董知府又道:“进士试和举人试不同。进士试之所以出现老三篇,乃是因为进士试是为人族选人才,所以题目极大。但举人试则主在为国选贤良,所以我便从历年的策论中选三题,你在黄昏前快速答出,不求完善无缺,旨在让我摸清你的长处和短板。等你答完三题,我评判完后,再给你留十题,明日晚间我会来评判。”

方运面露苦色,别人答三篇策论至少用十二个时辰,自己倒好,最多有三个时辰的时间。

“你少在那里装蒜,我知你文思敏捷,又有上品奋笔疾书,定然可以完成。准备好纸笔!”

董知府说完,从桌子上拿起毛笔,思索了十几息,提笔书写,一边写一边道:“我选十九年前的举人试题目三篇,你来作答。”

不多时,董知府写完第一篇题目,递给方运,道:“你先答这篇策论。”

方运接过一看,微微皱眉,这篇策论题目是双问,开头就是“圣教化,君国政。明德之君,知固本重农,治兵修备”。

这篇题目后面就是围绕前面发问,众圣负责教化,而国君负责政务,真正的国君应该首重农事与军务,那么作为一国读书人,应该如何为国君献策。

方运没有立刻作答,而是先思索这农事与军务的关系,因为这种题叫“双问”。

方运心想双问题在进士试中都不多见,那年的举人试中竟然有这题,深觉十九年前的举人倒霉。

十国重经义,所以经义已经被考生们研究到每一个细节,而诗词和策论虽有研究,但书籍很不容易买,方运只看过十七本有关策论的写作指导书籍,而那些书中的解双问之法太过模糊。

奇书天地中也不可能有双问的解答之策,方运只能靠自己。

当时,方运收集了能找到近年所有双问类策论题目,共三十二题,然后找出这些题目的范文,共一百七十篇,然后反复阅读优秀策论和差等策论,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寻找优秀策论之间的相同之处。

经过一天的努力,方运终于发现双问策论的要点在于“关联”“并重”和“统一”,而明白了这个观点,方运再对照那些范文,发现凡是这三点能写好的,大都是甲等,而写好两点的,至少是乙等,那些差等策论除了答非所问的,大都是没把握好两点。

方运思绪纷飞,把自己总结的经验用在这道策论题目上。

“若想得乙等,必须分别对农事和军务有良好的对策,并且把两者联系起来。但要想得甲等,就不仅仅是联系那么简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一国之相的位置,把农事与军务统一。那些甲等范文好则好,但称不上妙,因为他们是强行把双问的不同类别统一。以此篇为例,农事就是农事,军务就是军务,强行统一起来,只能是一些‘屯田’之类的老套手段,但若要两者更完美统一,应该添加一个纽带!而这个纽带在现如今的国家中,又不能强过农事和军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跑题,直接丁等。”

“所以,真正的甲等双问好文,不仅要有‘联系’‘并重’和‘统一’,必须还要有‘纽带’!这就是方向,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则是道路。若要得甲等,两者缺一不可!”

方运有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

在想好纽带后,方运就根据景国的现状分析,然后思索对策。

一刻钟后,方运提笔,在开头就直指统一,回答:“臣对:无农不稳,无军不固,无商不富。农者……”

董知府就站在方运身边,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目光一闪。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明明是农事与军务,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写好了则罢,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

不过董知府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看下去。

方运经过五次才气灌顶,又得文曲星照,思维极其敏捷,很快把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一切联系起来,然后迅速分门别类,再挑选出适合此篇策论的内容,最后再进一步精炼。

那些普通举人书写过程都是下意识进行,但方运得文曲星照后,思维已经达到进士的程度,这些过程都非常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出现。

在农事方面写了几句,方运脸上突然浮现一抹微笑,因为他在写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这策论和经义不同,经义是分析圣人之言,必须要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圣人之道,自己还在次要位置。

而策论根本是在献策,是在向君上和考官展示自我,那么面面俱到反而落了下乘,一专多能才是策论答题的第二个要素。

于是,在写农事的时候,方运没有学策论指导书籍那样用洋洋洒洒数千言来献策,而是在写了一些问题对策后,笔锋一转,写到:“无农不稳,何以稳农?”

接着,方运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事的重点落在“稳农”上。

董知府一看,差一点拍案叫绝,在农事方面,很多人都提出重农思想和对策,但是“稳农”却比“重农”更加具体,更加精确,不仅能抓住考官的眼光,也更符合策论的理念。

董知府盯着方运的头,很想知道这个家伙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机敏,因为“何以稳农”四字一出,哪怕是方运写的稳农之策和别人的重农之策一模一样,但就凭这四个字也能稳压其余考生。

写完农事,方运又开始写军务,景国边患严重,景国的考生若是答题,必然会围绕对付妖蛮进行,但方运则秉承专精的答题理念,不写军工,不写兵将,而写“军纪”,然后从军纪稍稍延伸到军心,明明白白写只有军纪才能让军人有心有魂。

写完军务,方运松了口气,稍稍稳住自己心神,重新阅读一遍前文,最后点点头,确定自己写的和自己所想一致,神态更加沉稳。

董知府一直在观察方运,看到这一幕,他在心中暗叹真是名不虚传,方运刚才的举动看似普通,却已近“明己”。一个人活得越久,越知道了解自己最难,而“明己”还要高于“自省”,自省只是提醒自己的过失,“明己”却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错与对,不仅要改正自己的错,更要坚持自己的对。

董知府一直沉浸在“稳农”和“军纪”两策之中,他没想到一个少年举人竟然能写出这般深刻的道理,不仅远超他这个进士,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董大人,我答完了。董大人?”方运道。

“哦?”董知府脱离思索两策的状态,然后叹息一声,看着方运。

“十九年前你若在密州,解元必非我。”

方运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董知府当年的考题,他不仅在十九年前参加了举人试,而且还是密州的举人第一。

第338章 城宴

董知府指着方运策论中的有关军纪的文字,道:“你这几句话中,强调用生活细节来强化士兵军纪,可有具体的手段?”

方运心道不愧是一位进士知府,看出来自己这篇策论的关键所在,有很多细节事情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能写。因为诗词主要靠才华境界,而策论靠“才干”,一旦写出细节,而且对人族作用巨大,则至少镇国。

方运可不想让自己的练习之作过于惊世骇俗,所以始终压着不写细节,观点是自己的,但论据却引用圣元大陆众圣或大儒之言,虽然有些老套,但可以看作是求稳,乃是科举的常用方法。

“我还未考虑清楚。”方运道。

董知府用手指点了点方运的试卷,道:“亲眼看到你随随便便写一篇策论,都令我振聋发聩,我有种错觉,你在为我景国指路,甚至……”

董知府没有说下去,因为下一句话不能随便说。

方运沉默不语,因为他已经猜到董知府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什么。

在为人族指路。

房间一片寂静,只听到院子里小狐狸的嘤嘤声,还有门外的人来来往往的声音。

董知府道:“怪不得冯院君说你的经义在‘立意’上无出其右,这策论处处是奇思,句句有妙想。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师长,这篇策论我带回家,明日再送你一份完善的点评。”说着,董知府把方运的策论收起。

方运愕然,随后微笑道:“那请董师出另外的九道题目,明日夜晚之前我尽量写完。”

董知府面不改色,快速写完九道策论题目,然后道:“外面那些瓜果礼品你如何处理?我初看之时,就无比头痛。你送人,必然有人说你罔顾玉海城人的情谊;你留着吃不完坏了,必然有人指责你糟蹋粮食;唯一能轻松解决这些东西的,唯有数万士兵,可你送这么多给士兵,一个收买军心的大帽子扣下来,朝中奸臣做梦都会笑醒。我看你也不知愁,可有解决之法?”

方运淡然一笑,道:“家有家宴,国有国宴,那玉海城就来个城宴。晚上不是要开庆功会吗,就在这里如何?”

董知府稍稍歪着头,仔细从头到脚仔细打量方运,最后叹道:“果然方镇国,不愧方圣前。文斗之后,‘城宴’万民,此事必将再度传遍环宇。幸好我知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