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喜剧天王-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国至少一半的数字电影的发行方是“中影数字”,你要是问另一半为什么也要缴纳?
放映秘匙可以通过dcp制成,可是,影院的放映机大都是“中影数字”投资的,所以,它不认可其它单位尤其民营企业制作的秘钥。
截至2017年底,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的秘钥要么是“中影数字”制作的,要么是“华影”制作的,要么是国家新闻出版****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制作的,别无其它可能。
全国每一家影院创办之初,都会从国家新闻出版****电影局获得一个8位编码,这是唯一的识别码;全国每一家影院的每一个影厅的服务器,也有一个类似网络ip地址似的的唯一标识吗,放映任何一部影片前都需要专用的、各自的密钥,才能读出数字拷贝,才能放映。
制作一个数字拷贝,“中影数字”要收取发行方300元,一部向全国各省各级城市发行的影片需要大约2000个数字拷贝,合计300x2000=60万元,这笔费用就是“拷贝费”,由发行方或制片方承担。
两千年以后,尽管可以通过卫星或云传输影片,但由于一部数字电影一般都在100g以上(3d约为200g,imax或中国巨幕约为400g),要求影院的网络带宽很高,一般需要千兆光纤,且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常常不能确保。
所以,截至2016年底,仍以邮寄/快递数字拷贝为主,这种方式和胶片时代的“跑片”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到底收1%还是3%呢?
是这样的,票房越小的影片越需要国家扶持,因此,“中影数字”对票房成绩低于6亿元的电影征缴1%,对超过8亿票房的电影征缴2%,超过9亿票房的电影征缴3%…
《夏洛特烦恼》当然属于后者。
3%没得跑!
加在一起就是11。3%!
1。65亿…
剩下的票房里,扣除“中数代理费”还有‘不可分账票房’后的票房,电影院分享5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
88。7%的43%,是多少?
还剩下百分三十八!
院线凭什么能分这么多?
7。38亿哎!
制片方和发行方就只能拿5。55亿?
不好意思,我们国家比较有特殊,院线就是牛逼!
你要是不服,就去美国放映去!
老美院线是弱势,最多只能分到四成!
应该这么说,制片方所占的分账比例,中国的43%是全世界最低。
还得感谢张伟平,刚开始的分账比例是32%,是他一步步把比例提升到了43%…
可惜,老张太狂了…
第一百五十三章 前辈的贡献()
提到现在的中国电影,就不得不提几个人。
排在第一的当然是韩三爷!
三爷,中国电影界的大哥大。
有人统计过,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发行界大腕韦恩斯坦被感谢的次数要高于上帝。而在华表奖上,韩三爷被感谢的次数肯定超过韦恩斯坦。
他带领中国电影从几乎零票房到几亿票房到几十亿票房到现在的百亿票房,实现了中国电影的三级跳,他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使得中国电影跟上中国经济的改革的整体步伐。
另外,三爷助人无数,以导演为甚,冯晓刚、宁昊、老徐等无不对三爷心存敬意,感恩戴德。
世人只知道冯晓刚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档,韩三爷才是真正的幕后军师。
1997年春节刚过,三爷将郁郁不得志的冯小刚叫进办公室,让他拍部喜剧,这部喜剧就是《甲方乙方》,600万的投资成功取得了00万票房,在内地成功开创了贺岁档。
之后的《没完没了》也是韩三爷要求他拍的,彼时的冯晓刚还是有为青年,他想拍《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月亮背面》那种带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
宁昊的《疯狂的石头》,拍完后,也没有发行公司想做,还是韩三爷出面,由中影做的发行,三爷用赚来的900万元,加上“另行奖励”的200万元,全数交给宁昊开拍《疯狂的赛车》,结果票房破亿。
所以,宁昊之后的几部片子都有中影的投资,三爷退了之后,宁昊也就不跟中影玩了…
老徐,更不用说了,她要拍《杜拉拉升职记》,没人投资,还是三爷信任她,给了她投资…
从一定意义说,过去的十五年是三爷操纵中国电影的15年,功名赫赫,既然是“操纵”,有功名,当然也有见不得阳光的内幕,江湖人性格使然。
正常。
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尹鸿曾评价韩三平的最大贡献是:“他赋予中影集团的这种经营模式的架构,使得这个最大的国有集团,有了真正朝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化。”
好莱坞的中国电影产业专家罗伯特·凯恩说过:他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杰克·瓦伦提(美国电影协会前会长)、卢·沃瑟恩(环球影业前掌门人)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总和…
似的,那几年,三爷就是这么牛逼!
时光荏苒,随着电影市场盘子的扩大,随着民营公司的崛起,随着好莱坞大片从20部到4部的激增,三爷的江湖影响力将会逐渐下降。
三爷老了,江湖变了,事情多了,内幕频见小报,晚节不保了…
小崔一开炮,炮轰了整个电影圈,当然也包括韩三爷,三爷与三千万不得不说的故事…
江湖表面波涛汹涌,深处暗流涌动,三爷或从一佬缓缓的退位成为寓公。
排第二的应该就是张伟品了!
不客气的说,大片时代主要就是他跟张一谋联手打造出来的!
《泰坦尼克号》敲响了国内的一帮大导演的警钟,原来观众不是不愿意看电影,他们只是不愿意看沉闷的文艺片!
于是,开始转型去拍商业大制作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市场的繁荣,原本国弱民微市场小那个时候的艺术电影氛围,必然要被汹涌而来商业氛围所冲散,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无人能挡。
顺应它的人,才能生存,进而进步。
当然,从电影发展史来看,张国师好歹还算毁誉参半,虽说在率先开启了国内电影的大片时代之后,其电影口碑一直都是呈下滑趋势的,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为国产电影的商业化制作进程,奉献甚伟!
张伟品一路陪着他打过来的!
拍了张一谋十一部电影,从第一部《我的父亲母亲》开始,一直到最后一部《金陵十三钗》。
是老张把中国电影制片行业的分成比例,从5%拉高到4%,每年拱一个点,每个片子拱一个点。
曾经《金陵十三钗》要拱到45%,被于冬截胡了,后者的《龙门飞甲》主动让利给院线…
还有,他是第一个包飞机拉着张一谋做首映的;
第一个在工体演唱会上办首映礼;
第一个把全国好多房地产的路牌,换成电影的海报;
第一个在机场用各种资源换来了商业广告。
可以说,现如今的电影营销套路基本上都是老张玩剩下的!
张伟品离开江湖八年了,中国的荧幕数量早就是世界之最,但分账比例依旧维持在4%,没人敢动院线的蛋糕…
怀念老张…
排第三的就是冯晓刚。
因为大小合同的问题,很多人开始对小崔点名的几个人开始炮轰,尤其是和小崔过节较深的冯晓刚,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堆公众号甚至指名道姓骂他是人渣——迎合了不少网友的心理…
先别急着骂,看看他的贡献再说!
最先涉足商业片领域就是冯晓刚,99年的《不见不安》,冯小刚还开辟了一个中国电影的时代——贺岁档!
可以说,中国的商业电影,冯晓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旗帜性人物,贺岁档理念的出现也为之后的国庆档、暑期档奠定了基础。
他的电影风格迥异,在当时的环境下,完全给人一种异想天开的感觉,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有一种最平凡最市民的亲切感,多以平民的视角,表现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阶层的心里欲望和消费要求,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倾向,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同时又引发了对社会的思考。
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叙述方式。
可以说,早些年,是冯晓刚扛起了“贺岁喜剧”的旗帜,给中国电影带来新的思路,给那个年代低迷的中国电影,注入的一股股的强心剂,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电影文化的促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在那个年代,一手打造出冯氏喜剧的金字招牌。
除了叫座的作品外,冯导身上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嘴仗”一流,怼天怼地怼空气,圈里被他喷过的人数不胜数,电影、电视、文化、综艺,“小钢炮”冯导一旦开口何时输过?
但唯独一个人成了他的例外。
这人就是前段时间爆出娱乐圈操作暗箱“阴阳合同”把《手机2》推向浪潮的另一男主角小崔。
面对小崔接连不断投来的舆论炮弹,冯晓刚从始至终都选择以沉默回应。以为“不看!不听!不说!不想!”六耳清净就能受之无上菩提,以不变应万变就能度过这一关。
很难啊…
墙倒众人推,张一谋当年拍完《三枪》被骂成了筛子,以至于之后拍了《金陵十三钗》,明明是不错的电影,依旧被喷…
顺便还把老张的一堆破事抖了出来,好在老张也没啥亏心事,除了多生几个娃。
冯导,啧啧…
风流人物!
人无完人嘛…
不过这三个人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几乎可以说奠定了现阶段的基调,没有他们的贡献,观众根本不会走进电影院!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更不可能有白小飞这样的新导演的生存空间!
第一百五十四章 赚钱了…()
回到蛋糕的话题。
出品方和发行方一共有555亿的。
发行方需要抽成百分之十,这是最基本的规矩。
夏洛特烦恼的发行方式旺达、新力传媒。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与制片方约定,收取5到15个百分点最为代理发行费。
不过,考虑到麻花的巨大潜力,发行方可能会让利一部分,但也不会让的太多,毕竟行有行规
某些影片在某个档期处于竞争劣势,为了增加影片排映场次,制片方承诺给影院或院线返点,一般会有的3到5个点。
也就是说,制片方会把自己的中的3到5个点返给影院和或院线。
这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真正的高票房作品是不会这么做的
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涨了院线方的强势
扣除发行费之后,剩余的4亿才轮到包括小白在内的投资方来分享。
片方与投资方之间如何分账
制片方,有时就是投资方,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家。
很多电影的投资较大,制片方一家无力投资,常邀请多家公司联合投资。
西游伏妖篇的投资方多达21家,功夫瑜伽的投资方也有十几家,红海行动由32家公司联合出品
多家投资方如何分享票房,这取决于各投资方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主次、份额,业界称之为“主投方”、“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参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发行方要面对的制片方。
不论如何,只有真正出资、投了钱才能算投资方,没有以货币形式出资的公司都不是投资方。
很多电影的片头出现多家“联合出品”、“联合摄制”的公司,不一定每家都会被算作投资方,有的只是制片方为了促进发行为其挂个虚名而已。
为了责权清楚,方便操作,不论投资方有多少家,发行阶段的制片方必须是一家,制片方物色的发行方也必须是一家,但发行方挑选的院线可以是多家。
小白投了500万,占了制作成本的四分之一,他能分到超过1亿,当然有的赚,别忘了,还要交税
即使缴完税,也能大赚一笔。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电影票房大卖的基础上
比方说大圣归来由89位个人投资人投资780万,几个月总计获得3000万以上的回报。
那如果票房没有大爆,或者堪堪过了及格线,怎么办呢
这种时候个人投资方就比较吃亏了
除了票房,国产片、合拍片还有很多途径回收资金,统称“非票房收入”,例如电视版权、权、海外销售、zf补贴、行业补贴包括商务合作等等方式
对于拥有版权的投资方来说,只要电影的票房成绩能够达到制片成本的两倍以上,他们会想尽办法实现盈利,个人投资人就没这种待遇了
你想想,白小飞是编剧、主演还是投资人,都没权利参与后续版权分成
主要还是地位不够,换成冯晓刚、大哥成,你试试
这么一算账,陈宝莲有点眼红了
院线啥也没干,就只是放映电影,就能分走接近8亿,凭什么
“姐姐,账不是这么算的,院线提供场地,不是,你知道建一座院线要花多少钱吗”
翻了翻白眼,小白觉得有必要跟她普及一下。
院线方面为什么一直能占票房分账的优势,主要还是一开始大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国内电影院基础太薄弱了,银幕数量还是太少,电影院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几年时间,过早提高分账比例,会影响影院建设发展的速度。
只是没想到中国的院线建设居然这么快,从11年到17年,短短七年,跃居世界第一
院线方面当惯了老大,制片方想高自己的分账比例,就是从他们口袋里拿钱
可能吗
12年,中影、华艺、博纳、星美、光鲜等五大发行公司昨天联合向全国院线发出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通知。通知要求,将发行方票房分账比例从43提高到45
没卵用,院线根本不鸟你
对于调整分账比例的要求,影院表示坚决反对“在目前院线和影院发展较为艰难的时期,发行公司突然进行分账比例的上调,对电影终端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若贵方坚持,将有可能造成影城大规模拒绝放映的严重后果。”
院线方面很统一如果改比例拒绝放映
倒是也有电影做到了单方面提升自己的票房分账。
比方说1942,发行方与院线票房分成比例将按照3亿票房之内4357进行,超过3亿则按照4555进行,票房超过8亿则按照4753进行,分账比例调整的时间点以国家专资办公布的数字达到日期的次日开始。
十二生肖也将按照此比例进行分账。
当然,那都是大导演或者大明星加持的作品。
关键是很多院线本身就能制作电影,比方说旺达。
你丫想提高分账比例那就不放你的电影,他们本身就能制作电影
对比一下,北美更为通行的仍是按时间比例分账保底的模式,比如,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在电影上映首周时,用影片在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减去必要的固定开支后,平均比例按73、极个别大片可达82甚至91,从第二周开始,片方的分账比例减少院线的将相应提高,可能变为64,55,46以此类推。
影院也喜欢大制作,放映时间长了,所得利益就多,与制片方实现双赢,同时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